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赶考,竟然全中进士?朝野为之哗然

古代考中进士有多难?

我们总说高考之惨烈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其实古人科考进士的激烈程度也不遑多让。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完善成熟于宋朝,形式上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

在参加科考之前,应试者得先通过“政审”,只有良民、富绅、士族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而后,应试者要先后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才到礼部会试这环,最后是殿试。

考试的内容也非常多,诗、赋、论、策、帖经、墨义等多个科目。

也就是说,应试者不仅要满腹经纶还得博古通今,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厮杀”中脱颖而出。

即便科举如此艰难,古往今来,凡是有资格参加考试的无一不削尖了脑袋往科举之路上挤。

特别是在宋朝,因为文人地位崇高,大家纷纷视科举为唯一出路。

1057年,曾巩第三次科考时就带上了弟弟和妹夫5人,而且一家六口全都中举了!

这个奇迹前所未有!放榜之后,整个朝廷为之哗然。

曾巩一家是如何做到的?

除了才情与机遇,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欧阳修。

01 根正苗红的“官五代”

曾巩出生于1019年,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五代。

高祖曾洪立和曾祖曾仁旺都是唐朝的官员。

祖父曾致尧曾官拜太常博士,是刚正不阿的能臣。

父亲曾易占也做官做到了太常博士,只是因为性格刚直,政治生涯起起伏伏。

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曾巩才学自然也不差。当普通孩子还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曾巩已经显现其“神童”本质了。

12岁那年,父亲曾易占想试试儿子曾巩究竟才学几何,决定让他尝试下超纲高考题《六论》。

没想到,曾巩下笔如有神,不一会儿就把题全都答出来了,而且文采斐然。

曾易占一看,高兴坏了:“这孩子是家族之光啊!曾家光耀门楣的希望就靠他了。”

自此以后,曾易占就时常把曾巩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父子俩还因此留下了一段轶事。

1032年,曾易占被调往泰州如皋县任七品县令,曾巩也被带在身边。

当时,如皋学风浓厚,学士云集。

曾易占怕衙门的杂事侵扰到儿子学习,就没有把曾巩放在衙门照看,而是把安置在了安静的中禅寺东厢房。

曾巩也很争气,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没有四处游玩,而是整日在寺内用心苦读。

每天,写完文章的曾巩都会到住所旁边的小池边清洗笔砚。

日子久而久之,一池水都被洗成了墨黑色,这个小池子也被后世称为“洗钵池”。

02 因为偏科,应试落选

18岁至20岁是曾巩起起伏伏,悲喜交加的两年。

1037年,曾巩和哥哥曾晔一起到都城汴梁参加科举考试。

这是曾巩第一次参加科考,自小便才华横溢的他,本以为此次中举是板上钉钉的事。曾家所有人也这么认为。

可是,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自小便才华横溢的曾巩竟然名落孙山了!而且,曾晔也同样没考上。

兄弟俩双双落榜的事情传回南丰,有人幸灾乐祸地作诗嘲笑他们: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二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兄长曾晔在落第的打击下,一病不起,不久便病故了。

与之相比,曾巩的心理素质就强大许多,他没有被流言所中伤,而是相信以自己的才能总有一天能登榜。

曾巩分析总结了自己落榜的原因,发现原因是自己“偏科”的缘故。

北宋的科举制度沿袭于唐制。而晚唐盛行骈文,崇尚辞藻华丽。

北宋的科考也是如此,以诗赋科目成绩为主,而且注重文章的对仗、押韵和华丽,却不太重视文章内容,以至于士人所作文章大多华美而无用。

这些都与曾巩所擅长的科目和文风相反。曾巩更擅长古文、策略,喜欢针对时政陈述自己的见解。在文风上,更加奔放洒脱。

那么,是坚持自我还是随波逐流?曾巩犯了难。

03 得遇偶像兼贵人——欧阳修

1039年,20岁的曾巩跟随父亲进京,并到京师的最高学府太学进修。

正是这一年,曾巩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在太学进修期间,曾巩不仅以文会友,跟范仲淹、王安石等人成为了好朋友,还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及偶像——欧阳修。

欧阳修是曾巩的童年偶像,自小,曾巩就时常背诵他的文章,对欧阳修的才情文学仰慕不已。

“如果能得到欧阳修大大的赏识,成为其门下的学生就好了。”曾巩暗想。

可是,欧阳修不仅名气大,学生也多,想拜入其门下的人不可胜数,自己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

当时摆在曾巩面前的无非两种办法:一是找人写信引荐;二是自荐,以自身才华打动欧阳修。

曾巩与父亲商讨许久,决定选择后者。

一番准备之后,曾巩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在信里,曾巩把偶像猛夸了一番,将之比作孟子、韩愈,而后阐明自己的立场和求学目的:

“我不是奔您的名声而来,而是想跟着您学习圣人之道。您愿意收我为徒吗?”

与此同时,曾巩还附上了杂文、时务策这两篇精心写的文章。

果然,惜才的欧阳修一看到曾巩写的文章,大为惊喜,果断收其为徒:

“你就是那百鸟之中轩然而立的鄂鸟啊!我门下学徒不下百千,却唯独你让我欢喜!”

学富五车且虚心求教的曾巩很合欧阳修心意,因此欧阳修不仅高高兴兴地收下了曾巩,还特地给好朋友余靖写信炫耀:

“嘿,伙计,你知道吗,我最近收了个叫曾巩的学生,他的学识可不得了!听说他曾经还跟着你学习过一段时间呢……”

对于科举内容,欧阳修和曾巩意见相同,认为务实,才是对国家真正有用的。

所以得知曾巩的郁闷和疑惑后,欧阳修劝曾巩一定要坚持本心。

在欧阳修的指点下,曾巩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文章学问日进千里。

文风也由早年的“奔放、雄浑”慢慢收敛含蓄起来。

04 再次名落西山

按理说,曾巩本身有真才实学,后来又得到了文学泰斗欧阳修的亲手点拨,应试及第应该不难。

然而,曾巩却再次碰上了钉子。

1042年,23岁的曾巩再次信心满满地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考试,然而,曾巩再次落榜了!

这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这次,曾巩止不住自我怀疑起来。

而欧阳修更是愤愤不平:

“国家这个科举制度错失了多少人才啊!按我说,这个科举制度早该改革了!”

有人对曾巩落第沉默不已,有人明嘲暗讽,而欧阳修依然力挺这个自己非常中意的学生。

担心曾巩回乡后,在舆论和失败的打击下一蹶不振,便时常给曾巩写信,劝勉他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你只需努力专研文章。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看到老师没有就此放弃自己,还一直写信鼓励,曾巩大为感动。

也因此,曾巩抗住了所有压力,没有变得颓废,而是听从老师的建议在文章上更加精进刻苦。

慢慢地,曾巩的才名被传播了开来。

05 欧阳修改革科举,一波三折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被“黄袍加身”得的天下。

为了防止哪天再出现一个被同样黄袍加身的将军。此后,宋朝基本都遵循了“重文轻武”的执政思想,宋朝的文人地位达到了历史顶峰。“与士大夫治天下”就是宋朝的政治特点。

所以,士大夫不仅奉行以天下为己任,自身参政意识也非常强烈。

1043年,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重回朝廷,再次身居高位。

这一年,范仲淹上书宋仁宗积极推进改革,其中就包括了优化国家选举进士一条。

在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推进下,宋朝的新政逐渐展开。

与此同时,曾巩虽然未被授予官爵,但作为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曾巩时常与欧阳修、范仲淹等政治核心人物通信讨论,为新政出谋划策。

曾巩不仅向欧阳修提出了“听贤、裕民、力行”等治世良方,还举荐了自己的姻亲兼好友王安石。

然而,新政的推行触动了部分权贵的利益。

没过多久,新政遭到反对派疯狂反扑,范仲淹被罢官外放,连欧阳修也受到了牵连。

这期间,曾巩的日子也不好过。

当时,父亲曾易占正被人诬陷,被罢官在家。

而自己作为家中长子,不得不一边侍奉父母,一边读书研习,一边操心家事撑起整个庞大的家族。

内忧外患之下,长此以往就是个铁人都顶住啊!

1046年,27岁的曾巩终于倒下了,大病一场,也因此错过了当年的进士考试。

烦闷羞愧之下,曾巩去信向恩师倾诉。

欧阳修看了很是心疼曾巩的遭遇,可是自身难保,也庇护不了他,只好写信回复安慰说:

“错过应试没什么大不了的。如今眼下最要紧的是你的身体。把病养好,这才是我最希望的。”

06 欧阳修主持科考,全家吃新政红利

1047年,父亲曾易占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曾巩再次跟随父亲奉诏入京。

不过父子俩行到金陵时,曾巩选择跟父亲分开,自行渡江到滁州去拜见恩师欧阳修。

这是阔别多年后,师生两人的首次重逢。

两人一起谈人论事,切磋文章,好不惬意!

当时,欧阳修新修建了“丰乐亭”和“醒心亭”两个亭子。亭子落成之后,少不得题字作词才完满。

欧阳修先提笔写了《丰乐亭记》,而后邀请曾巩写另一篇《醒心亭记》。

二十多天后,曾巩惦念起前行的父亲,两人依依作别。

分别时,欧阳修让曾巩捎信给当时的宰相杜衍。

曾巩不知道的是,欧阳修不知道自己何时能东山再起,于是在信中向杜衍极力举荐曾巩:

“曾巩好古文,有学识明道理,不是一般的乡镇少年举子所能比的。况且这几年,他的学识更加精进了。就是进士中这样的人才也不多见。听说你广罗天下英才,这个明珠你可千万别遗失了啊!”

可惜的是,还未等曾巩到达京师一展抱负,父亲曾易占也未能入京述职。在途经南京时,曾易占意外病逝了。

也幸好有恩师的举荐信,宰相杜衍虽然之前从未见过曾巩,但出于对欧阳修的信任,在曾巩遭遇变故之际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面对穷困的曾巩,杜衍不仅出钱请人帮忙收棺,上下打点,之后还帮助曾巩扶灵南归。

1054年,欧阳修被调回京师,而且再次受到皇帝重用,负责修撰《唐书》。

老师的回归,让曾巩看到了希望。

很早之前,曾巩就知道欧阳修有改革科举的愿望,虽然新政受阻,但这并不影响老师的决心。

如今,老师重新得到朝廷的重视,就是自己打入朝廷的绝佳机会。

于是乎,曾巩开始领着家人们北上应试。同行的是自己的三个弟弟曾牟、曾布、曾阜和两个妹夫王无咎和王幾。这些年这几个人都跟着自己学习,有老师罩着,一举上榜的可能性极大!

幸运的是,曾巩赌对了。

1057年,圣恩正浓的欧阳修任主持贡举。

这也是欧阳修所期盼的,因为,这次他终于可以改革不合理的选拔制度了!

与之前偏重词赋不同,欧阳修将古文、策论作为了科举考试的重点科目。而且在文风偏好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当时,文辞华丽,内容却不切时务的“太学体”盛行。而欧阳修和曾巩主张丢掉浮夸无用的华丽,而是思考如何将古人智慧用于现世。而科举,就是要选拔出关心时政、心系百姓的人才。

所以,在考试前欧阳修就公开说:“凡使用太学体的,都将被废黜。”

此言论一出,士人纷纷哗然,一时怨怼四起。毕竟,他们之前学的都是太学风,一时难以改变。

但欧阳修硬是抵住各方压力,坚持进士以古文、策论的成绩为主,诗赋为辅。

而师承欧阳修的曾巩直接站在了风口,带领着家人一口气拿下了当年的进士。

从18岁到38岁,痛苦彷徨了20年的曾巩和曾家终于熬出了头。

世人再也不敢嘲笑曾家,看扁曾家。

毕竟,一家六口全中进士,不仅轰动南丰,就连偌大个朝野也惊讶于这个奇迹。

况且后来曾巩弟弟曾布,还一直冲到了丞相的高位。

07 以性命担保,力荐曾巩

欧阳修对曾巩的知遇之恩还不止于此。

及第后的曾巩后来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参军,官职并不高。

不忍心看学生蹉跎岁月,嘉祐五年欧阳修再次向朝廷力挺曾巩,这次,欧阳修直接下了军令状:

“要是曾巩成绩不佳,我甘愿与之同罪。”

有师如此,夫复何求?!

在欧阳修的保举下,曾巩便被召入京,到馆阁任职,与自己一起编校史馆书籍。

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欧阳修以为自己给爱徒曾巩安排了一个富贵清闲的好差事,却未曾想倒是自己亲手把他推向了政治斗争中。

1065年 ,朝臣围绕如何称呼英宗的生父“濮安懿王”掀起了“濮议”之争。司马光 “台谏派 ”主张称皇伯 ,欧阳修等“执政派”主张称皇考,双方引经据典,争论不已。

表面上看似礼制之争,但实质上蕴含着政治斗争的复杂因素。英宗倾向于欧阳修这边的执政派,而曹太后支持台谏派。

在这场政治风波中,最终曹太后胜出了。

曹太后先是把执政派问责一通,后来又罢黜了部分台谏派。

在这场论争中,欧阳修成了众矢之的,被视为首倡邪议的罪魁祸首。

欧阳修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引经据典,从容应对,并向曾巩咨询“为人后之礼”。

曾巩针对“今世议者纷纷,至于旷日累时,不知所决者,盖由不考于《礼 》,而率其私见”的现状,据经以断众惑,写成《为人后议》。

不过,曾巩此文当时并未上呈,也未公开,直到1071年欧阳修为避开王安石锋芒而辞官隐退时,曾巩才给欧阳修写信说了这件事。

“当年老师相问,其实学生当时就写好了《为人后议》。只是当时朝廷都在盯着这件事,而我不在其位,不敢多嘴。文章写好了也不敢给您,怕您再遭非议。如今老师不理朝政了,才敢寄给您。”

曾巩当年把文章瞒下,是真心为了恩师欧阳修着想,还是不想自己受到牵连?

答案无从而知。只不过,有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欧阳修对曾巩悉心栽培,尽力提携,但曾巩并未“回报”过。或许,不是曾巩不想,而是他没那个能力。

1069年,自己的至交好友兼姻亲王安石成为政权中心人物,开始主张变法。同年,深知王安石为人的曾巩知道自己劝不了王安石,早早申请外调把自己摘出去。第二年,欧阳修也被外放到了蔡州。

在齐州的曾巩没能用自己影响力“保住”欧阳修,而是去信说老师一定会东山再起,自己愿意过去追随左右。欧阳修以“聚集怕会说成结党起事”为由拒绝了。1072年8月,欧阳修去世。曾巩得知噩耗后痛哭不已。

欧阳修去世后,曾巩多年辗转于外郡,召还京师后当了三年修撰、舍人就去世了,政治上并没有太大作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赶考,发榜之时朝野哗然,6人竟然全中进士
为报妻恩,他带着家中6人同时考中进士震惊朝野,却换不回妻子
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赶考,竟然全中进士,朝野为之哗然
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应试,都中了进士?朝野大做文章
被称“千年科考第一榜”,有苏轼苏辙曾巩在,谁还敢是状元郎?
一千年前的这场“高考”牛出了天际,天才似乎就是为这场高考而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