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古代文明:盛唐气象——云髻明珠映罗裙——服饰艺术(下)

云髻明珠映罗裙——服饰艺术

中国古代人视头发为身体的精华,认为头发中蕴含人的精力与生命。唐代妇女对秀发的钟爱可谓登峰造极,见诸文献记载的唐代妇女发髻名目繁多、辞义美好,有云髻、半翻髻、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惊鹄髻、倭堕髻、百合髻、圆鬟髻、双丫髻、双垂髻、椎髻、乌蛮髻、反绾髻、抛家髻、盘桓髻等近百种,其中以各式高髻为主。在传世的唐代绘画、墓室或石窟壁画以及众多出土文物中,梳各式高髻的唐代妇女形象随处可见。倭堕髻的原型是汉代已经出现的堕马髻。传说杨贵妃骑马时不慎摔下,所绾高髻偏向一侧,有髻鬟下堕欲解之状,十分美丽,随行宫女见后,竞相仿效,于是倭堕髻名传四方。同服饰一样,唐代宫廷妇女在发髻上同样领时代风骚、开风气之先。唐太宗时期,曾有官吏皇甫德参认为高髻是不良风气的表现,上书太宗称:社会上流行高髻,是受宫廷影响所致。导致太宗怒言:难道皇甫德参想使宫中都是和尚吗?唐代妇女正是在这样一种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才得以恣意挥洒张扬女性的迷人风采。在唐人看来,娥娥高髻寓有崇敬高贵之意,并能给人以华丽美感。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历史事件绘制的《步辇图》中,抬辇、执华盖和团扇的9位宫女云髻娥娥,连额发也处理成云朵形,可谓是唐代初期云髻的典型式样。

陶俑中唐代女子发髻式样图示例

天生丽质固然好,恰如其分的妆饰也十分重要。唐代妇女的化妆大致分八个步骤: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八戴发饰。

涂脂抹粉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妆饰手段,古代的妆粉有两种:一是米粉,二是铅粉,后者更受妇女欢迎,并逐渐取代前者。与铅粉配套使用的胭脂,多数人认为它源于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即匈奴聚居地,古有歌谣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焉(燕)支是西北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含红黄色汁液,去掉黄汁后的红汁配其他原料制成干粉,用时加水即可涂抹。自北朝《木兰辞》“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到唐代杜甫《新婚别》“对君洗红妆”,均能看出胭脂是妇女妆面的主要用品。唐代诗人王建《宫词》称宫女舞罢卸妆时,“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拨红泥”,足见胭脂使用之甚。唐代妇女妆面,除少数仅施铅粉外,往往是与胭脂并用,或调和后涂抹,或先抹铅粉再涂胭脂于两腮,唐诗中的“桃花妆”可能即指此种妆式。

鎏金鹦鹉卷草纹云头形银粉盒

是唐代金银器中体量较小的盒子,主要用于盛放化妆品,有些出土时盒内还有脂粉的痕迹。唐代每逢腊日,皇帝要将进贡的香膏、胭脂等化妆品盛放在金银盒中赏赐给臣下。此外,唐代还有各种玉、滑石、陶瓷制成的粉盒,材质多样,精美小巧。

画眉之风早自汉代就已流行,汉武帝喜爱八字眉;三国时曹操喜爱的青黛眉,南朝的梁武帝也十分欣赏;隋炀帝则不惜重金从波斯购进大量画眉用的螺黛供后宫嫔妃使用。唐代妇女在眉妆方面建树颇多,小女孩“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唐玄宗避难四川时,还令人绘《十眉图》。唐代流行的眉样主要有柳叶眉、却月眉、桂叶眉、八字眉等,其中八字眉到唐代中期甚至成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8-820)著名的“元和时世妆”中的重要内容。

受南北朝时期佛像涂金的启示,妇女尝试在额头染涂黄色,张舜民《使北记》称之为佛妆。额黄有两种,一是往额部染黄,一是贴剪成花状的黄色薄饰片,后一种便是所谓的花黄。

花钿也叫花子,其产生的过程最具神话色彩的是《杂五行书》所载: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于正月初七仰卧含章殿下,轻风吹落的一朵梅花恰好落在其额上,花瓣平展开来十分美丽,花痕三日后方才洗掉,于是宫女争相仿效,形成一时风尚。唐代妇女所用花钿色彩种类繁多,常以金箔片、黑光纸、鱼鳃骨、螺钿片、云母片等裁剪成各种花卉、鸟鱼纹样,用阿胶贴在额心,其中以梅花形花钿最常见。

面靥是在两腮酒窝处施点的一种妆饰。传说三国时吴国的皇族孙和酒后舞如意,误伤了夫人邓氏的脸颊,随即命医生疗伤,大夫称需白獭髓、玉石粉、琥珀屑合药敷贴方可愈后无痕,后因琥珀太多使邓夫人左颊留下了红点。这一意外结果却使夫人更显娇艳,深得孙和喜爱,于是,其他妻妾皆以赤色点靥以讨宠爱。唐代妇女面靥一般用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粘贴的。盛唐以前,多为两个黄豆状圆点。盛唐以后则有钱形、杏形靥。有的还在靥的周围(如鼻侧)贴饰各种花卉,称之为花靥。

斜红是唐代妇女时兴的一种特殊妆饰。传说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一位宫女薛夜来不慎撞在水晶屏风上,脸烦上血痕如朝霞将散,十分好看,伤愈后颊面留一伤痕,文帝因此更为怜爱,遂引来其他宫女以胭脂仿画血痕以争夺宠爱。唐代妇女一般将斜红描于太阳穴,形似弯月,有的故意不画完整,以像伤痕。

饰唇之风,先秦已有。到唐代,画唇用品唇脂已被做成条状,使用十分方便。著名的爱情故事《莺莺传》中,崔莺莺给张生复信中就有“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的说法。唐时妇女饰唇,胭脂与口脂并用,嘴唇以小巧为美,诗人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便是一时的时髦标准。朱唇小口的唐代妇女形象在唐墓壁画和出土陶俑中不胜枚举。

唐代发达的手工业,为妇女用于妆饰的各类首饰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饰发用的簪、钗、步摇既可美化发髻,又是一种身份等级以及财富的象征。唐代妇女流行高髻,对簪、钗的使用就更加普遍。同时,质地、纹饰也较前代更加精良。出土于永泰公主墓的鎏金菊花纹银钗和西安东郊鎏金飞鸟纹银簪,纹饰既有传统的中国风格,又有异域文化元素。插戴这类饰品的妇女形象多出自唐代贵族墓葬。除插戴簪、钗、步摇外,唐代妇女还喜欢在发髻上插饰梳、篦,其风气之盛,到中晚唐时达到了“满头行小梳”的程度。唐代妇女的梳、篦质地有金、银、玉、角、贝等,梳背往往饰以精美的纹饰。这样的梳、篦插在发髻上自然更添风采。

金梳背

鎏金菊花纹银钗

在唐代妇女服饰的发展变化中,时刻充盈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反映出唐代妇女在思想、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社会地位等众多方面的积极进取精神。唐代女性服饰留给人们的是美丽动人的芳华和大唐盛世的气息。

#在长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
探秘唐朝化妆术
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从白居易的《时世妆》看唐代女性的妆饰
唐妆口味有点重:喜欢汉服的你妆化对了么?
《妖猫传》里的唐朝妆容画对了吗?唐代女子妆容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