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史:严嵩收复河套

收复河套,事关重大,但严嵩却阳奉阴违。议复兴起,他表面上附和夏言,称赞曾铣;暗地里却布置陷阱,制造杀机。

 昏君奸相总可以找到摧折国家栋梁的借口。嘉靖二十六年七月,陕西西安府澄城县麻陂山山崩,“先大吼如雷,昼夜不绝”,然后从中劈裂,“东西分驰三四里”。按迷信说法,此乃“分崩离析”之象。严嵩无比兴奋,心想,皇帝笃信神仙玉帝,只要把“山崩”与收复河套联系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打动圣心”,不怕夏言、曾铣不人头落地。于是与京山侯崔元密谋,指使有关官员暂将这一灾变隐匿不报,待时机成熟时再奏禀皇帝。

  该年十二月,命兵部进呈收复河套的具体方案。恰在此时,京城狂风骤起,尘沙迷漫,阴霾满天。这又是一起不祥之兆。经占卜,乃为边境有警之征。这是一个绝好的时机。倘若这时再让皇帝知道山崩的灾变,一定能够大大增加“圣衷忧念”,从而产生对夏言、曾铣力主复套的反感。于是,腊月二十八日,扣压半年之久的关于山崩的奏章送到皇帝面前。这天,皇帝正在举行祈祷长生的醮斋,山崩、风霾之凶一齐奏到,好不晦气。他既震惧又恼丧。

  原来这也是严嵩做的手脚。他早已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嘱咐他们专等皇帝醮斋祈祷时,再把有关曾铣议复河套的奏章及灾异报告一起进呈给他批阅,引起他心理上的反感。严嵩又秘密授意皇帝最宠信的道士陶仲文,令其在皇帝面前陷害夏言,就说“山崩应在圣上”,但并不是不可挽回,只要由宰相和边防大将当替身,便可化险为夷,皇帝仍可万寿无疆。他还偷偷地对皇帝宠信的太监说:“汉朝灾异,赐三公死,以应天变。”太监们平日里没少接受严嵩塞给的金银财宝,因此当皇帝问他们“此事(议复河套)竟可否?”他们都神秘地说:“万岁不问,奴不敢言”,曾铣奏疏呈来之时,“举朝大臣相顾骇愕,以为召衅生事,危可立待”。皇帝听后“色动”。

 二十七年初春,议复河套的形势急转直下。嘉靖皇帝翻云覆雨,对曾铣一夜之间便由“嘉其壮猷(猷,谋划)”改为问其“欺罔误国”之罪。正月初二,首先对灾异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向阁臣夏言、严嵩宣谕,这是“上天示象,儆戒昭然”。正月初六,嘉靖皇帝对曾铣复套之议尽改原来腔调,密召首辅夏言、次辅严嵩,向他们尖锐地提出:“套虏之患久矣,今以征逐为名,不知出师果有名否?兵果有余力、食果有余积,预见成功可必否……今欲行此大事,一铣(曾铣)何足言?只恐百姓受无罪之杀。我欲不言,此非他欺罔比,与害几家几民之命者不同。我内居上处,外事下情何知可否?卿等职任辅弼,果真知真见,当行拟行之。”(《明世宗实录》卷三三二)就是说,在他看来,收复河套,既师出无名,又无兵力、财力,完全是肆意屠杀百姓、欺君枉法之举。嘉靖皇帝就好像从未下过钦准曾铣收复河套的圣旨一样,堂而皇之地对复套作了根本否定的训示。并命司礼太监将这一圣谕刊印百份,发给朝臣集议。

  皇帝骤然改变态度,夏言惶恐不安,不敢议决可否,奏请皇帝自行裁断。而严嵩则欣喜异常,立即上疏,跟着皇帝的调门,大讲曾铣“有好大喜功之心,为穷兵黩武之举”,并项庄舞剑,把矛头指向夏言。在奏疏中,他对边患所持的完全是一派悲观论调。他颠倒因果,认为北疆深重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蒙古军队的侵扰造成的,而是由抗战官军的抵抗造成的,因此出路也就不是打退进犯,而是任其抢掠烧杀。不过他的这套主张在曾铣奏章上呈的当时并没有发表出来,而是看着皇帝的脸色,对复套之议加以赞扬;只是在皇帝改变态度之后,他才看风转舵。高呼“大哉皇言”,对复套之议鸣鼓而攻之。在奏疏的末尾,他不忘画龙点睛,提醒皇帝,收复河套的建议虽然是曾铣提出来的,但“平章实在辅弼”,批准其议的圣旨却是夏言拟写的;当时包括自己在内的“在廷之臣,皆知此事为难”,但由于畏惧夏言,“而不敢明言”。并进而暗示皇帝,夏言身为首辅,对“此等干系国家安危大政,不能事先匡正”,“将焉用彼哉”?在这里,严嵩把自己虚伪、狡诈、阴险、谄媚的丑态勾画得惟妙惟肖。嘉靖皇帝与严嵩一唱一和,在对其奏疏的批答中,为自己编造神话说,他从一开始就看清楚了夏言、曾铣收复河套的主张是谬误的,是出于私心,因此“一字未答,以示未可”,一切罪责都在夏言身上,是他欺君拟旨,下达了批准的诏谕。

  夏言的处境十分危险。在严嵩抢先单独密奏之后,他起而应战。他一方面重申当初支持曾铣收复河套之议的理由;另一方面戳穿严嵩加害于己的阴谋,指出此事曾经数次与严嵩商议,“绝无异言,今乃先臣具奏,名虽自劾,意实专欲诿臣自解”。皇帝对夏言不仅丝毫没有谅解,反而严厉地斥责他“强君胁众”、“诈称上意”,命法司参究拟罪。

  严嵩见皇帝欲治夏言、曾铣之罪,就像吃了定心丸,越发穷追不舍。接着又上一疏,极力洗刷自己、攻击夏言,为皇帝所说的“强君胁众”、“诈称上意”提供“证据”,攻势甚为凌厉。但夏言铁骨铮铮,决不向其屈服,再次上疏对之加以批驳,并提出辞职。他在奏疏中不仅痛斥严嵩“危祸中臣,必欲置之死地”,而且反驳皇上。他说皇上原已钦准曾铣复套之议,虽然圣旨是臣下草拟的,但“一经御览即系圣断,非臣下所敢轻与者”,大胆地戳穿了皇帝自己编造的“已烛其私”、“一言未答”的谎言。这无异于说,如果复套之议是错误的,那么最终责任应该在皇帝,而不在他夏言。因为他草拟的圣旨,最后是经过皇帝御览钦准了的。在嘉靖皇帝看来,夏言的态度真是嚣张至极,因此催促法司拟罪。

  随着皇帝态度的改变,兵部对复套的方针也作了修正。尚书王以旗会同朝臣集议,提出蒙古“兵强据险”,朝廷只能“来则御之,不宜与之较曲直,争尺寸”,“前议出师搜套一应事宜,悉行停止”。但是直至此时,兵部仍未提出罢免曾铣,并且请求发予粮饷军马。皇帝十分气愤,对兵部附和夏言、曾铣,“忍心观望”加以谴责,并下令:锦衣卫立即派遣官校逮捕曾铣来京讯问;兵部尚书王以旗,夺俸示罚,姑且兼佥都御史前往陕西三边替代曾铣,“以赎前罪”;凡参与集议复套的官员皆罚俸一个月,兵部侍郎罚俸一年;御史、给事中等科道官员对此“安危大计”皆“寂无一言”,锦衣卫立即将他们逮至阙下廷杖,并各罚俸四个月。

  尽管皇帝给夏言加上了“专徇私情,强君胁众”、“密奏未允,诈称上意”的严重罪名,并且下令逮捕曾铣,责罚与事官员,但是吏部尚书闻渊、礼部尚书费、都察院都御史屠侨拟议的对夏言的处理意见仍然模棱两可。他们上奏说:夏言只是有将己意强加给皇帝的嫌疑、迹象,因此对他如何处理,还是由皇上裁决吧!他们的暧昧态度遭到皇帝斥责:“尔等奉旨议奏,犹谓'迹涉’”,这是惧怕夏言,向他献媚,“是何臣体”?于是下诏,削夺夏言少师、太子太师、大学士官职,以礼部尚书衔致仕。这是他第四次罢官。

  真是风云变幻,难以捉摸。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百官之首的宰相夏言被撤职夺官;敌军闻之丧胆的曾总督成了锦衣诏狱的囚徒。锦衣卫在陕西逮捕曾铣时,“三军大恸,声闻百里”,部下五千亲兵“日夜磨刀称反”,经过抚慰,才慢慢遣散。复套之议惨遭失败,此后再无敢言复套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曾铣提出夺回河套之议,嘉靖帝准备施行,却因严嵩一己私欲而废置
嘉靖帝为什么要杀夏言?你怎么看?
【觅诗记】杨继盛: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上)
明代奸横的权臣
严嵩:一代贪官比肩和珅,残害忠良无数,最后却寄食墓舍了却残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