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洪强 赵婷婷:明清世情小说“慧女子早逝”现象探析

——以几部名著小说为中心[①]

中国古代世情小说中有许多慧女子早逝的情节。

为叙述方便,我们以向楷先生所著《世情小说史》所提到的世情小说为主,鸟瞰世情小说中“慧女子早逝”概况。

先唐小说:《穆天子传》天子之盛姬的由病而死;《搜神记》中“吴王小女”紫玉由于父母不许其嫁给韩重而死;“河间郡男女”中女以所嫁非人而死,后所爱归来,又复活:《世说新语》“惑溺”中荀奉倩夫妻恩爱,后女死。

唐代小说:《任氏传》中被狗咬死的任氏;《长恨歌传》中自尽的杨贵妃;《霍小玉传》中病死的霍小玉;《秦梦记》中无疾而卒的公主弄玉;《南柯太守传》中病死的公主;《庐江冯媪传》中去世的董妻梁氏。

向 楷 著

宋元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周胜仙先是气死,后被范二郎打死;《碾玉观音》中璩秀秀被郡王打死;《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中小夫人自吊身死;《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中卢爱爱不思饮食而死;《绿珠传》中绿珠坠楼而死;《王魁传》中妓女桂英自刎而死;《娇红记》中王娇娘绝食而死。

明清两代“慧娘子早逝”更是蔚为大观。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金瓶梅》中李瓶儿、《林兰香》中燕梦卿、《红楼梦》中秦可卿与林黛玉、《歧路灯》中孔慧娘等都是秀外慧中的女子,但是她们都不幸香消玉殒,她们的早逝对家庭与个人有重要的影响。

明以前的“慧娘子早逝”因为被篇幅的影响,描写不细,刻画不深,到了明清两代,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了。

(清)随缘下士 编辑

这一现象学界现关注尚不多。仅见潘建国先生《〈金瓶梅〉、〈红楼梦〉中的“美人之死”》以《金瓶梅》中李瓶儿、《红楼梦》中秦可卿为研究对象,指出“美人之死”对侧面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

该论文导夫先路,启迪后学。

其实“美人之死”在古代世情小说中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本文通过梳理其他小说中慧女子早逝现象,揭示她们的去世对家庭兴衰的影响。

作者借她们的红颜薄命批判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戕害,表达对这些聪慧女子的深切同情,同时这种现象也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明清世情小说出现的多个“慧女子早逝”的现象

(一)《金瓶梅》中的李瓶儿

《金瓶梅》中李瓶儿年仅二十七岁便去世了。

李瓶儿是西门庆一妻五妾中最让人同情的女人。

她聪明漂亮、心地善良,虽然她也有狠毒的一面,如对花子虚、蒋竹山的冷漠无情,但是对于西门庆她的确是一往情深。

相比之下,吴月娘的世故庸俗、李娇儿的愚昧势利、孙雪娥的蠢笨呆板、潘金莲的心狠手辣,都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只有孟玉楼清高矜持和她有得一比,但是孟玉楼的性格中有含酸尖刻的成分,况且孟玉楼并没有生一个儿子。所以对西门庆来说,包括吴月娘在内的所有妻妾都无法与李瓶儿相比。

此外,李瓶儿对待下人也很好。小说第64回玳安说:

是便是,说起俺这过世的六娘性格儿,这一家子都不如他,又有谦让,又和气,见了人只是一面儿笑。俺每下人,自来也不曾呵俺每一呵,并没失口骂俺每一句奴才,要的誓也没赌一个。

使俺每买东西,只拈块儿。俺每但说:'娘拿等子,你称称,俺每好使。’他便笑道:'拿去罢,称甚么?你不图落,图甚么来?只要替我买值着。’这一家子,都那个不借他银使?只有借出来,没有个还进去的。还也罢,不还也罢。[[2]]812-813

李瓶儿不仅性格好,而且还给予西门庆经济支持。

西门庆取悦蔡京的玉壶、玉桃杯、五彩金织蟒袍都来源于李瓶儿的嫁妆,靠着这些宫里来的稀奇物件西门庆获得五品官位。

她还生下了为西门一脉延续香火的儿子,西门庆对她更是另眼相看。因而,她成为在一妻五妾的家庭中备受家主宠爱的人也是最受人嫉妒的人。

李瓶儿屡次遭到潘金莲妒恨,潘金莲故意设计让自己养的大猫“雪狮子”扑伤李瓶儿的孩子官哥儿,孩子受到惊吓后不久便离世了。

产后身体还未完全恢复的李瓶儿又遭受了丧子之痛的打击,再加上潘金莲日益放肆的羞辱,终于在第60回“李瓶儿因暗气惹病”,在第62回因血崩不止离世。

李瓶儿的性格与能力本来是可支撑起西门家的半边天的,因而她作为书中的重要人物却早早离世让人不禁感到惋惜。

她是西门庆一妻五妾中第一个离世的,对西门庆造成很大的影响,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如第62回西门庆大哭李瓶儿:

西门庆也不顾甚么身底下血渍,两只手捧着他香腮亲着,口口声声只叫:“我的没救的姐姐,有仁义好性儿的姐姐!你怎的闪了我去了?宁可教我西门庆死了罢。我也不久活于世了,平白活着做甚么!”在房里离地跳的有三尺高,大放声号哭。[2]792-793

这是西门庆对李瓶儿真情流露的典型片段,“打老婆的班头”唯独对李瓶儿动了真情。西门庆尽己所能将李瓶儿的葬礼办的风风观光以寄托自己对亡人的不舍

《金瓶梅》插图·哭瓶儿

李瓶儿的棺材是三百二十两白银买来的桃花洞,又请人来描摹画像传神,这已经是超过一般人家的妾室葬礼的规格,但西门庆还想以正妻的名分写“诏封锦衣西门庆恭人李氏柩”在李瓶儿的题旌上,被应伯爵等人劝阻才作罢。

李瓶儿去世后西门庆两次睹物思人,一次是戏文中一句“今生难会,因此上寄丹青”令西门庆有所感触,不停地拭泪;

再一次是西门庆与应伯爵在家中宴饮时,想到了李瓶儿在时整治的精致饭食,不禁又长吁短叹流下泪。

两处细节刻画更提醒读者李瓶儿在西门庆心中的特殊地位,她的去世对西门庆的心理和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李瓶儿去世后,西门家开始出现分崩离析的态势。

先是“西门庆贪欲得病”,对于西门庆没有节制的饮酒作乐,李瓶儿弥留之际,曾不放心地叮嘱他道:“你家事大,孤身无靠,又没帮手,凡事斟酌,休要那一冲性儿……你又居着个官,今后也少要往那里去吃酒,早些儿来家,你家事要紧。比不的有奴在,还早晚劝你。奴若死了,谁肯苦口说你?”[2]791

但当时脸对着脸抱着李瓶儿尸体痛哭的西门庆后来并未走心,甚至丧礼期间就在李瓶儿的房间里与奶妈如意纠缠在一起,李瓶儿当初的规劝早就丢到了脑后。

李瓶儿去世后,西门庆还曾两次梦到她提醒自己提防小人的陷害,对西门庆来说李瓶儿真的是个贤内助。

西门庆的丧礼与李瓶儿的相比可谓是凄凉,正应了俗语“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没人埋”。

张锦池先生说:“李瓶儿成为西门庆第一宠爱的女人时,标志着西门氏之'盛’。”[[3]]279“官哥儿死矣,李瓶儿死矣,西门庆亦死矣”[3]282。

(二)《林兰香》中的燕梦卿

《林兰香》为作者模仿《金瓶梅》而作,小说开篇即先点出的“林兰香”分别代表着三个女子,即林云屏、燕梦卿、任香儿。

作者以“兰”代指燕梦卿,赋予她如兰草一般端庄美丽、多才多艺、默默奉献的品格。书中写道:

论梦卿之德,真乃幽闲贞静,柔顺安详,正是将如悦译为邦媛,岂止娇柔咏雪诗。论梦卿之才,颖异不亚班昭,聪明恰如蔡琰,正是深明闺阁理,洞识古今情。

论梦卿女工,真天孙云锦,鲛氏冰纨,正是玉笋分开郁岸柳,金针刺出上林花。论梦卿容貌,不数秀色堪餐,漫道发光可鉴,正是比玉香犹胜,如花语更真。[[4]]3

作者在书中将她塑造成封建淑女德才兼备的完美形象,而这样的美人却如同过早地被摧残的兰花一般,值得深思。

《林兰香》内页

燕梦卿的德行完全符合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孝女节妇”。

燕梦卿将孝道发挥到极致,第2回中燕梦卿父亲被冤枉入狱,她为了救父亲上书乞求作为官奴替父赎罪,也因此耽误与耿朗的婚事。

后来父亲燕玉沉冤得雪,皇上称赞她为“孝女”的名号一时盛传。

尽管此时向燕梦卿求亲者纷至沓来,但她依旧遵守之前的婚约,宁愿作为妾侍嫁入耿家,这是对封建妇德的执着坚守。

她在恪守封建社会给女性定义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节律的同时,又表现出超越寻常女子的聪慧。

不仅琴棋诗书画剑样样精通,更为难得的是能洞察世事、治理家事。面对家仆作乱,燕梦卿提出向家仆讲解律法,避免混乱再次发生的真知灼见。

为了丈夫的前程、家族的荣耀,燕梦卿尽职尽责地对丈夫耿朗不当的言行多次进行规劝。

如第16回,耿朗乐在美酒与美人俱在,燕梦卿担心丈夫沉迷于酒色,劝告丈夫“上则尊祖敬宗,以作九个叔叔领袖。下则修身齐家,以为后世子孙法度”[4]125

又趁机建议丈夫疏远丁不识、王尊王等酒肉朋友,耿朗一一照办;疏远酒肉朋友后减少了麻烦,节省了费用。

第27回中劝丈夫调换奴婢成全耿服与涣涣,使耿服相思之疾得以痊愈。

可以说耿家的和睦得益于燕梦卿的从中调和,耿朗的朋友季狸曾以旁观者的角度感叹燕梦卿的贤惠对耿朗的帮助:“但璘照以燕梦卿为之内助,则苛察可返为静密,而肤浮可变为沉凝也。”[4]124

此言表明,若耿朗把燕梦卿倚为贤内助的话,他能将自身的缺点转化为优点。

新版《林兰香》封面

然而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社会中,燕梦卿的聪慧有才却触发了平庸的耿朗心中的猜忌,耿朗听信任香儿的谗言逐渐对燕梦卿采取刻意疏离的态度。

而两人之间产生误会时,燕梦卿的寡言不解释的处理方式使得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与丈夫感情的破裂使燕梦卿积郁成疾;耿朗寄回的家书故意没有提及她,熄灭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缕烟火。

燕梦卿的去世对耿朗产生的影响很大。

前文提到耿朗的五个妻妾性情各不相同,“若遇耿朗有过,云屏是在劝不劝之间。爱娘虽亦常劝,但加上些耍笑,又象不甚劝的光景。香儿彩云全不知劝。惟有梦卿,事事皆劝,以此耿朗又爱听又怕听”[4]217

从此身边再没有燕梦卿真情切意的规劝,泗国公不免担心耿朗的前途,“耿朗少年无定,一旦荣华,恐非佳兆。使梦卿若在,或可医救几分。今已死去,又不得不替他过虑了。”[4]293可见燕梦卿的早逝让人倍感遗憾。

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禁锢下,燕梦卿的精神时刻处于压抑的状态。

她擅长琴棋书画诗剑,却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从不显露自己的才能,直到露出父亲燕玉的小像大家才知道她是丹青高手。

绘画·燕梦卿

她有替父赎罪的勇敢,却不得不在女德的左右下生活,为了名节嫁入耿家做妾室,公明达感叹“梦卿若以风雅遇之,可为佳偶”[4]124。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她的爱情没有实现,自身才能不能施展,而将自身的智慧全部用在践行封建社会对女子不平等的“规定”上,将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必然不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也可以说她的早逝是她追求自身价值而不得的必然结果,更是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有力批判。

(三)《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与林黛玉

《红楼梦》中不乏聪慧女子,八面玲珑泼辣能干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风流灵巧桀骜不驯的晴雯,美丽温柔的秦可卿等等。

在贾府慧女子群像中,最早离世的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秦可卿。

秦可卿在书中第5回正式登场,11回再出场时已生病多时,13回不治身亡,相较于其他的金陵十一钗出场次数少;然而为数不多的描写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毕竟聪慧女子的早逝总是令人倍感惋惜。

在贾母心中她是个做事稳妥又美丽温婉的人:“秦氏是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5]]69婆

婆尤氏也尤其看重这个儿媳,称“打着灯笼儿也没处找去呢”“他这为人行事儿,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5]143,就连被评为“脂粉队里的英雄”的凤姐也格外和她要好。

绘画·秦可卿

由于《红楼梦》多次修改,所以秦可卿的形象有不一致之处,但秦可卿之持家能干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当听到秦可卿去世的消息,宝玉吐了一口血,脂批道:“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6]]256

秦可卿也是看出贾府衰败的第一人。

秦可卿去世后曾托梦给王熙凤,道出“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暗示看似繁花似锦的贾府实则将要败落的命运,并建议王熙凤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家族败落后子弟回家读书务农好有退路。

正处于富贵中的人能够有超前的忧患意识,透过繁华的表面看到贾府逐渐败落的真实情况是难能可贵的。

但唯一一位看透了家族命运的人却过早消亡,也是在暗示着贾府的衰败是无可救药的。

绘画·黛玉葬花

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是继秦可卿之后又一早逝的慧女子。

林黛玉貌比西子,才如谢道韫,有着超凡脱俗的诗才,她的“冷月葬花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等巧妙构思的诗句在众姐妹诗歌中脱颖而出。

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林黛玉表现出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聪慧,初进贾府她“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处处留意着不让自己出一点差错。

不同众人一样汲汲于功名富贵,她所希望的只是和宝玉纯真不掺杂世俗的爱情不被辜负。

然而,以贾母、王夫人等为代表的封建传统势力将二人的感情判上死刑,封建大家庭中不允许有叛逆的自由恋爱思想。

宝钗二人的婚礼耗尽了林黛玉憧憬“木石前盟”唯一的温暖,希望的破灭导致绛珠仙子早早还完这一世的眼泪便归天而去了,只留下诗稿的灰烬令见者落泪。

如果说秦可卿的早逝是对贾府开始衰败的间接暗示,那么林黛玉的消亡是贾府衰败结局的直接明示。

绘画·黛玉焚稿

黛玉去世后,贾府经历了 “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大观园月夜惊幽魂散花寺神签惊异兆”等异常事件,遭到抄家的厄运,宝玉虽考中举人却看破世俗选择出家,贾府最终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结局。

从小说的描写看,黛玉未必有管理家族事务的能力(事实上她也不屑),但她是贾宝玉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她的去世也暗示着宝玉的艰难结局。

众所周知,《红楼梦》写了许多青春靓丽女子的去世,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但每一位女性的去世对贾府造成的影响又不一样

秦、林两位的死是预示着贾府窳败的重要信号。

精明强干的王熙凤之死虽然是贾府败落的致命一击,但那时贾府败落已经是不证自明的事实,故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四)《歧路灯》中的孔慧娘

《歧路灯》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教育小说,作者借谭绍闻的败家之路与浪子回头的故事劝诫世人要“用心读书,亲近正人”[[7]]78。

其中谭绍闻的第一任妻子孔慧娘是作者笔下最为符合“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女子,但作者并没有给她善终的结局,而是安排这个贤惠的女子过早消亡。

孔慧娘人如其名,孔家良好的家风将她培养成贤惠达礼、秀丽端庄的女子。她的首次出场给我们留下端庄从容的印象。

(清)李绿园 著

在第4回中写到正在二门内学做女工的孔慧娘遇到突然进入的谭孝移等男子,能做到“从容款步而去”[7]18,

这令谭孝移赞叹不已,并决意与孔家结亲,希望这个贤惠的女子能够帮助儿子支撑家业。

嫁入谭家后孔慧娘不负重托,尽己所能维持家庭的和谐。成婚后她才知道丈夫谭绍闻已有妾侍冰梅和儿子兴官,对于夫家的刻意隐瞒,慧娘选择默默接受并与冰梅友好相处,且视兴官如己出,以自己的宽容撑起这个家的和睦。

而且她可以算是谭家唯一一个明事理的人,婆婆王氏是个溺爱儿子的慈母,凡事皆顺着谭绍闻的想法。

父亲去世后,作为家中顶梁柱的谭绍闻轻易受人蛊惑,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如因为厌恶仆人王中时常的劝阻,谭绍闻和母亲王氏要将忠诚的仆人王中一家赶走,是孔慧娘的深明大义劝谭绍闻将王中叫回来;

若后来谭绍闻浪子回头时没有王中的鼎力相助恐怕是难以支撑的,这就不得不让人赞叹孔慧娘的远见卓识。

但是在“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孔慧娘的贤惠并不能真正感化不务正业的丈夫谭绍闻。

《歧路灯》绘画

谭绍闻吃喝嫖赌尽染,全然没有读书人的正经做派,孔慧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眼泪咽在肚子里却也无济于事。

渐渐地被谭绍闻交友不慎惹下的几场官司、日益放肆的赌钱败家气成痨瘵之症,最终不治身亡。

孔慧娘作为封建社会的标准贤妻用自己的言行支撑着这个家仅存的一点书香气,她去世后家中最后一缕正气随之消亡,再无人能时刻提醒谭绍闻是非黑白了。

在其他家庭成员中,谭绍闻的母亲王氏过分溺爱孩子,对于谭绍闻的胡作非为很少劝阻而谭绍闻继室妻子巫翠姐,是个沉迷于听戏摸牌的商人家女子,丈夫在家中开赌场安置妓女,她是乐在其中与妓女交好;妾室冰梅、仆人王中因为地位低微不敢多言。

于是,没有明事理的贤妻在家中劝诫,谭绍闻日益猖狂起来,在狐朋狗友的引诱之下沉迷赌场无法自拔,逐渐将家业败光了。

可见,贤妻孔慧娘的过早离世对谭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孔慧娘去世前用尽最后的力气,拉着父亲的手,叫的一声:“爹呀!”包含着无声的控诉和极度的不甘,控诉自己努力维持家道却遭到不公的对待,不甘心自己年纪轻轻就面临死亡。慧娘之死表明家中再也无人劝阻谭绍闻了。

二、慧女子早逝的原因与艺术功能

世情小说中还有许多慧女子早逝的描写。

如《醒世姻缘传》中晁大舍的妻子计氏与《绿野仙踪》中温如玉的妻子黎氏,这些女子未必比得上如孔慧娘、燕梦卿一样聪慧,但她们的年轻早逝却是一致的。慧女子早逝有如下原因与作用。

首先,聪慧女子的早逝多是因为生活上的不如意,导致心里郁结,从而形成生理上的病症,最后郁郁而终。

她们的不如意是个体愿望与社会大环境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的,因此是无法排解的,只能带着遗憾和不甘造成过早离世的悲剧。

(清)李百川 著

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枷锁繁重,要求遵守三纲五常,安守作为女儿、妻子的本分,以燕梦卿为代表追求的琴瑟和鸣,林黛玉为代表追求的自由婚姻,都超出了女子本分的范围,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下是很难实现的愿望。

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像是一张无形的网把她们束缚住,她们企图在网中寻求自由和幸福,将实现个人价值的希望寄托在家庭生活中,试图凭借自己聪明才智收获美满生活。

但她们被封建伦理纲常浸染已久,不能做出决然的反抗,只有在临终前才清醒意识到一直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是造成自身悲剧的最终原因。

她们的的早逝既是个人命运悲剧,也是家庭破败的悲剧。小家组成大家,一个个家庭悲剧的上演亦暗示着整个封建社会即将衰颓。

鲁迅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论及“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8]]203,美好的破碎总是让人感到心痛且引发共鸣。

慧女子在如花似玉的年龄过早消亡,归根结底是她们的个体愿望与封建社会斗争失败的悲剧。

作者将对她们的同情、惋惜蕴藏在她们香消玉碎后对家族产生的影响中,将她们的生与亡与家族命脉联接在一起,暗示封建社会已是腐败的,女性的挣扎已经是徒劳。

(清)西周生 著

另如《醒世姻缘传》计氏被逼上吊、《红楼梦》中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生金自逝等等,皆是此意。在这个意义上,鲁迅《伤逝》中年轻子君的去世与此同。

她们或死于丈夫的无情、或死于别人的算计、或死于疾病(疾病在此也许更多的是一种隐喻),总之她们的早逝是整个社会对她们“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结果。

其次,慧女子的早逝是小说情节发生转变的重大标志。

因世情小说又称家庭小说,没有了贤内助,家庭就会渐渐败落下来,所以慧女子早逝通常是家庭发生变故的标志。

如《金瓶梅》中的李瓶儿原本可以支撑起西门家的半边天的,何况她还生下了延续西门一脉香火的儿子。

如果官哥没有被潘金莲设计用猫惊死,而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成人,那么他就是西门家的继承人。

从这些来看,李瓶儿对西门庆及其整个家族非常重要。她的死让西门庆家族走上下坡路,并导致了感情极度空虚的西门庆走上了不归路。

张竹坡评:“瓶罄喻骨髓暗枯。”[[9]]6《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也点逗出贾府的没落。

曾庆雨先生《云霞满纸情与性——读〈金瓶〉说女人》说得好:

“李瓶儿之死敲响了西门家庭败落的第一声丧钟,后来的《红楼梦》写秦可卿之死,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0]]46

还有《歧路灯》孔慧娘,她的良言让谭绍闻堕落的步伐变缓。当她去世时,王中就预知谭家要败落:

王中听说,就如闻了一个霹雷,跌脚叹道:“败的由头来了!”……叹道:“好一个贤慧有家教的少主母,为甚么会死!可惜,可怜。”[7]273

在慧娘死后,谭绍闻在堕落的路上越走越远。

与此相对应的,《儿女英雄传》两位贤良女性金凤、玉凤没有早死,能够时时劝说自己的丈夫,所以安骥得已金榜题名而如愿以偿。

曾庆雨 著

第三,“慧女子早逝”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它不但是她们游荡子丈夫为非作歹、不听劝告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些丈夫“出轨”“续弦”的主要原因。

如李瓶儿殁后,西门庆在家与奶妈如意有染,在外与林太太勾搭,最终走上不归路;孔慧娘去世,谭绍闻续弦巫翠姐;秦可卿死后,贾蓉续弦许氏;燕梦卿死后,任香儿得宠;温如春的妻子黎氏死后,一边续弦一边嫖妓。

许多后续的故事由此展开。

从此意义上讲,慧女子早逝引起了后续许多有趣的故事。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说,“张三不唆,虔婆不禀;虔婆不禀,知县不捉;知县不捉,宋江不走;宋江不走,武松不现。盖张三一唆之力,其筋节所系,至于如此。”[[11]]299

“此时若更不得张三立主文案,几番勾捉,则又安得逼走宋公明,撞出武都头乎?后人不知,遂反谓张三于公明甚薄,殊不知于公明甚薄者,于读书之人殊厚也。”[11]301

这是阎婆惜之死推进情节的发展,虽然阎婆惜并不属于“慧女子”,但用“女子之死”来推进情节发展是一致的,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与作用。

(清)金圣叹

坊间流传男人三件喜事:“升官、发财、死老婆”,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曾经调侃这一现象说:

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凑趣地死了,让他娶美丽的续弦夫人。结婚二十多年,生的一个儿子都在大学毕业,这老婆早死了。

死掉老婆还是最经济的事,虽然丧葬要一笔费用,可是离婚不要赡养费么?重婚不要两处开销么?好多人有该死的太太,就不像汪处厚有及时悼亡的运气。

并且悼亡至少会有人送礼, 离婚和重婚连这点点礼金都没有收入的,还要出诉讼费。[[12]]244

其实,这不是女人自己“凑趣地死了”,而是作者让她们“凑趣”地死了。世情小说常常用“男人死老婆”这一模式来展开情节。

如《初刻拍案惊奇》中《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写沈灿若妻子王氏死后:

又道是“家无主,屋倒竖”。灿若自王氏亡后,日间用度,箸长碗短,十分的不象意;也思量道:“须是续弦一个拿家娘子方好。只恨无其配偶。”心中闷闷不已。[[13]]147

这样沈灿若续弦就非常自然。

其他如《金瓶梅》西门庆的正妻陈氏早死,“先头浑家是早逝”[2]25;《婴宁》中“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14]]244;《阿宝》“生时失俪,有戏之者,劝其通媒”[14]376;

《歧路灯》“却说谭孝移自幼娶周孝廉女儿,未及一年物故。后又续弦于王秀才女”[7]2;《镜花缘》“话说这位唐秀才名敖,表字以亭,祖籍岭南循州海丰郡河源县。妻子久已去世,继娶林氏”[[15]]27等等,都有这个作用。

(明)凌濛初 撰

第四,“慧女子早逝”提供了刻画人物的绝佳平台。

虽然小说中任何事情都有刻画人物的作用,但“慧女子早逝”因为时间紧、人物多、头绪繁等等,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慧女子早逝”后,各人有各人的心事,各人有各人的打算。如李瓶儿去世后,潘金莲的暗自称快,西门庆的痛彻心扉,吴月娘的无动于衷,都表现出来。

秦可卿去世后,王熙凤抖擞精神,贾宝玉的口吐鲜血,贾珍的异常举动,密集而又清晰地展现出来。

潘建国先生说:“'李瓶儿之死’……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立体’'圆形’特性。”[1]“《红楼梦》作者描写'美人之死’……即借助丧礼活动来塑造、突显某些人物。”[1]

总之,“慧女子早逝”是古代世情小说尤其是明清世情小说中常见一种模式,它本身就显示了社会与家族合谋杀害青年女性的罪恶,同时有预示家族败落的寓意,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出殡”描写也是展示小说精彩描写的得意之笔。

end

参考文献:

[①]本文为作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小说谈艺文献整理及研究”(18YJA751020)阶段性成果。

[[1]] 潘建国.《金瓶梅》《红楼梦》中的“美人之死”[J].文史知识,2013(11):70-77.

[[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张锦池.六大古典小说识要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随缘下士.林兰香 [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5]]曹雪芹.红楼梦 [M].无名氏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

[[6]]曹雪芹.脂砚斋甲戌抄阅重评石头记 [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7]]李绿园.歧路灯 [M].济南:齐鲁书社,1998.

[[8]]鲁迅.坟[M].《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张竹坡.《金瓶梅》寓意说[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10]]曾庆雨.云霞满纸情与性——读《金瓶》说女人 [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9.

[[11]]施耐庵.水浒传[M].金圣叹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2]]钱钟书.围城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3]]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

[[14]]蒲松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M].赵伯陶注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15]]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文章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文刊于《荆楚学刊》,2020,第1期。转发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瓶梅》到底写了什么?这16条读后感里有答案
【金瓶梅解读】《金瓶梅》里的古代服饰 | 古典名著
【金瓶故事】潘金莲的另一面
金学论著~马瑞芳:《金瓶梅风情谭》
妙赏金瓶梅:西门庆为何要夸李瓶儿“好个伶俐标致娘子”
从《金瓶梅》性描写看明末世情沦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