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维和邓艾谁更厉害?依据史料记载,二人根本不是同一段位

有句老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将,他们武力出众,且谋略亦是出色。在后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还有曹魏名将邓艾展开了激烈的对弈。姜维乃是诸葛亮的传人,而邓艾呢?乃是司马懿所提拔的将才,他们二人到底谁强谁弱呢?

公元234年,在诸葛亮临死之前,把他的七惧、六恐、包括八阵图等军事著作全部交给了姜维。而姜维呢?在数年之后,成为蜀汉的军事接班人,公元238年姜维带兵参与北伐战事,意在匡扶汉室,完成诸葛亮当年的遗愿。

在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姜维一共北伐曹魏11次,其胜负情况参半。要说到姜维北伐的最大对手当然要属曹魏的名将邓艾。在姜维带兵北伐曹魏的战事之中,邓艾多次与姜维交手,具体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段谷之战,邓艾取胜

公元256年,姜维率兵在洮西大捷,并且收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百姓回到川蜀,由此一来川蜀官员包括刘禅在内都对姜维充满信心。而刘禅立即提升姜维为蜀汉大将军,川蜀的军事权由姜维一人执掌。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姜维迅速联系镇西大将军胡济,准备与胡济合兵上邽,但由于胡济兵马未准时到达上邽,因此姜维此次出兵被邓艾打得大败而走。

姜维当时是怎么败的呢?姜维起初率兵出祁山,然而此时姜维已经得到消息,邓艾已经有了准备。于是姜维便改变之前的计划,史料记载: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攻南安!看来姜维的确是学到了诸葛亮不少兵法。

只不过邓艾当时也迅速抢占了干城山,据险而守。由此一来,除要之处皆被邓艾所占,姜维知道如果强攻势必损失不小,于是在夜晚渡渭水东进,打算进取上邽,不料姜维的战略再次被邓艾觉察,于是双方战于段谷,最终姜维战败失利而走。

其实从段谷之战的先后情况来看,姜维方面除了胡济失约未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姜维的战略似乎已经被邓艾看穿,这才先姜维一步做出了战略布置。正如是邓艾料敌于先,因机制变,以权宜取胜姜维

那么姜维又为何而败呢?也很简单,总结起来一共也就12个字。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试问,姜维如此行军打仗,又岂会不败?

秦川之役,姜维吃了闭门羹

公元257年,姜维趁着曹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在淮南举兵反抗司马氏,关中空虚,于是率领大军出秦川、骆谷。想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司马望、邓艾早就据守长城,而姜维呢?在短时间之内根本不能攻破。

虽然长城之内存有大量的粮草,但是姜维想打进去还是有着不小的难度。为什么呢?当时邓艾建议坚守,不管姜维在外面如何挑衅,就是不出城迎战。

其实当时邓艾的战略是非常到位的,一来可以凭着城中的优越粮草逼走姜维,空耗其姜维粮草。二来邓艾完全有时间等待援军到来,其三诸葛诞一旦被司马氏收拾,那么姜维便直接退军。不然姜维想走都走不了,其实此时的邓艾已经深得兵法要点。

而此次诸葛诞反抗司马氏,姜维本想捡一个便宜,不过却吃了邓艾的闭门羹。而姜维呢?这次又再一次体验到了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无奈对峙,虽然主动挑战,但对方就是不应战。无可奈何,最终诸葛诞被司马氏打败,姜维只得退兵…

侯和之战,姜维惨败

公元262年,姜维再次率领大军出汉、侯和,但是姜维最终却被邓艾打败,而他本人也被逼得不敢回川蜀朝廷,只得退守沓中。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其实从时间上来看我们也很容易就知道,在公元258年受挫之后,其实姜维是不敢轻易和邓艾交战的。公元258年、259年、260年、261年,加起来一共差不多有3年时间,姜维都没敢出兵北伐。

在这3年的时间里,估计姜维又把诸葛亮所留下的兵书,又给重温了一遍,不过在公元262年再次出兵攻打曹魏之时,不料却依然败在邓艾手中。

公元262年姜维率领大军出征,其部队攻入洮阳地境,而曹魏方面主要以邓艾为主将,邓艾当时就分析,姜维劳师远征,其补给是硬伤,因此只要在险要之地据险而守,设下阵势,姜维自退矣。

于是邓艾当时便找了一块险要之地也就是在侯和这个地方,行军、布阵,以拒姜维。至少当时邓艾到底是摆的什么阵,史料当中似乎没有记载,不过此时的姜维已经研究过诸葛亮的八阵图,不过在此战和邓艾交手之中,似乎姜维依然没有打败邓艾的方法。说明什么问题?排除蜀、魏两国的整体国力,那就是姜维还是没办法打败邓艾。

侯和之战最终以姜维的惨败而告终,邓艾本人呢,再次打赢姜维。

《三国志》:二年,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景元三年,又破维于侯和,维却保沓中。

那么说到这里,再来回想一下,当初姜维北伐初期邓艾尚未露面之时,姜维的战绩:收胡王,败郭淮,俘郭修,斩徐质、并且收取河关、破王经。像这样的战绩,恐怕至少能与当年姜维的恩师诸葛亮持平了吧。

但是在遇到邓艾之后,姜维似乎就再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了。

除上面三次交手之外,最后还有一次就是魏灭蜀之战,当时邓艾是直接跳过了姜维的防御圈,直接穿插到阴平,最终挺进成都地界,引诱诸葛瞻出战,后来刘禅也就不战而降了。

姜维和邓艾,他们的综合能力到底谁更强?

从上面姜维与邓艾的三次交手来看,姜维勉强打平一场,其余两场姜维都是输得比较彻底。从战事结果来看,姜维不论是在兵力充足,还是在兵力碾压邓艾之时,也都无法把邓艾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姜维虽然习得诸葛亮军事、兵法要略,但是相比邓艾来说,姜维仍然占不到任何便宜。为何邓艾有如此高的军事素质、谋略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此前邓艾曾经是司马懿的门生,可以这么说邓艾之所以能够在曹魏做上大将,那离不开司马懿的提拔。

在公元241年,邓艾提出了两项决策。第一个就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第二个就是实施军屯。司马懿呢?当时认为邓艾所提的战略非常有必要,于是大力支持邓艾。随后魏国在淮南、淮北多开河道,并且大举屯田,实行军屯。

所谓军屯,那就是让士兵们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直接屯田,这样就可以把粮草得以余存,待战事一起,便可直接在淮南、淮北直接调用,如此一来便省去了运输成本。其实在古代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你看当年袁绍,在官渡之战时,由于曹操烧毁了乌巢的粮草,袁军军心涣散,最终大败。

而在汉中之战时,曹操也是因为粮草被赵云、黄忠所烧,这才引发鸡肋事件。自古便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便足以说明行军打仗,粮草的重要性!如果吃不饱肚子,那么谁还有力气去认真打仗呢?

《三国志》中记载: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宣王善之,事皆施行。看看这就是邓艾的格局,不难发现如果真的以史料为依据,姜维、邓艾二人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姜维才智卓绝,但邓艾之才不亚于姜维,他们的军事策略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在同等前提下很难大败对方。但如果考虑到整体的治国、带兵,包括整体经济发展来看,姜维根本不是跟邓艾一个水平的大将。

换言之,如果姜维、邓艾同时效忠于曹魏,邓艾可为帅,而姜维呢?只能为将?对于此,各位看官朋友怎么看呢?其实关于对姜维的看法,蜀汉车骑将军廖化就曾经作过如此评价:“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廖化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兵不戢,用兵不节制,必是玩火自焚。

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智谋没有高出敌人,而兵力又没有对方多,牵起过多的战事,岂能立于天下?这就是老将廖化对姜维的评价,廖化最开始跟随关羽,再到参与夷陵之战,后来又跟随诸葛亮参与北伐之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廖化是看着蜀汉集团成长起来的,而廖化所说的情况,也正是蜀汉后期的最大问题。姜维在智谋上根本无法超过邓艾,而且最要命的是川蜀的兵力还远要少于曹魏,如此常年征战就是自取灭亡的根本原因。或许当时刘禅不战而降,这就是他讨厌姜维的连年出征的最好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懿临死前:破格提拔一名小将,13年后打得姜维没了自信
此人是司马懿的传人,文武全才,死死的压制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
三国第一内政人才是谁?不是诸葛亮,也不是荀彧,而是司马懿
看《三国演义》下20210129给未来的自己
姜维尽得孔明真传,为什么一生却斗不过邓艾?廖化临死前道出真相
诸葛亮的传人是姜维,都忽略了司马懿的传人,他的传人让人害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