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把手教你写悬疑(二):悬疑小说万能情节公式

大家好,这里是谜想计划。

今天咱们编辑闲三里和大家聊聊“可以轻松掌握的悬疑小说情节公式。”

本节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如何制造悬疑氛围

2-情节的五步公式

3-悬疑小说的核心诡计

4-悬疑小说的模式

今天的干货非常多,看完很有收获,你们也试试。

如何制造悬疑氛围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需要先明确自己写作的目的——就是将小说写得有趣,这个“有趣”是让读者看得有趣。

很多时候,作者和读者之间隔着万丈鸿沟,所以,每次构思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如果我是一个读者的话,会觉得这个情节有趣吗?

前日本推理协会会长大泽在昌说,针对“想要为读者提供乐趣”这一点,具体有两个方法——

一是在小说里增加变化,二是在小说里增加“谜题”。

先说谜题。

我们一般能想到的悬疑小说的谜题都有哪些呢?

凶手是谁,

被害人是谁,

凶手是怎么杀人的,

凶手为什么杀人,

被害人是怎么死的,

被害人因何而死。

为什么他会是凶手,

为什么他会是被害人等等。

这些谜题贯穿小说的始终,而解决谜题的过程,就需要作者去设计和铺陈情节,通过设置并解决谜题来丰富情节。

经过上一课的学习,也许我们的脑袋里已经有了大致的构思,有一个悬疑故事雏形,现在我们需要把它们从大纲里,挪到故事文本中。

现在给大家一段情节设定,请试着去描写下面这段情节吧:

某天,主人公A收到一封来自儿时好友的信,他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好友在信里说他得了急病,而A是他唯一的私交,好友很想见见他,说不定见到朋友后病情会好转呢。

于是A按照信上的地址千里迢迢赶来,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座笼罩着阴郁氛围的府邸。

这段话,类似于我们写在故事大纲里的描述,现在要请两位作者根据这段情节描述同时进行创作,结果会怎样呢?

可想而知,虽然情节一样,但是表述的方式一定是大相径庭的。

区别就在于每个人表述的顺序、视角、基调风格都不相同。

上述这段情节是对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府的倒塌》的故事开头的概述。

这位写出世界上第一篇悬疑小说的作家是这样描述这段情节的:

“那年秋天的一个沉闷、幽晦、静寂的日子,暝云低低地垂压着大地,我单身驰马穿越一片无比荒凉萧索的原野。黄昏的阴影渐渐来临,终于发觉愁云惨淡的厄舍府就在眼前。不知为何——一看到这幢府邸,一种难以忍受的阴郁就涌上心头

兀立的府宅,院落里的天然山水,光秃秃的墙垣,空洞眼眸似的窗户,繁密的菖蒲,凋萎的树丛中的白色枝干——除了瘾君子午夜梦回后的空虚,沉沦寻常生活的辛酸,陡然间面纱飘落的恐惧,我无法以尘世的情感来比拟心中的这份惆怅……是什么缘故——我驻足沉思——什么缘故使我在注视厄舍府时如此黯然神伤?这个谜根本解不开。”

“公馆主人,罗德里克·厄舍,是我儿时的挚友,但也多年未见了。不料最近在国内远方,竟收到他给我写来的一封信,信中一再火急地催促我亲自来一趟。那信中有些精神紊乱的迹象。写信人说自己患了急病,被神经错乱折磨得苦不堪言,他渴望见到我,因为我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其实也是他唯一的私交,但愿能与我朝夕相处,疾病或可痊愈。全信就是如此——很显然,他真心实意地请我来,这让我无法迟疑。我虽然立即赴约,却依然从心底认为这份邀请很不寻常。”

——摘录自《厄舍府的倒塌》

以上描述,引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幢府邸里面到底住着什么样的人?里面到底有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我来到这里以后会发生什么?会遭遇什么事情?

在情节推进的同时,谜题就已经产生,这跟作者的叙事方式有很大关系。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悬疑小说是由谜题+悬疑的叙事方式构成的。

如何包装谜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叙事方式,是我们重点需要思考的。

叙事方式这里,首先要考虑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叙事时间顺序、叙事视角和叙事环境。

该如何选择叙事的方式呢?

这和故事的内容有关,和作者的偏好有关,虽然没有固定的答案,一个写作经验丰富的作者可以将任何一种方式都写得“悬疑”,但是大多数的悬疑小说还是有倾向的,我们在悬疑小说创作入门时可以先了解一下。

所以我们第一部分要讨论的是,什么样的叙事方式能制造悬疑氛围?

就拿爱伦·坡的这篇《厄舍府的倒塌》为例。

什么样的叙事顺序更悬疑?——非线性叙事

你觉得什么样的叙事顺序会更加悬疑呢?答案显而易见。

悬疑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个分支,它对于故事可读性,叙事技法有着更高的要求。大多数的悬疑作者选择了一种叙事方式——非线性叙事。

也就是,不按照时间线的顺序叙述,有意混淆读者,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我们要如何打乱时间线?

这些情节点就列在故事大纲里,点与点之间有连线,我们需要从一个点跳跃到另一个点上。

传统的小说通常是按照正常的时间线去行动,但是悬疑小说的创作需要不走寻常路。

简单来说,叙事的顺序就是我们将一个个情节点串联起来,怎样的串联方式可以显得悬疑一些呢?更能够勾起读者的兴趣?

很多悬疑作者选择开篇就将情节快速推进到关键节点之前这个位置,而前述的大多内容选择通过回忆的方式展开。因为故事自然开篇的情节故事性实在是太弱了。

这篇《厄舍府的倒塌》就是开篇即主人公已经来到厄舍府前,即情节展开的关键节点。

如果我们拆分一下,可以确定:

①主人公接到儿时好友的来信

②主人公经过长途跋涉赶来

③主人公站在厄舍府前

《厄舍府的倒塌》开篇,主人公就已经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笼罩阴郁氛围的厄舍府之前,而来到这里的原因全部都在回忆中表述。

所以,悬疑小说的开篇需要一个快速让读者代入的充满谜题的情境,如果我们将情节点拆分开,会发现,一般第三个情节就处在“关键节点之前”,于是,悬疑小说的万能开篇就是将第三个情节点提前。

除了顺序,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叙述的时长和节奏。

一部优秀的悬疑作品,即便花了大量篇幅,但它是不会让读者觉得冗长,赘余的,要知道,拖时间,是很容易被读者发现的小伎俩。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悬疑小说经常采用的叙事手段。

第一个是“悬置”。很多作者写的楔子,它的作用就是悬置,可以将所述之事按下不表。

例如,有些作者喜欢在楔子描述案发现场,正文再回到一切事件发生的开端,可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还可以产生遮蔽真相的效果。

第二个叙事手段,是追叙,意思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讲述所发生的故事,和倒叙是类似的意思。

在《厄舍府的倒塌》中,主人公站在厄舍府前回忆之前接收到的信件,采用的就是追述的方法。很多悬疑小说采用这个方法去总结梳理案情。

和追叙相对的手法是预叙,意思是提前讲述或提及后来才会发生的事件,通常采用的是追忆、片段、设问的闪回形式。

这个方法也是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为什么大家那么迷恋星座占卜、塔罗牌呢?

原因就是,它们在片段性地构建一个未来情境。

法国的文学评论家热拉尔·热奈特说:“预言、启示录、神谕、占星术、手相术、纸牌占卜、占梦等各种形式的预叙,都渊源于蒙昧时期的宗教思维。”

似乎我们对未知的一切都有着本能的好奇,引入一些传说、占卜的元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故事的悬疑感。

这也提醒了我们,读者的好奇心,并不只是源于结尾的真相。

所以,作者不必紧紧压着事件的结尾,生怕一旦暴露,读者就会跑光,其实,预先告诉读者一部分结局或真相,再去填补开头和结尾看似不可思议的距离,也是一个能够强烈吸引读者的写作手段。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叙事的视角,大多时候,我们会用第一人称视角或者第三人称视角去做简单的区分。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种更为详细的区分视角的方法,是由热奈特提出来的。

这位叙事理论学家将视角分为三类:

分别是无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

我们需要消除视角混乱——据说,日本推理新人奖,是会排除掉写上帝视角的故事的。

无聚焦叙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也就是不会将视角固定在某个人身上。叙述者知道的比任何人都多。默认事件已经发生,结局已经注定,他作为第三方向我们还原事情的经过。

但是,讲述内容完全是已经发生的往事,是不足以吸引读者兴趣的。这也是很多作者的创作误区,给每个主人公设置一大堆的背景,但是他的未来是个空白,让读者无法参与其中。

悬疑小说,更建议采用遮蔽视角进行创作。

内聚焦视角是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所知道的情况。它有三个子分类。

固定式,即固定一个人的视角,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但我们的信息来源只有这一个人。

《厄舍府的倒塌》采用就是内聚焦视角中的固定式。

不定式内聚焦,即通过多个人的视角进行叙述,但仍然无法知道全貌。

多重内聚焦,和不定式内聚焦类似,但它更强调,多个人对同一个事件反复进行描述,阿婆的小说《五只小猪》,西村京太郎的《七个证人》都采用了这种叙述视角。类似于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

常用于表现证人们的互相指责和推诿。

外聚焦叙事是从外部客观观察人物言行,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少,叙述者也许是边缘角色。这个形式的主角通常是侦探或警察,而作者有意让主人公和读者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讲完了时间和视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环境和空间。

地点的选取,在悬疑创作是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定程度上,人物生存的空间能够反应人物的性格。空间也能够决定整个作品的基调,也就是一个磁场的问题。

主人公来到厄舍府前的所见所闻,传达给读者一种阴郁冷清的基调,厄舍府的院内,不只是阴郁昏暗,甚至可以用死气沉沉来形容。

破旧的家具、书籍和乐器也未使房间'增添一分生气'、'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凛然、钝重、驱不散的阴郁。这是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小说所传递的信息就是恐怖、黑暗、阴郁和凶险。

远离尘嚣的老宅如一座人间地狱,囚禁并同时再造着一个个精神上的囚徒,如同主人公罗德里克,甚至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也会被逼向精神失常的边缘。

空间场景的移动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随着空间场景的移动,一个幽长的地下隧道出现在读者面前,墙壁低矮、光滑、煞白,没有任何出口,也没有光源,这是大环境中的小环境,主人公妹妹的尸体久埋藏在这里,是冲突集中爆发的地点。

我们可以提取出一些典型性的悬疑小说类型地点。

首先就是哥特式古堡,带着一种超自然的恐惧氛围。

例如《厄舍府的倒塌》,还有森本晃司的短片《她的回忆》,太空墓场里突然响起,普契尼的著名歌剧《蝴蝶夫人》,既诡异又带着古典元素。

这是个隔离外界的如梦如幻的世界,幻梦、封闭、古典,是这类作品的标签。

第二类悬疑小说典型地点就是孤岛,暴风雪山庄类型。例如无人不晓的名作《无人生还》。这类故事的地点起到将人物聚齐起来,可以进行群像创作,现实和隔绝状态兼备,同时具备游戏性质。谜题比较强。

第三类地点就是展现城市和村镇的特色,社会派的小说大多发生在城市、村镇,这类相对开放复杂的地方。空间的流动性强,可以使得线索多样化,甚至出现歧义。

例如,主人公根据死者留下的线索,回访他的母校,采访他曾经的同学,作者可以选取一些混淆信息提升悬疑感。

陈浩基的小说《网内人》,故事背景是在香港,他写出这个城市的情绪,可以是繁忙、焦躁、迷惘。

悬疑小说情节的五步公式

叙事方式确定了,现在要包装一下我们准备好的谜题。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谜题,然后破解它。

传统故事都有起承转合,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在一条冗长的主线上,确定各个节点发生的时间。

悬疑小说有一套更为具体的情节公式,大家可以做参考。

情节的推动就是在每一个关键点进行连线,大家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在悬疑创作里,直线是最不可取的,用距离最短的直线连接已确定的点,这样的小说是不可能有趣的,需要增加起伏变化,多种可能。

我们希望设置更多的弯弯绕绕,增加从一个关键点到另一个关键点之间的难度。振幅越大,越能激起读者的情绪。

悬疑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悬疑小说的五步公式

第一步:剥离

第一阶段:作者需要在开篇即抛出一个谜题,或展开一个特别的情境,它必须是危险的、急迫的、未知的,斯蒂芬金说,好的情境是可以取代情节的。除了日常谜题,很多情况是我们的主人公被迫分离出他所熟悉的普通的生活环境。

如果主人公是警察、侦探、律师、法医等职业化的角色,可以是他负责了什么案件,如果是普通人的话,就是他被迫卷入了什么矛盾冲突,或制造了什么案件。

悬疑小说是否一定要有凶杀案呢?这不是必然的,但需要保证这个问题是有力的。

《厄舍府的倒塌》中,主人公我来到这座笼罩着不详气息的府邸后,见到了他多年未见的好友,发现他“语无伦次、举止失措、习惯性痉挛、精神极度不安,变成了恐惧的奴隶。他说,他被这所阴宅束缚住了,难以言说。这就是主人公所处的特殊情境。

第二步:连锁

第二个阶段是掌握情节滚动中的事件连锁反应,由点到面,继续展开叙述,埋下伏笔,事态发展不可控制,更多或全部人物出场。

《厄舍府的倒塌》这个阶段,罗德里克的妹妹玛德琳小姐突然出场了。她患了不治之症,冷漠消瘦,哥哥一看到她,就流下热泪。新的谜题出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还没等主人公我去问候,当天夜里,这位小姐突然死了。这是怎么回事?

——第二步到第三步之间需要完成一次跳跃,也就是转折,当读者以为人物已经全部出场,掌握节奏时,突然转折,就可以吊起读者胃口。

第三步:误区

这个时候来到故事的第三个阶段,一般是死亡已经发生,需要给出一些错误的推导。

《厄舍府的倒塌》主人公帮助哥哥,将妹妹的尸体抬到地下室,发现他们竟然是孪生兄妹。

埋葬完尸体后,哥哥的精神越来越糟糕,将故事里矛盾推向高潮。哥哥是因为妹妹的死而精神崩溃吗?

第四步:扭转

第四个阶段,制造反转,推翻之前的表象,迎来故事的高潮。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事先埋伏笔的反转是不合格的。反转,需要在前文有伏笔,前文所隐藏的部分,最好的方式是在前文埋很多伏笔,后续修文的时候不合适再删掉,而不是写了反转后,再去前面增加伏笔,这样做是很不自然的。

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哥哥的病症发作,他说他看到妹妹破棺而出,并大叫着说,妹妹就站在门外。

主人公吓得跑过去开门,没想到,哥哥说中了,妹妹穿着白袍浑身是血,跌倒在哥哥身上,两人双双死去。

最后一步:意外

最后一个阶段,一个技巧是,不只是收束整个故事,进行结尾,最好是使结局有出人意料、令读者回味的地方。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原来,妹妹是被哥哥活埋的,两兄妹死后,整座厄舍府竟然崩塌了。

悬疑小说的核心诡计

很多悬疑小说被指用老梗,情节老套,其实在写悬疑小说的时候可以了解一下,到底有哪些老套的情节呢?

悬疑小说的爱好者通常都是因为一个诡计入坑,如果我向朋友介绍一本悬疑小说,通常会说,这本书很好看,是暴风雪山庄模式、是建筑类诡计、讲了连环杀人等等。

这是一种介绍的方式,也是构成悬疑小说的主体部分。安利悬疑小说的妙招就是,提及悬念是什么,但不说它是如何解决的,也就是不要剧透。

悬念是什么?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对悬念一词进行了解释:

“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

悬念拖延了问题最终解决的时间,而悬念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需要作者首先将读者的好奇心——谜题——置于一个特殊的场景内。

例如一个凶手刚杀完人正在处理现场,却碰上了这位死者的好友登门拜访,而这位好友刚好是个警察?他该如何与警察周旋?

一个富豪的儿子被绑架了,绑匪要赎金500万,然而儿子突然自己跑回来了,原来绑匪抓错了人,是富豪司机的儿子被绑架了,那么他该不该拿出这500万?去救司机的儿子?

主人公许久未见的前妻突然打电话来,欲言又止,隔天,这个女人就被人杀害了,她到底在电话里想说什么呢?是遇到什么危险了吗?

可以发现,悬疑小说区别于恐怖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悬疑小说的悬念,不是让人惊叫连连,不是突然跑到你身边吓你一下,甚至,恐怖的刺激属于最表层次的悬疑手段。

读者真正被吸引的是,能把他牢牢抓住,让他无法释怀的悬念。

这样的悬念会促使读者不断追问:后来发生了什么?所以,读者需要一个有强烈吸引力的前情。

读者对这个悬着的问题情感参与度越高,他们对人物产生担忧,继而这个悬念的力度就变得越强。

也就是,作者需要把悬念建立在人物的担忧和恐惧之上,最好这两种感情能结合到一起。

所以悬疑的关键点不是全部未知,而是知道一半,对后续的情节抱有期待。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新的发现,而是想要知道后续的遭遇。

于是,悬疑小说的一些经典模式总是让后来的读者和作者为之着迷,并不断重复,形成了一些模板。

例如,我偏爱暴风雪山庄模式,一些作品,往往看到开头,就知道是暴风雪山庄模式,风雨大作,乌云密布,几个主要人物突然和外界失去联系,这个情节在许许多多的悬疑小说里都用到过的,但是后续发展就全凭作者的本事了。总有人能写得出人意料。

诡计可以分为两大类,故事内部的诡计和叙述性诡计。

故事内部诡计就是和情节设定相关,一般指的是作案手法、凶手的计策、设置的机关等。

经典的故事内部诡计例如暴风雪山庄模式,利用童谣和传说来进行杀人,阿婆的《无人生还》采用了这两个诡计。

密室类,不得不提的是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在著作《三口棺材》里面列出了十三种密室成因。

犯罪手法华丽的代表是一些日系推理——“为了杀一个人建造了一个建筑”,代表作是岛田庄司的《斜屋犯罪》。

模仿杀人,宫部美雪的大部头《模仿犯》,预告杀人,阿婆的作品《ABC谋杀案》,连环杀人,殊能将之的《剪刀男》,时间诡计,松本清张的《点与线》,破坏身体、身份成谜,三津田信三的《首无,作祟之物》,死者留下死亡讯息,日剧《古畑任三郎》,死者死的时候死死攥着一张纸条,可是却是一张空白的纸条,但侦探就是因为这张空白的纸条推测出了谁是凶手。

故事内部的诡计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可能没有完全列出来。

另一个是文本叙述类诡计,被称作是用“玩文字游戏”的方式欺骗读者,通常是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去误导读者,直到最后再揭露真相。一般这类叙述类诡计的悬疑小说是严防剧透的,但是很多作品即便打上了叙述性诡计的标签,读到最后,还是会让读者瞠目结舌。

叙述性诡计可以分为,对时间线的模糊、混淆,对地点的误导,或是人物的性别、人物的伦理关系。还有就是立意主题上突然颠覆,或者是行文结构上。

这类小说通常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或者是分章节进行不同时间线,不同视角的描述,达成欺骗性目的。

推荐叙述性诡计作品,阿婆的《罗杰疑案》秋吉理香子《圣母》乾胡桃《爱的成人式》。

悬疑小说的模式并非固定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刚开始进行悬疑创作时容易走进的误区。

谜想计划举办的征文比赛中,我们会用这个来界定一篇悬疑作品是否能通过审核。

那就是作者是否一味地追求悬疑的手法、悬疑的氛围、生搬硬套悬疑的模式,而忽略了,他到底想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类作品就像是电影中,用了很多特效,美术做的很好,但是看完之后,发现故事一塌糊涂,讲的不清不楚,无法自圆其说。

过度的镜头语言、花了大篇幅进行悬念的铺陈,过度注重感官刺激,会导致作品头重脚轻,无法承接读者期待,导致作品的内涵丧失。

例如,有一群人因为不明所以的原因被聚集到一座小岛上,他们接连死去,死的时候嘴角都挂着诡异的微笑,作者描述了人物在面临死亡无能为力时的种种恐惧,最后揭露原因,是因为这些人都喝了一种最新研制的迷药……

这样的说法,根本无法令读者信服。

还有就是有意采用一些悬念化的手段,但实际上并没有思考过,这些对情节的推动和发展是否有帮助。滥用悬疑手段,将读者的期待值拉满,但是结尾却突然泄力,这是一种不负责的故弄玄虚的方法。

滥用悬疑元素,例如,黑猫、古堡、凶宅等,但是这些悬念化的手段,并没有对情节的推动和发展起到帮助。

这会使转折和结尾都草草收场,出现在小说里的鬼怪、阴谋、悬念变得同质化、脸谱化,甚至是媚俗,完全沦为工具。

在这个误区上,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悬疑小说的文学性。

它的骨架只能决定,它是什么,但是决定质量好坏的还是作品的血肉。

很多人会否定悬疑小说的文学性,因为它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可能被评价为是三流类型,追求刺激,娱乐性质是它的标签。

但是每个悬疑写作者都是想要向那个方向努力,我们不需要同质化的作品,不需要工具人。

大泽在昌将一部优秀的悬疑小说和一部略显同质化的悬疑小说之间的区别,总结为,它是否存在能够激起读者内心涟漪的东西。也就是小说的“刺”。

这个“刺”类似于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的独特的经历,或内涵。而这个独特的经历,会触动到某个读者或某些读者的内容,让他们无法置身事外,对故事有代入感。经历是各自的,但是投射的情感是能够共鸣的。

这也是社会派悬疑在这几年备受推崇的原因。它更贴近生活,反应社会,强调感情和动机。一般来说,刺痛读者的心,比较容易的是同情。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是一个行文传统的作品,它属于悬疑小说,故事里有枪,有死者,有凶手——有案子发生。它的篇幅很短,故事的写法清晰,简洁,符合我们的悬疑五步公式:剥离、连锁、误区、扭转、意外。但是它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情境是具体的,激发出读者的同情。

故事背景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人物是怀抱美国梦的可怜农民,故事立意是将人与鼠类比,无能为力的悲哀,它的刺是什么?是原本是朋友的一对主人公,本来说好要一起赚钱,离开这里,现实却导致主人公最终一枪杀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梦想也随之破碎。

而这个故事的情节,将这一情感承接住,使它出人意料又顺理成章地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社会派悬疑小说作者喜欢以一些真实发生的案件为原型或灵感进行创作,因为,这类新闻或案件,首先刺到了作者的心。

我想,可能谜题不是悬疑小说中最重要的,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不陷入固有的模式里,如何跳出框架也不是首先需要思考的东西。

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要表达的独特之处,以悬疑的方式讲述出来。我们可能需要不断观察社会现象,折射现实,体味人性的幽微,命运的不可抗……

悬疑是一种手段,但是它依然为一个好故事服务,它使得读者和作者的距离稍微拉远,但是最终,还是会在情感碰撞的时候会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为作家的四大要点和全技巧。
“不能说”的魅力:关于叙述性诡计 | 机核
从《开端》说说什么是设定系推理
一本好的推理小说是如何写成的?
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
日式推理小说家的写作技巧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