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中期赵灭中山之战

赵武灵王之胡服骑射。前332年,秦惠文王遣其相公孙衍游说魏国、齐国,使之合并伐赵,标志着苏秦倡导的“合纵”失败;随之而来的是秦相张仪愚弄山东(崤山以东)六国自相残害达二十年之久,结果是秦益以强盛、六国益以疲弱;前318年,函谷关之战,系山东五国第一次合纵抗秦(齐国未出兵),联军惨败;次年,即前317年,赵与韩、魏再攻秦,复为秦所败,《史记˙赵世家》:“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赵割西都、中阳两地与秦和。赵屡败于秦,使成长起来的赵武灵王(前326年,幼年即位)幡然醒悟:与其将渺茫的希望寄托在“合纵”之上,不如自图强盛,独战强秦,但是,此时秦已占据黄河天险及函谷关隘口,若横渡黄河或走殽函通道予以伐秦,无异于自取灭亡,赵武灵王扼于赵国之地形,取舍近求远、出其不意之策——从赵之北渡黄河,西至榆中南下,以拊(fǔ)咸阳之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秦都,可是,赵国东北方是中山国,北方是代地,赵武灵王要想实现“一招制胜”秦国这一“伟大”之目标,第一步就是控牢代地、灭中山国。

然代地、中山国均为白狄之国,又有林胡、楼烦二族,皆擅长骑射,“师夷长技以制夷”,赵武灵王审时度势,于前307年,果断下达“胡服令”,进行胡服骑射之军队改革,赵武灵王言道:“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插曲一赵国一心“染指”中原

前403年,三家分晋,赵国占据了晋国北部;前386年,赵武侯卒,其侄赵敬侯立;敬侯为更好地与诸侯国作战将都城从中牟迁到邯郸;

前383年,赵敬侯始涉足中原,攻打卫国(此时卫国为魏国附属国),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于兔台,《史记˙赵世家》:敬侯四年(前383年),“魏败我兔台”;

前382年,赵敬侯野心不减,再次对卫国出手,在卫都(今河南省濮阳市)边上修筑刚平城,《战国策˙秦策四》:“(赵)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闚东门(赵人筑起刚平城,使得卫都东门几乎没有郊野,卫人连放牧打柴都不敢迈出东门)”,魏武侯联合齐侯田剡共同抵挡赵军,卫国仗着魏国与齐国撑腰,攻取赵国的刚平,一直打到中牟,《史记˙赵世家》:敬侯四年(前383年)“筑刚平以侵卫。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

前381年,赵国攻击入侵至本土之卫军,魏武侯大举攻赵,赵敬侯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派军协助赵军,攻打魏国后方,使魏国首尾难顾,赵敬侯夺取了魏国棘蒲邑、占领了黄城,魏武侯鉴于多线作战的困扰,齐、楚等大国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赵敬侯求和;

前380年,齐侯田剡攻打燕国,攻占了桑丘,燕简公向赵敬侯求救,赵敬侯立即告知魏武侯与韩文侯,三晋之君各自率领军队,兵合一处救燕,大败齐军;

前378年,田齐(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为诸侯,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再次攻打燕国,赵敬侯、魏武侯、韩文侯再次联合,攻入齐国本土,直至灵丘,方才退兵;

前372年,卫慎公薨逝,赵国闪电袭击卫国,连下卫国七十三邑,魏武侯率军攻打赵军,败赵军于蔺。

赵国多次南下攻卫,旨在与魏争霸中原,实为自毁长城之举,其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予以秦“东出”之机。

插曲二:赵国与代国之百年恩怨

在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流亡之时,赵衰乃追随者之一,晋文公作三军六卿制,赵衰为正卿,主领晋国国政;赵衰传赵盾、赵盾传赵朔、赵朔传赵武(即《赵氏孤儿》中的那个孤儿)、赵武传赵鞅,赵鞅即赵简子,赵简子时代,赵氏封地周围是智氏、晋国公室领地,无法扩张,赵简子就将目光指向了代国(商代诸侯国,在武王伐纣、周公东征时,未参与商军及叛军,周时得以延续,其领地范围大致在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一带,国都代王城,今蔚县代王城镇),赵简子传赵襄子,赵襄子利用代王好色之秉性,将其姐嫁于代王,前475年,赵襄子上演了一场战国“鸿门宴”,将代王刺杀,随即出兵攻灭了代国,置代郡,属赵。

《吕氏春秋》载:赵简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马郡宜马,代君以善马奉襄子,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者操兵以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

译文为:

赵简子病重,把太子赵襄子召来,对他说:“如果我死了,等安葬完毕,你就穿着孝服登上夏屋山去眺望。”太子答应了。赵简子死了,安葬完毕后,太子赵襄子穿着孝服登上夏屋山,远眺代国的土地,景色十分优美,于是襄子说道:“先君一定是用这种办法来教诲我啊!”回来以后,他就谋划夺取代国,于是先对代君表示友好。代君好色,赵襄子就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赵襄子的姐姐嫁过去以后,赵襄子更是万般讨好代君。代国产马,代君就以良马回赠赵襄子。不久,襄子去谒见代君。襄子事先让数百名跳舞的人把兵器藏在用羽毛做的舞具里,并准备了一个盛酒用的大金斗。代君到了以后,等酒喝到兴致正浓的时候,斟酒的人翻过大金斗猛击代君,一下就砸死了代君。跳舞的人也都从舞具中取出兵器,杀光了代君的全部随从。于是襄子就用代君的车子去接代君的妻子,代君的妻子在远处得到这个消息,就在路上磨尖了插发的簪子,自刺而死。所以赵国这个地方至今还有“刺笄山”和“反斗”的名号,可以证明这事。

插曲三:战国第八强——中山国

上古时代,有虞氏部落(居住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首领舜接受尧之禅让,成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在大禹建立夏朝之时,社会发生动荡,有虞氏纷纷四处迁徙,其迁向北方之一支,大抵游猎于今晋、陕以北至内、外蒙古之间,殷商时称土方,周初称猃狁,春秋时称北狄,秦汉时称匈奴,元代以后称蒙古族。

春秋之北狄分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鲜虞水沿岸生养发展,《山海经˙北山经》:“石山,鲜虞之水出焉,而南注于滹沱”,据考证:今源出山西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即是鲜虞之水,清水河故称“鲜虞”,白狄之鲜虞人在鲜虞水沿岸历经夏、商、西周。

约在西周中后期,居住在太行山中北段西部鲜虞水之白狄人从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翻越太行山来到了石家庄一代,逐渐占据了原邶国之地,以新市为中心,建立了鲜虞国,并在藁城西部建立了肥国,在晋州一代建立了鼓国。为了生存,鲜虞、肥国、鼓国三个部落国报团取暖,建立了城邦联盟。

前770年,鲜虞国乘西周灭亡之际,灭掉了其南面邢国之附庸——軧国;

前662年和前661年,鲜虞、肥国、鼓国三国连续伐邢,邢险些亡国;

前660年,鲜虞南下攻破卫都朝歌,卫在齐国等帮助下,迁都楚丘,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东;

前659年,鲜虞再伐邢,邢在齐、宋、曹等国救援下迁都夷仪,即从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迁至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南,《春秋》:“僖公元年(前659年),狄侵邢国,齐桓公帅诸侯之师救邢,邢迁都于夷仪”;

至此,鲜虞占据了邢、卫大部分领土,相当于今河北省南部至河南省北部地区。

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即位,晋国开始拓疆扩土;前587年,晋国占领了鲜虞南部部分土地。

肥之役。《左传》昭公十二年(前530年):“夏六月,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晋伐鲜虞,因肥之役也”。即晋荀吴谎称与齐国会盟,借道鲜虞,灭了肥国,而绵皋则是肥国之末代国君。“假道”伎俩一直是晋国之“特长”,假道灭肥与假道伐虢如出一辙。肥被灭后,余族迁徙至鼓国。肥国一灭,等于断鲜虞一臂。

前529年冬,晋破鲜虞中人城,中人城当时应为鲜虞国都;

晋灭鼓国。《左传》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俘虏了鼓国国君鸢(yuān )鞮(dī ),鼓国成为晋之附庸,前521年,鸢鞮率鼓人叛晋,鼓国再附鲜虞;《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即前520年六月,荀吴巡行太行山东麓,派军士伪装成籴(dí,买之意)米的商人,背着武器铠甲埋伏在鼓国都城门外,夜间突袭而灭鼓国,安排晋将军涉佗驻守;《国语·晋语》:“中行伯既克故,以鼓子苑支来”,鼓国正式亡国。

肥国、鼓国被灭后,鲜虞人处于孤立之中。

前507年,晋与齐、宋、卫等十八诸侯“召陵会盟”,图谋伐楚,鲜虞趁机举兵反晋,《左传》:“(定公三年)秋九月,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获晋观虎,恃其勇也”,史称“平中之战”,此战使鲜虞人遂崛起;次年,即前506年,中山武公联合肥、鼓遗民,建中山国,始有“中山国”称谓。

前414年,在晋国的压力之下,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建立了新都。大部分史书及学者将中山国建国时间定在前414年,本文为前506年。

魏灭中山。三家分晋(前403年)前,魏斯执掌魏氏后,将攻灭中山国视为称霸中原之标志,于是,魏攻取秦国河西之地后(前419年—前408年),魏文侯派遣大军穿越赵国,于前406年灭了中山国,派遣太子击镇守中山,魏有效牵制了赵、燕、齐三国,巩固了魏国在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

前381年,中山国中山桓公击溃魏军复国,将国都从顾城迁至灵寿,魏氏统治中山国二十五年宣告结束。中山国自复国以来,连续击败魏、赵两个诸侯大国,使天下诸侯为之刮目相看,中山国再次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国;

前377年,魏武侯与中山桓公战于浍水,魏军大败。

五国相王。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史称“五国相王”,由此可见,中山国之实力已与魏、韩、赵、燕平起平坐了。

赵灭中山国。中山国位于赵国的北部,是赵国国中之国,其将赵国一分为二,可中山国全民皆兵,又是一个千乘之国,一直都是赵国之心腹大患,不拔掉中山,赵王岂能安睡!。“五国相王”不久,中山国背弃盟约,入侵燕国,由此引起中原诸国不满,但此时中原大国处于混战之中,无暇顾及中山国侵燕一事,而赵国经“胡服骑射”,已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强大军队,赵武灵王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着手伐中山:

第一步,麻痹中原各国,控牢代地。前306年,赵军攻占宁葭;经(林)胡地至榆中,使代相赵固主政林胡,将代地完全控制在赵之手,同时,分别派使至秦、韩、楚、魏、齐五国,盖告诸国以赵驱除胡狄之意,以麻痹五国。同年,赵武灵王降服了赵国西北之林胡,对中山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史记》:“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第二步,试探性进攻中山。前305年,赵分南北两路大军伐中山,北路军组成为赵三军(右军、左军、中军)、车骑军、胡代之军,于曲阳会合后,向丹丘、华阳、鸱之塞进攻,克之,《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攻中山,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南路军由赵武灵王自率之三军向鄗邑、石邑、封龙、东垣进攻,克之,《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攻中山,王军取鄗邑、石邑、封龙、东垣”;赵国采取的是背后包抄、分割包围战术,将中山分割成两半,使其南北不能相顾,其中中山“井陉之口”石邑要塞的失手,使得太行山进入中山国腹地的门户被打开,国都灵寿则危在旦夕。中山在赵军两路大军夹击之下,割让鄗邑、石邑、封龙、东垣四邑以求和,赵王许之。此战使中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国土。

第三步,蚕食中山。中山国“以土地换和平”的方法并未维持太久,前303年、前301年、前300年,赵国连续对中山发起短促进攻,中山均以割地求全,使赵疆域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第四步,终极灭中山国行动。前299年,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其小儿子赵慧文王,亲率二十万大军踏上了中山国领土,直逼灵寿,孤立无援的中山国,只得背水一战;前297年,中山国都被破;前296年,赵武灵王将中山王迁至肤施,中山国被灭。中山亡后,赵军乘胜进攻林胡,迫使其北迁,赵将中山故地及所占林胡、楼烦之地建立云中、雁门两郡。代郡、云中郡、雁门郡称之赵“北方三郡”。

中山国之灭亡,一是结束了白狄鲜虞族二百一十多年的历史,二是强大了赵国,使之将来与秦相抗衡,《战国策˙秦策三》:“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沙丘之谋。赵武灵王在完成了对代地的牢牢控制及驱逐林胡、楼烦和即将消灭中山国之时,自以为“大功告成”,专心可攻秦矣!但其“废长立幼”的做法不仅使伐秦大计中途夭折,而且使自己饿死宫中。

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废太子赵章,立赵何为太子,武灵王退位,自号主父,传位赵何,是为赵慧文王。随后,武灵王深感有愧于赵章,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北赵国以代郡为中心,封给长子赵章,建立代国;南赵国以邯郸为中心,封给次子赵何,仍然为赵国,《史记˙赵世家》:“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管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劅(zhú)然也,反北面为臣,诎(qū)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然而,赵章、赵何均想独占赵国,最终赵章引代地军发动叛乱,赵何命公子成与李兑领兵平叛,赵章战败逃至沙丘行宫,主父亦未能保赵章之性命,公子成直接砍了赵章,兵围沙丘行宫,主父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拓地千里,国力大增,一跃成为当时之军事强国,但随着武灵王之死,一是赵国停止了大跨步之前进步伐;二是反对“胡服骑射”势力抬头,赵国政治环境受损;三是终止了对秦国之攻伐,使秦国逐渐强大为拥有绝对实力之强国,为日后秦国侵凌中原各国埋下了伏笔。

若赵武灵王不正值壮年而退位(时年45岁),赵国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取代秦国而统一天下,则历史将会被改写。

注释: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

西都:今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

中阳:今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

榆中:今陕西省榆林市。

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一带,非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中牟县。

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兔台: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西。

刚平:古邑名,战国卫邑,后入赵,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西南。

棘蒲邑:魏武侯别都,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南。

黄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西。

桑丘: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西南。

灵丘: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南。

蔺: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夏屋山: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东北五十里草垛山。

邶(bèi)国: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殷纣王子武庚在殷地,地域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国都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东南,称邶国,并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以监视武庚;周成王时,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霍叔反周,周公东征,平定了此次叛乱,史称“三监之乱”,邶国也仅存武庚一代而亡。

新市: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新城铺镇。

藁(gǎo)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

肥国: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国都昔阳,今石家庄市藁城区廉州镇城子村。

晋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

邢国: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及周边。

軧(dǐ)国:疆域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一带,都城在元氏县东张乡西张村村东。

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

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南。

昔阳:古之昔阳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东南,为肥国国都,非今山西省昔阳县。

中人城: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西北十二里之峭岭上,因栗山在城内而得中山国名。

鼓国:今河北省晋州市西十里铺村。

东阳:今河北省邢台市境。

中行伯:即荀吴。

苑支:即鼓国国君鸢鞮。

平中:地望不详,杜预《集解》云:“平中,晋地”,应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境内。

顾: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

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

浍水:今浍河,发源于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大圪塔村大圪塔山西侧,经浮山县、翼城、曲沃、侯马、新绛,在新绛县横桥乡流入汾河。

宁葭(jiā):战国中山国邑,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

曲阳: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附近。

丹丘: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西北。

华阳: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涞源县西南。

鸱(chī)之塞:战国中山关隘名,又名鸿上关,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西北之倒马关。

鄗(hào)邑: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

石邑: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南南故邑村。

封龙: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南。

东垣: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东、西古城村。

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

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古城乡。

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

肤施:今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

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强大的赵国为什么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称王的诸侯?
中国的战争: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变法
从晋、魏、赵与中山国的战争,来看中山国的疆域
赵灭中山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酱香通鉴】凭什么不让我们穿开裆裤?——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赵灭中山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