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79.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前的航海时代(11)——葡萄牙和大明的战争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779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5499字,配图18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2年3月18日首发。

明史曾记载1493年(明弘治六年),一批番夷侵扰东莞守御千所的领地(今深圳及香港沿海),遭东莞守御所千户袁光率兵围剿,在岑子澳与番夷遭遇,战斗中中弹身亡。对比西方航海史,此时的葡人刚刚发现好望角,尚未抵达印度,因此这批“番夷”不可能是葡萄牙人,而可能是来自南亚的海盗。葡萄牙人发现新航路和征服沿途传统航线上的穆斯林国家,已经在前面的章节里面介绍过。葡人发现新航路的一个目的,就是找到通往东方商品原产地的直接途径,中国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地,这里有深受上流人士欢迎的丝绸和瓷器。

图1. 陈列于广东阳江海陵岛上的南宋古船“南海一号”,船舱里大部分保存下来的货物就是海量的瓷器,不过似乎以瓷碗为主,说明当时需求量很大

1508年2月13日(明武宗正德三年),葡人迪奥戈·洛佩斯·德·薛魁拉(Diogo-Lopes de Sequiera)奉曼努埃尔一世之命,从里斯本驶向东方,他的任务之一就是抵达中国,但行至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时,遭到当地人阻拦而折返。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葡人尝试与天朝发生接触的尝试。

1510年,葡人在第二任印度总督阿布克尔克的指挥下攻占果阿,1511年,同样在阿布克尔克的指挥下,葡人攻占马六甲,触角抵达南海边缘。接下来,葡人一边积极向东探索香料群岛,一边向北与天朝发生直接接触。

图2. 马鲁古海以东的摩鹿加群岛,因盛产丁香、豆蔻、胡椒等调味品,而又被称为“香料群岛”,口味偏重的西方人嗜好这口,所以需求量很大

图3. 1519年,葡萄牙出版的通往香料群岛的地图,左边可以看到马六甲海峡,右边的群岛就是摩鹿加群岛

葡人首次抵达印度卡利卡特时,就听到了被当地人称作“塞里斯”的中国人的描述:“那些人披散长发, 除了'嘴边长着一圈胡须’外,没有其他胡子;登陆时身穿铠甲,头戴面盔,手持类似长矛的武器;他们的船上装有强弩,两年来访一次, 乘20艘或25艘船回程,他们的船上有四根桅杆。”从这里大致能够佐证明人船队的大致规模和海船大小,几乎与“南海一号”完全类似,为800吨级的四桅杆木制海船。值得注意的是,当地人把中国人描述为白种人。

图4. 与穆斯林人进行贸易的东方人,这里看起来更像是元人的装束,注意背景海船使用的是中式硬帆

1513年(明正德八年),葡萄牙人若热·阿尔瓦雷斯(葡萄牙语Jorge Álvares,?-1521,又译乔治·欧维士、欧华利、欧维治或阿尔发勒斯)在印度总督大殖民者阿布克尔克的派遣下,由中国商人指引,于5月到达了广东沿海刺探情报。由于广东地方官的拦阻,他们未能上岸,只与中国私商在海上进行了交易。阿尔瓦雷斯在回航之前登上屯门澳(Tumão,今属澳门),将刻有葡萄牙王国纹章的石柱立在那里,作为葡萄牙人到达此地的标志——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已知的葡萄牙人最早登陆中国的地点。

有意思的是,阿尔瓦雷斯的儿子因水土不服而病死在屯门澳,被埋葬在其所立标柱之下。1521年6月,当阿尔瓦雷斯再次航抵屯门澳后,于7月7日也病逝此地,其同伴遂将他也葬于所树立的标柱之下。

图5. 现位于澳门南湾的阿尔瓦雷斯雕像及其背后的发现石柱,葡萄牙人在其所到之处到处都竖立了这玩意,颇有画地为牢的感觉

澳门方面记录,阿尔瓦雷斯石碑原本竖立于殷皇子国立中学,即今澳门理工学院门口的对出空地。后校舍清拆时,石碑被移至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即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大厦侧面、华榕大厦后面)。但该处由于较为隐蔽,不易被途人和游客发现。2006年10月,澳门特区政府把该碑重新安放在区华利前地的欧维士像右侧的一处空地,加以保存。作为澳门历史的一部分,这里倒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处场所。

有明一代,或许是因为九边未定,基本上是禁止海外贸易的,明初对于朝贡的国家有明确的时间间隔及停泊地等规定,但是海外贸易的巨大需求却怎么也按压不住,甚至在地方官员中也有阳奉阴违之举。

图6. 明朝朝贡船只,相当于是在官方允许下的海外贸易渠道

1514年(明正德九年),广东右布政使吴廷举擅立《番舶进贡交易之法》,规定外国商船来华时间不受限制,一到广东就可以上税、卖货。此举一出,外国商船接踵而来。朝廷官员认为吴延举应负有责任,但并未进行追究,也没有对葡萄牙商船进行干预。直到后来朝廷官员认为佛朗机人扰民甚重,才要求对葡人进行驱逐。

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派遣托梅·皮雷斯(Tome Pires,葡萄牙语Tomé Pires,1465-1524/1540)出使东方。皮雷斯曾将其1512年至1515年在马六甲和印度的见闻写成一本书《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Suma Oriental que trata do Mar Roxo até aos Chins),其中记录:“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大片土地和众多百姓,还有许多漂亮的马匹和骡子。中国有许多城市和要塞,都是用石头建造的。皇帝居住在叫做汗八里的城中。中国不以掠夺他国为荣,而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乐善不倦的且非常富饶的国家。由于中国人非常懦弱,易于被制服,所以马六甲总督无需动用许多军队,用征服马六甲的10艘船,即可将中国沿海置于我们的控制之下。”

图7. 皮雷斯一行会见到的大明正德皇帝

显然,来到中国之前的皮雷斯认为大明容易征服。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皮雷斯一行终于在南京和大明正德皇帝见面,引起了主张对外开放的正德兴趣,但对于与葡萄牙建交贸易,正德不能仓促决定。三个月后,正德突发急病身亡。1521年,嘉靖皇帝考虑到葡萄牙人夺走了大明藩属马六甲苏丹国的都城(此事已经过去了十年),甫一登基就下达了武力驱逐葡萄牙人的命令,诛杀了引见皮雷斯见正德皇帝的武官江彬和华人翻译火者亚三,并将离开京师的皮雷斯在广州监狱中囚禁至死。

图8. 大明和葡人的交往虽然发端就有血腥,但一直互有往来

图9. 在大明为官的葡萄牙人

按照明朝的说法,葡萄牙人“夷情叵测,屯驻日久,疑有窥伺”,“抢劫华商、掠夺男女、烹食幼儿”,明政府决定“俱给赏,令还国”,但葡萄牙人拒绝离开,只能武力解决。根据葡人向东方殖民的一贯作风,在商业活动中骚扰抢掠居民也是常事。

广东海道副使汪鋐负责驱逐盘踞在屯门的葡萄牙人,汪鋐加强了南头寨等地的军事防守,大量征集渔船,发动群众。屯门海战时,明朝大约出动了五十余艘船只。

图10. 元代至清代中国海防的主力船只——叭喇唬船,为一种轻型桨帆船,方便在近海和浅水活动,但吨位较小,与800吨级的南宋海船“南海一号”相比,这显然是明代海禁的必然结果,同时小船也便于在浅海和内水航行

郑和下西洋结束后,明朝正面海防压力轻微,普通倭寇面对大船不战自溃,明军对大船的需求日益减少,海军趋向小型化,到了16世纪初明军广东方面水师的主力已经变成了喇叭船、哨船、叭喇唬船等中小型船只,最大的叭喇唬船仅仅4-6丈, 8-10支桨,1-2根桅杆。正在迈向下坡路的明廷对兵员的把控也不过关,广东卫所兵严重缺员,每个卫所只有几十余可战之兵,战斗意志薄弱。这也是西方殖民者常常低估明朝实力的原因。

但广东民壮的战斗力却不宜低估,他们往往出身尚武的宗族,由负责官员精心选拔而来,既有彪悍的山民又有狂放的渔者,还有爱国乡绅吴瑗、郑志锐等人提供的健壮家丁,在常年的宗族械斗、土客械斗中磨练出了泯不畏死的斗志和出众的格斗能力。加上短期内的高额赏赐,使得他们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后战斗力就变得可观。屯门西草湾海战事实上可以视作戚继光重组浙兵的预演。

图11. 汪宏所奏与葡萄牙人的作战经过

葡萄牙人并非专门上门寻衅作战而配置,卡尔沃初始特别舰队包括3艘卡拉克型帆船(其中只有一艘武备充足)和1艘东方式帆船。杜瓦尔特·科尔奥带领的第一次补充船队包括1艘欧式小战舰和1艘东方式货船,阿姆布罗济奥多·雷戈带领的第二次补充同样包括1艘欧式帆船和1艘东方式货船,另外还有两条东方式帆船由葡萄牙海员操纵误入战场。以上相加大约是4艘欧式帆船和5艘东方式帆船。这里的东方式帆船可能是穆斯林帆船,也可能是中式帆船,欧式帆船包括卡拉克型、卡拉维尔型和加莱型桨帆战船(即汪宏奏折所记录的“蜈蚣船”)。

图12. 装备西方式弗郎机的加莱型战船(局部)

1521年6月25日,第一次交锋开始。明军以50多艘中式帆船围攻4艘葡萄牙帆船,汪鋐亲率军民猛攻,但是葡人船只火力旺盛(“周围置铳三十余管”),且防御完善(“人立之处用板捍弊,不畏矢石”),又有杜瓦尔特·科尔奥(Duarte Coello)率领的两艘大船前来援助,明军终因佛郎机火炮火力猛烈而败阵。以上作战过程,几乎与焦尔海战、第乌海战如出一撤。

汪鋐见强攻无果,遂派人以卖米酒为由接近葡船,见有两位中国人杨三、戴明在船上,便偷偷与之通话,劝谕其回头为国效力,相约某夜以小船接应。二人反正后,汪鋐令其仿制佛朗机,在围而不攻的四十余天中,明军已经成功换装,并进一步强化了操练。

图13. 保存至今的弗郎机,就是带有可替换弹药舱的后装火炮,可轻型可重型

图14. 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佛郎机(也有称为“鹰炮”),单柄竖立,操纵指向灵活,后装弹药也大大提升了装填效率,因此被大明迅速仿制用于战争,这或许是汪宏能够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十天后,阿姆布罗济奥·多·雷戈带着两艘帆船躲过明军的巡逻船队,与被围的葡萄牙舰队汇合,另外还有两艘葡萄牙商船误入战场,加入战斗。至此,葡人舰队达到最大值。

但此时的明军也已经加强了力量,在随后的进攻过程中,明军使用仿制成功的佛郎机与葡萄牙人对射,压制其火力,并使用了凿船底的水鬼,给葡萄牙人不小损失,有些葡萄牙人在屯门岛上的堡垒上负隅顽抗,被登陆的明军民壮打得损失惨重,仓皇逃窜。但缺乏大船大炮的明军无法摧毁葡萄牙人的大型战船,杜瓦尔特·科尔奥、迪奥戈·卡尔沃和阿姆布罗济奥·多·雷戈等人商议后,决定放弃其余船只,把剩余人员全部集中在三艘大的战船上进行突围。

图15. 某博物馆里复原的屯门海战,注意前景有两门佛郎机大炮

1521年9月7日,在夜色的掩护下,葡萄牙人分别乘坐三艘大船开始突围逃跑,但他们的行动很快被明军哨船发现。这次交火追击战中,装备了弗郎机大炮的明军一改颓势,把这场追击交火的激烈程度描述为“简直就像笼罩在烟火之中的一座地狱”。在葡萄牙人绝望之际,一场暴风雨突然降临 ,这使得明军的追击陷入混乱 ,葡萄牙人趁乱逃脱。瑞典人龙思泰的《早期澳门史》中写到:“如果不是一次对他极为有利的风暴非常及时地刮起,西芒将会死于饥饿。他利用这个时机,带着三艘船逃跑了(1521年)”。

屯门海战的实际作战时间是40余天,时间并不算很长,大明以4000多精勇民壮围攻千人左右的葡萄牙人,最终将其逐离中国领水,表现可圈可点。当然,时人也认为明军赢得不轻松,“副使汪鋐尽力剿捕,仅能胜之”。

图16. 广东海道副使汪鋐

屯门之战使明朝认识到蜈蚣船和佛郎机铳的威力,在引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蜈蚣船就是加莱桨帆船的中国改版,但由于东方海战需求较小的缘故,普及程度不如佛郎机。

随后,葡人又以五艘帆船和数百人组成的小舰队入寇西草湾,在西草湾之战被1000-2000大明水兵组成的舰队击败,两艘战舰被明军所夺,明军副将王应恩战死。

此后,葡萄牙与明朝互相认可战斗力,达成和解,葡萄牙付费租借澳门,成为大明盟友。此后,新兴的欧洲小霸荷兰曾五次攻打澳门,大明都允许葡萄牙从广东招募雇佣兵抵御,而葡萄牙也在南明时期发兵帮助南明防御桂林。

图17. 明人绘制的佛郎机等仿制欧式火炮的说明图

图18. 当葡萄牙人来到世界另一端的日本时,已经不再强调以武力开国,而是采用更灵活地与当地大名合作,共同做生意的温和模式,直到300年后,美国人的“黑船来袭”

总体而言,屯门之战中明军的表现并不能算很差,毕竟跟印度那边焦尔海战和第乌海战的一败涂地来说,屯门海战的结局要好多了。这除了明将汪宏指挥得当的因素外,还跟已达强弩之末的葡萄牙舰队有关,毕竟此时的葡萄牙人已经掌握了从西非到马达加斯加、从印度到马六甲的半个地球,掠夺的资源已经无穷无尽,实在没有必要跟强大的大明死磕下去。

另一方面,大明从红蕃手中学到了新式武器,又通过斩杀几个红毛竖立了天朝的威严,也不想跟国门之外的葡人死磕下去,遗憾的是,明人意识不到海权的失控即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葡屯门之战,中国首次打败侵略者,没有他中国将提前被列强殖民
【嘉靖中兴】屯门海战中战斗过程怎么样?明军怎么打败葡萄牙的
明朝海军到底有多牛逼?中西方第一次正面交锋,汉人爆虐欧洲佬,引发超火爆海战
汪鋐与第一次中国与欧洲人的战争
“外战”英雄谱之58---大明朝“师夷制夷”的第一人汪鋐
明朝中叶明军与葡萄牙殖民者的几场战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