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权与士族的博弈:魏吴校事猖獗,古代原来也有“特务机构”

《三国志·高柔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案件:

魏明帝曹叡执政期间,宜阳县一典农名为刘龟不顾当时关于狩猎的规定,私自在不允许打猎的地方猎了一只兔子。“其功曹张京谐校事言之”,曹叡震怒,将刘龟下了狱。

曹叡(剧照),魏第二任皇帝

这则普通的案件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官职名:校事。从这一案件中便不难看出,校事一职具有向皇帝直接奏报官员过失的权利。

一般情况下,御史的职责是“上谏君王之失,下谏群臣之过”,听起来校事与御史极为相似,那么在三国时期,校事的存在究竟有何特殊意义?

能刺举而辨众事:校事制度的设立

清学者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这样评价“校事”一职:“似北魏之侯官, 明亡厂卫”,其中明代的“厂卫”也就是东厂和西厂,是今人非常熟悉的机构,他们的职能更接近于特务,从暗处监察百官行为后密报于皇帝。从这个角度,御史和校事的职责便可以区分得较为清楚。

东厂(剧照),最为人熟知的皇帝专属特务机构

在前文提及的刘龟一案中,校事在暗处发挥作用这一点也被记载得很清楚,因为在曹睿将刘龟下狱的时候,专门隐去了举报者张京的名字。

众所周知,朱棣设“东厂”是因为其得位不正,因而对百官心存疑虑,也不准百官提及建文旧事。为维护统治的正当性,“东厂”这种特务机构应运而生。

魏吴设立校事制度,背后原因与朱棣设东厂是类似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

以多疑闻名的曹操

据考证,校事制度始于“魏国初建”之时,有学者认为这指的是曹操始封魏王之时,即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也有学者认为“魏国初建”在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216年。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显然都认可校事制度在曹操封公时期便已经存在。

曹操:216年封魏王

校事的设置,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加强自身权势的一步举措。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这一出身在当时的世家大族看来是极为寒微的,也常有人因此诟病曹操。

尽管随着曹操势力坐大,世家大族多对他表示支持,“出身”的不同也始终是横在二者中间的一根刺。

曹操祖父曹腾,十常侍之一

曹操对士族出身大臣的忌惮同样非常明显,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杨修的故事。杨修出身名门弘农杨氏,“鸡肋”一事便让曹操对他不满。

在后来的夺嫡斗争中,杨修又站在了曹植一方,进一步引起曹操忌惮,最终被随便安了个罪名便处死了。

杨修(剧照)

外有士族,内有献帝。曹操自己并未称帝这一点,使得他下发的许多政令并不为当时心向汉朝的儒臣所接受,在曹操当政期间,许多朝臣内心仍遵奉汉室,并不奉曹操为主。

伏完,汉献帝皇后之父,曾试图扳倒曹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就疑心病甚重的曹操要设立校事一职窥视群臣,以防止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出现,便是很正常的了。

与曹操所处境遇相似的是孙权。孙氏发源于江东地区,却并不是名门望族,吴国当地的名门中不支持孙权的也不在少数。

《三国志》中便有:“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的记载。早年间,孙权在江东地区访问名士,对方却对他不理不睬的情况,让孙权执政遇到了很大困难。

孙权,同出身寒微

及至后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江东各大族认可了吴国后,其子弟又迅速占据了东吴朝堂的方方面面:“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

士族控制朝堂对掌权者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孙权因此仿照曹魏设立校事一职,刺探臣民言行。

蜀汉同样面临不小的大族威胁,但一方面诸葛亮堪称治世之奇才,采用厉行法治的方式打击蜀地豪强,威慑住了当地大族,同时又给予了大族适当的职位来保证他们的利益;

另一方面刘备为人比曹操、孙权宽厚许多,疑心病没有那么重,刺探百官的需求不高,校事一职便没有在蜀汉出现。

刘备,难得贤主

监士族反兴冤狱:魏吴校事的猖獗

处于能够直接向皇帝汇报,且皇帝会相信他之所言的职位上,很难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无论是史书记载中,还是影视作品呈现中,身在封建时期“特务”、“密探”职位的,往往不是什么君子。例如唐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门后,各地冤案频发、哀鸿遍野。

来俊臣,武则天执政时期酷吏代表

掌权者在选择“告密者”时,往往也不会用心挑选出正直之人,这个职位天然更加适合能够“两面三刀”的人担任。曹魏时期明令,校事不必经过官吏选拔程序,不论出身地位,即便是“群盗”也可以。

东吴则给了校事一个不低的官位,归于中书省,拥有查阅官府和各州郡公文档案的权力,甚至也可以对国家经济制度提出具体措施。因隶属于中书省,东吴校事有时被直接称为“中书”,明面上的职权便在官僚体系的高处。

无论是否有正式官位,皇帝愿意听“校事”一言,能坐上这一职位的人便有了“小人得志”的机会。曹操最早设立校事,并令卢洪、赵达两人主持“刺举”之事后不久,当时的官员便有人说:“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可推断这两人必然已经利用职权威胁过不少人了。

如果说曹魏校事还只是针对士族和小吏,东吴校事中则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吕壹,一个遗臭万年的奸臣,他作为校事在东吴朝堂上甚至引起了统治高层的巨大恐慌。

孙权女婿、左将军朱据被他诬陷贪污而无法自证;元大臣、太常潘濬到了要和他拼命的程度。

朱据,险些被诬陷致死

另有江夏太守刁嘉被吕壹污蔑“谤讪国政”,东吴群臣因惧怕吕壹的权势和诬陷均附和着他说假话。唯有是仪一人坚持说实话,被孙权再三诘问也没有改变自己的说法。

群臣避让校事锋芒,可见当时吕壹权势之盛。《晋书》中甚至将他比作汉元帝时期陷害大臣的佞人石显。

孙权晚年昏聩

校事猖獗与君王偏听偏信是分不开的。在强烈的疑心作用下,曹操和孙权对身边大臣均持保留态度,以至于无论臣子平时为人如何,一旦校事上奏其言行有问题,君王就会采信。

忠厚如东吴丞相顾雍,被吕壹诬陷时,孙权也选择了相信吕壹。

魏文帝时,校事刘肇途径成皋县时,大摇大摆地派人向县衙要食粮。当时正值蝗旱之灾,县衙没有粮可以给刘肇,他便带人过来大声斥骂。

成皋令沐并大怒,提着刀就要将刘肇收押。刘肇当时被吓走了,回去后便将此事告诉了魏文帝,文帝反而要杀死沐并,后来又改为流放十余年。可见皇帝对校事庇护之意甚浓。

惹众怒便遭罢废:士族盛而皇权衰

曹魏与孙武的校事职责并不完全一致,曹魏校事最初设立时是为了监察反曹操、拥护汉室的臣子,曹丕正式称帝后,校事依然负责对百官监察;孙吴校事则更着重于监察世家大族,对寒门的监察力度弱上很多。

无论是哪一种,当了皇帝的“特务”,都等于将自己放到了百官的对立面。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的校事,都不受官员的欢迎,有嚣张跋扈过度者如吕壹,更是被世家大族恨得牙痒痒。

三国初期天下大乱,不以武力闻名的士族无法在军事力量上与武将抗衡,在朝堂之上受君王忌惮大于重视,不得不韬光养晦,忍受校事对自己的刺探与诋毁。

三分之势成后,战乱少了许多,各国都需要休养生息、教化民众之时,世家大族便在朝堂上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曹魏后期,朝堂之上世家大族的势力便越来越庞大,后来篡位的司马家族便是典型的门阀家族之一。随着话语权的上升,士族对校事的忍耐力便在下降。司马师篡魏之后,校事已经形同虚设,司马师最终裁撤了校事一职。

孙吴的校事则几乎伴随了整个吴朝,仅在诸葛恪扶持幼主孙亮期间罢免了一段时间。东吴末帝孙皓上位后,这名杀人成瘾的皇帝又恢复了校事制度,直到被西晋灭亡。

孙皓画像

尽管校事始终存在,东吴士族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对抗来自皇帝的监察,如自己出面推荐寒门学子等,尽量将事态控制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

结语

校事制度的最终灭亡时间,实际上与士族达到鼎盛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出身名门的司马家最终一统乱世,司马氏深恨校事监察士族,自然不会设立这一职位;且本身作为大族的司马家获得其他士族认可,比出身寒门的曹操和孙权要容易许多。当皇权不需要校事时,校事自然就不存在了。

校事制度的存在时间不长,但封建时期皇帝巩固皇权的需求始终存在,这就催生了后来多个朝代中与校事类似的职位出现。

本质上,校事是皇帝耳目的延伸,只可惜这些耳目没有如墨子和荀子所期望的,体察皇帝看不到的民情,让皇帝更了解自己治下的土地的作用。

这种“告密人”的存在是皇权集中的又一种手段,也是封建皇权极度自私的又一重体现。当统治者无法施以“德政”、“仁政”,甚至没有办法掌控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过程时,这种“亲小人”的制度才会被采用,使得部分佞臣大行其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事制度也是君主无能的体现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孙策没有早死,他和兄弟孙权,谁能立足江东?
说说孙吴
偏安的困局:孙权与江东贵族们的权力游戏
军师联盟:曹丕、曹植的爸爸其实是孙权|文史宴
孙权为何两次拒绝张昭为相?(五千字长篇)
为什么刘备和孙权都做了皇帝,曹操却没有称帝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