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世民霸占弟媳杨氏时,为何长孙皇后不劝阻?多年后魏征说出实情

前言

公元626年,在唐朝建立之初,群雄割据,天下纷乱。李世民受封秦王,摄政辅佐大哥李建成。李建成身为太子,却政治才能有限。朝野中下频频这样说道:“要治国平天下,非世民不能。”

李建成常年郁结心中不满,看在眼里。他认为李世民鼎盛之势将威胁到自己太子之位,遂联合三弟齐王李元吉,在朝中处处针对李世民。李世民屡屡忍让,但李建成兄弟仍然嫉视如 Initials,对他百般刁难。

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夺嫡

李世民性格刚正,威武有力,军政手腕过人。他深知自己是唐朝的栋梁之才,若不能尽展抱负,国家必遭劫难。但身为二皇子,又难逾越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只能无奈忍让。

直到有一日,李建成连日来心情显然欢悦。有宫女悄然告知李世民:“太子殿下近日兴高采烈,似乎是得了父皇准许,要废你秦王之位了。”李世民苦笑不语,心知大限已到。留在朝中只会被兄长逼迫走投无路,不如自己主动出击为好。

于是在武德元年,李世民果断发动了改变唐朝历史进程的玄武门之变。当晚他亲率亲信军队入宫,直取李建成和李元吉所居之处。李建成猝不及防,还未出仁王殿,已被李世民一箭射中,应声倒地。李元吉情急下拔剑反击,奋勇当先,跃入重围欲救大哥。然而寡不敌众,终究身中数箭而亡。

玄武门外一夜之间鲜血染红,李建成、李元吉两人就此命丧黄泉,再无翻身之日。李世民则一举夺得皇储之位。然而多年之后每每想起此事,李世民都不禁绞紧了眉头。因为这场宫廷政变使他手染亲兄的血,这数罪加身,终生难以释怀。

那一夜李建成死得糊涂,他人生最后一刻恐怕都没有想明白,自己这位英勇善战的二皇弟,怎会对自己痛下毒手。李世民亲自动手弑兄,当时决然残忍,事后痛心疾首,这般反复无常心理折磨也使他从此过上了提心吊胆的生活。

而李元吉更是这场血雨腥风中的悲剧性人物。他忠心耿耿地追随大哥李建成,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也会被卷入政治斗争,成为这场兄弟相残的牺牲品。当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元吉义无反顾地誓死捍卫太子,想要不顾一切保护大哥。却不想自己才二十出头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

“元吉啊,你我同为嫡子borne,却阴差阳错有了今日这般结局......”李世民时常会在深夜独自长叹。对逝去的三皇子,他亦怀有深沉的歉疚之情。因为这场权力斗争牺牲了李元吉这条单纯的生命,让李世民不免有负罪的感触。他时常自问:“若当日我不心急发动政变,会不会三皇子还能平安地活下去?他本可以娶妻生子,一生顺遂,而不是被我亲手夺去了生命......”

二、霸占弟妻杨氏:唐太宗的难言之隐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在即。然而,出人意料地,他却在此时霸占了李元吉的妻室杨氏,欲立为妃。

“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当此之举传出时,朝中大臣魏征冒死直谏,言辞激烈地反对李世民的作为有伤风化。魏征直言李世民此举不义,劝他三思。然而李世民置若罔闻,依然收杨氏为妃。

当时人们议论纷纷,对此存在种种猜测。杨氏出自弘农杨氏望族,李世民是眼红她的背景势力,意图通过姻亲政治获得额外资源;李世民与杨氏私通有年,早有苟且之事,此举是两情相悦;李世民此举是对李元吉的报复,表示夺嫡之仇已了......种种说法众说纷纭。

“自古帝王皆有万千佳丽在身边侍奉左右,何况杨氏姿色绝美,陛下有情有义,收为妃子也是人之常情。”当时亦有胸襟开阔之士为李世民开脱。

然而,最令人费解的是,李世民的正宫皇后长孙氏,为何对此没有丝毫反对或劝阻?她的沉默反而成为这段历史的最大疑点。李世民对她向来恩爱有加,这般大事却置长孙皇后于不顾,着实令人不解。

长孙皇后平日里温柔贤淑,深得李世民宠爱。她的处事作风稳重老成,又颇有手腕,此前对李世民许多政事决策均提出过精辟建议。李世民向来重视她的意见。然而这一次,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作为却默不作声。

“皇后不提任何反对,陛下收杨氏自会心意已决。身为妻子,她自当体恤丈夫的难处。”有臣子这样分析道。然而更多人还是对长孙皇后的反常沉默深感疑惑。她平日里聪慧过人,判断事理清晰,此事重大却不加干涉,着实匪夷所思。

三、长孙皇后缄默的缘由

时人对此议论纷纷,百思不得其解。长孙皇后身份地位远高于杨氏,她对此视若无睹,着实反常。

或许,她当时深感丈夫已志定,再多劝说也于事无补,不如静观其变。她思虑周全,料事如神,自然明白李世民此时心意已决,自己劝阻不但无果,还可能招致猜忌,不如顺其自然。

或许,她顾忌皇室体面,不愿公开反对丈夫,免生非议。身为皇后,她必须时刻考量皇室声誉和正统性,公开反对李世民的决定,势必引发外界的非议和对皇权的质疑。为维护皇室权威,她只能忍气吞声。

又或许,魏征已代为直言,她再说实属多言。魏征直谏之举已可见一斑,长孙皇后再次劝阻多半没有作用,反而可能招致李世民反感。退一步海阔天空,她选择助纣为虐。

无论如何,长孙皇后对此三缄其口,成了这个历史疑点中的关键人物。而她的动机至今难以参透。

“皇后不过是女流之辈,权势政事由何谈起?她只需侍奉皇上,无需过问。”有人这样评论道。

“不,皇后殿下明鉴远虑,定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也有人为长孙皇后辩解。

各种猜测纷至沓来,但真相依然迷雾重重。直到多年后,魏征终于说出了真相:

当李世民决意纳杨氏为妃之时,长孙皇后已于十二年前病故!

原来,玄武门之变后,杨氏被软禁在宫中。李世民即位之初,长孙皇后突然离奇地去世了。杨氏趁虚而入,才得以被收为妃子。

若长孙皇后尚在人世,以她的身份和智慧,断然不会默许丈夫纳杨氏。她的早逝,成就了这出人际关系的悲剧。

魏征才终于披露真相,原来在李世民决意纳杨氏时,长孙皇后已然不在人世。这才是她无从劝阻的缘故。若她还健在,李世民如此胡作非为,只怕要遭她的痛心疾首加以责难。

长孙皇后生前深得皇帝宠爱,两人恩爱非常。她英年早逝,对李世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创伤与打击。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怀中人已逝,他还是痛彻心扉。而今又纳杨氏为妃,此举无异于在长孙皇后的坟上灰撒盐。李世民内心深处,自己知道这是何等的不孝与无情。

四、唐太宗的难言之隐

对李世民来说,纳杨氏为妃是他难以启齿的隐秘。

玄武门之变让他骤然跃上龙位,却也让他背负了弑杀兄长的罪孽。李建成和李元吉虽与他政见不合,但终究是自己的骨肉同胞。他们早逝,李世民也必定怀有愧疚。

纳杨氏为妃,或许正是李世民的补偿。杨氏横遭变故,失去丈夫,他有义务给她一个身份。这既是人道关怀,也是对逝去兄弟的ta重某种弥补。

“活人对死者尚存轻重,死者对生人全无怨言。”李世民心中也许正是这般想法。纳杨氏为妃,于情于理,他也并非全无道理。

只是这后宫之事,向来难明。外人难以体谅,他也只能含糊其辞,不予解释。他明白自己这番做法势必招来非议,甚至有伤长孙皇后的名节。然而权力斗争中生死存亡,弱肉强食,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而不可能照顾所有人的感受。

“爱憎分明是人之常情。我这样做,你们未必能理解,但我亦有我的难处。”李世民心中暗想。他不愿意为难杨氏,也理解人言可畏,无法向所有人解释。这便是君王的苦衷,也是他的难言之隐。

长孙皇后早逝于他登基之初,成了这段历史的关键。她的看法我们已无从得知,只能为她的不幸遗憾、缅怀。

李世民继位后,才有机会纳杨氏入宫。他于情于理皆有考量,这才是全面的推测。然而后世轶事只言片语,难以参透他当时的真实想法。种种猜测外人都知,唯有当事人心中所想,已随风而逝。

结语

人生如戏,世事沧桑。我们不应以今人的眼光苛责先人,而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象当时的处境。

李世民出于种种考虑,做下了纳杨氏的抉择。我们不应妄加评论对错,而要宽容地看待。历史人物也都是凡人,难免有私心和旁门左道之举。我们不应以道德凛然的教师口吻苛责他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世民有两大历史污点:一个几乎被洗白,另一个却至今解释不清
防火防盗防闺蜜,李世民长孙皇后的惨痛人生教训,全拜此寡妇所赐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将自己的弟媳纳入后宫?原因只有7个字
唐朝帝王简介上
为啥说武则天曾是李世民的“三陪小姐”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痛哭:太子若听我劝告,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