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国卿大夫士燮才德俱佳、地位如此高,为什么要自祝求死

笔者在前两篇文章中讲了晋国士氏的来源,自杜隰叔于公元前787年从周逃到晋国后,晋穆侯任命其为士师,专掌刑法,其后代以士为氏。杜隰叔生士蒍,为晋献公重臣。士蒍生士缺 , 士缺生士会。士蒍和士会为晋国名臣,前两篇文章已细述,此不再述。本文接前两篇讲述士会之子士燮,士燮也是一代名臣,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其最出名的事就是自祝求死。

公元前592年,士燮之父士会怕晋国发生内乱,主动辞职,中军佐郤克接任中军将,士燮接其父获得卿位,担任下军将。士会的告老,皆因郤克使齐受辱,郤克回国后向晋景公求战,景公不许。士会认为郤克的怒气不发泄于外就会发泄于内,怕晋国发生内乱,于是主动辞职。公元前590年左右,由于中军佐赵朔去世,士燮又升一级,成为上军佐。公元前589年,齐国进攻鲁国和卫国,鲁、卫向晋国求助,晋景公为了维护晋国的大国权威,同意与齐开战,郤克终于得到晋景公许可,帅晋军攻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鞍之战。

据《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鲁国大臣)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郤克)。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这一战,郤克在负伤的情况下往前冲,晋军上下团结,杀得齐军大败,齐顷公差点被俘,其臣逢丑父假扮齐顷公才使齐顷公逃得一命。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马陉(在今山东益都),齐顷公求和。郤克说,求和可以,把你老母送到晋国当人质(齐顷公老母曾侮辱郤克是个瘸子),齐顷公当然不能答应,后在鲁国调和之下,齐顷公以极高的规格接待了郤克,并与晋“结盟”,其实是承认屈服于晋,之后,郤克才回师晋国。公元前588年,齐顷公来晋朝见晋景公,愿尊晋景公为王,晋景公拒之。我们从上边的引文能看出来,士燮也参加了这次伐齐战争,并且是三大主力之一,他的职位是上军佐,也就是他率上军的一部分参加了这次战斗。在《左传》中,没有记载他具体做了什么,但在晋军大胜的情况下,上军应该是战胜的。战争胜利后,齐国求和,并归还了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鲁成公因此赏赐晋军三位将军:”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并”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路“即”辂“,是乘坐的车,”先路“和”三命“都是表明级别的,级别比较高。晋国在这一战后,霸业有所复兴,三将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东周列国志》中晋景公

三将功大,但都很谦虚。《左传》鲁成公二年:

(传二·七)晋师归,范文子后入。武子曰:“无为吾望尔也乎?”对曰:“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武子曰:“吾知免矣。”郄伯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对曰:“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范叔见,劳之如郄伯。对曰:“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栾伯见,公亦如之。对曰:“燮之诏也,士用命也,书何力之有焉?”

士燮等三人在晋国君臣夹道欢迎之下回国,在入城之时,士燮选择了最后一个进入。他的父亲问他,你不知道我很担心、想念你吗?他回答说,军队打了胜仗,国人们很高兴的迎接,先入城,一定会引起人们属目,这样就代表军队受了战胜之名,所以不敢先入城。士燮之父士会说,你这样做,我就知道你以后会免于祸患了。我们从上边父子二人的表现和对话能看出来,此二人都很聪明,也很谦让。正是这些小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养;也正是这些小节,有时会得罪人,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这就是为什么士会说其子会免于祸患。

公元前587年,郤克病逝,栾书被越级提拔为中军将。同年,郑国抢许国的土地,许国是晋国的盟友,晋栾书将中军,荀首佐之,士燮佐上军,以救许伐郑,取氾、祭。晋军退后,楚军又至,郑、许又归盟于楚。公元前585年,楚国大将子重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又背叛楚国,与晋国友好。晋国中军将栾书率赵同、赵括、荀首、士燮、韩厥等将及其军队救郑国,与楚军在绕角(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南)相遇,楚将子重主动退却,晋军跟进并攻打楚国盟友蔡国。楚军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确山县东)抵御晋军。晋军内部发生分化:赵同、赵括主张开战;荀首、士燮、韩厥主张罢兵。主张退兵者认为楚国已从郑国退兵,现在晋军师出无名,最主要的是现在不一定能打败楚国。栾书听从士燮等人之言,退兵。公元前583年,栾书率晋军打败楚国,晋国人认为这次胜利多亏了两年前听从了士燮等人的建议。同年,郯国背叛晋国,投靠了吴国,晋国派士燮出使鲁国,让其派兵助晋军攻郯国。鲁成公用财物贿赂士燮,不想出兵助晋攻郯。士燮没有收贿赂,说:“君命无贰,失信不立。礼无加货,事无二成。君后诸侯,是寡君不得事君也。燮将复之。”意思是:鲁国不出兵就是失信于晋,因为鲁国已与晋国结盟;我只能收合乎礼的东西,不能收多余的财物;鲁国如若出兵比别的诸侯晚了,那晋君就不能与鲁君共事了,我将以此回复我国之君。鲁君很害怕,就派军队随晋军去出征郯国。当时,这种跨国受贿非常多,但士燮是不屑于这样做的,不像有些人利用手中权力向别人索贿。可惜这些优良品质没有在范氏最后两位家主范鞅和范吉射身上继承下来,他们就曾利用晋国的强大,跨国索贿。还有郤犨也曾跨国索贿,《左传》记载:”宣伯使告郤犨曰:鲁侯待于坏隤,以待胜者。郤犨将新军,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晋侯。晋侯不见公。”同年,公元前583年,由于荀首告老和下宫之难,士燮由上军佐升为上军将。

从公元前582年开始,晋楚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都想结束长年的对峙与战争,晋国在士燮的策划下开始释放和谈的信号。前582年秋,在士燮的建议下,晋景公释放楚囚钟仪,并赐给其厚礼,让其回国以表达晋国想和谈的意思。同年十二月,楚共王派公子辰来晋国,表达楚国想和谈的意思。公元前581年春,晋景公派大夫籴伐访问楚国,与楚国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沟通。公元前579年5月,晋楚两国派代表到宋国正式缔结了第一次弥兵之盟,主持人是宋国大夫华元,晋国的代表就是士燮,楚国代表是公子罢、许偃。而在此之前,在公元前580年冬,秦、晋在令狐(在山西临猗)结盟,秦大臣史颗与晋大臣郤犨代表两国。晋国此举避免两面受敌。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与晋将栾书、荀庚、士燮,韩厥等率晋国四军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附近),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所率军队会师,周简王也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晋厉公与刘康公、成肃公率诸侯联军西进攻秦,与秦军战于麻隧(今陕西泾阳北),秦军战败。秦大夫成差及不更(爵名)女父被俘。联军一直打到侯丽(今陕西礼泉东)后撤兵。

公元前576年夏,楚国违反弥兵协议,攻打郑国。同年11月,晋、齐、宋、鲁、卫、郑、邾七国在晋国大臣士燮的召集下,与吴国在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结盟,准备攻打楚国。公元前575年晋国与楚国在鄢陵决战。晋厉公亲自出征,栾书为中军将,士燮时任中军佐,因为原中军佐荀庚于这一年去世,士燮再升一级。此次大战,晋国大胜,晋国霸业再次建立。到此时,晋国已连败秦国与楚国。

士燮在战争之前进行了反战陈述:

晋侯将伐郑。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若唯郑叛,晋国之忧,可立俟也。”

五月,晋师济河。闻楚师将至,范文子欲反,曰:“我伪逃楚,可以纾忧。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我若群臣辑睦以事君,多矣。”武子曰:“不可。”六月,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郄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反命;邲之师,荀伯不复从,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惟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我们从上边士燮反对晋与楚战的言论中,能看出来他反战的主要原因是:晋国的内忧。他认为晋国诸卿在面对外患时是能团结起来一起对敌的,一旦打败所有的国家、外患解除了之后,晋国必发生内乱。这就是所谓的“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当他看到晋国在打败楚军之后:晋入楚军,三日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有德之谓。”面对晋军的这种表现,他更是忧心:君幼,诸臣不佞、无德。我们总结上边,其实能看出来,在士燮的眼里,晋国的危机非常严重:群臣争权夺利,一旦没有外忧,必然会发生内战;君无君德,臣无臣德,在打败楚国后,完全不讲仁义道德,贪婪本性暴露无遗,这根本不是一支仁义之师。也许这是士燮最接受不了的地方,这与他的政治理想是完全背离的。他想让晋国成为天下表率,不只是武力强大,更是能尊王攘夷、礼乐文明的国度。但这些平日衣冠楚楚的君臣们在利益面前,完全没有了道德的底线,想到这里,士燮心里是发凉的。这样的君臣们,在消灭了外部敌人之后,必然会为利益进行火拼。事情真如士燮预料的那样:

公元前576年,在还没有打败楚国之前,三郤因为晋大夫伯宗(郤氏分支)向晋厉公进言"郤氏族大势盛,应该稍抑其权。"向同宗的伯氏出手,灭伯氏之族。公元前574年,厉公命胥童等三宠臣诛杀三郤,郤氏被灭族。三郤被抛尸于朝廷,食邑尽夺,史称“车辕之役”。同年,栾书与中行偃又联手诛杀晋厉公。晋国真的是没有被外敌打败,而是被自已的内乱打败了。而这都源于争权夺利,源于晋国君臣的无德。

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很少见的求死现象,并且是一国的二把手,《左传》记载:晋范文子反自鄢陵,使其祝宗祈死,曰:“君骄侈而克敌,是天益其疾也,难将作矣。爱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六月戊辰,士燮卒。

士燮之求死,也许是政治理想的破灭,也许是对这个国家道德沦丧的绝望,也许是怕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身死道灭。之后的晋国,晋君逐渐成为摆设,各家卿大夫互相消灭,向外疯狂扩张,终成三家分晋之局面,韩、赵、魏俱列为诸侯。晋国因逐利原则而强,也因逐利原则而亡。没有道德维系的秦国也是因此而强、因此而亡,而到了汉代,终于弥补起这一缺陷,用儒家来统治人心,汉祚也因此延续四百多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国六百三十年兴亡史(五)霸业永定
赵氏孤儿的六生六世之四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战国(十六)终极南北对决,鄢陵之战
荀偃—晋国卿大夫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谥号"献"又称中行偃(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偃)
【晋悼公新政】春秋晋国那些事儿之晋悼公
晋国的一位君主:击败齐国、楚国,却为三家分晋埋下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