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种农作物;明朝不重视而亡国!清朝大力推广,国运数百年!

丰镐遗子/书文 ;话百里秦川,讲陕西故事,请关注“睁眼看西安”

邹儒,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人,乾隆初年进士,乾隆十一年任今西安市周至县知县,任职共六年,劝课农桑,深得士民拥戴。为了推广红薯红薯种植,特作文一首,广为传播。原文如下:“红薯一名甘薯,以味甜也;一名番薯,以其来自外洋也。其物最易发生..........每种地一亩计,可得千余斛。色似燕脂,味甚甘美,生熟均可食........,乃不损烂。陈榕门先生抚关中日从闽中得此种。散各州县分种。唯盩厔(周至县)、鄠县(鄠邑区)水土相宜,所种尤多。” 那么,邹儒作为一方父母管,为何要大力推广红薯种植。

“饥寒生盗贼,饱暖思淫欲”,中国的文字十分有意境,比如人们吃的“饭”字,左边是个“食”,右边是个“反”,显而易见“没得吃,就造反”。在明朝以前,我国人口基数很难超过六千万,不是秦皇汉武不英明,唐宗宋祖不圣明,而是农业生产力低下造成的粮食瓶颈,天下能种粮食的地方种上粮食也就够六千万人吃了,再多生出来的人也只能饿死。这就是人口大增长后,适逢天灾,百姓没饭吃,就会揭竿而起,改朝换代。改朝换代带来的是人口长期的厮杀,人口大量减少,新朝建立,人口繁衍,又会进入一个改朝换代的循环。

现在的地少,确能养14亿百姓,皆归功于科技农业技术的发展。不说古代,单说1970年左右关中平原小麦亩产量也只有200斤左右,更别提古代了。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明末全国人口在5000-6000万左右。而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六十一年,我国人口竟然突破一亿五千万。那么明朝因何因陕北饥民起义而亡国,清朝人口数倍而没有亡国?

清朝能苟延残喘小300年,功劳最大的莫过于两种其貌不扬的农作物,这就是玉米和红薯。中国的传统主粮是小米,小麦和大米。玉米和红薯可以算得上是舶来品。明朝后期,中国引进了玉米红薯,但是推广不力,种植面积过少,但这两种农作物依然发挥巨大作用。明书《农政全书》记载:“红薯,闽广人赖以救饥”。明朝虽然引进了这两种粮作物但是确没有吃上这两种粮作物的红利。

据史料记载:玉米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明武宗正德十三年的时候,葡萄牙人把玉米作为方物进贡给明朝正德皇帝,玉米正式进入中国,最早传到的地方是我国的广西,至明朝末年推广到山东、河北一代。红薯原产于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和墨西哥一带。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红薯苗带到福州。但是推广不是很得力,至明朝末年只有,福建、广东等地就种植。玉米和红薯在清初康熙年间得到大力推广,到了乾隆年间基本山已经覆盖全国可种之地。

红薯和玉米的最大特点就是耐旱、产量大、生长周期短。特别是红薯,山坡沟畔都能种植,产量很大,关于红薯的亩产量,据乾隆十三年江西大庚知县余光璧说:“每亩可收三四千斤”。山东省布政使陆耀在乾隆五十年之前所著的《甘薯录》中说,种植红薯“亩可得数千斤, 胜种五谷几倍”。这就是为何清乾隆五十五年,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依旧没有改朝换代,原因只有一个,老百姓还没有到快饿死的地步。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造福中华的真正救星,是这些寂寂无名的先贤
清朝人口大爆炸,从7千万到4个亿,到底是什么原因?
三晋之声:中华文明起源狗尾巴草,夏商时期被称为“粟”文化时代
清朝人口实现爆炸式增长,历史上首次突破四亿大关,如何做到的?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对清代中期人口的影响
清朝人口为何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这种爆炸式增长是什么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