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肇庆的那些年(一):两广总督府背后暗藏的玄机!

明朝的肇庆

经过宋元三百多年的长足发展,到明朝时的肇庆,已经是西江流域上数一数二的繁华大都市了,更是两广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在这个繁华都市里,风云际会,各路精英各色人等纷纷粉墨登场,上演着一出出人间好戏。戏,都是好戏,有上流高端的,也有市井低俗的,更有流血流泪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朝的肇庆如何走上历史舞台的“人生巅峰”。

1

01、两广总督府为何选择了肇庆?


两广总督的起源


自秦汉平定岭南后,其实两广的少数民族,宁愿扶老太太都不服汉人的管治,所以,一直都是抗争不断。

明初时,瑶民僮民(僮,少数民族称谓,即现在的壮族)主要还是在广西比较多,山高林密,如鱼得水。其中最猛的当数广西大藤峡一带,少数民族的起义军占据了天时地利,整天跟明朝军队打啊打啊。

在这你来我往的打打杀杀中,大量的瑶民也从广西跑到了广东的肇、高、雷、廉等州府扎了根。这下子,更是坏了菜了,当广西那边征剿时,广东这边的瑶民趁机作乱,当广东这头征剿时,广西那头又闹事了,互相呼应。而广东这块,尤其是以罗旁山(现在罗定郁南德庆片区)最为严重,在正统十一年(1446年)爆发了以赵音旺、凤广山凤弟吉兄弟等三人为首的瑶民大起义,轰轰烈烈一直持续了十几年。

为了防止顾此失彼,更好开展瑶民征剿工作,景泰三年(1452)兵部尚书于谦上奏朝廷,由右都御史王翱总督两广军务,统筹部署靠前指挥。这就是两广总督的起源了

到成化元年(1465),两广总督府署开始确立驻扎梧州(后来两广总督改称两广提督)。


两广提督府驻地的确立


随着主战场从广西大藤峡转移到广东罗旁山,一些两广提督(总督)奔赴战场时,就在肇庆先落脚,等战事局势稍稳定后才到梧州坐镇。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干脆在肇庆也设了个督抚行台临时办公。

嘉靖三十六(1557年),两广提督王钫率军7万,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开往四会、怀集、清远等地,镇压大小罗山瑶民反抗,捕杀瑶民8600余人。平定大罗山瑶民反抗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王钫及巡按御史徐楫,采纳了肇庆府知府卢璘的建议,割四会县的太平、橄榄、大圃、永义4都地置广宁县,取广泛安宁之意。这就是广宁的起源了。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因为广东惠州、潮州海寇猖獗,外患日趋严重,而两广提督府所在地梧州与惠州、潮州相隔很远,文书往来及调兵遣将都非常麻烦,于是两广提督吴桂芳便将两广提督府署从梧州迁到了肇庆,期望可以两头兼顾。



两广总督的战功


搬了两广提督府的第二年,吴桂芳奏请朝廷镇压罗旁山(现郁南罗旁)瑶民反抗,朝廷拟大举“征伐”。不过一直没能成,期间小战不断。

直到万历四年(1576年)十一月,两广总督凌云翼征调两广10万大军,进剿罗旁山。由广东总兵张元勋、广西总兵李锡统领,分为十哨(罗旁哨、泷水哨、岑溪哨、阳春哨、新兴哨、德庆哨、伏峒哨、南乡哨、信宜哨、茂名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实行铁壁合围。经过4个多月的进剿,朝廷官兵破罗旁山瑶民山寨564个,捕杀16100余人,招降23151人,其余瑶民纷纷逃离或者遁入深山。平定罗旁山瑶民的起事反抗后,朝廷将泷水县升格为直隶州,取“罗旁瑶乱已平定”之意,州名“罗定”,下辖新设置的东安、西宁两县,直隶广东布政使司,就是说省里直管了。这就是罗定的起源了。

万历七年(1579年),已经升任为兵部尚书的凌云翼请人题人“华表石”三个大字,命人镌刻在面向西江边的峭壁之上,并记录下了自己的功劳。这就是德庆华表石的起源了。然后,想必你也知道郁南连滩每年正月二十举办的“南江文化艺术节”,其实那原来本是连滩的张公庙会,张公庙就是纪念广东总兵张元勋的庙,在此后的数百年里,连滩人民认为是张元勋保佑了这方土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这庙会越搞越兴旺。

下一期,我们将讲述明朝的肇庆是如何迈向经济大发展的春天,敬请期待!

封面图:《肇庆府(羚羊峡)》--1843年--奥罗姆作品


编辑 | 小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肇庆曾经是“一线海滨城市”?小编带你回顾那段辉煌历史
漫话肇庆府之两广总督
明朝两广总督驻守在梧州和肇庆,为何在清朝被乾隆搬到了广州?
第二节 绍武政权的覆亡
(三江纪事)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瑶族直隶州罗定“特区”(上)——罗定直隶州的建立及“瑶乱”
清朝十一大总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