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代即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终于1185年镰仓幕府成立,历经400年。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10世纪以后,有别于自垦地型庄园的寄进型庄园逐渐增多。这是指通过接受“寄进”(进献)土地形成的庄园。原来地方开发领主为得到权力的庇护和借助这种权力使自己的庄园不输不入化,便往往把自己的庄园进献给中央贵族和大寺社,奉之为领主,称之为“领家”,分给庄园年贡的一部分,自己则保留“下司职”或“预所职”(均指庄官)留在原地,管理庄园。同时,农业同手工业的分工扩大了。
在公地公民制破坏的同时,天皇政治下律令制也危机四伏,其标志之一就是藤原氏摄关政治的出现。早在奈良末期僧侣政权垮台后,贵族势力复又膨胀,中臣镰足因为功劳卓著,被天皇赐姓为藤原氏,尤以其四家中之北家一直扶摇直上,至9世纪下半期,竟达到建立摄关政治,独揽朝政的地步。作为最大的权门贵族,在经济基础上,藤原氏一直受到天皇政府的优厚赏赐,以接受“职分田”、“位田”、“职封”和临时赏赐的名义,获得大量土地、劳力和财富。这是藤原氏政治发家的经济基础,但能攫取最高权力,主要是靠不断玩弄权术打击他氏,以及同皇室联姻取得外戚身份的手段。9世纪初,藤原冬嗣(775年-826年)在被任命藏人头之后,立即将其女儿送进宫中作仁明天皇女彻,因其女生文德天皇(850年-857年在位)获得天皇外祖父身份。冬嗣之子藤原良房(804年-872年)如法炮制,也将其女送进宫中,从而成为清和天皇(858年-875年在位)的外祖父,再通过制造“承和之变”和“应天门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压倒政敌。结果先则于857年以文德天皇母舅身份破例当上非皇族身份的第一个太政大臣,继则翌年以太政大臣身份为幼小外孙清和天皇“总摄庶政”,进而于866年正式获得“摄政”称号,开始了名副其实的人臣(臣下)摄政。藤原良房之后,其养子藤原基经(836年-891年)任摄政,并于887年被刚即位的宇多天皇赋予总揽国政全权。诏书说:“其万机巨细,己统百官,皆先关白太政大臣,然后奏下。”“关白”一词取自中国历史名著《汉书》,系“禀报”之意,在日本不久便变为官职之名,等同于丞相(宰相)。这样,藤原氏便开创了日本史上“关白政治”这一特殊政体,即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时作“摄政”,天皇成年后作“关白”的政体。
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官僚贵族集团的统治已完全失去进步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堕落。他们追求的是富丽堂皇的宫殿、神社和当作别墅用的佛寺、盛大的节日仪式、游宴、装潢贵族老爷身份的文学和音乐,对于满足这种奢侈生活来说,来自国家的庞大收入犹感不够,于是便大搞卖官政治。对于能够出钱承包工程的人,按其出钱多少卖给国司及其以下相应的官职。国司一职最有贪污发财的机会,许多官僚贵族纷纷通过贿赂藤原氏弄到兼任国司之职,身在京都,派代宫赴任,称为“遥任”。国司毫不顾及生产,在国衙领内放任代官搜刮人民,因此有“受领”绰号。当时流行着“受领跌个跟斗也要抓把土”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国司的贪婪。
除了皇室同摄关家的矛盾外,在上皇(法皇)与天皇之间以及藤原氏内部也都存在着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又总是和新兴的清和源氏、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之间,每一个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纠缠在一起。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发展,终于导致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1159年的“平治之乱”两次大混战。保元、平治之乱为平氏掌权铺平了道路。
平清盛在1156年的保元之乱中与源义朝联合支持后白河天皇并获得胜利,因而赢得后白河天皇的信赖。然而此后平清盛与信西入道(藤原通宪)联手扩张其权力的企图使藤原信赖与源义朝大为不满,于是二人举兵在京城发动了政变,是为平治之乱。最后平清盛取得胜利,源义朝被诛杀。自此,平清盛打下了建立政权的基础。
平治之乱后,平清盛官位步步高升,1160年升任正三位参议,1165年升任兵部卿兼权大纳言,次年1166年从正二位春宫大夫升任内大臣。1167年打破惯例,未经升任左大臣及右大臣的程序便直接升任为正一位太政大臣,这是律令官制中最高的官职,相当于宰相,平清盛也因此成为从一介武士到位极人臣的第一人。平清盛的势力扩张达到永无止尽,将自己和正室所生的女儿平德子嫁给高仓天皇作为皇后,使自己成为天皇的外戚。平德子产下的皇子成为日后的安德天皇。另一个女儿平盛子则嫁给摄关家藤原忠通的儿子藤原基实,并且以此为始,让许多子女和有权有势的公家贵族阶级联姻,巧妙地透过政治婚姻的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
然而,平清盛的扩张,使以后白河法皇为首的院政势力感到不满,也逐渐加深双方之间的对立。之后平清盛铲除参与院政的院近臣,院政宣告中止,由平清盛独揽大权的平氏政权掌控天下。1180年平清盛迫使女婿高仓天皇退位,拥立自己的外孙即位为安德天皇。这是平氏一族的全盛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平氏领地已达到日本全国一半以上。
平清盛死后,由于其嫡子平重盛已先病死,次子平基盛也早死,领导平氏一族的大位就由三男平宗盛来接班。然而,平宗盛缺乏其父的才干,再者以法皇为中心的院政势力再次复苏,也逐渐侵蚀平家的基础。平氏一族先是在寿永二年(1183年)的俱利伽罗峠之战大败于源义仲,平家大军因而崩溃,无计可施之下平宗盛不得不挟持安德天皇撤离京都逃往西日本。之后平家又在一之谷之战中败给由源赖朝之弟源义经。此时后白河法皇向平家提出愿以被源氏军所捕的平重衡作为人质,交换平家及安德天皇所持有的三神器,但为平宗盛所拒绝。随后平家军又在屋岛之战败给源义经。
元历2年(1185年),平家在坛之浦之战中败亡,平氏政权覆灭。平宗盛在镰仓与源赖朝会面后被送返京都,在半途中的近江国篠原宿被源义经的部将橘公长斩首,他的四个子嗣也被一一处死。平氏政权灭亡。
1181年初,源赖朝的政敌平清盛去世,源赖朝堂亲源义仲于1182年7月入洛(进驻京都),后白河天皇倚重源赖朝,引起源义仲不满,源赖朝派其弟源义经讨伐义仲。1184年,源赖朝消灭平氏一族于濑户内海。1185年10月,后白河法皇命令源义经讨伐源赖朝,事情被源赖朝察觉,经过交战源义经兵败逃亡至奥州,并于1189年被杀害。1192年3月,后白河法皇去世,贵族势力衰落,7月,后鸟羽天皇正式册封源赖朝为“征夷大将军”。
源赖朝平定平氏后,建立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25] 1199年正月,源赖朝去世,其子源赖家即将军位。由于源赖家缺乏统治御家人的能力,又依靠外戚比企氏,引起有力御家人北条氏的不满。1203年,北条政子与北条时政共同废黜了源赖家,拥立源实朝为将军,北条氏自称“执权”。1219年,北条义时唆使源赖家遗子源公晓暗杀源实朝,随后借此杀害源公晓,源氏家族绝嗣,北条政子成为最高统治者,并拥立与源氏有血缘关系的藤原赖经为将军。1221年,朝廷集结武士和畿内寺院僧兵,讨伐北条氏,史称承久之乱,但以失败告终。承久之乱后,公家政权开始衰落,武士阶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北条时政去世后,政权逐步集中到北条泰时一人手中。1232年,北条氏制定了一部武士重要的法规《御成败式目》,作为武士裁判的准则。幕府通过守护、地头掌握全国军、警权;朝廷(院)通过国司掌握全国一般行政权。起初势均力敌。承久之乱后,镰仓幕府在京都设置六波罗探题,监视朝廷与公卿[28] ,院政有名无实。
但是镰仓幕府的稳定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在北条家执权时宗(北条时宗)在位的时候,遭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两次侵略,损失惨重。幕府与武士之间的关系日渐松懈,反抗幕府统治的实力逐渐形成。北条时赖执政时期,专制加强,家臣的“御内人”和被称为“外样”的一般御家人矛盾凸显,北条时宗去世后,御内人代表平赖纲与外样代表安达泰盛产生冲突,安达泰盛一族被全歼,史称“霜月骚动”。此后,镰仓幕府统治基础御家人制度逐步瓦解,镰仓幕府统治面临崩溃。
1318年,后醍醐天皇即位,决心恢复皇室权威,废黜院政,开始亲征。1331年,后醍醐天皇再次密谋倒幕,倒幕军被幕府军打败,史称“元弘之乱”,后醍醐天皇被流放,第二次倒幕运动失败。1333年,各地豪族都开始倒幕,幕府派足利高氏(足利尊氏)前去平乱,足利高氏早已不满北条氏专制政权,途中倒戈,攻下了镰仓,最后一代执权北条高时自杀,镰仓幕府灭亡。镰仓时代被认为是日本封建时代的开始阶段。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县),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
1349年,足利家因家内直义派、师直派不和,爆发观应之扰乱,足利幕府爆发一分为二的内战。1351年,足利尊氏向南朝投降,达致正平一统。1352年,尊氏于关东平定观应之扰乱,其弟直义不久死去。同年4月,南朝乘尊氏前往东国之时攻入京都,被幕府二代将军足利义诠打退,但南朝势力再度压过北朝。1355年6月,归顺南朝的足利义冬率南朝方的足利一门再度攻至京都,在与尊氏交涉后,同意撤退。1367年,二代将军义诠逝世,10岁的足利义满继任为三代将军,因北朝内乱之故,南朝再次兴盛。十二年间,北朝乱事被三代将军义满一一平定,并策划了对南朝的反攻。1379年至1384年,北朝夺回四国和南朝在畿内的大片领土,1385年夺回九州。1392年,北朝包围奈良,南朝后龟山天皇将三神器交给北朝后小松天皇,历时56年的南北朝时代于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