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万叛军来势汹汹 武则天笑说8字继续饮酒作乐 大臣听罢佩服不已

本来,武则天已经实际掌握朝权好些年,但是当时的情况是:虽然武则天掌握实权,但她却并不是皇帝,天下百姓眼中的皇帝仍然是李姓的皇帝。可是在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后,武则天就不再遮遮掩掩了,她基本已经是堂而皇之光明正大地开始摄政了。这种局面必然引发了李唐后人以及忠于李唐的大臣的不满,因此各种声音和小动作自然不断。在这其中,发生最为可怕的一件事,当属扬州兵变。

扬州兵变在唐朝历史上很有名,它的发起者和被讨伐者,以及参与者都是历史名人。被讨伐者是权控朝野的皇太后武则天,而此兵变的发起者则是大唐开国名将李勣之孙一代名将李敬业,其中的参与者有一个也极其有名,那就是才华潮涌的大才子骆宾王,他被誉为唐初四杰之首。可能有的小伙伴比较健忘,已经忘了骆宾王是谁,那么我们来附一首他的诗,如果你要是没听说过,那么小编可要给你跪了。此诗为《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当然,骆宾王最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还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为了配合或支持李敬业发动兵变而专门写的一篇檄文,即《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所谓檄文,一般都是宣言似的的东西,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申明己方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我们都知道,古人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因此,如果你发动战争的原因不充分、不正当、不高尚,那么就名不正,继而也就不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因此也就无法获得支持,无法堵住天下之口则“言不顺”。一篇好的檄文,胜过十万雄兵。三国时期,就曾经有这么一篇檄文,即陈琳为袁绍讨伐曹操而写的,当时曹操看到后,虽然是骂自己的,但依然被陈琳的才气所折服,后来袁绍兵败,曹操依然不计前嫌重用了陈琳。

但陈琳写的那篇檄文具体内容,其水平比起骆宾王为李敬业所写的这篇檄文还是要稍微低一点,因为陈琳本人是个行政出身的人,擅长写的就是檄文之类的公文,但骆宾王则不同,他本身就是一个牛气哄哄的大诗人,因此,他写的檄文不仅具有公文的逻辑性,更有大诗人的诗酒情怀,读来令人酣畅淋漓。此檄文还发明了很多名词名句,比如“包藏祸心,窥窃神器”、“虺蜴为心,豺狼成性”、“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等等。

也正是因为骆宾王这一檄文,他第一次进入武则天的视野,甚至当时的宰相还因此被武则天批评了一通,武则天说“你作为宰相,竟然不知道有如此人才,若是为朝廷所用,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当然武则天说归说,欣赏归欣赏,此时的骆宾王是为叛军在喊口号,所以武则天在欣赏之余,当然还是要想法子来对付这帮叛军的。

不过在武则天读完骆宾王才华横溢的檄文之后,却面对惊惶不安甚至感到大祸临头的朝臣轻描淡写地说了8个字:乌合之众,不足为虑。然后就继续饮酒作乐,谈笑风生去了。大臣对武则天的淡定,一开始感到不解,但是接着仔细品味武则天这8个字,便发现了其中的玄机,于是佩服不已。

那么武则天这8个字的玄机到底是什么?8个字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难道说李敬业没能力吗?非也,李敬业作为名将之后,其人本身也是文武兼备,不能说他没能力,甚至说他能力还是很强的。比如在扬州振臂一呼,竟然迅速组织十万大军,连骆宾王这样的大才子也甘愿为其摇旗呐喊。

那么既然李敬业很有能力,为何又被武则天称之为“乌合之众”呢?这就是一个武将和政治家的区别了,在政治家武则天眼中,李敬业的起兵,首先其名义上的“勤王”就显得十分幼稚。李敬业方面檄文中所谓的“共立勤王之师,无废旧君之命”,这里的勤王是很可笑的,李敬业等人到底要勤哪个王?此处的旧君又是谁呢?倘若是唐睿宗李旦,可是李旦安然无恙根本无需来“勤王”,倘若是唐中宗李哲,那么又将把唐睿宗李旦置于何地?所以李敬业看似名正言顺,实则名不正言不顺,虚张声势耳,这样的开局必然是失败的,所以武则天说他们是“乌合之众”。

其次李敬业这支所谓的“勤王之师”的组成者都是一些失意官员或破落贵族,所以其能量是非常有限的,威望和影响力更是低微,根本没有达到足以和朝廷抗衡的地步。因此,在李敬业号召天下诸侯或各地的王公贵族一起来参与他的“勤王之师”的时候,真正站出来并且带兵响应的,几乎没什么人。所以说李敬业这支本来的“勤王之师”很快就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叛军。既然是叛军,又不是精锐部队,因此武则天说他们是“乌合之众”也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话说回来,再怎么乌合之众,好歹也是十万之众,一旦开战,还是影响很大,总不能说个“乌合之众”他就会消失。所以武则天说的8个字后面的4个字就很厉害了,即“不足为虑”。这也说明当武则天说这十万叛军是乌合之众的时候,其实不但一眼就通过檄文看穿了这支叛军的能量,而且在脑海中早已就有了镇压的对策。事实上,武则天是很厉害的,她以李孝逸为统帅,以魏元忠为监军,率兵30万去处理这批叛军。

结果:武则天根本就没有为这10万叛军费什么神,因为这支叛军从开始大张旗鼓地叛乱到被连窝端,前后就一个月多,共45天时间。李敬业和骆宾王的脑袋还被部将砍下来送到了洛阳武则天那里。

后来有史学家专门分析过李敬业失败的原因,一般认为有4点:第一点是李敬业的起兵口号都存在问题;第二点是李敬业的大军方略问题,倘若李敬业真是勤王,那就应该按照军师魏思温的建议,直取洛阳,这样胜则逐步争取人心,败则虽死犹荣。第三点是李敬业的目的不纯,他口号里喊的是“勤王”,但行军的时候却不取洛阳,而是直奔润州,想多占地盘,做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如此岂能不败?

第四点是武则天方面的优势太强,其一武则天本人代表的是大唐朝廷,是正统;其二大唐统治深得人心,无论是大臣还是老百姓都不喜欢看到战乱,还是喜欢和平的;其三武则天安排的监军魏元忠是一位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之人,再加上朝廷的大军是叛军数倍。所以说,李敬业兵败是必然,只不过他败得有点窝囊。而其中的骆宾王最可惜,一个大诗人偏偏做了陪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万叛军大军压境,武则天说8个字,让写檄文的骆宾王销声匿迹
徘徊歧路
李敬业起兵勤王,武则天看到檄文后叹息道:宰相之过,安失此人?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32、徐敬业举兵并非反武
战斗文学的名篇《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气势排山倒海,不可不读
骆宾王:我就是我,我看自己都上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