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后人高估的管仲改革:多为旧制微创新,仅有一改革延续近三千年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战胜公子纠,顺利地坐上了齐国君位。在国君之位稳定后,在鲍叔牙的建议下,齐桓公重用管仲,开始了齐国改革的进程。后人对于管仲改革评价甚高,通常都认为这是齐国走向强大的基础,意义无比重大。

管仲改革,因为后世稷下学宫出现的一部著作《管子》而闻名天下。《管子》是一部融合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等多领域综合性著作,虽然晦涩难懂,但却被后人视为奇书。其中文章,大多托管仲之名而成,可实际上却并非一时一人之作。也就是说,《管子》中所提到管仲之事,未必就真是管仲所为。

且不论《管子》内容的真与假,细细探查其中所牵涉到的改革举措,就可发现其实大多不过是在旧制度上的微创新。


管仲回国后,所推行的第一项改革制度,就是“三国五鄙”改革。与西周乡遂制度对比,可发现“三国五鄙”改革其实就脱胎于乡遂制度。

管仲把齐国按地理位置划分出“三国”和“五鄙”。其中,“国”相当于“乡”,即齐国“乡人”或者说是“国人”的聚居地;“鄙”,相当于“遂”,即齐国“遂人”或者说是“野人”的聚居地。但对比乡遂制度,管仲的三国五鄙制度有两处显著性的“微创新”。

其一,西周乡遂制度下,“乡人”要服兵役,但同时也需务农,所谓“三时务农,一时习武”。管仲改革成“三国五鄙”制后,将民众按职业划分成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阶层。士、工、商三大职业,都居住在“国”内,其中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匠、商人、士人虽然每年都需有三天时间的义务干农活,但是基本已脱离农业生产,成为职业工匠、职业商人、职业士兵。

乡遂制度下,西周军队中的士兵都是半职业化,士兵军事化素养不高。所以西周中后期时,周王室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如《禹鼎》铭文就记载了周厉王曾派“西六师”与“东八师”去讨伐鄂国,结果久战不克,不得不让诸侯武公派兵支援,才得以攻破鄂国,生擒鄂侯驭方。可见非职业化军队,已无法适应周时军事发展的需要。

管仲看出了乡遂制度下的这一弊端,才果断地将士人们从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职业化军事道路,无疑大大提高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就是管仲所说的“作内政而寄军令”。

其二,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阶层分业定居,士人居住在环境清洁之地,农民居住在田野,工匠居住在官府作坊,商人居住在街市。四类职业的人彼此聚居,从小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本行业的事务;长辈所教导的,都是本行业的各项技能。所以,他们的教育不必严格督促就能完成,职业技能不需费很大功夫就能学好。这样,“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动荡,各阶层人员流动性巨大。人员流动性大,因为工商业相对农业更容易致富,使得士人和农民都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这两大行业所吸收。造成的结果,就是士人不愿从军,农民不愿务农,这当然就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冲击。像管仲本人,曾经就为了谋生而当了小商贩,到了战场上却多次当逃兵。为解决这一难题,管仲才推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改革,以促进整体社会结构的稳定。


管仲接下来所做的变革,是针对齐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周王国土地制度,旧时普遍所采用的是藉田制:公田作为“税收”,由农民义务耕作;私田作为农民耕作公田的酬劳,属于农民的份地。但旧有藉田制的公社特性,使得西周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低下,到西周晚期就难以为继了。管仲注意到了藉田制的弊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管子·乘马》)藉田制下,土地没有完全分配给农民,所以土地之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效能也无法充分发挥;不告知农时,百姓就懒懒散散;不教之农事,百姓就干脆不干活。农民不愿耕作公田,“公田不治”的现象就普遍可见了。不单是周王畿内公田难以为继,连齐国也出现了“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的公田严重荒废现象。

所以,周宣王上台后,废除了“藉田制”(不藉于千亩),将“国有”土地全面私有化了。但是,周宣王将土地私有化的对象是地主阶层,而不是普通农户。因而,周宣王的改革,最后导致了周王畿内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在上层,由于地主经营能力有高有低,造成传统分封地主经济实力大大下降,政治地位随之大大降低,对周王室的疏离感日益严重;在底层,农民被地主严重压榨之下,生活困苦不堪,纷纷逃离周王室,造成周王畿内人口大幅减少。最终,周宣王改革在众叛亲离中宣告失败,不但造成了他晚年周王室外战多败,更造成了周幽王时期西周的灭亡。

有鉴于此,管仲在改革土地制度,就非常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所以,管仲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办法。“相地”,就是评估测定土地等级,区分其肥瘠优劣,以便于土地公平分配;“衰征”,就是根据不同的土地等级来征收高低不同的税赋,实质上就把将藉田制下的“劳役租”改革成为“实物租”。把土地使用权完全下放给农民,同时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征收不同程度的税赋,并且定期重新轮换土地,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自然也大大提升。(参考《齐国史话》王连生著)


仅仅是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还不足以让齐国走向强大。管仲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一项新经济制度:“官山海”。

所谓“官山海”,就是将山海川泽等自然资源国有化,由国家主导经营开发。“官山海”改革的源头,显然就是周厉王时期的“专利”改革。周厉王以前,天下山林川泽一直向平民开放,允许人们进山樵采,下水捕捞。周厉王时期由于王室的衰落,不得不重用荣夷公,进行“专利”改革,将所有土地山川资源收归国有,由王室垄断经营,以获得垄断利润。“专利”改革之后,周王室实力大大增强,一度在西北反攻犬戎、东南慑服楚国、剿灭鄂国、征讨东夷与淮夷,一举而扭转了西周中期以后周王室的颓势,出现了复兴的苗头。但是,周厉王“专利”改革严重侵犯了天下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最终既得利益阶层的联手反攻,怂恿发起了“国人暴动”,让周王室复兴的苗头毁于一旦!

“专利”是能获得巨额垄断利润,但是如果像周厉王一样“专利”,必然也会引起天下人的剧烈反弹。为此,管仲在推行“官山海”政策时,也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所变化。

首先,在推行山林川泽资源国有化的同时,允许民众开采、渔猎,但是需要像国家交纳一定的税。这样既能方便民众,也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可谓是“双赢”。

其次,管仲的另一项改革更为有名——就是著名的盐铁官营。把盐和铁两样生活必需品纳入国家垄断经营的名录,不但销量大,获利也极为丰厚,而且民众还无法逃避。有了垄断经营地位,政府就可以在大幅度内自由调节商品价格,从而获得巨额垄断利润;政府虽然无征税之名,却享征税之实。所以,“官山海”很快就成为齐国的经济支柱性政策了。(参考《齐文化发展史》宣兆琦 著)

管仲的“官山海”思想,从秦汉一直延续到今天,除“官营”商品有所不同外,历朝历代都有采用,影响了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成为中央集权增强自身实力的不二法门。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改革外,管仲还对齐国的人才选拔机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在“三国五鄙”制度的基础上,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起了“三选”制度:一是乡选,即各乡乡长、各属大夫将本乡、本属内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上报给国君;二是官选,即把各乡、属选报出来的人才分配到各官署实习做事,实习期满后,由官署长官选择其中的佼佼者,推荐给国君;三是君选,即国君亲自面试选拔人才,其中的优秀者可被任命为上卿的副手。齐国的“三选”制度,在宗法制普遍制约着周王国人才选拔体系的前提下,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管仲的另一项制度微创新,就是“轻过而移诸甲兵”。所谓“轻过而移诸甲兵”,就是轻罚罪过,允许罪人用铠甲和兵器来赎罪:死刑犯,可以用犀甲、车戟一副赎罪;其它轻罪用饰有绣纹盾牌、车戟一副赎罪;够不上处五刑的小罪,以数量不等的金钱赎罪;赦免够不上交处罚金的罪人。在实施了这一项制度后,齐国的铠甲兵器很快就充足了。


管仲改革,牵涉到齐国政治、经济、军事、行政等等方方面面,但基本都是在前人旧有制度上的微创新,仅有“官山海”思想被后人借用了近三千年。这些改革措施,为齐国称霸江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效果上而言,管仲改革却明显被后人高估了:如果管仲改革真那么神奇,那为何姜齐自齐桓公后再也没能称霸江湖?

齐桓公之后齐国的衰落,恰恰就在于管仲改革本身固有的缺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经济改革第一人——管仲
改革何其难:齐国管仲变法改革见成效
管仲是如何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目标的?
【税史演义三】春秋时期
相地而衰征:管仲实施的土地税赋改革,标志齐国土地私有的合法化
管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