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门阀大族不是败于科举制,也不是毁于安史之乱,那是怎么消亡的呢

我们接着来说谭凯的这本《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前面说了,无论是武则天刻意培植新的官吏阶层,还是科举制,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门阀大族对唐代政治的把控,甚至科举还为他们提供了更有序的晋升路径,所以作者说,这些都不是门阀大族消亡的原因。此外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发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和随后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大族消亡的原因。

对于这个看法,作者的观点是:否定。

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唐玄宗最信赖的胡人将领安禄山造反了,带领15万军队穿过河北,并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占领了东都洛阳。安禄山就此自称为大燕皇帝,数月后他占领了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被迫处死了杨贵妃,而他自己也失去了皇位,他的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新皇帝,就是唐肃宗。而安禄山阵营那边,安禄山后来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之后他的部将史思明成了叛军主力,他们的燕国政权维持了七年多的时间,后来被唐朝政府平定。

这就是安史之乱的简要过程,动乱期间,唐帝国的税收制度被破坏了,国家财政和土地分配制度也被打乱了,这导致了新型商人和土地精英的出现。但是作者认为,安史之乱对中国大族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虽然确实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一些名义上是由中央政府委任的地方军事长官“节度使”,对中央阳奉阴违,甚至是公然违抗,这种现象在之前安禄山控制的河北地区尤为严重,跟中央几乎是分庭抗礼,唐朝政府对它们也管不了,所以有的书上说,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的权威就完全土崩瓦解了。

本书的作者谭凯认为,这个说法有些夸张。

因为安史之乱结束后,中央对藩镇特别是河北地区的控制力虽然有所下降,但并没有彻底丧失,8世纪末到9世纪初,唐宪宗中兴以来,晚唐政治再度中央化,从唐宪宗统治的最后一年公元820年,直到880年之间,这期间的唐朝,虽然藩镇割据造成的离心力仍在,但是一个大体平稳的时代,强大的中央政府统治了帝国的大部分区域。

作者认为,门阀大族为这种稳定局面的出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因为在当时,中央政权跟地方的节度使们,虽然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是竞争关系,但是从人员构成上看,这两个群体其实有很大的重合度:那些节度使是哪来的?很多就是出自门阀大族,在外放到地方上任职之前,他们也是居住在两京地区的,而且因为这些门阀大族之间相互通婚,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说白了,节度使们跟中央政府的官吏们,其实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有些甚至还是一家人。

更主要的是节度使的幕僚团队,随着大家族人口的膨胀,一些大族子弟在中央政府这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干,怎么办?那些地方藩镇节度使的幕府,就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出路,一些京城大族子弟,就去了藩镇,当了节度使们的幕僚,也就是顾问。进一步说,通过在藩镇幕府中的历练,这些年轻人能够更好地找到一条快速升迁的途径。尤其是如果跟对了人,他们效力的这位节度使,未来被召回京城担当重要卿相之类的要职,那他们也就可以随同着回京,作为心腹,跟着一起在政治上飞黄腾达。

作者统计说,在九世纪,也就是唐朝的最后一个世纪,有四分之三的宰相,都在他们仕途的早期出任过藩帅,也就是藩镇的统帅。而他们的幕府成员,则包括很多跟京城大族有着血缘纽带的门阀子弟。

所以说,晚唐的政治环境虽然变化多端,但是门阀大族们,和中央政府一样,很好地适应了新的政治和行政情况。

九世纪的大部分时候,在河北之外的藩镇政府,并不都是像许多史书里描述的那样,处于跋扈和半独立的状态。相反,从唐宪宗时代开始,它们再度回到皇帝及其朝廷的有力控制治下,由来自京城门阀大族的精英们把持这藩镇的职务,这种相对稳定的情况一直存在着,唐朝依然保持着强大的集权。

可能你也注意到了前面我们说的时间节点,这种局面保持到880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呢?就是唐朝规模最大的起义:黄巢起义,达到了最高潮,黄巢在这一年先后攻陷了唐朝的东西两都,洛阳和长安,并且建立了齐政权。

黄巢之乱起始于公元874年,最初的领导人是王仙芝,先是在江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878年王仙芝死后黄巢成了最主要的领导人,唐朝对这起叛乱无能为力,于是黄巢的军队在公元880年渡过长江。11月17日,黄巢占领洛阳,三天后黄巢的军队进入了长安。

对于大唐王朝来说,黄巢军队对长安的占领,便成了溃败的标志。在此之后唐朝又存在了25年,而在这25年里,当时的世家门阀消亡殆尽。到了960年,宋朝建立的时候,大族子弟几乎找不到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聚焦唐朝统治的最后25年。

黄巢刚刚占领长安的时候,还算比较文明,他训诫部下,不准许他们扰民,但是很快他手下的乌合之众就不受控制了。很快,他们制造了一场城市大屠杀。整个长安城杀人满街,唐代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就描写到“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三秦血流成河。

在这种恐怖之下,逃离长安城越来越困难。最初的大屠杀之后,暴力行为暂时得到平息,但是,有人在尚书省门上贴了一首嘲讽叛军的诗后,新一轮的屠杀又开始了。

黄巢为了找出这首诗的作者,实行宁可杀错,绝不放过,超过三千位他认为有嫌疑的人倒在了他的屠刀下。

黄巢军队进行的最后一次屠杀发生在公元881年初,支持唐朝的军队把黄巢军队赶出长安,但是黄巢又成功的夺回长安城,这个时候他迁怒于长安城里支持政府军的百姓,放任他的士兵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平民。

但是黄巢并没有就此罢休,在883年他最终离开长安的时候,他最后一次破坏了这座城市,《资治通鉴》记载,他焚烧了所有的宫殿、庙宇和民居。

对于长安来说,黄巢之乱仅仅是厄运的开始,在唐朝的最后20年里,长安还遭到了好几次洗劫。周边的军阀轮番进入长安,每一次进入,都伴随着屠杀和洗劫。长安城在不停重建,又在不停地被摧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破坏发生在公元904年,后来推翻唐王朝建立后梁王朝的朱全忠(后来改名朱温),下令拆除了整个长安城,当时所有剩下的宫殿、官府建筑都被拆除,居民也被驱逐,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被运往洛阳。从此长安,这作有着近千年建都史的伟大都市,沦为被遗忘的城市,直到20世纪末,西安城才再次在面积和人口上,逐渐达到唐朝长安城的规模。

我们前面说过,唐朝的门阀大族,绝大多数都居住在洛阳、长安以及这两地之间,而历次动乱当中,这个地区都是被摧残最严重的,人口濒临灭绝,门阀大族集中居住的习惯,使他们在动乱中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中,大量的大族子弟失去了生命和财产,而除了直接的杀戮,更具有毁灭性的是,他们建立起来的关系网,也不复存在了,侥幸活下来的人也会,悲哀地发现,不断的清洗让他们数代辛苦经营的关系网被撕得粉碎,想重返朝廷几乎变成不可能的任务。

其他经历战乱的地区,也是类似的情况。

一些残存下来的旧时精英,虽然依然具备才能,并能在新兴政权里,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得到官僚的任用。但是这些幸存者现在只剩下他们自己了,大部分人都失去了朋友和家人,也就自然失去了高度依赖的关系网,再也不能跟以往一样垄断官场了。

我们说唐代的门阀大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是一个网状的形态,是一个整体,在政治上相互提携与庇护,这样才形成了对国家的控制,而在从黄巢起义开始的持续大动乱当中,这个网被撕碎,发挥不了之前的作用,门阀大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就衰退,直至消失,作者认为,这就是门阀大族消亡的原因。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世家大族为何也随唐朝一起走向灭亡?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阅读整理(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书评
漫长的黄昏:士族为何残喘到五代才消亡?
唐代门阀大族为什么会突然消失?| 访谈
从墓志看政治:唐代门阀大族缘何走向末路(图)
门阀士族的最后50年,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将为啥不鸟这些高门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