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宫廷婚礼变为葬礼——法国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

1559年7月,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在庆祝女儿出嫁的比武中意外死去(详情可参考我之前的头条文章命丧比武场的国王),法国国内天主教徒与新教徒(胡格诺)间的矛盾重新激化。1561年凯瑟琳太后曾召开天主教、新教两派人士共同参加的会议,试图调和矛盾,但不幸失败。翌年3月1日,吉斯公爵带领侍卫由封地返回巴黎的途中,在瓦西镇与正在一座谷仓举行弥撒的胡格诺教徒发生纷争,被激怒的吉斯最终纵兵焚毁了教堂,导致手无寸铁的胡格诺市民死伤超过百人,这就是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的导火索“瓦西大屠杀”。此后法国新教徒群情激奋,揭竿而起,以大贵族路易·德·波旁(即孔代亲王)、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利尼为领袖,与吉斯公爵统领的天主教派势力开启了一场断续绵延30余年的内战。波旁家族代表法国南方势力,而吉斯公爵则以法国北方为基地,面对两派豪强,太后凯瑟琳长袖善舞,极力在二者间左右逢源,获取某种权力的均衡。1563年,据说科利尼秘密鼓动一位名叫让·德·波特鲁克的刺客伪装为新教逃兵,潜入了吉斯公爵的军营,经过数日观察,他掌握了吉斯的行动规律,便事先埋伏在后者的必经之路上,用手枪向公爵射击,最终吉斯6日后伤重而死,而波特鲁克最终被残忍地判处车裂之刑。吉斯的死暂时令天主教派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吉斯公爵之子,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德·洛林接过了父亲的衣钵,领导天主教徒继续“讨逆”。1569年孔代亲王阵亡,胡格诺派遭遇沉重打击,但同时吉斯公爵派也精疲力尽,无以为继。双方不得不在王室的撮合下举行和谈。谈判取得了突破,吉斯公爵的势力被排除出政府核心,而科利尼上将成功重返王国中枢任职。他以自己的军事经验和人格魅力,尤其获得了年轻的查理九世的赏识,据说国王在私下里甚至称科利尼为“父亲”。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

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德·洛林

随着老孔代亲王的离世,胡格诺派急需新的领军人物。虽然孔代之子,第二代亲王亨利一世已经子承父业,但此时新教徒中已有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纳瓦拉国王亨利·德·波旁(纳瓦拉当时是法国南方的一个诸侯国)。

纳瓦拉的亨利出生于1553年,母亲为纳瓦拉女王让娜三世(1528-1572),父亲为旺多姆公爵安托万·德·波旁。他是日后波旁王朝的创立者(即亨利四世),被臣民们尊称为“贤王亨利”,颇受爱戴。据说儿时在他祖父的坚持下,亨利一直与乡间普通农家的孩子玩耍,这养成了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并且令他深知民间疾苦。纳瓦拉的亨利性格开朗,和蔼可亲,待人热情,生活简朴,毫无贵族架子,骨子里甚至还有几分法国南方农夫的实用主义与幽默感。纳瓦拉女王让娜三世是一名虔诚的新教徒,在她的影响下,亨利幼年时期便皈依了加尔文宗。随着王子年龄的增长,他慢慢成为了众望所归的新一代胡格诺领袖。1570年,法国内战双方达成了一个暂时的停战协定。让娜三世与凯瑟琳太后进行多次磋商,希望能实现两派长期的和平,一个惯用的手法是王族联姻。两位母亲的计划便是让亨利与查理九世之妹——法兰西公主玛格丽特喜结连理。至1872年,历经漫长的谈判,双方终于笃定了婚约。意外的是,刚刚从巴黎满意地返回故国的让娜女王却突然因高烧而去世,她的儿子纳瓦拉的亨利仓促即位,此时离他大喜的日子只有2个月。让娜的猝然驾崩给法国国内两派的和解抹上了一层诡异凄凉的气氛,有谣传说,她的死是因为凯瑟琳太后赠予的一双带香味的手套——手套上抹了剧毒(凯瑟琳作为美第奇家族的一员,的确历来对毒药深感兴趣,不过今天的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此番阴谋论更多的是新教徒的捕风捉影而已)。

亨利·德·波旁戎装像

虽然经历了丧母之痛,但亨利的婚礼依然照旧举行。夫妻双方都出身高贵,雪片般的请柬送往法兰西各地。法国的胡格诺贵族对这次婚礼充满了期待,他们认为这标志着新教徒的合法性第一次得到国王的承认,于是兴高采烈地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巴黎,首都的酒家旅馆顿时人满为患。而无论是查理九世,还是凯瑟琳太后,甚至新教徒的世仇吉斯公爵,都表现出一种宽容大度甚至热情好客的姿态,整个巴黎沉浸在一场狂欢里。的确,既然科利尼海军上将被国王视作父亲,而纳瓦拉的亨利又即将成为国王的妹夫,胡格诺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然而,表面的普天同庆背后,却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吉斯公爵历来视胡格诺为眼中钉肉中刺,何况科利尼还是他的杀父仇人,因此不放过一切机会诱使国王和太后改弦易张。查理九世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未来的亨利三世)以法国王位继承人自居,也对科利尼、纳瓦拉的亨利等胡格诺“暴发户”心存忌恨。老练狡诈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原本期望在天主教派与胡格诺派之间寻求平衡,从而确保王权,但此时科利尼圣眷优渥,声望日隆,这也引起了她极大的忧虑。同时科利尼近来不断鼓动国王出兵支援尼德兰的新教徒对抗西班牙帝国,这一方略明显违背了太后先安内后攘外的既定国策。查理生性软弱,凯瑟琳太后一直能将他掌控于股掌,但在1572年,太后强烈地感到,这种掌控随着胡格诺派的受宠即将一去不返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国王的红人科利尼,于是,在婚礼筹备及进行期间,上述法国政界的头面人物开始秘密地谋划一个惊天阴谋……

1572年8月22日,这一天,持续了4日的亨利与玛格丽特婚礼庆典终于落幕。疲惫的科利尼策马从皇宫返回宅邸,途中在巴黎的街头,他被一名叫做莫勒维尔的神秘刺客从楼房窗户用火枪击中。幸运地是,子弹打断了他的右手手指,并划过其额头,但海军上将性命无碍。刺客似乎经过精心准备,对地形颇为熟悉,一击不中便立刻消失在骚动的人群中。然而,科利尼的部下经过调查后发现,刺客发起偷袭的楼房,恰恰属于吉斯公爵的财产。这一来便在首都云集的新教徒中,激起了轩然大波。胡格诺们群情激昂,纷纷向国王请命,要求严惩凶手,矛头直指吉斯公爵。而事先被蒙在鼓里的查理九世对“父亲”遭遇神秘暗算也是勃然大怒,他当众表示,一定会全力缉凶,挖出幕后黑手,给胡格诺们一个公道。国王甚至亲自去科利尼家中看望了养伤的“义父”。

展现科利尼前后两次被暗杀的插画(左为第一次,右为第二次)

8月23日,莫勒维尔被国王的特务抓获,送至法院审判,国王亲自督办,要求一定要严惩幕后黑手。形势似乎对胡格诺派十分有利,连吉斯公爵也不得不暂时离开巴黎,以避风头。巴黎的新教徒们是如此激动,以至于当天他们直接闯入了卢浮宫,并“觐见”了正在用餐的太后凯瑟琳,期间一些贵族颇有僭越之举,甚至对太后恶语相向,这便加深了后者的恐惧。当时,胡格诺中不断叫嚣着复仇,而科利尼的妹夫麾下有一支多达4000人的新教军队,正驻扎于城外。巴黎的天主教贵族与市民都担心如果胡格诺刻意报复,全城会遭遇一场血光之灾。当天夜里,凯瑟琳紧急在土伊勒里宫与其谋士秘密集会,并作出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定。但稍后凯瑟琳在说服国王首肯时遇到了困难,毕竟他与科利尼等新教教徒私交甚笃,而且不久前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主持公道。母子间的这次会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众说纷纭。一个流行的版本说:当查理九世询问凶手是谁的时候,他的母亲平静地回答,凶手就是我。她还要求儿子在母亲、兄弟、吉斯公爵与科利尼之间做出选择。太后甚至拿出了一份名单,上面有数十位胡格诺显贵的名字(包括科利尼),她表示应该将这些人秘密除去,以绝后患。据说,查理九世如此意外与气愤,甚至掌掴了太后。但最终国王的理性占据了上风,查理阴险地表示,既然胡格诺派得知真相后必然叛乱,而且自己必将背上出尔反尔的骂名,仅仅暗杀数十人是不够的,应该斩草除根,杀光全城参加婚礼的新教徒。

不过,特意前来共襄盛举的胡格诺共有数千人之多,而且分散在巴黎各处,仓促间要完成这样一场秘密战争,仅靠国王的卫队是不可能的。查理与太后当即召见了巴黎市政当局官员,要求他们分别组织可靠的天主教市民武装起来,去阻止所谓的胡格诺暴动。而精锐的国王瑞士卫队则获得了一份名单,去捕杀重要的新教领袖。当夜,巴黎的许多市民领到了白色的十字、白臂章(作为天主教徒的标志)与武器,在对新教徒报复的恐惧之下,他们嗜血的仇恨被激发出来,很多平日像绵羊一般温顺的店主、工匠、学徒也变得残暴狂躁,决定如同屠夫那样去对付那些方才共同出席婚礼的“胡格诺兄弟”。而秘密行动开始的标志,则被定为巴黎圣日耳曼奥塞尔教堂响起的钟声。

午夜时分,圣日耳曼奥塞尔教堂那口名为“玛丽”的大钟如约缓缓敲响。此时,大多数胡格诺已经进入了梦乡,少数清醒的自然也听不出钟声那股肃杀的意味。须臾间,大股天主教“民兵”从四方涌出,杀气腾腾地开始挨家逐户地搜寻异教徒,一旦验明正身,便当场格杀,连妇女和儿童也不放过。很多胡格诺被杀死在卧榻上。少数逃离的人也在大街上被国王的卫队枪杀。对一些胡格诺聚集顽抗的宅邸,民兵们则以铁链死死封住门户,然后纵火焚屋。巴黎全城火光冲天,哀嚎四起,有如人间地狱。国王首要的目标是他的义父科利尼上将。考虑到后者的声望,加之他行伍出身,身旁不乏虎贲之士,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国王与太后都表示不便出面,于是这项任务就落在了与科利尼有着杀父之仇的吉斯公爵亨利的肩上。

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

8月24日夜,功勋卓著的科利尼终于大难临头。吉斯公爵亨利率领大批侍卫层层包围了科利尼养伤的宅邸。海军上将拒绝投降,于是吉斯下令强攻。科利尼的卫兵做了殊死抵抗,然而敌人拥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他们逐一被压倒、阵亡。最后,吉斯的亲兵冲进了科利尼的卧室。老上将枪伤未愈,已经成为刀俎。一个名叫查理的刺客将利剑刺入了科利尼胸膛,为了向主子表功,还残忍地将科利尼从二楼窗户掷下。科利尼就这样死在吉斯公爵脚边,后者的一名亲随旋即砍下了他的首级,并送交王宫报喜。

太后凯瑟琳于清晨走出卢浮宫,检阅屠杀战果

另一位新教的领袖纳瓦拉的亨利新婚燕尔,完全没有料到眼前的危机。他很快便被国王的卫队抓捕,眼看就要死于非命。幸运的是他的妻子玛格丽特虽然于丈夫并无深厚情感(那个时代的贵族联姻大抵如此),但也并不希望沦为一名未亡人,她在自己的房间搭救了一位受伤的新教徒之后(这位幸运者名叫拉莫尔,后来成为玛格丽特的情人),知道事情有变,便赶来保卫她的丈夫。在王妹的苦苦求情下,查理九世终于也动了恻隐之心。国王和太后表示,只要亨利愿意当场改宗天主教,便可以既往不咎。亨利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理想主义者,权衡之后,当即同意,于是亨利成为了一名天主教徒,并得到了查理九世的保护。与此同时,一名死里逃生的胡格诺潜入了孔代亲王的住所,向他通风报信,于是他在杀手抵达之前逃之夭夭,在巴黎躲藏数日后,得知纳瓦拉国王已经改宗,孔代亲王也向政府表示愿意“弃暗投明”。改宗后,他成为了不多的几名胡格诺贵族幸存者之一。(大仲马在历史小说《玛尔戈王后》中,对这一切有着精彩的描写)

其余的胡格诺显贵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巴黎的天主教市民基于长期的仇恨,已经陷入了嗜杀的狂热中,无法自拔,连国王都不能阻止。大规模的屠杀连续进行了三天。成堆的尸体被马车投入塞纳河中。据说尸体如此之多,整整数月,法国人都不敢饮用河水。遇难人数今天已无法确切统计,据说巴黎的死难者达数千之众,而在外省死于非命的新教徒则超过一万。数日后,查理九世率领宫廷显贵(其中还包括新近改宗的亨利等人)进行了一次“胜利游行”,游行的终点是塞纳河畔悬挂科利尼等人尸体的绞架——此时巴黎城中还零星响着枪声。我们无法得知此时国王的心情。这场大屠杀,因为发生在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巴托罗缪纪念日期间,被称作“圣巴托罗缪之夜”。尽管法兰西政府作出了种种辩解,但无法掩盖,天主教徒以婚礼为诱饵,暗害宾客的事实。这在欧洲王室的历史上闻所未闻,令人发指。即便罗马教皇长期主张严厉镇压新教徒,也对此表示谴责,并拒绝接见刺杀科利尼的莫勒维尔。法国的胡格诺派看似精英几乎被这惊天的阴谋一网打尽,但纳瓦尔的亨利等人成功自保(据说在被软禁的日子里,为了防止被太后毒害,亨利每天一度只吃清水煮过的鸡蛋),并且大批普通胡格诺信徒得以空前团结起来,他们组成了军队,保卫自己的家园。法兰西的宗教内战再次爆发,而且更加血腥。这一切,都有违查理九世的初衷。圣巴托罗缪之夜后,查理的健康与精神状态极度恶化,据说他的耳畔终日都萦绕着胡格诺派的哀嚎。查理卧床不起,他向自己的护士表达了悔意,并将罪行归咎于母亲凯瑟琳。而美第奇太后则冷血地对大臣们说:你们的国王已经精神失常了。两年后,查理九世病重不治,他没有子嗣,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和仇恨的法国,由他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

查理九世

亨利三世

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随后,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和纳瓦拉的亨利三人之间,爆发了惊心动魄的“三亨利之战”……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波旁王朝的崛起:法兰西宗教战争
餐松饮涧 - 三亨利的主义
1594年今日,法国的“贤明王”亨利四世即位,波旁王朝开始
胡格诺战争
“胡格诺战争”中的亨利四世:隐忍负重之人,结局都不会太差
《世界军事战争史-121》欧陆军事强国法兰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