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业发展有多重要?带你穿越时空看秦朝农业沉浮

 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都适合。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从上古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农业种植,但我们必须要说,那时候的种植是完全没有什么耕作知识的,另外那时的种植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而到了夏、商、周时期,农业开始发展,但却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这里的种种原因包括时代因素和社会因素。

所谓的时代因素,是因为那个时候尚没有出现铁和使用铁,人们生产工具落后,效率也自然高不起来,制度方面是因为奴隶制,土地掌握在王公贵族手里,庶民是没有田地的,这些庶民,确切来说应该是农奴。

当时的井田制是很形象的,巨大的地块被沟渠或者人工切开,无数的奴隶在里面为贵族们劳作,而他们自己则没有一点的土地。

《诗经·小雅·北山》上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意思是这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别的人不能也不配拥有,除非周天子分封给你们。

关于这点,《左传·昭公七年》中也有差不多的记载:

封略之地,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说明只有国君将土地分封给你,你才能拥有。

在这样的制度下,奴隶们终日在监督下进行高强度的劳动,他们自然是没有什么创造力的,加上工具落后,生产积极性很低。

周后期,社会开始发生剧烈变革,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转变,私有土地也开始出现,人们劳作热情高涨,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铁被发现并使用,牛耕开始出现,农业生产和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不管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把秦朝作为中国农业的正式开端,这当然得益于前面数百近千年先人的不断发明和创造,使国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

秦朝农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崛起期、强盛期和衰败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过山车式的发展呢?想了解这些,我们必须要从秦孝公和卫鞅说起。

一、秦国农业之崛起

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记载: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秦孝公的真实名字其实是有争议的,后世多沿用《史记索引》中的记载叫赢渠梁,咱们这里也这样称呼。他21岁继位,这里还是“公”,并不是“王”。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地处贫瘠之地而又四面强敌的国家。国内衰败不堪,外面又有强敌环视,唯一的优势就是由于地理位置太过偏僻,那些强国都不太在意,甚至直接称他们为“蛮夷”。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秦孝公苦苦求变,推出了《求贤令》,广招天下人才。商鞅被求贤令吸引而来,而且还带来了一本“李悝”写成的《法经》

 两人交谈后想要变法。所谓变法,就是改变祖宗法制,这是天大的事,而且会触动很多旧贵族的利益,自然遭受到了强烈反对。但秦孝公决心已定,直接推出了变法的前奏《垦草令》鼓励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发展,遏制贵族原有权力,提高农业地位。

《垦草令》后又雷厉风行的推出了第一次变法,农业方面: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行小家庭制度。

这使国家内部迅速强大,对外地位也有显著提高。秦孝公并不满足,紧接着又推出了第二次变法,第二次的变法更加猛烈,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私有买卖等等。

在变法之下,人们劳作的热情高涨。商鞅变法,首变土地,这跟秦国历代以农立国是分不开的。这次的变法,直接为秦国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写: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李斯在《谏逐客令》中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随既对商鞅展开了打压,被逼的商鞅只能逃亡,可却被杀,并且还被五马分尸。秦惠文王只是跟商鞅的一些意见不合,而且杀他这件事上,有着极为复杂的深层原因,但不属于这次的话题,所以就不展开说了。

从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农为本的国策从来不曾改变。

二、秦国农业之强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农业从来不曾放松,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保护耕牛、铁器重视和兴修水利。

保护耕牛是鼓励人们养牛,而偷盗耕牛是要被判刑的。定期考核中,如果有人的耕牛养得不好会被罚,反之则赏。铁器方面,农具损坏必须要上报及时修理,不能耽误农耕。在一些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铁犁铧、铁镰和铁锄,这说明在秦朝时,牛耕和铁农具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水利方面,除了保护和维护战国时期留下来的水利设施外,秦始皇还兴修了不少的水利工程使农民用来灌溉。

律法方面,《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明确的“田律”

相国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里,光是关于农业的就有:《任地》、《辩土》、《审时》等篇,对农业环境、土壤、种植时间和培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农民方面,鼓励人们以军功和垦荒作为获得土地的方式。一时间,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国家富裕,存粮无数。

在关中地区,更是因为靠近都城而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

平定巴蜀后,利用当地的地利和天时发展农业,当时的粮仓蜀地存粮之多,让人惊叹。

《华阳国志·蜀志》中曾记载:

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

万船啊,可见蜀地的富裕程度!

《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篇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

见之粟積,义積之,勿令败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里的積在《说文》的解释是:

積:积,聚也

这名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发现粮食堆上有了虫子,应该重新进行叠积,不要让谷物败坏。如果存粮少的话,能发生这样的事吗?

不可否认的是,这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也不是秦孝公一个人的功劳,这跟秦国从立国开始的历代君王都是分不开的,从立国到统一,秦共33代国君,这些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这才使一个处于偏远地区小国,发展到了真正的君临天下。

秦国到秦穆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时,农业经济已经是其中翘楚,可秦穆公后逐渐没落了十四代君王,从赢渠梁到赢政,所推行的重农思想从来不曾改变。推行一系列利用农业发展的政令,甚至推出了谁垦荒田地归谁的政令,决心可见一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自穆公以来,至于秦王,三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但秦国却在强盛和存粮如此之多的情况下,突然从巅峰走向了毁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还是跟农业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三、秦朝农业之衰败

秦始皇后期,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受到了动摇,主要是因为初灭六国,各国人才聚集,商人钻营,要知道秦始皇的登基就和商人有着直接关系。各国原住民相互往来做生意,根基本来就受到了动摇时,更加雪上加霜的事又接踵而至。

秦始皇后期进行了很多耗资巨大的工程,比如数次巡视、修陵墓、修阿房宫。这看似和农业还有农民并没有什么关系,可巡视会劳民伤财,修这些的也都是农民。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这些需要难以想象的人力和物力,劳役无数,耽误农时,农田荒芜,民众的生活一天难过一天。

一次巡视少的需要两三个月,最多的是秦三十七年的巡游,历时十一个月,每到一个地方,需要的地方财力和人力都是巨大的。

关于修骊山陵墓的具体人数并没有确切记载,但秦二世在用章邯抵御起义军时是这样记载的:

盗以至,众疆,今发众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赦之,授兵以击之

章邯抽调了多少修骊山陵墓的人?七十万,七十万身强力壮的人在修陵墓,地谁来种?什么来支撑这些庞大的支出?

至于修长城用了多少人,其实这个更没有详细的记载,史记中也语焉不详,让人怀疑可信度,咱们就不在这里展开说了。

当然了,国家衰落的原因是全面性的,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牵涉到方方面面。

比如秦律在一些地方并不合适,但却并没有因地制宜等等,这些已经不在咱们话题之中。

秦始皇后期忘记了祖先以农立国的根本,抽调大量的民夫去修建自己的陵墓和宫殿,导致了民众由富变穷。待到他死后,民众马上起义,三十多代君王的辛苦经营,曾经骄傲强大的秦帝国,在短短几十年后就如摧枯拉朽般轰然倒塌,曾想传下万世基业的秦始皇赢政,却落了个二世而亡的可怜下场!

秦国过山车一样的经历告诉我们:国强则农业兴,农兴则国强!两者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时期六国君王经常犯错,为什么秦王几乎不犯错?
秦始皇被人称为“暴君”,可为何他从不诛杀功臣?原因其实很简单
秦始皇不灭卫国是为了报恩?根本不存在的,真相背后其实大有深意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墓的奥妙
关于秦始皇的研究性学习
深埋地下的秘密 秦始皇陵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