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农时怎么确定?从圭表计时到天文历法,一口气搞懂24节气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二十四节气,韵押得挺好,非常的朗朗上口。我们在背诵的同时,会隐约知道这跟古代有关,跟古代的农业有关。可是,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大一点后,我们又会好奇,古代的时候,没个表,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一天的时间流逝他们是怎么计算的?还有农历的历法,这些都是从古代传下来的,在古代的时候,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粮食重要,那农业就必定被重视,可是,从播种到成长,再到收获,这里面的周期是怎么算出来的?他们又靠什么算出来的?

这简直就是个让人沉迷的大问题。不过有时候古代的发明又让我们惊叹!其实古人只是受他们时代的局限性,并不是他们笨。事实上,我国古代先民们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科学发明。当然,这是相对于他们那时候的环境来说的。

比如二十四节气,比如计时,比如农时,在很遥远的商周时代,就已经被我们的先民们所掌握。

春秋末年,左丘明《国语·楚语》中说:

撷项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这句话是说,在遥远的传说上古时代,帝王就已经开始命人观察天象,可见古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对天文感兴趣了。

《诗经·七月》里记载: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可以明显看出每个月的变化。

那么,古代人是怎么观察的?又用什么来计时和计年?怎么根据这些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呢?要说节气,必说天文历法,否则是说不清的。

一、从远古到周朝

上古时期,人们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在过起聚集的日子以后,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收集作物种子来自己种下,以保证肚子不再挨饿,这就是最初的农业。但在那个时候,人们是刀耕火种,靠天吃饭,人们对天文和节气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概念的。

但如此多少年后,会有人发现,在不同时间播下的种子,会有不同的收成。这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和不解,于是他们就会抬头看天空,望着天空的太阳发呆,看着随着太阳移动而变换的大树影子而思考,这里面有什么关系?

我们无法确定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隐约觉得这些应该和农作物有关的,但在那个时候,他们一定想了很多。想了很多却毫无办法,只能接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直到了夏朝时,这种好奇终于被人付诸了行动。有人造出了一个简单的东西,这个东西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底座和立杆,他们发现,当正南正北放置这个东西时,经年累月的观察下来,可以看到太阳发生的变化。

于是,统治者开始设置专门的观察人员,并且把每天的观察用特别的方法给记下。

这个简单的东西,却是古代最古老又最伟大的发明——圭表

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考古学家在山西陶寺村发现了夏朝都城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观象台和一只圭表。

什么是圭表呢?我们可以直观的把这个东西想成一个如同血压计的东西,下端的底座叫“圭”,上面垂直的部分叫“表”,放在地上后,随着太阳的直射和斜射,在圭上显示的影子刻度是不一样的,比如春天会比如短,冬天会比较长。但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无法总结出节气变换,可长期的观察使为以后打下了基础。

到了商朝的时候,根据前人的经验,开始制定节气。但制定节气首先就得有个必要的条件,你得有历法,比如一年分为多少天,这些天怎么分。

《尚书·商书·说命》里面记载:

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高宗居父丧,信任冢宰默默不言,已经三年。免丧以后,他还是不论政事。群臣都向王进谏说:“啊!通晓事理的叫做明哲……

这里我们看到了“年”的记载,这说明在商朝时期,已经有了历法,而对应的节气也已经产生。

《尚书·虞书·尧典》中就记载: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商朝时候,定出的节气也只有四个,分别是: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

虽然只是简单的四个节气,但这里面需要的智慧是空前的。我们现在很容易就明白,但在那个时代,难度简直不敢想象,要知道,我们只是继承者,而他们则是开创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到了周朝的时候,节气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时候还加入了气候变化来安排农业种植。

比如在《诗经·七月》中是这样说的: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夏小正》中这样说:

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啕;鱼陟负冰;固有见韭;田鼠出;獭献鱼;柳稊;梅、杏、杝桃则华;鸡桴粥

不过,《夏小正》的成书年代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学者说这是一部夏代时候的历法。

周朝的时候,由商朝的四个节气,增加到了八个,分别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

古代人把“立”当成开始,所以这四个节气也分别是一年四季的开始。另外,周朝和商朝在历法上一个最重要不同点是不再以每年的十二月初一为新年,而是改成了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新年。

二、从春秋到秦汉

春秋时期,《四分历》开始出现。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根据观察,得出了每个回归年是365.25天,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的智慧,靠着简单的工具和观察,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必须要说,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几千年无数人的观察累积带来的总结。

战国时候,天下大乱,人们开始各自沿用不同的历法,可是在混乱中,战国后期的节气成果也是非常骄傲的。

当时有六种古老的历法: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黄帝历和颛顼历。

这六种历法采用不同的计年方法,有把十一月当年新年开始的,有把十二月当成新年开始的,有把正月当成开始的,混乱一片。但对于节气,仍然还在不断的总结完善中,战国后期成书的《礼记·月令》中,除了四立和四仲的记载外,还增加了物侯:

孟春之月“蛰虫始振”,仲春之月“始雨水”,孟夏之月“农乃登麦”,仲夏之月“小暑至”,孟秋之月“白露降”,季秋之月“霜始降”

在这样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惊蛰、雨水、芒种、小暑、白露、霜降几个节气已经开始初露端倪。

在短暂的混乱后,秦朝统一六国,历法也跟着统一。

对于节气,秦朝明确的有八种,记载在相国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到汉朝时期,这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时期造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比如“浑天仪”、“漏刻”等等。

《汉书·五行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司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是记载的什么?这是记载的太阳黑子啊!可见那时候对天象的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在历法上,汉武帝命司马迁作《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规定一年为365天,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对于节气自然也会完美掌握,在汉朝时,有了二十四节气,而且跟现在分毫不差,完整记录在淮南王刘安所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节气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

翻译过来就是:东北和东南两角之间各是91又16分之5度,而北斗每天运行一度,运行十五天为一个节气,出现二十四节气……

二十节气由此产生,并且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

所以,汉朝继承了前面的简单节气,总结整合完善后被沿用到现在。

三、汉以后到现在

汉朝以后,做为指导各项活动的标准,大到国家祭祀,小到农民耕作,二十四节气都在中间起着作用。

当然了,后面的各个朝代,在天文历法上也各有突破。比如宋朝时发明了水运仪象台,上层是机械驱动的浑天仪来做天体测量,中层是浑象仪来做天体运行演示,下层是司辰来自动报时。

而到了现代,我国在天文上更是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就。

从最开始的迷惑好奇和观察,到商周时期的简单定制,再到汉朝确定,这是我国古代先民们用他们伟大智慧造出来的不朽成就。现在,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非遗,这是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奇迹,而我们就是那个创造奇迹的民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节气”为何人所创,起于何时?
节气和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意义和演变之研究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
立杆测影——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历法的源流
[原创]日晷对一天和一年的科学划分 [中华农历论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