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神宗:你以为当皇帝很舒服吗?

皇帝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是整个国家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身为帝王,其本身就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天子受命于天”。古人讲究天道,而皇帝被称为天子,意思就是皇帝本人之命令乃是承天之道,施天之行,是不能够违背的。

身为一个国家的主人,皇帝也享有着一切的奢侈之物,画栋雕梁的亭台楼阁,稀世罕见的奇珍异兽,价值连城的明珠宝马可谓是应有尽有,有鉴于此,人们常常觉得皇帝就是世界上最轻松舒服的职业。对于这一看法,我们的明神宗朱翊钧提出了反驳,他要讲讲他的故事。

明神宗

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先生曾经开玩笑似的说过:明朝国运的走势,就是一个“M”型。最后那个尖,就在万历皇帝(明神宗年号)时期的张居正改革上。明神宗前期,尚有着张居正务实的改革,国家焕发出生机勃勃的第二春,但在后来,神宗却消极怠政,二十年不上朝,使得国家的运转几乎陷于停顿。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个中缘由。

繁杂的礼仪政治

明朝的政治,是与礼仪息息相关的。这是因为中央政府未必能将其政策法令实施与社会各个阶层角落,为了更好的规范民众之行为,便将礼仪上升为道德用于约束百姓。在这个过程中,身为统治者的皇帝,自然要起带头模范作用。

万历皇帝在其九岁即位时,便开始经历这些礼仪。《明神宗实录》记载,隆庆六年,穆宗驾崩,尚为太子的朱翊钧尚在服丧期间,大学士高拱带头向太子“劝进”,朱翊钧因为父丧而伤心的拒绝了;其后,文武百官于会极门再次联名上表,劝太子即位,朱翊钧回道:“予哀痛方切,继统之事岂忍遽闻”,所请依旧不允;随后,百官又再劝进了两次,朱翊钧才决定以江山社稷为重“勉从所请”。这一番过程,其实是排练好了的,一个年仅九岁的小孩或许会关注地上的蚂蚁为什么搬家,但绝不会明白什么社稷宗庙。或许,当年年幼的神宗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他更不会知道的是,自己的余生将会被束缚于这种种的礼仪之中。

皇帝的一年之中,要参与各种各样的带有政治性的礼仪。祭天、祭祖、亲耕、献俘等等之类,但并不是所有礼仪都是别具趣味的,相反有些还会带给皇帝本人莫大的压力,这其中最恐惧的,恐怕就是早朝与经筵了。

明代的早朝,不仅是政治,更是一种礼仪。每天日出之前,首先是参加早朝的官员聚集在宫门前,侍卫们早已站立在自己的岗位上。然后宫门在钟鼓声中渐渐打开,文官们依次从左掖门进入朝堂之前的广场,武官们则从右掖门进入。文武百官在广场上分东西而立,此时会有御史在场,监视有没有“违越失仪者”。待到百官具位,皇帝便在鞭炮、音乐声中缓缓走来,接受百官的跪拜。

早朝之礼,历代略有变动,但大致还是如此。这项礼仪出奇之严,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官员来说都是一种折磨。而官员们在参加早朝时,稍有不慎便会被纠察问罪。每天都需要在太阳未出之前赶到宫门之前,稍微隔得远点的京官更是提早出发,一旦到了寒冷的冬天,早朝更是令人生惧。

比早朝稍微舒适一点的,是经筵。经筵是讲官向皇帝与臣子讲述经史典籍中道德大义的一种礼仪。经筵自二月与八月起,至四月或十月而止,每月在文华殿举行三次,分别是二号、十二号与二十二号。届时,皇帝、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锦衣卫指挥使等重臣们都会参加。

在经筵时,每两人共用一本教材,在文华殿之南设有御案、讲案两桌,每桌都放有当日所讲之内容。在一通繁杂的礼仪后群臣鱼贯而入,随着赞礼官的一声高呼“进讲”,正副两名讲官便在讲案前开始阐述圣贤之道。

经筵往往举行于早朝之后,在讲官讲述之时,所有人必须全神贯注的仔细聆听。讲官们不允许任何人对圣贤之道做出不符合礼仪的轻视行为。就算是皇帝,讲官也会立刻中断提醒“为人君者,可不敬哉”。

除开早朝与经筵,明会典中还记录有各种规范皇帝言行的礼节,包括册立皇贵妃、太子、登极吿祭等等之类,这些礼节的存在,使得皇帝不能随心所欲的施展手脚,而是按照特点的规矩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我想,光是在礼仪这一方面,对我们现在主张自由的大部分人来说,就已经是望而生畏的存在了。

对文官集团意志的反抗

上文说过,皇帝是天的儿子,承天之道。很多人因为这一点就以为皇帝是最大的了,其实不然。对文官集团而言,还有比皇帝更大的东西,那就是“天道”。纵观明朝历史,最精彩的,莫过于皇权的扩张问题。比如朱元璋废丞相亲率六部,这是直接扩张皇权;朱元璋在地方上设三司分权,设言官监察文武大臣,这是对文官集团的制衡,也间接性的扩大了皇权;皇帝们放任亲近的锦衣卫、东厂势力增长,亦是皇权的扩张。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的文官们,多是进士出身,他们饱读诗书,深谙圣贤之道。文官们讲究秉公职守,他们不希望君主以个人意志干预国家的运转,而君王们也需要文官所信仰的经史典籍中的大道来控制民众。所以在君王的认可下,官员们先是遵从心中的道义,其次才是听从皇帝的命令。文官们虽然平时拉帮结派,可只要皇帝的手段过界,他们就会拧成一根麻绳一同对抗君主。比如在万历十八年,官员们急于明神宗不肯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于是所有的京官集体向内阁施压,要求四位大学士促使神宗立朱常洛为太子;四位大学士便集体向神宗请辞,理由是无法向百官交代。这就是文官集团将其意志强加于皇权上最好的例子。

在这一场反君权扩张的战争中,文官集团的话事人——内阁便诞生了。内阁是文官集团与皇帝交流的枢纽,一旦内阁不再代表文官集团,群臣弹劾阁臣的奏折便会蜂拥而至,直到诞生出新的内阁。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居正通过六科控制了六部百官,他并没有按照文官们的想法办事,而是按自己的意志在国内进行改革。这样一个内阁,不是文官集团想要的,故即便是有着文官最高荣誉“太师”的张居正,也不免名誉扫地,在死后落个被抄家的下场,这就是来自文官集团的报复。

张居正画像

明朝发展到中后期,内阁的建议——票拟,已经不是皇帝能轻易推翻的了,除非皇帝能够拿出正确的理由,否则内阁大臣就将因为“羞愧”而请辞。张居正在万历十年逝世后,文官们发起了“倒张运动”并取得了胜利,这时的文官集团,迫切的希望明神宗能够“拨乱反正”,他们希望神宗按照他们所想的做下去,但他们忽视了神宗成长的过程。

明神宗是在张居正的教导下长大,在启蒙之初或许对张居正有着崇敬之意,但在居正名誉扫地后,神宗感到自己受到了深深的欺骗。比如张居正要他勤俭节约,所以神宗连给母亲修缮宫室的钱都不敢出,给宫女的打赏更是无法支付只能“记账”。但神宗后来却发现居正自己极尽奢华,连抬轿子的都有三十二个人。身为皇帝,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明神宗决不允许有人再次将意志强加于自己身上。

张居正与明神宗

文官集团与万历皇帝之间爆发对抗的导火索,是关于册立太子的问题上。文官们按照伦常之道,希望册封皇长子(并非嫡长子)朱常洛,但万历皇帝却更偏爱皇三子朱常洵。为了抵抗文官们的想法,神宗想出了很多的理由延缓册封太子,比如皇后有可能生育诞下孩子、朱常洛太小等等之类。长期的僵持局面由此产生,而又因为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神宗对内阁刻意的疏远,没有一个人站在神宗的阵营里,在面对臣下们一道道反抗的奏疏时,万历皇帝只能一言不发压下,精神上的空虚压抑着神宗的内心,他可以随意处置任何一个臣子,但他反抗不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意志。

结语:

明神宗的经历,对他自己来说是个悲剧,对整个国家而言更是悲剧。因为其长期的消极怠政,持有“明朝实亡于万历”之观点者不在少数。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躺在床榻上,吐出了最后一口气后龙驭上宾,也许他会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远离纷扰长久的安歇了,但他绝对想不到后世还有个叫郭沫若的小子......


参考文献:

《明会典》

《明神宗实录》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春明梦馀录·卷九》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懒政毁了大明王朝(文|田野)
时隔26年,万历第一次上早朝,皇帝不认识大臣,大臣也不认识皇帝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成为了细思恐极的一年
明朝万历皇帝为什么几十年都不上朝?
13明神宗朱翊钧(1572-1620年在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