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子:你不知道的清朝官服知识,可以辨时期明等级

作者:开宸

来源:开宸的北书房

得益于清代题材影视作品的“普及”作用,人们对清代的官服补褂似乎并不陌生。一件长过膝盖、前胸背后绣有补子的对襟长褂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等级尊卑。那么,你到底对补子了解多少呢?

补褂补褂,因补缀在外褂上的“补子”而得名。作为清代官服体系的重要标识,补子存在的意义即是使人通过视觉感官就能辨别官员的种类和官阶——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在吏治败坏的年代,民众将对政府的失望宣泄在官员身上,把那些穿有鸟、兽补子的官员统称为“衣冠禽兽”。可是在官服上刺绣鸟兽图案以区分官阶这事儿,真的不是清代的独创。

“衣冠禽兽”从何处来?

补子的源头,据信可以追述到盛极一时的大唐时代。《旧唐书·舆服志》载:

“延载元年(694年)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石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

然而,这次“赐服”只是女皇一时兴起的偶发事件,并不能据此认为唐代的官服上已经出现“禽兽”的图样。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建立金朝后,对中原历史上的“公服”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纹饰引入到官员服饰之中。“三师、三公、亲王、宰相一品官服大独科花罗,径不过五寸,执政官服小独科花罗,径不过三寸。二品、三品服散搭花罗,谓无枝叶者,径不过寸半。四品、五品服小杂花罗,谓花头碎小者,径不过一寸。六品、七品服绯芝麻罗。八品、九品服绿无纹罗。”元代也大体沿袭这一习惯。如按照尺寸推算,这种纹饰似乎应该类似于织品上的团花纹理,只是目前鲜见金元时代的公服实物,故很难确知这些纹饰的具体样式。

到了明代,一贯以恢复“华夏衣冠”为己任的明太祖朱元璋正式确立补服制度,并使之成为明代官员“常朝视事”时所穿的官服。

依据《明会典》的记载,公、侯、驸马、伯等爵级补子用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即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即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绣练鹊;风宪官绣獬豸。

“衣冠禽兽”就这样正是诞生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

从补服到补褂

清代开始引入并接受补服制度最早是在努尔哈赤时代,天命六年(1621年)七月,规定“贝子穿四爪蟒子之补服,督堂、总兵官、副将穿麒麟补服,参将、游击穿狮补服,备御、千总穿带彪之补服”,是为清代官服制度的肇端。不过,这种效仿借鉴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在坚持本民族服装款式特征的基础上,吸收明代补服纹样实现“润色章身”的目的,因此明清两代的补服始终存在着“似是而非”的特点。

明代的补服为大襟袍,补子为整块织物,素色居多,四周一般不做装饰,常见尺寸为40cm见方。而清代的补服为对襟褂,因此前胸上的补子在正中处分为两片,以纽襻相拼,补子的大小也由40cm缩小为30cm,并且在主体纹样外添加各种繁复的云纹、海水江崖、吉祥八宝等图案和寿字纹、卷草纹、回字纹等边饰纹样。

清早期与晚期官员画像中补子纹饰的差异

一般认为,明代补子多绣双禽而清代改双为单,但从存世的清代早期补子实物来看,这种说法似乎并不严谨。李晓玲女士在《清代文官补子纹样的演变》一文中曾列举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的一枚“文官一品双对鹤纹刺绣补子”,可见补子在清代也经历了一定的调整和规范过程。

明代双禽方补及清代单禽补子

不同时期补子的风格特征

顺治九年(1652年)四月,入关后的清廷第一次更定“诸王以下文武官民舆马服饰制”,不但对补子纹样的对应品级做出了规定,还对穿用场合及身份乃至官员家眷的补服穿用进行了明确。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犀牛,八品也是犀牛,九品海马。

这一时期,补子的图案上开始出现太阳的形象——主体纹样一般立于石上,多呈抬头或回头望日的形象,暗含“指日高升”的寓意。康熙朝时团禽造型一度成为流行风尚,即在方形补子的内部将禽类图案设计为圆形,并开始逐渐以孔雀羽或金线铺地,奢华之风日盛。

康熙朝于成龙朝服像及团禽补子、金线满地绣补子

雍正皇帝即位后,朝廷上下吹起一股勤俭之风,补子的尺寸也较前期平均缩小了6cm,不过此时水纹的形象更加丰富,最具特色的是在山石纹间出现两个螺旋状圆形水纹,象征“福气”的蝙蝠形象也开始出现,这些风格一直影响到清末。

乾隆早期的补子时尚为“田园风”,即画面构成上出现草地、溪流、山峰、松柏甚至楼阁,云纹也不再铺陈,而是三三两两点缀于高山之上,写实之风扑面而来。乾隆朝后期,补子式样回归传统,一些代表吉祥的瑞草形象开始出现,补子的边缘装饰中出现比较宽的回纹。

雍正朝李荣保朝服像及雍乾时期补子四方

嘉庆朝,人们的关注点似乎由补子本身转移到了边缘装饰上,出现龙纹、夔龙纹以及蝙蝠、花卉、喜字、寿字等式样,主题纹饰中开始出现佛教八宝的形象。道光朝前后,一些瑞草的位置逐渐固定——左侧牡丹灵芝、右侧桃和水仙,五彩云开始呈现“灵芝”形。

咸丰时期的补子风格大体上还能延续道光时代的风格,但在下方水纹的处理上开始出现“斜波浪立水纹”的设计。同治朝补子的最大特点体现在云的形状上,这种云被设计成扁圆形,“里边留出两个白点的如意形云头”,排列比较规整,彼此间留有一定的空间,颜色则以三蓝色居多,具有较强的辨识特征。

同治朝补子两对

晚清时期,补子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不但立水纹变成呆板的直线,还出现大量可贴补的补子,即主体纹饰可根据品级的变化自由拆卸拼合。此外,光绪朝的补子还有两个时代特点,一是补子多以万字纹为背景,二是在维新变法时期出现过一种只有主纹、日纹和云纹三个元素的“简约风”补子,但存续时间较短。

清晚期补子四方

在清末皇权衰微的时代,大量不合典制的补子开始出现,比如一些诰命夫人开始穿用圆形补子,虽然纹饰依旧是对应品级的禽类,但方圆之间尊卑感已然荡然无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衣冠禽兽”来源于明代官员---
衣冠禽兽:清朝官服上绣的动物
官服上的动物
电影中的僵尸们,为什么穿得都是清朝官服?
明清时期补服制度的发展演变
清代一品到九品官服---知官阶--明等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