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刿论战》:作者为何略写战争经过?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真相?

《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最近小编再读这篇文章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战前战后的问答,而一场战争的具体经过却寥寥几语,一笔带过?是战争经过真的不重要吗?显然不是,略写的背后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左传》

战争经过的描写,最引人疑惑的是曹刿击鼓进军的时机——齐军第三次击鼓后,鲁军才第一次击鼓。接着鲁军就大败齐军。战后曹刿解释说:齐国第一次击鼓,勇气充盈旺盛;第二次击鼓就有所衰退;第三次就消耗殆尽了,而我军才敲第一次鼓,士气旺盛。用士气旺盛的士兵打没有士气的士兵,所以能打败。

这个解释咋一看觉得很合理,但一细想就经不住推敲。

鼓声真的能影响士气吗?

齐国三次击鼓出击,先不论第三次,第一第二次进军攻打的时候会没有对鲁国造成一点伤害?不会影响鲁军士气?

齐国是当时的大国,鲁国是小国,军事实力差距还是有一点的。齐军进攻鲁军哪怕再差也应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战局;而且齐军的将领也不是草包,即使两次进军没能击败对方,双方也会造成伤亡,只要有伤亡,士气都会有所衰退的,而不会像曹刿说的齐国冲锋两次士气就没了,鲁国还是满格状态。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周朝的“军礼”。周朝的征伐是要遵循“军礼”讲究道义的。两国对战,必须堂堂正正,正面击败对方,不能以卑鄙手段胜之。打仗之前必须先列后战,也就是先等双方排好阵型在打;开战时还必须同时擂鼓,如果只有一方擂鼓,而另一方没有擂鼓,那么就不能开战。

虽然周平王东迁后,王室的影响力下降,但是“周礼”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在春秋初期,大多数诸侯国还没完全丢弃,因此都是以礼而战。

曹刿正是利用“周礼”在战场上耍了小聪明。齐军前两次击鼓进攻,鲁国都没擂鼓出击,因此冲到前线的齐军又不得不返回自己的队列。这就好比狼来了的故事,齐军被戏耍了两次肯定会谩骂鲁军的胆小,不敢应战,甚至放松了对鲁军的警惕。

齐军第三次冲锋的时候,士兵队形散乱,以漫不经心地姿态冲向鲁军;而鲁军经受了两次谩骂,任谁肚里都会有一股火。于是曹刿抓住时机下令擂鼓应战,正好让鲁军的这股火气得到释放。齐军见胆小的鲁国突然迎战了,一时间乱了阵脚,难以御敌。最终鲁军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大败了狂妄、散漫的齐军。

所以在长勺之战中,曹刿能指挥军队获胜,原因不在击鼓本身,而在于鼓声背后对“周礼”的巧妙运用。虽然做得有点不够厚道、正义,但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曹刿的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课件
通过《曹刿论战》复盘长勺之战,“以正谋,以奇胜”是取胜的关键
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故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启示
曹刿论战,匹夫的家国情怀,坏了肉食者的规矩,成就了庶民的胜利
会说话是修养,听别人说话是教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