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的内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将丞相的全部工作揽下,于是全国各地的文书如雪花般飞进了朱无璋的案新首。为了减轻负担,朱元璋引用四辅官,但这些人行政经验不足,后二年又调用翰林院的学士、编修等官员在殿阁办事,协助皇帝处理一些文字工作。因为他们常出入殿阁,故时人称之为内阁学士

明成祖即位后,继续使用翰林官辅政,调用翰林院侍读黄淮、胡广等人入值文渊阁,代皇帝起草诏敕,审订文书。因成祖非常勤政,事必躬亲,这些阁员的作用不大,官品也很低,仅为五品官。

原本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最后的决定还是在皇帝手中。可做为一个大统一王朝,每天的奏章可谓如星海,一天接着一接,源源无绝。如此情况在太祖与成祖二位“工作狂”手里,还算顺利。可传到他们子孙手里,情况就越发不对了。新任皇帝往往没有与祖先般的精力,如此往往下,“内阁”的性质就开始变味了。

明仁宗时,调礼部侍郎杨士奇、太常卿杨荣为大学士,入阁办事。以后,以侍郎、尚书身份入阁的官员越来越多,随着这些朝廷高官的入阁,以及他们事权的扩大,内阁地位越来越显赫,尤其是原本由皇帝批阅的奏本,开始由内阁代替皇帝批阅,并以“票拟”的形式,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

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承办政务,其本身官阶在尚书、侍郎下,但实权甚重。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一品,位望益尊,贵极人臣。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

内阁权力的扩大在弘治以后尤其明显。这时的内阁地位已跃居六部之上。弘治四年(1491),丘濬以礼部尚书的身份进入内阁,吏部尚书王恕也同时加官太子太保,两人都官居一品,按理吏部为六部之首,王恕地位应该高于丘濬,但是因为丘濬为内阁大学士,结果在朝廷宴会上,丘濬位次却在王恕之上,王恕为此大发脾气。

后来明确规定,内阁班列六部之上,六部成为内阁之下的具体办事机构。同时内阁中出现了首辅、次辅、群辅等称谓。如此,以后的内阁中,有一人主持内阁事务,专门应对皇帝召见询问,称为首辅。

首辅如何鉴定,一般依进阁时间而定,还有依资历深浅(如是那年进士,三甲名次等等),还有皇帝亲定。如此困难,做首辅自然有好处——票拟权。

所谓“票拟”先就奏章问题,提出多种初步的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然后皇帝选择一条,用红笔批点文字,称“批红”,意味着可以照这条办。后来的皇帝连内阁处理意见都不看,“批红”就交给太监办,如此才出现阉党横行的情况。

票拟权只有首辅有,其它阁员不得染指。从而出现了一批权臣,如世宗时期的首辅杨廷和,曾经4次封还皇帝的御批。严嵩做首辅时期,更是唯我独尊,揽政擅权,威福自专。徐阶继任首辅之后,他曾营救因上疏指责皇帝过失而被定为死罪的户部主事海瑞。又在景王死后,他上奏将景王霸占的陂田数万顷还给了百姓,使老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人们称他为“名相”。

做首辅最有名的未过于明未名相——张居正。

张居正居首辅之位,理政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续了明朝近六十年国运

自张居正死后,首辅权力过重,更加招致皇帝不满。“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愈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

万历从张居正死后就没有上过朝,君臣互不相识,皇帝往往将朝政委之于宦官,宦官首领可以代替皇帝“批红”,内阁职权渐为宦官所夺,这种情形直至明朝灭亡。

虽然内阁曾经权重一时,但是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并不等同于前朝的宰相。首先它没有办事的治所,也没有属官,其权力来自于“票拟”,并且“票拟”也必须符合皇帝的心意,否则就会失去皇帝的信任。同时六部的职权并没有被内阁所侵夺,仍然是执行政务的最高机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料精选-0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两朝的内阁制度相比而言,有何差异?
中国古代职官:丞相、三公、三省、枢密院、内阁、九卿、六部、六寺
中国宰相简史:历朝历代叫法不同,人越来越多,权力却越来越小
清代中枢机构
名义的中枢——清朝内阁和六部官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