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说千年古城潼关:与山海关并列第一,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兵要古籍《山海关志》曾有一言: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山海关自不待言,它的知名度在明末清初最为耀眼,小编明日会有专文介绍。对潼关最早的创建,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羌乱。其时,东汉士卒多步兵,常常不敌擅长骑射的羌人,故而关中之地几乎全遭兵灾。为防止乱民突入京畿之地洛阳,东汉掌权者遂欲寻地新建一座关防要塞。当然,此一关防要塞主要还是在长达140里的崤函古道中寻找。小编在昨日文章《图说战国第一雄关函谷关的前世今生,位置虽好却最终败给了潼关》已经表述得很清楚,本来崤函古道的东端耸立着一座十分险要的要塞——函谷关。但是,函谷关的设立主要是控制崤函古道东端;对西端而言,则遗留着长达百余里的真空地带。于是,为了控制崤函古道西端的真空地带,一个名为回溪坂的黄土台塬便映入了东汉掌权者的眼帘。

崤函古道:东端函谷关,西端潼关

回溪坂,今名麟趾塬。通过阅读史料我们知道:在先秦时代,关中政权的发展重心在东方。同时,当年的黄河水位并未下切、稠桑塬上的森林也十分茂盛、函谷关前的弘农水亦十分汹涌,所以防守崤函古道仅需把守函谷关即可。到了西汉末年至东汉初中期,关中战乱陡然增多,崤函古道的重要性再次体现出来。所以,要想控制崤函古道全段,当然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函谷关,古道西端也应该设立要塞。恰好,峻崖险坡的回溪坂十分符合要求。和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且从秦岭一直延伸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塬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拔550米的麟趾塬之上。不过需要注明一点的是:虽然推测潼关的建关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潼关的第一次历史记载却是曹操讨伐马超之战。“建安十六年,马超等屯潼关”。

汉时来敌攻关路线

麟趾塬东西两端各有一条深壑,东侧名为望远沟,西侧名为禁沟。在沟中水流和雨水的长期冲刷之下,望远沟和禁沟变得壁如刀削。故而,洛阳方面的来敌若要攀登麟趾塬则须自北段着手。于是,潼关的第一道门户金陡关便出现在眼前。可是,即使打破金陡关,来敌还需要通过一条名为黄巷坂的窄路。这条窄路如深巷般暗无天日,宽仅数米,仅可容纳单车通行,当地人称之为“五里暗门”。因为道路险峻,故而十分适合伏兵。击碎这两道防线登上麟趾塬后,潼关关城才正式进入弓箭的射程。疑问之一?潼关建立于麟趾塬上,若舍弃潼关而去,直奔关中何如?这就要说到潼关的形制了。从遗迹来看,潼关关城东起望远沟、西至禁沟,几乎将麟趾塬拦腰隔断。所以,若要进入关中,则必须攻破潼关。但攻破潼关,并不意味着就拿到了通往关中的钥匙,来敌还需要通过禁沟。

自武关北上可进入禁沟

禁沟,南北长约15公里,宽约30米,其名因唐朝掌权者禁止行人通行而得名。沟中有水,自秦岭蜿蜒北下,与潼水汇合于周家村后继续北流汇入黄河。由于禁沟南去可经小路到达武关,所以为防止来敌自武关突入关中,禁沟两侧随即增建了十二座关隘,名为“十二连城”。《潼关卫志》曾如此论及十二连城,“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城,是三里一城边。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联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余,岂能超越而飞渡耶?”可以看到,十二连城作为关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潼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过,如此险关,随着自然地理的变化也面临着和函谷关相似的命运。

唐时攻关路线

稠桑塬和麟趾塬一样都是典型黄土地貌,因为黄土附着力小,所以极易被雨水冲刷改变地貌。大约在隋炀帝时期,距离汉潼关以南数里处的麟趾塬被冲出了一条深沟,为堵住这条通道,统治者随即又在离汉潼关以南一里处的城北村修建了一座新潼关。公元691年,黄河水位再次下切,潼关所在麟趾塬北侧裸露出了河滩。于是,行人不在经过麟趾塬而是直接自河岸通行。随即,唐朝人再次于河滩处修建了一座唐潼关。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蓄水的需要,紧靠河边的潼关老城被拆除,一代名城自此消失。(如果您喜欢此类图文,请关注明日文章:图说山海关)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潼关县志》、《后汉史》、《三国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关隘说(一)——潼关与函谷关位置变迁和战略考量
函谷关:扼守崤函古道的关中长安城的东大门,八百里秦川的守护者
从洛阳到长安的崤函古道,必经的函谷关和潼关,一起了解下!
函谷关和潼关:地图还原函谷关和潼关古代重要战争
长安古意(一)—— 关中
雄关漫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