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刘协和曹奂的优厚待遇看古代王朝更迭的“二王三恪”

历代诗·三国(杨简)

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在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之前,禅让的末代皇帝的命运还是比较好的。不仅姓名无虞,还会受到较高的政治待遇。三国时期发生的两次“禅让”——汉献帝刘协禅让曹丕、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都是这样。其实这倒不是曹丕和司马炎发善心,而是由来已久的一种王朝更迭之间的“优雅”传统——“二王三恪”。下面小编就简单聊一聊这件事。

刘协与曹奂禅让:位列王公,不行臣礼

在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魏王曹丕,东汉被曹魏取代。曹丕将刘协封为山阳公,封国为河内郡的山阳县,食邑一万户。不仅如此,曹丕还给刘协足够的尊重,刘协上奏时不必称自己为臣;受诏的时候也不用下拜。讲道理,刘协身为山阳公,可能活得比受人挟持的汉献帝更舒服一些。

《后汉书·孝献帝纪》:“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

再看魏元帝曹奂,和刘协的人生经历也比较类似。从头到尾被司马氏操纵,到咸熙二年(即公元265年),曹魏也被西晋所取代。司马炎对待曹奂的待遇和曹丕对待刘协差不多,甚至更好一点,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一万户,对司马炎不必行臣礼。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

《晋书·武帝纪》:“泰始元年冬十二月……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鄴宫。”

古代王朝更迭制度——“二王三恪”

像曹丕封刘协为公,司马炎封曹奂为王,禅让的旧君主不向新君主行臣礼,受到一定的遵从,这就是“二王三恪”的直观体现。其实“二王三恪”可以拆分为“二王后”和“三恪”两个部分。“二王后”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尧舜时期。

“二王后”

丹朱是唐尧的儿子,但唐尧觉得丹朱不成器,不是一个好接班人,于是将位置禅让给虞舜。虞舜则以丹朱为贵宾,不向自己行臣礼。小编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二王三恪”相关的记载,就是这件事。

《通典·宾礼·二王三恪》:“虞舜以尧子丹朱为宾,曰虞宾,而不臣之。”

《史记·五帝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后来虞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器,于是虞舜将位置禅让给夏禹。夏禹即位之后,将唐作为丹朱的封地,将虞作为商均的封地,二人可以用各自的衣服礼乐,不向夏禹行臣礼。小编认为,夏禹的这种做法是较为典型的“二王后”,就是给前两朝王族的后代封土和爵位,和足够的尊重。所以曹丕对待刘协,司马炎对待曹奂就是明显的“二王后”。

《通典·宾礼·二王三恪》:“夏禹封丹朱於唐,舜子商均於虞,皆有疆土。”

《史记·五帝纪》:“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

“三恪”

关于“三恪”的小编能找到的年代最早的记载是周武王消灭殷商的时候。当时周武王先对黄帝、唐尧、虞舜三个人的后代进行了分封;然后再对夏朝和商朝的后代进行分封。其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哪个是“二王后”,哪个是“三恪”,但是从数量和朝代更迭的顺序上不难看出,夏朝和商朝的后代是“二王后”,黄帝、唐尧、虞舜这些圣人后代为“三恪”。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

小编这样判断也是有佐证的,按照《左传》中的记载,周武王找到的虞舜的后代叫做胡公,他的父亲叫虞阏父,是周朝的陶正,负责制作陶器。周武王因为虞阏父的功劳,加上虞舜的血统,于是将大女儿大姬许配给胡公,并且将胡公分封在陈。这就与《礼记》中的“封帝舜之后于陈”互为佐证和补充。而《左传》中对此的评价是“以备三恪”。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二王三恪”的意义

古代王朝更迭之间实行“二王三恪”制度,其最大的意义无外乎强调自身的正统性,自己统治天下的法理是从前朝那里获取并且继承的。想要强调这一点,就得承认前朝的统治者,给予前朝统治者的后代一定的尊重,毕竟自己也曾经是前朝的臣子。

为了贯彻这种意义,这位前朝的后代要穿着正朔服色,用天子的礼仪住持祭祀活动,更加强调朝代更迭的合理性。这个时间有一种说法,为“三微之月”,就是夏朝、商朝、周朝的三个正月——孟春(一月)、季冬(十二月)、仲冬(十一月)。这三个月份是三代的正月,也是代表着万物蛰伏的季节。“二王后”定在这个时间,既有传承正统的政治意味,也有“受命扶微”的宣传效果。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封刘协的时间是在十一月;司马炎封曹奂的时间是在十二月,都符合“三微之月”的时间范围。

《通典·宾礼·二王三恪》:“其前代之后,使之郊天,以天子礼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正朔服色,此得通三正也。”

关于“三恪”的争议

“二王后”是前两个王朝的后代,这个概念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关于“三恪”还是有不小的争议。按照《通典》的说法,关于“三恪”的说法有三种。

一、三代之后

“二王之前,更立三代之后”,这个说法就是根据《礼记》中,周武王封黄帝、尧、舜的后代为“三恪”的记载。我们现在常说的“三代”为夏、商、周三个朝代,但《通典》中又将黄帝、唐尧、虞舜称为“三代”,或许有这样的并称,或许单纯地指三个朝代。

二、但立一代

第二种说法是,在“二王后”之前只立一代,这一支与“二王后”合起来称为“三恪”。这种说法出自《左传》中封胡公与陈的记载。因为这里只提到了作为虞舜后代的胡公,所以持这种说法的人就把黄帝和唐尧给忽略掉了。

三、“王有不臣者三”

第三种“三恪”的说法,范围就更大了一些。“三恪”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二王后”,这个上面说得很多了,这里不赘述;二是妻子的父母,也就是君主的老丈人和老丈母娘,妻子的地位在名义上和自己等齐,所以妻子的父母也要尊重,不能以臣属待之;三是“四夷之君”,古人认为这些人和中原政权文化不通,所以不视为臣子。但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有点问题的。因为第三种的“四夷之君”其实是处于中原政权的鄙视之下的,而“三恪”是三个或者三种需要谨慎恭敬的人,显然“四夷之君”不在这个范围内。所以小编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

小结

总的来说,关于“三恪”的说法不一,莫衷一是,而“二王后”的说法十分明确。新君主封前朝王族为王公,虽然是一场政治作秀,但确实给予了前朝王族一定的尊重。而在南朝宋以后,虽然还保留了“二王三恪”的传统,但末代皇帝已经属于“高危人群”,大都被斩草除根。刘协和曹奂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代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礼记》、《晋书》、《通典》、《左传》、《白虎通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懿一家四代,是如何以卑劣手段建立政权的?| 冰川新知
二王三恪制度可以说是古代残酷的王朝更迭中难得一见的优雅一面,尊重
头条文章
刘放:久掌机要,颇受荣宠
她20岁嫁给曹操,盛宠40年不衰,一生育四子活到70岁
宽容大度,名不虚传的贤内助(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