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魏之际公孙氏三代对辽东的经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在中国东北的版图上,有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军阀——辽东公孙氏,公孙氏对于辽东地区的经略有其积极的历史贡献。

一、公孙氏的兴起

公孙度,辽东襄平人,年幼时跟随父亲搬迁到了玄菟郡,与董卓的爱将徐荣是同郡。公孙度原本只是玄菟一小吏,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主政,徐荣举荐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开启了公孙氏三代人对辽东几十年的割据统治。

公孙度上任伊始,先惩治豪强,“严刑峻法,夷灭百余家”,又开疆扩土,“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在出任辽东太守的第二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设立平州,自领平州牧,州治设在襄平。

公孙度先把原辽东地区分置辽东、辽中、辽西三郡,又跨海攻取山东半岛东莱诸县,后把玄菟、乐浪二郡纳入自己的属地。公孙康时,其势力又延伸到朝鲜半岛南部,设立了带方郡。

二、公孙氏对辽东的经略

辽东偏居一隅,西与乌丸接壤,东与鲜卑、夫余、高句丽为邻,处于多民族的聚居区。公孙氏通过安抚为主的策略,积极改善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客观上成为了汉王朝对外的缓冲屏障。公孙度利用有利地理条件,不参与中原群雄之间的混战,坚持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内积极发展生产、传播文化。

在中原战乱之际,中原的世家大族听说公孙度在辽东推行好的政令,就携带宗族、宾客迁移到辽东,他们多为邻近州郡的燕、齐人士,其中就有管宁、邴原、王烈等知名大儒。公孙度对管宁等人虚位以待,热情接纳。当时避难的人多数在南边居住,而唯独管宁选择了北边,以此来表示自己没有回去的打算。

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龙头华歆,龙体邴原,龙尾管宁。《世说新语》记载的“管宁割席”的故事,说的就是管宁和华歆。后来华歆位列三公,而管宁讲学辽东,志不相同而已。定居辽东后,管宁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谈世事,人们很乐意接受管宁的教化,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就学,可谓“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中原人士的迁移,为地广人稀、闭塞落后的辽东,带来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文化。王烈到辽东后,“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亲自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农具的使用方法,王烈还到过东秽,开展商业活动,最终老死于辽东。

三、公孙氏的覆灭

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位。此时,曹操已取得官渡之战胜利,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乘胜追击,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北征乌丸,“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曹操打败乌丸没有继续向辽东追击,打消了公孙康引火烧身的顾虑,于是公孙康继续奉行其父“保境安民”的策略。

当袁熙、袁尚及乌丸单于速仆丸逃到辽东的时候,公孙康擒获并斩杀了尚熙、袁尚及速仆丸等,把他们的头送到了曹操那里,以表示恭顺,这样保住了辽东的安定局面,继续聚精会神谋发展。

公孙康死后,因其子年幼,众人拥立其弟公孙恭为辽东之主。公孙恭平庸无能,又因病割去了生殖器官,更加“无能”,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迫让位,辽东进入了公孙氏的第三代。

当时中原已进入三国时期,面对曹魏一家独大的威胁,公孙渊放弃保境安民的策略,先南联孙吴,又佯附曹魏,自以为玩得很溜,却两边不讨好,最后不得不自立为王,与曹魏正面对立。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睿令司马懿领兵四万,讨伐公孙渊,同年八月,魏军攻占襄平,公孙渊和其子公孙修出逃,在梁水被魏兵斩杀,经略辽东约五十年的公孙氏就此覆灭。

公孙氏三代经略辽东数十年,利用辽东有利地理条件,保境安民,绥抚万方,招纳名士,开拓辽东,促进了辽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多民族的融合,也为中原地区提供了缓冲屏障,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宁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被历史大家誉为三国第一人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名隐士?
恃远不服——三国第二代辽东王公孙康的一生
司马懿消灭东北亚霸主,却差点让中华失去整个东北
司马懿的职场人生-第46篇
三国其实还有第四国,曹操灭不了,司马懿灭后却给汉族带来巨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