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传统的琴声审美》,声音是判定古琴优劣的最重要标准

原文发表于《当代音乐》2016年12月号下

试析传统的琴声审美

摘 要:传统的琴声审美至迟到宋代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标准,首重和,以中声为美,追求中和、平和、淡和;要求琴声要和谐、协调、表现力丰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反对过与不及和烦手淫声;追求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淡、畅、远、亮等琴声特征,排斥与之相对的顽钝、焦咽、过实、过虚、韵短、飘散、重浊等。

关键词:古琴,琴声,琴乐

古琴作为乐器,声音是决定其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但古琴又不同于一般的乐器,其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音乐审美,因此传统的琴声审美体现着有别于其它乐器的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古代重要的音乐文献、音乐家和文人的著作、琴论文献等,共同勾勒出了传统琴声审美的发展轮廓。历代的琴声审美虽然有所变化和演进,但整体上还是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标准。

一、宋代以前

《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强调琴声要合乎律吕、要有节制,音高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是中和、平和之声,明确反对放纵情绪的繁复手法和过度的音调。

《左传·昭公二十年》。“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强调琴声的表现力要丰富、要和而不同,要求音高要能高能低、音量要能大能小、音长要能长能短、音速要能快能慢、情绪要能高能低、力度要能刚能柔、演奏要能行能止、节奏要能疏能密,并且相互之间要相济相和。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指出古琴大弦和小弦所发声音的特点,大弦的音高低、声音温润,小弦的音高高、声音清晰。

《琴道》。“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震嘩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者聖賢玩琴以養心”。指出古琴在八音之中声音最富于表现力,强调琴声的大声不能过大以至于喧哗、小声不能过小以至于不闻。“細聲不湮滅而不聞”,也强调了琴体对小音量声音的响应要灵敏。

傅毅《琴赋》。“盡聲變之奧妙,抒心志之鬱滯。絕激哇之淫”。肯定琴声的丰富表现力,反对过度的声音。

蔡邕《琴操》。“大絃者君也,寬和而溫;小絃者臣也,清廉而不亂”。内容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上述内容基本相同。

蔡邕《琴赋》。“通理治性,恬淡清溢。爾乃清聲發兮五音舉”。强调琴声的静、淡、清。

《风俗通义》。“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内容与《新论·琴道》的上述内容基本相同,突出琴声之和。

嵇康《琴赋》。“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翩绵飘邈,微音迅逝”、“鸾风和鸣戏云中”、“众葩敷荣曜春风”、“金石寝声,匏竹屏气,王豹辍讴,狄牙丧味”等。肯定琴声的丰富表现力。

谢希逸《琴论》。“声调谐应,大弦宽和而温,小弦清廉而不乱”。内容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上述内容基本相同。

白居易。《清夜琴兴》,“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好听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突出琴声的静、淡、清、畅。

薛易简《琴诀》。“取声温润,音韵不绝”,“清丽美畅”。突出琴声的温润、清丽和余韵悠长,即润、清、畅。

这一时期专门论述琴声的文献不多,并且都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最突出的是强调琴声的和与丰富的表现力,要求琴声音量的大小要适中,也提到了静、清、润、淡、畅等琴声审美,另外比较重要的是认识到了古琴大弦、小弦不同的发音特性。

二、宋代

范仲淹《与唐处士书》。“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清厉而静,和润而远”,“清厉而弗静,其失也躁;和润而弗远,其失也佞;弗躁弗佞,然后君子,其中和之道欤”。突出琴声的和,强调琴声要清且静、润且远,即清、静、润、远。清与静相关联,清就必须要静;润与远相关联,润就必须要远。

欧阳修《送杨置序》。“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强调琴声要淳古淡泊,即古、淡。古和淡相关联,有古就有淡,有淡就有古。

苏轼《欧阳公论琴试》。“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末闲君勿嗔。归家且觅千斛水,洗净从前笙笛耳”。强调古琴大弦的声音要和且平、小弦的声音要亮且清,即和、平、亮、清;和与平相关联、和就要平,亮与清相关联、亮就要清。

《梦溪笔谈》。“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又嘗見越人陶道真畜一張越琴,傳雲古塚中敗棺杉木也,聲極勁挺”。指出两种不同材质古琴的不同声音特点,一种清、一种劲。

《碧落子斫琴法》。文中记述的内容较丰富,主要强调了琴声要清、畅、中和、韵长等,排斥过实、过虚、过高、顽钝、焦咽等:

“大意格定尺寸為以調諧為本,音若清暢斯為得矣”。强调琴声要清、畅。

“凡面厚底薄,木濁泛清,大絃頑鈍,小絃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實,韻短聲焦;面薄底厚,木虛泛清,利於小絃,不利大絃。面底皆薄,木泛俱虛,其聲疾出,音韻飄颺”。强调琴声不能太实也不能太虚,不能短而焦,要余韵悠长;指出大弦的声音不能顽钝,小弦的声音不能焦咽。

“用之在人測之在心,但以聲清為善”,“木肉既多只增重濁,安有清快”,“亦不問木肉之厚薄,桐梓之堅柔,物於分寸局於體樣,但得虛頑之韻,難求中和之聲”。强调琴声的清快、中和,反对重浊和虚顽;指出重浊和清快相对立,中和与虚顽相对立。

“古者先之情性稽之制度,則禮義合生氣之和,遵五常之行,使陽不散,而陰不窒,剛而不怒,柔而不懾”。强调琴声阴阳、刚柔都要和,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不能过刚也不能过柔。

“近代所效古制微短,其音促而聲細,面厚肚窄其聲低而窒塞,面薄肚寬其聲高而虛鳴,然琴本無聲之樂,務存細緊。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長闊,矯欲高鳴,失其琴音”。强调琴声要和,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不能促也不能塞,不能过虚也不能过实;指出音促就容易声细,声低就容易窒塞,声高就容易虚鸣。

齐嵩《琴记》。“琴或木短其聲則髙而燋,太長其聲則漫而濁,太厚則其聲鳴而不振,太薄則其聲揚而不實”。强调琴声要虚实相当、高低相宜;指出声过高就会焦,声过低则容易浊,声过响则不实。

《琴苑要录·琴书》。“惟要輕

脆滑為良材也,太硬則無聲,太緩則聲虛。梓須避其心,太硬則聲細而濁,太

則聲透下而響”,“木既已出,擊而聽之,其聲堅勁清響為妙”。指出琴声与琴材材质软硬的关系,认为琴声要坚劲清响。文中还有对唐琴声音特点的记述:“唐賢所重惟張、雷之琴,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雅,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张指张越,雷指雷氏;指出唐琴的声音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象雷氏琴一样温劲而雅,一种象张越琴一样激越而润。

《斫匠秘诀》。“古琴之音,或如雷震,或如水激,或如敲金戛玉,或如撞鐘擊磬,或含和溫潤,或高明敦厚”,“有清流過淺灘,清聲遠雲端之言也”,“雖知有含和甕盎,而不知有溫柔敦厚,雖有撞鐘擊磬,而不知有監金戛玉”。指出古琴声音的不同类型特点。

《乐书·琴制》。“然斷制之妙,蜀稱雷霄郭諒,吳稱沈鐐張越,宵諒清雅而沉細,鐐越虛鳴而響亮”,“凡琴稍高响者则必干,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湿润”。指出唐琴有清雅沉细、虚鸣响亮、温润响亮等发声风格。

《琴史》。“以律和声,则清浊高下之必正也”,“尽其和以至其变,激之而愈清”。强调琴声的和、清。

成玉磵《琴论》。“盖调子贵淡而有味”。强调琴声的淡。

陈伯葵《琴说》。“古琴多幹虛,而貴潤實。假如材腐朽如此,則聲也已幹虛,而指下豈復有溫潤不窮之餘韻耶,此失于好古之過耳”。强调琴声的润、实、畅。

《太古遗音》。文中记述的内容较为丰富,论述了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提出了“琴有四虚”和“琴有九德”,特别是“琴有九德”对琴声审美的总结对后世影响很大:

“琴有散聲、泛聲、木聲,三者熟優,夫泛聲應徽不假抑按,自然之聲,是謂天聲,天聲清也。律應氣於地,弦象律管入地之淺深,而為散聲之次第,是為地聲,地聲濁也。按聲抑揚於人,人聲清濁兼有者也”,“上為天統,下為地統,中為人統。抑揚之際,上取泛聲則輕清而屬天,下取按聲則重濁而為地,不加抑按則絲木之聲均和而屬人”。指出散音、泛音、按音的不同特点,泛音轻而清、按音重而浊、散音均而和。

“琴有四虛:一曰兌虛,謂槽腹太寬也;二曰散虛,謂膠縫脫落也;三曰濁虛,謂材太慢也;四曰清虛,謂材太薄也”。指出琴声不能虚,并说明了导致琴声虚的四种情况。

“琴有九德:一曰奇。謂輕、鬆、脆、滑者乃可稱奇”,轻松脆滑的琴材能发出奇声;“二曰古。謂淳淡中有金石韻,蓋緣桐之所產得地而然也。有淳淡聲而無金石韻,則近乎濁;有金石韻而無淳淡聲,則止乎清。二者備,乃謂之古”,古即淳淡中包含有金石韵,淳淡之声接近于浊,金石韵接近于清;“三曰透。謂歲籥綿遠,膠膝幹匱,發越響亮而不咽塞”,透声即响亮、顺畅;“四曰靜。謂之無

颯以亂正聲”,静即纯正、无

病等杂声;“五曰潤。謂發聲不燥,韻長不絕,清遠可愛”,润即余韵长,声音清、远而不燥;“六曰圓。謂聲韻渾然而不破散”,圆即声韵浑然一体、完整不破散;“七曰清。謂發聲猶風中之鐸”,清就像铎在风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响亮、纯净;“八曰勻。謂七弦俱清圓,而無三實四虛之病”,匀即各弦发出的声音均匀,都清、圆;“九曰芳。謂愈彈而聲愈出,而無彈久聲乏之病”,芳即音质持久、越弹越佳。

“琴有九德”总结了古琴发出声音的九种特点,并将能发出这九种特点作为琴的九德。郑珉中先生对这九德分别进行了解释:“奇,即不寻常;古,即淳淡而无新韵;透,即厚实而不梗塞;润,即细腻而不枯澡;静,即不喧嚣;圆,即无扁仄之弊;匀,即平均而无大小之别;清,即清激而不粗浊;芳,即愈听愈觉美好”。[1]

刘籍《琴议篇》:“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强调琴声的和,注重琴声的润、畅、清、奇。

真德秀《赠萧长夫序》:“淳古淡泊,与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静而听之,大抵厌古调之希微,夸新声之奇变,使人喜欲起舞,悲欲涕零,求其所谓淳古淡泊者殆不可得。盖时俗之变,声音从之,虽琴亦郑卫矣”,“古音之寥寥,听者欲睡兮;新声之洋洋,喜不知止兮。自战国已然,况今之世兮?嗟嗟萧君,娱众听弃兮”。强调琴声的古、淡,排斥新声的奇变。

宋代虽然描述琴声的文献仍然有限,但较以前有所增加,特别是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专门的斫琴文献,它们对琴声的记述较为全面,也较为深入。宋代文献对琴声的描述出现了清、静、远、古、淡、润、平、亮、畅、奇、圆、匀、芳、透等特点,特别是“琴有九德”对琴声的描述和总结更是全面深入。

“琴有九德”为后世所接受,成为评价古琴声音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诸多文献中都有记述,比如:“以九德兼全与否作为衡量琴音优劣的标淮,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特点的琴,才是完美的琴。称作‘九德’。这九个字,是指一张琴上的声音,应该具备的九个特点,都具备了就是九德兼全的,才可以称作声音纯粹无少疵病的琴” [2],“把不具备这九个特点的琴称为庸材,从乐器来讲,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3]古琴要做到九德俱全是非常困难的,九德兼全的古琴不论是在过去或现在都是至为稀少的,杨时百曾说:“声音纯粹无少疵病之古琴,千百中不能得一二也” [4]7

宋代对唐琴发声特点的介绍,对于研究唐代的琴声是一个重要补充,由于时间上距离唐代较近,且很多珍贵的唐琴还能见到,这些记述应该比较真实。从宋代的记述来看,唐琴从形体和声音上可以笼统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琴体宽大、厚重,声音温劲而雅、虚鸣响亮,就是声音宏大温润;第二类是琴体相对窄小、轻薄,声音激越而润、清雅沉细,就是声音沉细清雅。这说明了唐琴所拥有的两种声音风格,相对来说一种声音大且润,一种小且清,但都有润、雅的特点。从文献看宋代斫琴也重视这两种风格,不过相对来说更偏爱第二种,这从现存的宋代古琴遗物中也能看出。

古琴整体的声音风格是有差异的,郑珉中先生曾对古代遗留下来古琴实物做过总结:“古代遗留下来的琴,声音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三类: 即苍古、清脆和介乎两者之间的。音量上也有洪大、沉细和介乎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琴材的木质、漆胎的厚薄、断制的手法所决定的。” [4]18这大体与宋代的记载相吻合,上述唐琴的第一类即属于苍古类,上述唐琴的第二类即属于清脆类。不但古琴遗物有这种特点,现在新斫制的古琴同样有这种特点,这是由琴体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可能有一张古琴同时拥有这三种声音风格。

三、元明清时期

《琴律发微》。“且声在天地间,霄汉之籁,生岩谷之响,雷霆之迅烈,涛浪之春撞,万窍之阴号,三春之和应,与夫物之飞潜动植,人之喜怒哀乐,凡所以发而为声者,洪纤高下。变化无尽,琴皆有之……姑以琴之为曲,举其气象之大概,善之至者,莫如中和。体用弗违乎天,则未易言也。其次若冲澹、浑厚、正大、良易、豪敦、清越、明丽、缜栗、简洁、朴古、愤激、哀怨、峭直、奇拔,各具一体,能不逾于正乃善。若夫为艳媚、纤巧、噍烦、趋逼、琐杂,疏脱、惰慢、失伦者,徒堕其心志,君子所不愿闻也”。肯定琴声的表现力,突出琴声的中和,总结出十四种琴声特点。

《立雪斋琴谱》。“先王之乐,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释”,“酌以淡和,或怡然自适,或凄以哀思,或远杳清冥,或和平广大,而要必以祗以庸,约乎中正”。强调琴声的淡和、中正。

《溪山琴况》。“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突出琴声的清。

杨抡《太古遗音》。提出“清、奇、幽、雅、悲、切、娇、雄”八种琴声风格。

《草春堂琴谱》。“取音之法,青山言之最精,要之二十四况,不外。‘清和’二字,古、静、淡、远皆从此出”。强调琴声的清、和。

《丝桐篇·内篇》。“誠得良材,制更盡善,發音清奇,是亦不減于古琴矣”,强调琴声的清、奇;“琴有六病:一曰聲閧,謂腹寬廣也;二曰聲散,謂縫脫落也;三曰聲濁,謂材太慢也;四曰聲浮,謂材太薄也;五曰聲促,謂桐不老也;六曰聲亂,謂徽不的也”,指出琴声的閧、散、浊、浮、促、乱等六种毛病;“琴有九德”转述《太古遗音》的相关内容。

《太古正音琴经》。“古琴有九德之美,又須左不按浮,右不抗指,音清不空,音實不宏”。肯定古琴的九德之美,强调琴声要清但不能空、要实但不能宏。

《琴适》、《青莲舫琴雅》、《琴苑心传全编》均转述了《太古遗音》的“琴有九德”。

《文会堂琴谱》。“古琴雖名,皆有清濁。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其材自變,玉音、石音、金音、泉音及無溫潤之也”,“雖琴用桐,然須多年皆朽枯,殆不勝於指,而彈,其聲愈清。又常見琴傳云,古塚中取敗杉材製琴,其極清麗之音而妙也。予議曰:杉材雖有清麗之聲,其必為妙,縱髙不及桐梓也”。指出古琴发声的不同类型,强调琴声的清。

《与古斋琴谱》。“以音得其堅實清亮,而不致於空浮蔽滯者,庶為中肎。若審音不精,則以空散為洪亮,蔽滯為堅實,每因欲洪亮,而多失於薄,致音閧然者,往往而岡覺”,强调琴声的坚实、清亮;“恬淡清潤、沈實洪靜、鏗然絕妙之響者,實出於材質之輕鬆脆滑,四美俱備竝得製造之精良而然”,指出古琴发声的几种类型,并说明其余琴材和工艺的关系。

这一时期对琴声的描述并无新意,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审美,特别是“琴有九德”的标准。

四、传统琴声审美的特征

传统的琴声审美总起来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重和,即中和、平和以及宋代以后的淡和。“‘和’要求‘平和’,反对过与不及,‘中’要求合度,反对过度与不及度,二者是相通的,‘中’而不‘淫’就是‘平和’,也就是‘和’”[5]60,简单地说就是中和强调适中,平和强调无过无不及;淡和融合了中和、平和,强调“节有度,守有序,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则诚淡也。至淡之旨,其旨愈长,唯其淡也,而和亦至焉矣”[6]808,强调声音的和顺平淡。琴声之和,即“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就是要求琴声的表现力要丰富,这些声音特征不但都要能体现,而且其相互间更要和谐、协调;还强调要和而不同,即不能只突出琴声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征,而忽略轻视其它,更不能单调乏味;反对与和相悖的过度或不及,即淫声、悲乐、郑声等。

第二,音高,以中声为美,反对淫声。中声,指音高、速度、节奏都适中的、合乎律吕的、有节制的乐音,具体说来就是五声“大不逾宫,细不过羽”。

第三,音量,要求“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即琴声的大声不能过大成噪音而到处流漫,小声也要能体现不至于不闻,明确反对琴声音量过大,要求在音量上也要体现和。前人总结“古琴尚韵,不尚声势”[7]36-39,正是对古琴音量的贴切领会。

第四,古琴发声的风格,一类苍古,一类清脆,还有一种介乎苍古与清脆之间。宋代记载唐琴的声音特点“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雅,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宋代以后两种琴声风格并重,只不过更注重“发音精实脆透的琴” [2]

第五,大弦、小弦发声的特点。“大弦宽和而温,小弦清廉而不乱”,即大弦发出的声音音高低、音色温润,小弦发出的声音音高高、音色清晰纯净。

第六,散音、泛音、按音的特点。散音均而和、泛音轻而清、按音重而浊。

第七,追求的琴声特征。主要有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淡、畅、远、亮等:奇,即声音奇特、不寻常;古,即声音“淳淡中有金石韻”;透,“發越響亮而不咽塞”,即声音响亮且流畅;静,“謂之無

颯以亂正聲”,就是声音纯正无杂音;润,“發聲不燥,韻長不絕,清遠可愛”,“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就是声音清晰、温润、不焦躁且余韵悠长;圆,“聲韻渾然而不破散”,就是声音完整、圆润,类似于润,但圆声更强调声音的丰满;清,就是声音响亮、纯净,清与静相关联,“清厉而静”,清就必须要静,但清声更注重音高;匀,“七弦俱清圓,而無三實四虛之病”,就是各弦发出的声音要相对均匀;芳,“愈彈而聲愈出,而無彈久聲乏之病”,就是音质持久、越弹越佳;淡,声音平淡,淡与古相联系,“纯古淡泊”,有古就有淡,有淡就有古,但淡声更强调淳淡;畅,流畅、余韵长,畅和润相关联,“温润调畅”,温润才能畅;远,“清聲遠雲端”,就是声音幽远、余韵长,远与润、清相关联,“和润而远”,润就必须要远,清就能远;亮,就是声音响亮、清澈,亮与清相关联,“小弦廉折亮以清”,亮就要清。

第八,排斥的琴声特征。主要有顽钝、焦咽、过实、过虚、韵短、飘散、重浊等:顽钝,指发声迟钝、不灵敏;焦咽,指声音急促、尖厉;过实,指声音过于坚实;过虚,指声音过于空散;韵短,指声音余韵短;飘散,指声音飘散不聚;重浊,指声音过于低沉。

五、结语

传统的琴声审美至迟到宋代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标准,首重和,以中声为美,追求中和、平和、淡和;要求琴声要和谐、协调、表现力丰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反对过与不及和烦手淫声;追求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淡、畅、远、亮等琴声特征,排斥与之相对的顽钝、焦咽、过实、过虚、韵短、飘散、重浊等。

参考文献

[1] 郑珉中.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03).

[2] 郑珉中.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03).

[3] 郑珉中.唐琴:九霄环佩[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04).

[4] 郑珉中.蠡测偶录集 古琴研究及其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5] 蔡仲德主编.中国音乐美学史 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 蔡仲德注释.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 第2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7] 张清治.琴境图说-古琴艺术的美感境界[J].音乐艺术,1988(0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琴学与美学<三>
每周一品:潞王琴
《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
明朝有意抱琴来
古琴与中国文人精神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