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中,史家能够进入四大家族,除了侯爵,还与尚书令有关

在《红楼梦》第四回中,曹雪芹曾通过一张护官符介绍了金陵四大家族的排名,其中史家是排在第二位的。通过甲戌本的侧批我们得以知道,史家祖上史公当年除了得到世袭爵位保龄侯外,还曾官封尚书令,可谓风头正盛一时无二。那么,这个所谓的尚书令到底是个什么官呢?它又是否与史家的排名有关呢?下面我将通过对尚书令一职的演变,任用以及职能三个方面的探讨来揭示这个问题。

尚书令的演变

尚书令为尚书之长,最早设立于秦朝,据唐代史学家杜佑所著的《通典》记载:

殷汤制官有冢宰,伊尹制官,以三公摄冢宰。君薨,则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周之冢宰为天官,掌邦之理,六卿之职总属焉,于百官无所不主。至秦,置尚书令。尚,主也。

文中提到的冢宰也叫太宰,殷商初设主要是负责总管王家事务,位列百官之首,权利很大,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到了秦朝,仍设有太宰,只不过此时的太宰只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所用的食物供奉,职能与商周时期大有不同。而原先太宰所担任的职能其实已经转移到了一个叫少府的机构手中,少府是中国历代政府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秦朝开始设置的尚书令一职最初就隶属于少府。少府是一个很庞大的机构,它始于战国时期,下属官员众多,因此尚书令在秦朝的权利有限,只是单纯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

刘邦建立汉朝后,仍沿用秦朝的少府制度,少府也依然为管理帝室财政的重要机构,而尚书令也赫然在列,据《汉书》记载: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根据上文所述,显然汉代的少府职能复杂,且依然设有尚书令一职,而管理尚书令的部门被称之为尚书署。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开始起用一批儒生担任丞相一职,丞相权利极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这严重威胁到了汉武帝的权威。因此,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利,而开始任用少府内的尚书令担任处理天下章奏的职位。章奏指的是大臣们日常呈报皇帝的文书,由此可见,尚书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已经逐渐接近国家中枢管理层面,权利之大可想而知。后来,为了方便汉武帝行事,其开始改任出入宫廷更为方便的宦官管理尚书事务,因此尚书令也被称为中谒者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书令,《后汉书》对此曾有一段十分明确的记载:

“尚方(书)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亦用士人,如张安世),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

需要知道的是,此时的尚书与中书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为了皇帝办事的方便,而用执掌中书之职的宦官来兼任尚书之事。而到了汉成帝时期,又改用士人,也就是读书人担任尚书之职。东汉光武帝刘秀继位后,改尚书署为尚书台,名义上仍隶属于少府,实际上则直接听命于皇帝。由此可知,尚书令作为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其既要管理日常政务,又要参与重大事件的决策,权利不可谓不大。因此,东汉官员韦彪才会发出“天下枢要﹐在于尚书”的感叹。

两汉时期,尚书台并未脱离少府,但到了三国时期,尚书台已经开始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机构,其主要负责全国的政务。到了魏晋时期则改称尚书台为尚书省,这也是尚书省最初的由来。杨坚建立隋朝后,首创三省六部制,其中的三省之中就包括尚书省,其最高长官便是尚书令。到了两宋,三省合一,尚书省名存实亡。至于明清两朝,只沿用了六部制度,未设尚书省,因此没有尚书令一职,只有六部的最高长官被称之为尚书。

尚书令的任用

秦朝初设尚书令时,其隶属于少府,只单单从事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的工作,没有实际权力。到了两汉,尚书令虽仍隶属于少府,但实际上它只听命于皇帝,相当于天子近臣,权力极大,对于尚书令的任用自然马虎不得。据唐代史学家杜佑所著的《通典》记载:

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去中书谒者令官,更以士人为尚书令。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专权邪僻。前将军萧望之领尚书事,建言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

由上文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尚书令主要由宦官担任,直到汉成帝继位才改由士人担任,士人就是读书人。并且上文中还提到尚书令是百官之本,国家中枢,应该任用那些“通明公正之人”,所谓的“通明公正之人”其实就是能够通晓事物之理,做事公平正直,而不是大权独揽,蛮横专权的人。比如弘恭,石显等人就是由宦官兼任尚书令,结果专权邪僻,祸乱朝纲。因此,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继位后,其多用贤能之人为尚书令,比如《通典》中记载的郭伋担任尚书令时“处职机密,数纳忠谏”,陈忠担任尚书令时“前后所奏,悉条于南宫阁上,以为故事”,郭贺担任尚书令时甚至被百姓歌之为“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并日趋成熟。朝廷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化,但是尚书令一职为百官之首,责任重大,隋朝只有德高望重的杨素担任过此职位唐朝更是在李世民初为秦王时担任过尚书令后,就不再设有此职位了,《唐会要》对此有过一段很明确的记载:

皇朝武德中,太宗初为秦王,尝亲其职,自是阙不复置,其国政枢密皆委中书,八座之官但受其成事而已。

尚书令的职能

前文已经提到,秦朝初设的尚书令,只是担任少府内的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之职,此时的权利是有限的。到了汉武帝时期,尚书令开始从事处理天下章奏的工作,并逐渐脱离少府的管理,直接向皇帝负责。章奏是大臣日常所诉的政务,尚书令能够接触到这些东西,说明其权利已经开始逐渐加强,甚至可以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但是,汉武帝后期多任用宦官兼任尚书令,而宦官本身又是中书令,因此导致尚书令的权利向中书令转移,一直到汉成帝复用士人才终止了这样的状况。

根据杜佑所著《通典》中对汉代尚书令一职的记载:

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故公为令、仆射者,朝会不陛奏事。天子封禅,则尚书令奉玉牒检兼藏封之礼。

通过此文我们可以知道,尚书令的职能主要是辅助皇帝处理大臣日常的奏事,并总领典章法度,可以说是达到了无所不统的地步。此外,尚书令在日常的朝会上还可以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一同席地而坐。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身为臣子可以坐着向皇帝奏事,这已是莫大的荣耀,由此也可以看出尚书令的权利极大,盛宠一时。

当然,上文中还提到在朝会时,尚书令主要是从事主持工作,自己不需要向陛下奏事。而到了天子封禅的时候,尚书令还要举着玉牒行藏封之礼来告祭上天。显而易见,在汉代尚书令的权利极大。

到了西晋太熙元年,据《通典》记载:

太熙元年,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慎选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

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任命王戎为尚书令。在这份诏书中,晋武帝提到尚书令负有总领百官之得失,并改革国家政策之职责。到了南北朝的南朝孝建元年,孝武帝在诏书中甚至明确提及“尚书,百官之元本,庶绩之枢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令是百官的根本所在,是处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机构。由此也可以看出,尚书令一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至于隋唐时期,曾短暂设立尚书令,《旧唐书》中对其的职能曾有过详细的记载:

尚书令一员。 正二品。武德中,太宗为之,自是阙而不置。令总领百官,仪刑端揆。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务,皆会而决之。

文中提到尚书令有总领百官,仪刑端揆之权,且下属六部,权利可谓极大。因此,终唐一朝,也只有李世民一人担任过此职位,在李世民之后无人再敢居于此位。

结语

本文通过对尚书令的演变,任用以及职能三个方面的探讨后,发现该官职能够带来的权利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红楼梦》中的其他三大家族。尤其是在汉代,尚书令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丞相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伴随着权利而来的还有社会地位的提升,保龄侯本身就已有侯爵在身,再加上尚书令这一天子近臣的职位,想来史家能够排在四大家族的第二位,与尚书令一职也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通典》,《唐会要》,《汉书》,《后汉书》,《旧唐书》,百度百科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后汉书志第五 礼仪中 立夏请雨拜皇太子拜王公桃印黄郊立秋貙刘案户祠星
两晋南朝太子洗马之“清选”与东宫秘书机构之发育丨刘雅君
史部通典作者唐杜佑撰王文锦等校注通典卷第七十 礼三十 沿革三十 嘉礼十五
  【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表(七)·百官公卿表上(二)
三国时期官职一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