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朝奇葩行政区划,全国竟多达190个省,控制不力终致土崩瓦解

隋朝末年之乱,在历朝历代中颇有特色。几乎每个大的地理单元,都被起义军或者军阀割据,河北有窦建德,幽州有罗艺,山东有孟海公、徐圆朗,河南有瓦岗军、王世充,江东有杜伏威,江闽有林士弘,荆湖岭南有萧铣,陇西有薛举,河东关中有李渊。而隋朝政府连像样的反扑都没有组织起来。

这意味着什么呢?隋朝对地方行政区的控制非常薄弱,在各个大的行政区域,没有一个稳定的核心,因此才形成土崩瓦解之势。

由此向上追溯隋朝的行政区域划分特点,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作为结束五胡乱华以来270余大乱世的大一统帝国,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居然有着天大的漏洞。隋末年实行的是郡县两级行政区划,但作为第一级行政机构的郡,居然多达190多个!

在古代落后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下,中央直辖如此多的一级行政区,效率有多低一望可知。难道隋朝皇帝是傻子吗?

我们且来探究一二。

一、州郡数量太多,隋文帝一辈子没改革完北朝残留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组数据,隋朝到底有多少个一级行政区。

所谓一级行政机构,就是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秦朝的郡国、东汉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明朝的省,因其直属于中央,称之为一级行政区。

隋朝建国后,文帝时代实行中央、州、县三级制,州的数量多达300多个。

炀帝时代改革行政区划,并省州郡,实行中央、郡、县三级制,经过大力削减,一级行政区郡减少到190个。

毫无疑问,哪怕是190这个数字,对中央来说也是巨大的管理难题。为什么隋朝这样设计制度呢?这还要从南北朝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说起。

北魏灭亡后,南北朝呈现三国鼎立之势,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与南朝梁陈一直处于战争状态。频繁的战争需要各国行政体制拥有高度的灵活性与集权性,所以各国都在不断拔高重要城市的行政级别,让他们同时拥有军、政、财大权,以随时应对战争。

以北周的甑山县(今湖北汉川市)为例。该城处在北周、北齐、陈三国交界之处,是郢州(今湖北武汉)外围的要塞,北齐、陈朝都曾派兵来进攻此城。北周为了加强此地的防务,不惜把一个小小的甑山县升格为沔州,沔州下设一个汉川郡,汉川郡之下仅有一个甑山县。州郡县三级聚于一城,在北周虽不算仅见,确实也反映了南北朝州郡设置过滥的现实。

北齐、陈朝与北周做法大同小异,都大量增设州郡。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北齐时有的地方只有几百户居民,就敢立一个州。三个国家共有州200多个、郡500多个、县1200多个。

隋文帝平定陈朝统一天下后进行了行政区划改革,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将着眼点放在减少一级行政区划的简并上,而是重点把州、郡两级合二为一,减少行政区级别和官员数量。

经过20多年的调整和改革,隋朝州、郡两级多达700多个的行政区,合并为300多个州,郡一级单位基本全部废除。从绝对数量上看,行政单位少了,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隋朝中央的三省六部,要直接面对300多个州。中央官员又不是三头六臂,能管得过来这么多一级行政区吗?光是各地报上来的数据,怕不要累死六部官员。

别急,隋文帝有秘方。

二、行台和总管:隋文帝的统治秘方

隋文帝肯定发觉了中央直接管理数百个州的难度,特别是开皇九年以前,北有突厥南有陈朝,战争远未停止,怎么办?隋文帝接连祭出了两样法宝。

行台和总管。

行台在曹魏时代就已经出现过,属于中央尚书台派驻到地方的临时性军政机构。南北朝战争很频繁,为了加强一个战略方向的指挥,各国也经常设置行台,行台的长官一般由朝廷宗室或大将、元帅担任,负责该战略方向内所有州郡的军政事务。

隋朝的前身北周就设置过不少行台,以应对四方连绵不断的战争。隋朝建国之初,隋文帝感到,北周之所以灭亡,一条重要原因是宇文氏皇族的宗室力量太弱。他在全国重要的战略中心设置了三个大行台,分别是太原的河北道行台,长官是晋王杨广;洛阳的河南道行台,长官是秦王杨俊;成都的西南道行台,长官是蜀王杨秀。

到了灭陈战争前夕,隋文帝又新设两个行台,分别是襄阳的山南道行台,长官由秦王杨俊接任;扬州的淮南道行台,长官由晋王杨广接任。

这陆续出现的五大行台,相当于一级行政区,下面管的州多达数十个,一这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直管州太多的麻烦。

但也有弊端。设置行台的时候,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年龄都不大,行台的事务,基本上都由下属的官员实际负责。隋文帝是个小心谨慎的人,他怕长此以往地方大权又被官员们窃取,于是灭陈战争结束之后,他便废除了几大行台,改用了一种新的办法。

这就是总管府制。

总管府制是什么来头呢?北周时代,每每派兵出征,都要临时指派一个大将,担任某某战区的行军总管,这种总管府比行台地位略低,虽然也兼管军、政大权,但统辖的州郡没有行台那么多。北周时代共设置了28个总管府,总管府以临时管辖的方式统领着二百多个州级单位,实际上履行着一级行政区的职能。

隋文帝的儿子不多,而且年轻识浅,就算放到地方当大官,也压服不了那些老臣宿将,如果真出了事,儿子们肯定会被老将们玩死。与其这样,还不如分而制之,让地方上互相制衡,削弱他们的实力,就算谁有野心,也没法拥有过大权力。

于是在此考虑之下,隋文帝废了行台,改以总管府统治地方。截至隋文帝驾崩前的仁寿四年,隋朝共设立了36个总管府。

这个数字很巧合,与秦灭六国后置36郡一致。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中央统治地方的需要,毕竟州数太多,中央管不过来。

然而总管府也有他的弊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会发现,这种总管府,与唐朝后期的藩镇非常像,唐朝的地方节度使权力非常大,军政财一把抓,动不动就拥兵叛乱,跟中央分庭抗礼。

隋文帝没有先见之明,而且隋朝刚刚建国,社会风气和政府控制力都比较强,暂时没有出现割据的问题。但是一待形势有变,这种军事化色彩浓重的管理体制,立时就会发生问题。

而当隋文帝去世、杨广夺嫡之时,果然就爆发了总管府叛乱问题。

三、隋炀帝矫枉过正,废州立郡徒劳无功

仁寿四年,隋文帝病逝,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对兄弟们猜防很深,废太子杨勇一家都死于他的陷害。

隋炀帝即位的诏令一传达到各地,立即引起了时任并州总管、汉王杨谅的惊惧。

杨谅唯恐也被杨广捕杀,于是以并州为基地发兵叛乱,意图从河东南下直捣关中,武力夺位。

隋文帝虽然撤了行台,但重要的总管府仍由皇子和宗室掌控。并州总管府控制的范围极大,自黄河以北、雁门以南、东至沧海,共五十余州,都是其管辖之地。并州自北朝以来一直是精兵所居之处,故而杨谅一反,天下震动。

隋炀帝立即以名将杨素为统帅,领最精锐之兵组织镇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杨谅消灭。

经此一役,隋炀帝对遍布各地的总管府坐卧不安,生怕哪个地方的总管府再起兵反叛。他敏锐地意识到,总管府反叛的基础条件在于统管一地军政大权,只有从根本上拔除了这个条件,才能确保强干弱枝、居重驭轻。

然而他虽然发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却没有制定出合理的应对之策。炀帝下令,裁撤所有的州,重新设立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全国简并之后,剩下190多个郡。

炀帝这次改革,弊端仍然很突出。

其一,中央需要直管的单位虽然少了三分之一,但为数仍然甚多,要实行有效控制,必须额外施以政治控制。炀帝面对广袤的国土望洋兴叹,不得不在洛阳新建一个副首都,以便就近控制中原。同时,他还不断出巡江都,把江都打造成江东一带的政治中心。同时还短暂地驻跸于雁门、涿州,以君主的权威加强对各地的控制。

然而这都属于权宜之计,炀帝过于迷信自己的权威,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为后来隋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其二,地方权力分而无统,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控制力。炀帝惩于杨谅之乱,决心彻底把地方长官的权力分解。首先,郡设置都尉一员,作为郡通守的军事副长官,都尉可以直接向中央请示军事方面的事务,郡通守不得干预。其次,监察权也收归中央。隋炀帝效仿汉朝的刺史制度,每年派出十几名司隶刺史,到各郡巡察了解政情,这又对郡长官构成了一定制约。

这些政策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90多个郡彼此互不统属,虽然可以互相制约抑制叛乱隐患,但也导致大的行政区域缺乏政治中心,特别是边远地带,一旦中央控制力降低就容易成为政治真空。萧铣在荆湖岭南一呼百应,四方隋朝官军虽多,却形不成有效的围剿,就是因为原有的荆州、湘州、广州三大政治中心被撤销,以至无法有效组织力量。

而地方长官权力分割,也使得各郡县运转起来十分笨拙,无法在最短时间内集中本郡的军民力量。隋末农民起义动辄聚起数万人马,所在郡县根本无力应对,往往需要中央统一调派人马,这无疑大大延缓了响应时间,反过来给义军以充足的时间发展。

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而其政治上管控能力弱,尤其是一个重要方面。故而唐朝一开国,马上就吸取隋朝教训,重建了相对固定的总管府,后来又发展出十个道作为一级行政区,这才把四分五裂、松弛散漫的地方控制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隋文帝如此改革地方建制,我终于可以看懂古装剧了
历史广场:隋朝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以及演变特点和规律
各朝代行政区划、地方管理制度、分级管理(附各朝代区划导图)
历代行政区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