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治通鉴》二十五 | 施行仁政是有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会失败


之前的文章,已经对《资治通鉴》第一卷,以及第二卷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讲解,希望读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收获,进而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要知道,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推古验今,即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资治通鉴》很长,很厚重,也不容易阅读。所以,也希望这个专栏,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套书籍,进而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帮助。这也就是写作的初衷。

阅读完了前两卷,我们正式进入第三卷的阅读与讲解。这一卷,依旧处于人头翻滚的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没有停过,苏秦的合纵计谋也在逐渐地破产,而张仪破除合纵的计谋,正在逐步地开展。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一卷。在这一卷的阅读与讲解中,大家将看到有些国君是多么地励精图治,有些则是多么地愚蠢。

秦国的统一天下计划,也在一步一步地开展,而各个诸侯国又将如何应对,我们将逐渐讲解。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去世之后,由太子魏襄王即位。

这一天,一个熟悉的人物出现在了魏国,他就是孟子。魏襄王向孟子请教治国理政的方法,两人讨论一番后,孟子退堂出来,对人说:“我看魏襄王,看着就不像是一个国君。”原因是他认为,魏襄王没有一个国君该有的权威,没有气势,反而吊儿郎当的。

孟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因是魏襄王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够使得天下统一。孟子说,天下要之所以能够安定,是因为一。一是指什么,指的就是国君不喜好杀人,仁爱天下百姓。如果国君能够仁爱天下百姓,那么百姓也会感恩君主,从而归顺、支持君主。就像是七八月的天气,炎热且干旱,田里的稻苗很容易就干枯。如果这个时候,天上下起了雨,那么稻苗就会得到水分,进而变得生机勃勃。

孟子以田里的稻苗比喻百姓,以天比喻君主,以天降甘露比喻君主施行仁政来指点魏襄王,希望魏襄王能够以百姓心为心,以仁政治理天下。那么,就不用担忧百姓不归顺,不用担心天下无法统一。

为什么孟子会提出国君要不以杀人为目的呢?通过前面文章的讲解,可以知道,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必将带来各种各样的祸乱。如果君主以杀人为目的,以战争作为兼并天下的手段,那么必将造成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而百姓的要求是什么?是安居乐业,是生活能够安定下来,才能够幸福地生活,才能够传宗接代。

孟子不忍心看到百姓遭受如此的祸乱,才会一直在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游说,希望各个诸侯国通过仁德的方式来兼并,而并非通过战争。君主施行仁政,百姓能够生活得好了,反过来也会归顺君主,从而使得国家富强。

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说的就是,作为君主,用兵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而并非首要选择。

可以说,仁德,绝对是让国家能够强大的手段。只不过,通过仁德这个手段让国家强大起来,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太长了。可能一个国家还没有将仁政施行好,其他的诸侯国就进攻过来了。对于当时的君主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条能够让国家快速强大的方式,就像是秦国的变法,楚国的变法一样。这也就是孟子的学说,为什么不能够得到广泛推广的原因了。

止暴制乱,接着才能够休养生息。这是首要的原则。先通过变法,让国家快速富强起来,接着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平定了天下。这个时候,施行仁政则有了大前提,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从而让国家更进一步地富强起来。如果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平定了,而国君还以杀人为乐,到处进行征伐、战争,则会导致国家衰落。所以,孟子失去了一个大前提,就是天下要安定。失去了这个大前提,提出施行仁政,相当于在空中建楼,危危可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家争鸣:苛政乃率兽食人也
中华语典
孟子名言精选(原文及译文)
孟子经典名言,值得细细品味!
孟子的智慧5仁政的理想
05与孟子一起探索思想——采访孟子谈仁政之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