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谈“军师祭酒”,关于三国“军师祭酒”背后的三个疑问辨析

三国是军师大放光彩的时代,关于军师和军师制度,笔者在另外一篇文章已经有过讨论。曹操首创了军师祭酒一职。考其名,是以军师冠之祭酒而成。然而“祭酒”本身到底是尊称还是官职,首先值得加以辨析。另外,“军师祭酒”这个职位,因为是起于战争环境,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成熟,又旋即消失在历史之中。同时它又和“军祭酒”、“军谋祭酒”还有“军谘祭酒”这些相近的官职名称纠缠在一起,很多问题显得扑朔迷离,导致出现了一些疑问。前文因为篇幅关系,这方面很多内容并没有展开,似有剩意,还有很多可以加以讨论的地方。

一、“祭酒”到底是尊称还是官职?

(一)新莽之前的“祭酒”

从先秦时代到王莽篡汉之前,“祭酒”一词的含义经历从礼仪制度下的行礼之人,到用以尊崇某人的尊号变迁。清人赵翼在《陔餘丛考‧祭酒》里提到:“祭酒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盖饮食聚会,必推长者先祭。胡广曰:古礼,宾客得主人饌,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示有先也。”赵翼在这里明确地说,祭酒最开始确实并非官职,而是古代礼仪的一种。应该说,祭酒最开始不是官职,并不存在什么疑问,然而这里引出一个问题,祭酒是何时开始成为官职名的?

《史记》里有关于“祭酒”的记载

祭酒和官职最初有所关联,应该是出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的记载“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的记载。无独有偶,《汉书》有“赵况为齐稷下祭酒”,班固在这里所提到的赵况不是另外一个人,而就是《史记》里提到的荀子,因为荀子本名况,为赵国人。明代董悦撰《七国考》也据此认为战国时齐国确实曾存在过这样一个被称为祭酒的官职

《史记索隐》 注曰:

“礼食必祭先,饮酒亦然,必以席中之尊者一人当祭耳,后因以为官名,故吴王濞为刘氏祭酒是也。”

按《索隐》的这个说法,吴王刘濞的这个“祭酒”也是具有官职属性的。因此,从荀子和刘濞的情况来看,在新莽以前的西汉和先秦时代,“祭酒”已经具有官职名称的属性了。

然而关于刘濞的这个“祭酒”,《汉书》似乎又有不同的解读。

《汉书·伍被传》记载:

“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注“应劭曰:‘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之也’”。

在这里,刘濞的“祭酒”又被明确解释为尊号,而非官职

刘濞的“祭酒”,《史记》和《汉书》似乎有不同的解读。

然而又有 《汉书·苏武传》记载: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在《汉书》这段关于苏武的记载里,“祭酒”又明显不是官职,而是一个尊号

苏武也有“祭酒”这个尊号

在先秦至西汉这段历史时期,“祭酒”到底是官职还是尊号,似乎并不明确。在《史记》里,更多地认为“祭酒”已经是官职了,而《汉书》中则明确认定“祭酒”是尊号。关于这种矛盾的现象,笔者认为,“祭酒”在这个时期含义不甚明确,可能和它本身也正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有一定关系。西汉承上启下,是很多制度从萌芽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所以“祭酒”在这一时期,并存着两种性质,也正反应了这个特点。

(二)东汉到三国期间的“祭酒”

王莽篡汉以后,制度上多有变易。从这个时期开始,“祭酒”从尊号正式变成了官职。王莽为了显示尊崇儒道,礼敬师长之心,将原来秩六百石的“仆射”改称“祭酒”,并由此设置了一系列的“祭酒”官职。大致有如下这些,“师友祭酒”、“侍中祭酒”、“谏议祭酒”、“六经祭酒”、“讲学祭酒”和“门下掾祭酒”等九种祭酒官职。王莽托古改制,设置的这些祭酒官职,虽然大多属于首创,但是又都能找到各自的渊源。特别是其中的言官性质的祭酒,和前文提到的苏武“命朝朔望”日常言教的内涵一脉相承

王莽设置了一系列“祭酒”官职

新莽时代短暂,旋即光武中兴,王莽诸多改制都被废除。然而“祭酒”作为官职,却被东汉沿用下来。在东汉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祭酒”恐怕当属“博士祭酒”了。博士祭酒是太学里经学博士的主管官员,这个官职从源头上讲,就是西汉的“博士”。“博士祭酒”在一般人眼中,也许还稍显陌生,但是提起后世的“国子祭酒”或者“国子监”一职恐怕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这两个官职的渊源所在,就是东汉时期的“博士祭酒”。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的三公府都有设置“祭酒”一职。

范晔《后汉书·儒林传》记载: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

这里周泽被征辟至大司马府,成为“议曹祭酒”。直到汉末,三公府的“议曹祭酒”依然见诸史籍,大家熟知的蔡邕被董卓强行征召一事中,蔡邕也是董卓司空府的“议曹祭酒”。

《后汉书·蔡邕传》: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而曹操霸府时期的诸位祭酒,大都属于霸府幕僚而非汉官,很可能就是源于东汉三公府一向设置有“祭酒”职位这一制度。

曹操的司空府,丞相府都设置有“祭酒”官职

新莽以后,祭酒已经明确地从尊号过渡到正式官职,并且逐步制度化,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庞大的官职体系。进入三国时代,随着曹操设置军师祭酒一职,祭酒和军师制度相结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军师祭酒”和“军谋祭酒”究竟是不是同一个职位?

汉末三国时代,为了适应征伐不断的战争环境,“祭酒”一职被设置来招揽人才,一直在各个势力的公府中广泛存在。诸葛亮为丞相后,在其丞相府设置有“军祭酒”。

《三国志·蜀书》:

“后主践阼,(来敏)为虎贲中郎将。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

诸葛亮也设置有“军祭酒”

其中,又以曹操设置的“军师祭酒”最为广为人知。然而因为汉末三国时期环境多变,再细言之,天下形势本来已经瞬息万变,再加上曹操本人的小环境也非一成不变。比如曹操初迎汉帝到许昌的时候,在这个阶段还无法压倒汉廷,曹操暂时也只能对汉廷加以利用。而官渡之战以后,随着曹操灭袁绍,平定河北,北方基本完成统一。曹操的霸府逐渐凌驾于汉廷之上,形势又为之一变,这些变化自然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官制架构上。

曹操自身的处境变化,也可能引起“祭酒”的变化

官职的执掌因时因人出现变迁,必然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军师祭酒”这个职位,因为又有与之似是而非的军祭酒、军谋祭酒、军谘祭酒,导致其中不甚明了的地方甚多,有必要加以辨析。

《晋书·百官志》:

“四征兴于汉代,四安起于魏初,四镇通于柔远,四平止于丧乱,其渡辽、凌江,轻车、强弩,式扬遐外,用表攻伐,兴而复毁,厥号弥繁。及当涂得志,克平诸夏,初有军师祭酒,参掌戎律。建安十三年,罢汉台司,更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用兼端揆。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

这里记载了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之后,在制度上的一些举措。《百官志》里提到“初有”军师祭酒,显然指的是在曹操之前,并没有“军师祭酒”这个职位,所以这个职位应该是曹操首创,但这里却存在有一个奇怪的问题。

郭嘉之后的“军师祭酒”,地位有所变化

清代学者赵一清曾经注意到,翻遍《三国志》里诸人的传记,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担任过“军师祭酒”这个官职。然而可惜的是,赵一清并没有深究此问题,而是简单地认为是因为“军师名号太尊”。所以在实际官职安排上,降格使用“军谋祭酒”这个称谓,并且补充说明六朝时期的“军谘祭酒”,其实就是三国时期的“军谋祭酒”之变称,是同一个官职。

较之赵一清年代略晚的清代学者洪饴孙在《三国职官表》里修正了赵一清的部分看法,“司空府属军师祭酒一人,第五品,建安三年太祖为汉司空时置,或称军祭酒,或称军谋祭酒,皆避晋讳也。”应该说,洪饴孙的看法更进一步,他认识到《三国志》里没有人出任“军师祭酒”的奇怪现象,并不是赵一清所说的因为“军师名号太尊”而没有实际使用,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入晋以后避讳司马师,因此才把“军师祭酒”空字处理为“军祭酒”,或者改字为“军谋祭酒”。

郭嘉英年早逝

综合两人的意见,卢弼在做《三国志集解》的时候,给出了总结性的看法。卢弼认为《三国志》里没有“军师祭酒”的原因就是洪饴孙所说的因为避讳而改“军师祭酒”为“军祭酒”或者“军谋祭酒”,所以三者其实为同一官职

因为卢弼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权威,所以卢弼给出的这个意见,也有相当的分量。因此也为很多人所认同,现在某大型百科网站上,也采用了卢弼这个综合性意见,认为军师祭酒、军祭酒和军谋祭酒为同一职位,后两者是前者需要避讳之故的变称。

然而笔者觉得卢弼此说仍然有两处疑问未解,一是《三国志》中对于“师”字的避讳,确实令人颇为困惑。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以及各种“军师”都没有避讳,单单避讳“军师祭酒”令人费解。但是抛开这个问题,此说毕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如果用传抄之误加以解释的话,似乎勉强可以过关。但是“军师祭酒”和“军谋祭酒”在执掌上体现出来的明显差异,就不太好解释了。

《三国志》里记载的出任过“军谋祭酒”的有王桀、徐干、陈琳、阮瑀和路粹五人

《三国志》:

“太祖辟(王桀)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迁军谋祭酒。”

“(徐)干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

“太祖并以(陈)琳、(阮)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

“(路)粹后为军谋祭酒,与陈琳、阮瑀等典记室。”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人同列一传,而且俱以文著名,特别是王桀、徐干、陈琳和阮瑀更是建安七子中人。而且《三国志》中对陈琳、阮瑀和路粹的具体执掌也有明确记载,那就是掌管“记室”,特别是陈琳和阮瑀介绍的更为具体,那就是写作“军国书檄”。胡三省关于“记室”在这里有过注释:“汉公府有记室令史,主上章表报书记。”

陈琳掌管军国文书而已,和“军师祭酒”参掌机密事有明显区别

另有《后汉书·百官志一》:“记室令史,主上表章,报书记。”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军谋祭酒”实为类似于汉代“记室令史”一类的官职,所负责的工作就是“军国文书”,这和“军师祭酒”参掌戎律,一方面参与军事行动,另外一方面制定和执行军法的职权范围,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另外还有一处细节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那就是在《三国志》中,“军祭酒”和“军谋祭酒”并没有混合使用,反而是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区别。

据以上种种,笔者认为我们实在不能草率认定“军谋祭酒”和“军师祭酒”为同一官职

既然“军师祭酒”和“军谋祭酒”并非同一官职,那么他们之间就很可能存在班次的高低之分。

三、“军师祭酒”和“军谋祭酒”的位次有没有高下之分?

应该说,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军师祭酒”一职最开始是曹操专为郭嘉所设置。我们在前文两次强调,在三国这个形势多变的时代,即便同一个官职在不同时期,可能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个情况在“军师祭酒”这个职位上,应该说体现得非常明显。如果我们说荀攸拔高了军师这个职位的话,郭嘉以后的历任“军师祭酒”也是无法和郭嘉那个“军师祭酒”具有同样的高度的。即便如此,“军师祭酒”依然是参掌机密的要职,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特别是和掌管“军国文书”的“军谋祭酒”相比,“军师祭酒”显然具有更高的位次

“军师祭酒”在原来丞相府具有相当于曹魏帝国九卿的地位

在曹操为丞相的时候,“军师祭酒”属于曹操的核心幕僚圈。曹操称魏公魏王后,原“军师祭酒”纷纷转任曹魏的九卿和侍中等职,这在曹魏代汉之前,显然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特别是董昭转为将作大匠之后,“军师祭酒”一职就彻底消失,标志着曹魏帝国呼出欲出,这同样可以证明“军师祭酒”在原来丞相府具有相当于曹魏帝国九卿的地位。而我们反观“军谋祭酒”,其转出官职大都是司空和丞相掾属,这里就已经看的出其和“军师祭酒”职位和班次上显而易见的高下之别。

笔者在这里整理出以下两表,相信能够较为直观得展现出“军师祭酒”和“军谋祭酒”在地位和班次上的差别。

“军谋祭酒”概况

“军师祭酒”概况

结论

军师祭酒属于曹操在制度上的创举,因为中古时期的制度往往多变,特别是“祭酒”一职又不显名于后世。所以有必要追根溯源对“祭酒”先进行一个回顾,以澄清笼罩在这个职位上的一些谜团。经过辨析我们基本可以明确,在王莽改制之前的西汉和先秦时代,“祭酒”脱胎于古老的祭祀礼仪,最开始是用于尊崇名士,但是已经初步具有官职的含义。“祭酒”真正成为一个官职,并朝着制度化演进是在王莽改制之后,并且在东汉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军师祭酒在三国时代因为郭嘉大放光彩,虽然后续的诸位“军师祭酒”的地位无法和郭嘉相提并论,但是依然是曹魏帝国的预备九卿和侍中,属于曹操的核心幕僚圈。所以“军师祭酒”就和掌管文书的“军谋祭酒”有着明显的职能区别,并且在班次上也有着事实上的高下之别,因此笔者倾向于认为两者并不是同一个官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历任军师祭酒有哪几位?
郭嘉是否出身寒门?军师祭酒又是个什么官职?
军师祭酒军师祭酒,官职名称,由曹操设立在东汉末年,建安三年正月设立。后因避司马师讳,也称为军祭酒。历史上担任此职最有名的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
郭嘉真是曹操帐下的“首席谋士”吗? | 刘三解
古代的“祭酒”是个什么官?有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军师祭酒】郭嘉的官职是军师祭酒 这个官职到底有多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