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载:“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
众所周知,刘备创业初期其实是一个卖草鞋的小人物,但是他的来头可不小,乃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为此,刘备每逢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不忘加上一句:“吾乃玄德,中山靖王之后”。这显然成为刘备的一个金字招牌。
那么,为何一个皇室王族的后裔,却混到这么惨的地步?这就要从人物的“源头”——中山靖王刘胜说起了。
刘胜是历史上有名的享乐王爷,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三件国宝都是从他的陵墓里发掘出来的。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和金缕玉衣这三样东西都是刘胜生前的平常物件,可见他的生活之奢靡。
后世的读书人,也大都瞧不起刘胜,其他刘氏宗亲也都嘲讽他。比如赵王刘彭祖骂刘胜为:“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
对此,刘胜毫不在乎的说道:“做王爷就应该享受人生,那些繁琐的政事交给下属的官吏去办就好了。”
刘胜真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傻”王爷吗?其实非也,他比任何人都要高明很多。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他为了抵抗匈奴曾不惜数次倾尽全国之力。如此大规模的战争自然会导致后防空虚,倘若此刻有藩王作乱,汉朝将极大可能陷入毁灭中。藩王势大一直是各个朝代统治者头疼的事情,为了保障能够全身心的对付匈奴,藩镇问题必须解决。
不过强行削藩也容易造成反弹,就比如汉景帝时期,曾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结果这一政策引起了众多刘姓诸侯王的惶恐,于是楚王、赵王刘遂、济南王等共计七位宗室诸王联合起来,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西汉七国之乱”。
虽然这次叛乱被平定,但是西汉为此也付出巨大代价,死伤者无数。为此,汉武帝借鉴了之前的经验,采用了刚柔并济的手段来进行削藩。
汉武帝先是借助淮南王刘安谋反一事,以强硬的手段镇压淮南反叛。然后趁热打铁,非常快速地打压了与其有关联的诸侯以及相关成员,并且以不敬之罪严惩众多有能力的诸侯,使其没有反应时间。在此期间有上万人遭到牵连,可见规模之大。众诸侯各个风声鹤唳。
之后,汉武帝为采纳朝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一个可以永久消除藩镇势大的手段——“推恩令”。
我们先来看一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原本诸侯藩王的封地,都是全部交给嫡长子继承人的,但是推恩令一下达,就是允许诸侯的所有儿子都享有继承权,诸侯的儿子每一个都能分到土地。如此一来,诸侯的领地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在汉武帝的一系列雷霆手段之下,没有人会注意到,中山靖王刘胜除了喝酒玩乐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工作”——疯狂生孩子。
很多人都认为刘胜的这些行为(喝酒好色)是他的本性。事实果真如此吗?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件事很有意思。
在施行推恩令之前,汉武帝就曾经设置众多限制藩王的政策。比如说他纵容大臣们对诸侯百般挑剔,时刻监视诸侯们的一举一动,并有权利对其进行弹劾,各诸侯深受其苦,却又无处诉说。
后来有一次刘胜与其他诸侯王去朝见汉武帝,在酒席上,刘胜听到音乐突然哭了起来,汉武帝问他原因。刘胜引荐古代诸多典故,然后以此劝诫汉武帝不能太过重视朝臣们的谬言,却疏远自己的血亲。
这段话篇幅很长,因此笔者就不加入文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闻乐对》。
总之,刘胜的这番话非常奏效,惜字如金的《资治通鉴》专门描述了一下汉武帝得知此事后的反应:“上听闻,亦哭言,曰‘然’,于是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试想,一个酒肉王爷,能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将汉武帝都说动吗?因此,刘胜的城府远非常人所见。
并且,刘胜虽然不务正业,但是他没有犯过一件伤人害命或者是奸淫掳掠的罪状,而反观文章开头那位说刘胜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的赵王刘彭祖,人品非常值得怀疑,《资治通鉴》正好有对刘彭祖的点评:“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共。”
经过《资治通鉴》的这两件事,孰是孰非,想必大家都一目了然。
刘胜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走的是萧何晚年的路子。当年萧何为了打消高祖刘邦的顾忌,在晚年也逐渐放浪形骸,纵情声色,表现出对权力的淡漠,这才保住了一命。
在当时鹤唳风声的氛围中,刘胜显得格外不同,他每天过得优哉游哉,从未遭受到任何打击。这不仅和他的心性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太了解自己的弟弟汉武帝了。预料到刘彻会铁腕削藩的刘胜,早就设立了自己的人设,并且从未崩塌。
之后在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刘彻更是将汉武帝的意图看得明明白白:不是想让诸侯封地越来越少吗?那么刘胜就积极配合,生更多的孩子来瓜分自己的封地,如此一来封地就会越来越少,汉武帝的对刘胜的戒心也会越来越小。
刘胜积极配合刘彻的每一步操作,削藩他就不务正业,“推恩”他就疯狂生孩子。120个儿子一生下来,小小的中山国被分得稀碎,刘彻更加不会把他放在心上。如此一来,刘胜便高枕无忧了,他可以轻轻松松地过完自己的一生。刘胜在无声无息中给足了汉武帝刘彻面子,以一种近乎自污的方式得到了保全。
而其他的诸侯,结局都不如刘胜,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权力,最终死的死伤的伤,很少有像刘胜这样善终的。并且死后还能拥有极高规格的葬礼,陪葬品也都是一顶一的宝物。
以儒家的角度来看,刘胜的活法简直淫靡无比,其实身处帝王之家的刘胜有着自己的无奈。他用一种异于常人的智慧,避开了汉武帝时期所有的险境。提前预知到削藩是一点,积极配合汉武帝是一点,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自知之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地位、才华、谋略都和刘彻差着一大截,他也深深地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心比天高的淮南王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刘胜从来都不敢有非分之想。
有人说刘胜对自己的子孙不负责,没有为他们争取到政治地位。中山国的地盘越分越小,到了刘备这一代,完全没有一点贵族的样子,刘备也只能去卖草鞋维持生活了。
这种说法是大错而特错的,在动荡的时期,只有先保住命,才能要求地位。朝中那些口口声声说着要辅佐圣明的诸侯,那些自以为为子孙争取地位的藩王,哪一个最终得到了保全呢?连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地位,还要什么前途?
古人云“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刘备虽然被推恩令坑苦了,但是他却不甘堕落,召集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创业,从而实现发家致富,建立蜀汉政权,其成就是远超他的先祖刘胜的。
汉昭烈皇帝刘备,织席贩履的他最终扛起了“兴复汉室”的大旗。刘彻的天下分崩离析,纵使是天纵奇才的汉武帝也鞭长莫及。相反,拯救大汉江山的反而是当时被人讥讽的刘胜子孙,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惜字如金,记载的都是朝代兴替,君臣智慧,民生休戚的重要事件,对于众多文人以及高隐一概不提。如此特性的《资治通鉴》却专门讲述了刘胜的故事,想必司马光也正是看清了刘胜背后的智慧,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反省世人。
这就是司马光,这就是《资治通鉴》。
《史记》与《资治通鉴》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记录历史,后者是解读历史。为何《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之书”?就是因为司马光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方便读者“以史为鉴”,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发挥到最大。
《史记》记载了太多热血故事,阅读者会变得血气方刚,梦想向荆轲或者苏秦那样纵横四方。但如果你读了《资治通鉴》那你就会变得成熟稳重,说话三缄其口,做事三思而后行。因为《资治通鉴》惜字如金,里面记载的事情也都是国家治乱,君臣争斗之事。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下《资治通鉴》,绝对受益匪浅。
不过对于没有文言文基础的朋友,阅读原版《资治通鉴》比较吃力,笔者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白话版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台湾国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并且在翻译的时候严格遵守原著本意,绝不平添枝叶。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