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几百年出一个的官场奇才:六朝元老胡广

衣赐履按:这一回,讲一个官场传奇——六朝元老胡广。胡广,字伯始,今天的读者,对这位胡爷恐怕多不熟悉,但是,在东汉后期,胡广大名,我估计“有井水处皆晓胡伯始”,呵呵。时人评价: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意思是:不管什么事儿,搞不掂了,就去问胡广;所谓“中庸之道”,天下能做到的,也就胡广一个吧。

胡广做官,一直做到死,历经六帝: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炳、质帝刘缵(读如钻,上声)、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实际上,在安帝、顺帝之间,还有一个少帝刘懿,严格算起来,胡广历经七帝)。在三公、太傅的位子上游走了三十多年,位极人臣,门生故吏遍天下,八十二岁善终,死后极尽哀荣,完美演绎了一出“官场超级达人秀”。

出身寒门,腹内锦绣

胡广是南郡(湖北省江陵县)人,士人出身。六世祖胡刚,清高有志节。西汉平帝时,跟着大司徒马宫混。王莽摄政之后,胡刚感觉苗头不对,王莽这货可能要反,所以把制服一脱,走人了,一路走到交趾郡(越南河内市东北北宁府),跟一帮屠户混在一起。直到王莽败亡,胡刚才回到老家南郡。胡广的老爹胡贡,官做得寡淡,只做到交趾都尉。

【胡家的门,真的很寒】

老爹胡贡,官做得不咋地也就罢了,还特别“不负责任”,胡广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手牵着手去世了,家徒四壁,搞得胡广什么事儿都得自己干。胡广年龄渐长,跟着一帮人到郡里找工作,谋到一个散吏的差事,估计也就是个临时工。当时南郡太守是法雄,法雄的儿子法真,眼睛毒,看人准。年底郡里考核干部,法雄就让儿子帮着看看,手下有没有像样的人才。法雄把郡里的干部职工临时工都召到一起训话,法真在窗户后面观察,一眼看中了胡广。于是,胡广被举为孝廉,上京参加考试,呈上奏章,安帝刘祜(读如户)钦定胡广为天下第一。旋即任命为尚书郎,五迁为尚书仆射(尚书令的副手)。

衣赐履说:寒门出身,要混官场,肚里还是得有点货。胡广的一手锦绣文章,是他混官场的基础。

果断上书,贴近外戚

公元131年,顺帝刘保打算选立皇后,当时有四个贵人,他都很喜欢,一时不能决定选哪一个。于是,有人建议抽签,抽到谁算谁,由神灵决定。刘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打算这么干。

【抓个阄,选个皇后】

胡广联合尚书郭虔、史敞上书反对说:

我们看到诏书,陛下认为选立皇后是件大事,谦恭地不愿意自己决定,希望用抽签的方法,请求神灵决定。可是,我们翻遍古书,以及祖宗前例,都没见过这种方法诶。我们认为大贤大德一定与众不同。最好除了四位贵人外,再增选良家女儿,从其中选择品德最好的;如果品德都很好,那就选择年龄较大的;如果年龄也一样大,再挑外貌美丽的,最后当然由陛下考虑决定。

刘保采纳。

公元132年,立贵人梁妠(读如难,去声)为皇后。

衣赐履说:这件事儿做得漂亮。立后这种事儿,如果没机会说话,那就不要说;如果有机会说话,那就一定要说。我们早就晓得东汉朝外戚的厉害了,抓住了皇后,就抓住了外戚;抓住了外戚,可保仕途十几二十年啊。如果皇后真的是抓阄抓出来的,胡广想攀上关系就难了。胡广坚决反对刘保抓阄,刘保采纳,之后,不管是谁被立为皇后,都会对胡广心存感激。此处要注意,胡广没有指名道姓推荐立哪个为后,这是他谨慎的地方。如果推荐,立了后固然好,如果没立上,麻烦就大了。

于是,梁家的姑娘立为皇后,哥哥就是后来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梁冀。

积累经验,蓄势待发

同年(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搞了一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规定各郡、封国推荐孝廉,必须四十岁以上,儒生要进行经学的考试,做文吏工作的,要考核上传下达公文写作能力。胡广又与史敞、郭虔上书反对说:

选举人才,不能拘泥定制,陈平六出奇计,并非出自经学;子产、晏子从政,也不是靠奏章写得好;如果只能推荐四十岁以上的人为孝廉,那十二岁为相的甘罗,十八岁就使东阿大治的子奇,弱冠之年就才名大显的贾谊,岂不是都要活活被憋死在家里?云云。

刘保没有听从。

衣赐履说:左雄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详见拙文《》,其目的主要是多壮大士大夫队伍,严格限制外戚、太监的各种裙带关系。左雄是尚书令,胡广是尚书仆射,作为左雄的副手,公然反对直接领导,这是官场大忌。胡广敢这么干,有两种可能:一是胡广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公然与上级叫板;二是可能背后有人让他这么干的。

既然已经与左雄撕破脸了,顺帝刘保支持左雄,那胡广只能走人。此时,陈留郡(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镇)太守出缺,铁哥们儿史敞等人就推荐胡广。于是,胡广出任济阴郡(山东省定陶县)太守,不久,以举吏不实免职了。

衣赐履说:这个地方挺有意思。陈留太守出缺,于是胡广做了济阴太守,呵呵。如果说这里面没有政治角力,我是不大相信的。不久,朝廷组织推荐人才,胡广等十余个太守,都因推举人才不实免了官。这是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另一次角力。显然,皇帝站在左雄这边。这一时期,史称选取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后世大名鼎鼎的陈蕃、李膺、陈球等人,都初露头角。

后来,胡广又任汝南郡(河南省平舆县西北射桥乡)太守,又回朝廷任大司农。公元142年,胡广任司徒。

【凭什么啊!】

衣赐履说:看到此处,真想骂人啊!公元133年或之后的某年,胡广免官,然后,公元142年,胡广任司徒,凭什么啊?!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胡广不会无缘无故地做了司徒,位列三公。此时,胡广五十岁出头儿,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官场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他的背后,可能是大将军梁冀,也可能是实力派太监,甚至,两者都有。同时说明,胡广和士大夫中的激进派,不是一伙儿的。

见风使舵,投身梁冀

公元146年,胡广遇到人生第一次重大危机

闰六月一日,九岁的质帝刘缵暴毙(史称大将军梁冀毒死了刘缵,我表示怀疑,详见拙文《》《》),梁冀想立妹夫蠡吾侯刘志为帝,而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以及一帮朝廷大员,都支持清河王刘蒜为帝,召开高级别会议商讨,不欢而散。第二天,梁冀再次召集会议,杀气腾腾,言词激烈,只有李固和大鸿胪杜乔继续坚持立刘蒜,而胡广、赵戒,以及其他朝臣,全部倒向梁冀。

闰六月四日,梁太后下诏,免去李固太尉职务。

闰六月五日,任命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赵戒为司徒,与大将军梁冀一起,主管宫廷机要(参录尚书事)。太仆袁汤升任司空。

闰六月七日,刘志登基,是为桓帝,本年十五岁,由梁太后临朝主政。

公元147年,六月,胡广因病免职,光禄勋杜乔升任太尉。

大约在七月间,桓帝刘志大封拥立自己的有功之臣,除了梁家兄弟之外,胡广封安乐侯,赵戒为厨侯,袁汤为安国侯。还有一帮太监也封亭侯。

衣赐履说:立刘志,还是立刘蒜,一方是大将军梁冀,一方是以太尉李固为首的士大夫。头天儿,所有朝臣高度一致;第二天,以胡广为首的朝臣,全部反水,就只剩下李固、杜乔两人,我猜,会议上的李固,一定心里头是拔凉拔凉的。电光火石之间,胡广迅速比对双方胜算,得出结论,只有投靠梁冀,才有出路。坚持道义,还是投身外戚,胡广选择了后者。于是,胡广率百官临阵倒戈,李固猝不及防,输得底裤掉色。注意,胡广封为乡侯,赵戒、袁汤,以及其他的那些有功的太监,都只封了亭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反水,胡广必定起了大作用。

本年(公元147年),九月,京师地震,太尉杜乔免职。

十月,司徒赵戒升任太尉,司空袁汤升任司徒,胡广任司空

十一月,有人称清河王刘蒜应该当皇帝。朝廷查处,刘蒜自杀。梁冀指控李固、杜乔与此事有关,两人均死于狱中(详见拙文《》)。

李固死前,给胡广、赵戒写信说:

我李固受国家厚恩,所以竭尽忠心,不顾死亡大祸,目的是想辅佐皇室,达到文帝、宣帝时的盛世。没想到梁氏作乱,更没想到你们竟然全都顺从于他,导致功败垂成!汉朝衰落,从此刻开始啦!你们拿着皇室给予的丰厚俸禄,却眼睁睁看着大厦将倾,不肯扶持。事关国安倾危,且看后世良史,将作如何记录。我的生命已到尽头,但我尽到了大义,再也无话可说!

胡广、赵戒看了之后,既悲伤又惭愧,长叹流泪。

衣赐履说:胡广的内心,显然也有李固的理想。但是,当坚持道义就意味着无法生存时,胡广则会流着眼泪把道义放上祭坛。没有这种心理素质的有志青年,慎入仕途。一边流泪,一边做不义的事,胡广应该还干了不少,有明文记载的还有一件。

公元146年,年底,太监们想收拾一个叫滕抚的官员。滕抚非常能打,此前,平定淮南民变,依照法令,早应封侯。但滕抚性情方正刚直,死瞧不上太监,因此,太监们对他非常憎恨,决定陷害。谁来下手呢?对,太尉胡广出来背锅了,“承旨奏黜抚”,滕抚于是免职,后来死在家里。天下怨之

衣赐履说:我相信,胡广本人是不愿意弹劾滕抚的,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他不弹劾,就会得罪太监。于是,再次流着泪水,弹劾滕抚,哪怕“天下怨之”。写到此处,不由想起最近爆网的山东顶替别人成绩上大学的事情。我想,一个人要顶替另一个人去上大学,在技术层面上,一定会涉及一系列的部门,有一系列的经办人经手此事,难道,这些经办人都是坏蛋吗?我想不会。他们都面对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合作,维护正义,但得罪自己的直接领导;第二种是合作,受到领导的赏识。既然顶替的事情已成事实,显然,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后者。我愿意相信,这些经办人员,大多是一边为被顶替者叹息,一边用手里的图章,出卖了被顶替者的人生。

公元151年,十月,胡广因年老辞职退休,位加特进。

桓帝刘志要大力表彰大将军梁冀,让朝中二千石以上官员讨论表彰的礼仪。胡广带着一班朝臣,对梁冀大肆歌颂,认为不管是赏格还是礼仪规格,都应该比照周公,赐山川、田地,以及直接归梁冀管辖的小封国(附庸)。只有司空黄琼主张,对梁冀的赏赐应参考开国元勋邓禹即可。

不久,又以特进征拜太常,迁太尉,以日食免。复为太常,再拜太尉。

联姻太监,东山再起

公元159年,胡广迎来人生第二次重大危机。

这一年,桓帝刘志一举诛了大将军梁冀的族,梁冀的党羽,杀的杀,免的免,胡广与司徒韩縯(读如演)、司空孙朗,都被控阿附梁冀,没有保卫宫廷,减死一等,夺去封爵,免为庶人。

这一次,胡广的政治生命应该结束了吧?

且慢!

不久之后,胡广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太常。

公元166年,再次担任司徒。

衣赐履说:这要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我们不由要问,胡广,你凭什么?!

大家注意,桓帝把梁冀诛族,跟着梁冀混的,全都诛杀,联系不紧密的,也都免职。胡广只被免职,说明,他与梁冀关系并不密切,他与梁冀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胡广东山再起的前提。但是,与胡广同时被免职的司徒韩縯、司空孙朗,从此销声匿迹,胡广凭什么东山再起?而且,本年老胡已经七十多岁啦。我猜,他又拉上了新的关系。《后汉书·胡广传》载,(广)又与中常侍丁肃婚姻,以此讥毁于时。哦,原来,老胡咸鱼翻身,是和太监成了亲家。这位太监丁肃,我没有查到其他的记录,但我想,丁公公应该属于那种名声不大,但深受皇帝宠幸的实力派。有丁肃这样的人在桓帝刘志耳根旁整几句,老胡翻身,不在话下。名声嘛,可以事后加以弥补。

名显身后,子孙不仕

公元168年,灵帝刘宏即位,司徒胡广与太傅陈蕃共同管理宫廷机要(参录尚书事),并且恢复了封国,以病请求退休。等到陈蕃被太监们诛杀之后(详见拙文《》),老胡又被请出来担任太傅,继续主管宫廷机要。

【胡广:六朝元老,六居三公】

此时,胡广已经八十高龄,然而精气神儿倍儿棒。他的继母还活着,每天早晚,胡广都要去问安,而且不拄手杖,以孩儿自居。继母去世之后,居丧尽哀,全套的礼节,一点儿不含糊(那套东西挺累的)。史称胡广性情温柔严谨,言语谦逊,神情恭敬,为人练达,做事得体,对朝中之事明了于胸。虽然没有那种正直敢言的作风,但是屡有补缺之益。因此,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胡广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侍六个皇帝,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免职,每次都是不满一年,又被朝廷召回。做过一次司空,两次司徒,三次太尉,最后又任太傅。前面我们说过,他既然又屈服于外戚,又与太监联姻,都是为士大夫不齿的举动,为什么他口碑还不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胡广大力举荐人才,而且很多都是天下名士

公元172年,胡广去世,年八十二,灵帝大量赏赐,葬礼规格之高,史称“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公元177年,灵帝刘宏思感旧德,让人画了胡广和前太尉黄琼的像,挂在宫内,还专门让议郎蔡邕(汉末最大的大儒,蔡文姬的老爹,邕读如拥)为这两位爷作了一首颂歌。

衣赐履说:老胡这一生,游走在外戚、太监和士大夫中间,真可谓“天下中庸有胡公”。总能在关键时刻作出相对他而言正确的选择,死后多年,还能得到灵帝的颂歌,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不能不佩服他。不知为什么,胡广的兄弟子侄,都没怎么做官,也许,是老胡的刻意安排吧。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庸官面面观之四:“天下中庸有胡公”
【读通鉴】太尉杨震:既正直又清廉,还喜欢给皇帝上眼药,他凭什么升到三公高位?
山阳太守周荣
卷第五十四
话说宰相(12)胡广:东汉名臣,历仕六朝,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我为三国狂(一):汉桓帝刘志的简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