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魏拓跋部为何汉化?以北魏自身利益为突破点,探讨其汉化原因

南北朝时期中,北魏立国148年,比晋国都长(抛去晋国皇帝是傀儡的时间)。其独有的文化、风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且各项制度也有其独到性。

不过我们今天只来说一说北魏的汉化。

什么是汉化

若放到现代,汉化一词提到最多的便是将外籍语汇的游戏、软件等翻译成汉语,以方便中国体验游戏、软件。若放到民族上,可以简单理解为将一个说胡语,穿胡服的外族,“翻译”成一个说汉语,穿汉服的人。

但事实上,汉化却没那么简单。一个政权的组织形式,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政权的演变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更高级的政治制度。

汉化的过程便是汉族更高级的经济、文化取代胡族中低级的经济、文化的过程。

那么拓跋部是什么情况?

早期鲜卑处于氏族社会,其社会的生产主要是畜牧与游猎,并不涉及其他的生产。

氏族社会靠血缘关系来维持其“政权”,但随着鲜卑的发展,氏族这样落后的政权形式便被“部族”所取代。部族可以将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均纳为“同族,而并不是仅仅靠着血缘。

《魏书·帝纪一》记载“(成皇帝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这里的大姓便是指的不同血缘氏族,他们共同组成了拓跋部。拓跋部不仅仅包括鲜卑,还有匈奴等胡族,比如有独孤部、贺兰部(也曾依附匈奴)、宇文部(辽西鲜卑)。

《魏书》平文皇帝五年,帝出居于宇文部。贺兰及诸部大人,共立烈帝。

部族形成的原因

之所以形成“拓跋部”这样新的组织形式,便是由于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而影响拓跋部经济的因素便是对外掠夺。

我们知道任何政权组织的诞生,必然会有着军事力量产生,其首要目的便是保护自身,免于他人的侵夺。但军队同样可以用于掠夺他人的财产。

在《魏书·帝纪一》中,多是关于掠夺的记载。

比如魏昭成帝什翼犍:

二十六年,“冬十月,帝讨高车,大破之,获万口,马牛羊百余万头。

二十七年,“冬十一月,讨没歌部,破之,获牛马羊数百万头。

这两处仅仅是关于牲畜的记载,三十年记载的“俘获人口及马牛羊数十万”,这里将人口与牛羊一同计算,说明当时拓跋部是将人口与牛羊等同的,都是作为胜利者的财产。

对掠夺来的人口往往用于蓄养牲畜,或者种植粮食。东汉末年的鲜卑首领檀石槐,便曾掠夺人口,来为自己耕种渔猎。《后汉书·鲜卑列传》记载“(檀石槐)闻倭人善网捕,于是东击倭人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鱼以助粮食。”

注:倭人国裴松之注解为汗人国。

早期的鲜卑还实行推举制,最有名的便是三国轲比能。《三国志》记载: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大人便是部落首领。

但随着鲜卑对周边部落的大肆掠夺,使得酋长以及权贵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部落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随着财产的扩大,酋长们的权力也日益扩大。于是推举制便被世袭制所代替。

于是慕容部、拓跋部、段部等强大的鲜卑部族诞生了。


拓跋汉化的原因

一、拓跋皇族自身的需求,主动汉化

当拓跋珪时期,北魏仍然是奴隶生产制。

对外诸多军事行动中,拓跋珪仍然会将俘虏作为奴隶赏赐给诸将。若拓跋处于春秋时期,也许会慢慢发展奴隶制,但与他们紧邻的是封建制度成熟的晋朝(南朝),于是拓跋部快速迈向了封建制。

北魏包含者诸多不同语言的部族、部落,而拓跋族占有统治地位。北魏初期并非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以拓跋族为核心的军事联盟形成的部族。

部族便是形成国家的前身。拓跋部自拓跋珪以后,便开始部族向国家转化。而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便会诞生新的阶级——代表绝对统治的皇权。

原拓跋部组织结构中,首领虽然权力更大,但地位上与其他部落酋长是等同的。拓跋皇族想要变成最高统治者,那么自然会与原有贵族阶级产生矛盾。

这一新生的政权形式对拓跋皇族也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运作。但是南方的汉族中央集权早已发展半个实际了。因此拓跋皇族汉化,是肯定必须经历的阶段,除非他们甘愿让出自己的权力。

另外权力结构的改变,也引起了内部的利益分配。

当初猗卢为了专制权力,直接导致拓跋内乱,不仅猗卢被杀,还使得拓跋族沉寂70年。直到拓跋珪重建代国,拓跋部才算又回到了历史舞台。

拓跋珪灭燕以后,拓跋珪权力逐渐增强,渐渐拥有了专制的权力。这便与鲜卑传统的军事贵族产生了矛盾。

矛盾主要由利益产生。

在以前拓跋部进行军事行动,事后战利品是军事联盟中诸贵族所共有的,然后按照军事实力再进行分配。

但到了拓跋珪,财产便成了拓跋皇族所私有的。其他的鲜卑贵族不再享有以前的财产分配权。财富带来权力,权力带来财富。这自然会引的原贵族的不满。

当然,其他立功的贵族也会分到战利品,但这个战利品的性质完全变了。它出自拓跋皇族自身的财产,属于一种赏赐。

自此,拓跋部的战争性质也变了,不再是已经部落进行掠夺,而变成了统治者(北魏皇族)自身财富的积累。


二、外部因素,拓跋族被动汉化

农业上汉文化的发展

随着北魏军事征服,自身疆土不断扩大,拓跋部统治下的汉人也逐渐增多。虽然大多鲜卑贵族扔将这些汉人用与畜牧,但也有鲜卑贵族将他们用于耕种。

这样鲜卑贵族间便形成了两种利益团体:畜牧封建主与田园封建主。畜牧封建主是鲜卑传统军事贵族,而田园封建主便是新兴的汉化鲜卑贵族。

无论双方如何争夺利益,随着拓跋部的内迁,拓跋部本族人都逐渐安定下来,不再游牧,大量族人的闲置,不得不开始注重农业的发展,毕竟人都需要吃饭。

汉族农业文化便这样在拓跋族内传播开来。

我们知道,汉文化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农业文化。北魏农业的发展,便足以推动拓跋族汉化。

政治上汉文化的发展

拓跋珪想要专制集权,学习汉家制度,还有比汉族士大夫更好的老师吗?北魏想要从当地士族中学习执政经验,建立能够巩固自身的政治制度。

同样,北魏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却没有足够的人去治理(汉化前鲜卑族大多是武将),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也需要与当杜大族合作。

而汉家世族不愿离家南下,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得想法融入北魏,获得统治权。

因此新兴的北魏封建主与原有的汉家封建统治阶级,不同族类的上层分子便因利益结合起来。

汉家大族的加入,便将汉族封建统治文化传入拓跋贵族中。拓跋贵族在潜移默化下,也会逐渐接受汉化。

而当地士族又需要北魏强权来保护自身利益。这样汉族封建文化便从而渗透进拓跋族的统治阶级中。

这个时候皇权与汉家世族的利益是一致的,在朝堂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拓跋皇族与世族都不满意于现阶段的利益分配,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


因此便有了魏孝文帝的一些列汉化政策,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便是迁都洛阳。

元宏迁都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汉化,但却急于求成,没有解决遗留的原鲜卑贵族问题。

汉化核心都随着元宏去了洛阳,留下的多半是不愿意汉化的。留守代京的拓跋族仍保有旧时的鲜卑习俗,这使得正融合于拓跋部的其他部族变得鲜卑化。甚至包括一些汉人也走向鲜卑化。

彻底内迁的拓跋族投入汉文化的怀抱中,学习汉族的文字、语言、习俗、嗜好,与传统鲜卑(包括鲜卑化的诸族人)失去了“习惯”上的联系,彼此间也就成为了“陌生人”。

这就在文化上形成了阶级对立。

《资治通鉴》及帝南迁洛阳,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

随着元宏迁都洛阳的鲜卑、以及汉家士族,便成为了新的掌权阶级。而留守原都的鲜卑,以及其他鲜卑化的诸族便沦落到被统治阶级。

于是北魏内部利益集团便发生变化:汉化鲜卑、汉家世族、传统鲜卑、鲜卑化诸族。

失去原有权力的传统鲜卑贵族自然不甘心,于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叛乱,其中甚至元宏太子

元恂的参与。

《资治通鉴·齐纪六》八月,戊戌,帝如嵩高,恂与左右密谋,召牧马轻骑奔平城,手刃道悦于禁中。

不过太子失败后,鲜卑贵族又发动一场叛乱。

《资治通鉴·齐纪六》泰至,睿未发,遂相与谋作乱,阴结镇北大将军乐陵王思誉、安乐侯隆、抚冥镇将鲁郡侯业、骁骑将军超等,共推朔州刺史阳平王熙为主。

这却怪不得元宏的政治举措,因为此时的元宏不再是代表拓跋贵族利益的君主,而是胡汉统治阶级共同的君主。

不过元宏却没有处理好北魏内部新旧权贵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结果便是导致了六镇起义。

北魏六镇起义,是鲜卑旧族与鲜卑化的诸族,对统治阶级汉化鲜卑以及汉族封建主的反抗。这也是元宏仓促汉化遗留的问题。

这是北魏新旧两股势力之间的矛盾——汉化鲜卑以及鲜卑化的诸族之间的矛盾。

这种争端一直持续到北齐与北周。齐周两国间,便是北魏汉化遗留问题的继续——汉化宇文泰与鲜卑化高欢之间的对抗,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结语

拓跋的汉化,在于拓跋部自身利益的追求。

皇权需要中央专制,而如何专制只有向汉家王朝学习。

拓跋皇族为了自身政权,身边同时也聚集了一些新的利益获得者(庄园经济的鲜卑贵族以及汉家士族),不断推动北魏汉化。因为只有汉化,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魏孝文帝汉化,虽然只是为了自身政权,但间接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历史也算立下大功。

若没有他的汉化,也不会有灿烂的唐朝文明了。

一饮一啄,自有天定。历史就是这么令人惊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唐时期的关陇集团是怎么来的?鼎盛时势力有多大,最后结局如何
鲜卑八大功勋贵族改为八大汉姓,看看有没有你的姓
厮,养马之贱者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看西魏北周胡化运动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
《普通人学历史》第13章  高允,北魏兴盛(下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