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生至少贡献3个成语的李林甫真的只是个奸臣吗?

在一般人眼里,或者说在一般的文学作品里,李林甫是个奸臣,《新唐书》也直接把他列入《奸臣传》,那他只是个简单的“奸臣”吗?如果他仅只是一个奸臣,那么,他为什么能在大唐宰相位上一呆就是19年呢?唐玄宗眼瞎了吗?

(影视作品里的李林甫)

显然不是那么简单,要评价李林甫,我们可以从跟他相关的3个成语说起:

第一个成语:一雕双兔

李林甫生于683年,死于752年,小字哥奴,陇西郡成纪县(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人。他是唐太祖李虎五世从孙,扬州参军李思诲的儿子。到开元二十三年,就是735年,52岁的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按照唐朝的官制(如下图三省六部制),“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宰相了,三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中书门下”,因为只有加了这个头衔,才可以参与国家决策,如果没有这个头衔,就算是“三省”一把手: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也都不算宰相。

(唐三省六部制)

当时有这个资格的,还有侍中裴耀卿(门下省负责人)、中书令张九龄(中书省负责人),也就是说,这时的朝堂,一共有三个宰相,而且一同担任宰相的三个人,李林甫的官职最低,他的正职只是尚书省下辖六部之一礼部的尚书,他该向尚书省左仆射负责,左仆射向尚书令负责,尚书令才跟裴、张二人一个级别,可是李林甫偏偏是“同中书门下”,一样是宰相,实权在握。

呵呵,有点畸形。

(爱玩的唐玄宗)

为什么呢?唐玄宗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据《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传》载:

初,三宰相就位,二人磬折趋,而林甫在中,轩骜无少让,喜津津出眉宇间。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

这就是成语“一雕双兔”的出处,正是因为李林甫深得唐玄宗喜欢,所以,在另外两位宰相谦恭上朝时,李林甫的态度,是趾高气扬的,像一只老鹰同时挟了两只兔子。后来,一雕双兔就发展成为成语,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裴、张、李三人三个宰相,该是平起平坐吧,如果不是唐玄宗的过分宠信,李林甫敢这样吗?

当然不敢。

能得到皇帝的欢心,本身就是本事。个中原因,据说是李林甫长得好看,擅长音律,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只是表面原因,因为唐玄宗后来甚至把所有国事都交给李林甫来处理(参见以此为故事原型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他显然不止是相貌好看,又雅擅音律这么简单。

(《长安十二时辰》李林甫为原型的林九郎)

第二个成语:野无遗贤

说到这个成语,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杜甫,杜甫命运舛错,其实跟李林甫紧密相关,李林甫当权那段时期,正是杜甫长安应试时期。

747年,纵情声色的唐玄宗诏求天下士子,只要文艺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到长安备选当官,这是件好事,不拘一格降人才嘛。可惜,李林甫是选拔人。

李林甫的做法很另类:他建议让郡县长官对士子加以甄选,将其中优秀者送到京师,在御史中丞的监督下由尚书省进行复试,声称将会把名实相符者推荐给皇帝,这当然很合皇帝的意思(讨好皇帝,李林甫是真正的高人),最终这些士子们很认真地参加考试,考试的内容也很丰富,诗、词、歌、赋……,形式上十分严格、正规,像模像样。

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几场正规的考试下来,没有一个人合格!

真的没有人才吗,当然不是,杜甫和后来的诗人元结,都在这次的应试名单里,原因只有一个,考试结果被李林甫操控了,他是既得利益者,他需要维持自己控制朝堂的现状,人才?不需要的。

有意思的是,李林甫在考试结果出来后,赶紧向玄宗道贺说:圣人啊,所有的人才都在朝中为社稷服务了,民间再也没有遗留的人才了。

(安史之乱中卖草药的杜甫)

要命的是已经63岁的唐玄宗这时已经完全不理国事,他竟然相信了!要说老糊涂,李林甫比他还大两岁,也许理由只有一个,他相信李林甫!

“野无遗贤”由此而来!可怜的老杜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继续过他类似乞讨的悲惨生活,后来杜甫悲惨的一生也差不多都跟李林甫把持朝政相关。

实际上“野无遗贤”这个词最早不是出自李林甫,而是出自《尚书·大禹漠》,意思是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但这个成语,到了李林甫这里,用出了讽刺意义,这才真正出名了,李林甫成就了这个成语。

第三个成语:口蜜腹剑

李林甫的奸臣名头大概率是因为这个因素获得的。

就是人品不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举一个例子:李适之也曾经拜相,既然都是宰相,自然要与李林甫争权,但李适之性格粗疏,明显不是对手,因为李林甫在人格上完全没有底线。

有一次,李林甫对李适之道:“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于是,李适之上朝时就把华山有金矿的事奏知唐玄宗,主张开采强国。

唐玄宗自然要询问李林甫意见。

李林甫的回答是:“这件事臣早就知道了,但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乃“王气”所在,是大唐的“风水山”,因此不宜开凿,所以臣便一直没有提及。”自此,唐玄宗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甚至直接对李适之说:“你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不要自行主张。”李适之从此逐渐被疏远,慢慢淡出了皇帝视线。

(影视剧中晚年的唐玄宗)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于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记载:

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啖以甘言而阴陷之”,多吓人,这是成语“口蜜腹剑”的来历。这个词后来还有很多种说法,比如《红楼梦》里兴儿说凤姐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跟李林甫一脉相承,大概弄权的人,忠厚老实是行不通的。

仅仅是个奸臣吗?

看上面这三个成语,李林甫几乎是十足的奸臣了,但他仅仅是个奸臣吗?

不是,他至少还同时是个“能臣”。

首先,他有获得皇帝宠信的能力。他既能体察顺应皇帝的意思,又处处事事可以做得中规中矩,合理合法。这其实相当不易,因为有时皇帝的意见未必是制度约定的,他却可以在其中找到完美的平衡。

(有事从法)

其次,他是个制度专家,在他当权期间,实际上他的精力主要是用于制度建设,他会同一批法学家,对唐政府的各项法典进行整理和修订,产生了《开元新格》和《唐六典》,他对法度极度尊崇,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是个精明能干的行政官员,他甚至比皇帝本人还关心国家机器的高效和有效运转。相对于此,他排除异己和杜绝人才上进之路的做法,恐怕只是为了保证他自己能够真正实现自己行政理想的手段。

再者,“奸臣”当道,该是冤狱横行的吧,不是的。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李林甫当宰相的第三个年头,刑部以李林甫修订的新法审理案件,全国的死刑犯只有58人,因为刑事案件减少,乌鸦竟然在监狱外面筑起了鸟巢(《旧唐书·刑法志》)。

或者可以说,“开元盛世”末期的祥和,李林甫功不可没。

(任西宁《开元盛世》局部)

还有,正因为李林甫一人当权,所以唐政府在这段时期没有党争,人民安居乐业,市场经济繁荣,据《资治通鉴》记载,到749年(天宝八载):

二月,戊申,引百官观左藏,赐帛有差。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帑藏充物,古今罕俦,故上帅群臣观之,……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

国库丰足,“古今罕俦”,唐玄宗带领百官亲自参观,得意兴奋之情可想而知。

当然,有人可以说这是姚崇、宋璟的功劳,或者是张说、张九龄的功劳,李林甫只不过是赶上了高速发展列车的惯性时期罢了。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大唐的极盛时期正好在李林甫当权时期,难道仅仅是巧合?

为相十九年,进行了制度建设和政治改革的李林甫,绝不仅仅是“奸臣”二字可以说尽的。

唐玄宗,眼没有瞎,他很会用人。

(安史之乱中的马嵬坡)

当然,李林甫也必须为大唐的衰败负点责任,虽然安禄山本人非常惧怕李林甫,但李林甫死后仅仅两年多(755年),让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就爆发了,要知道,让安禄山这类胡人将领走上藩镇领导位置的,正是李林甫(胡人不会跟他争权),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失去的,可不仅仅是一个杨玉环。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玄宗为何相信荒唐的野无遗贤?
科举史上的奇葩事件:交白卷的状元
权利是毒药:身为皇族的李林甫 宁可葬送整个王朝 也绝不让分毫
憨子读史 弄獐学渣如何能连任宰相
文案高手杜甫职场生涯尽是血泪
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奸臣,一人留下一个成语,却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