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尔泰山冰冻干尸的神秘纹身和陕博金怪兽指明了匈奴文化的源头

匈奴这个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于这个民族的来源一直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今借助一系列最新的研究,匈奴人的起源问题已经逐渐清晰。

1. 阿尔泰山冰冻干尸上的神秘纹身和陕博金怪兽

1993年俄罗斯考古工作者在中俄蒙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巴泽雷克地区的冻土层里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根据分析和年代检测可知该墓葬的主人是一位古代斯基泰贵族女性,距今大约2500年。考古工作者将其命名为“乌科克公主”(Princess Ukok)。

乌科克公主墓葬复原图

让人惊讶的是由于冻土层的低温环境,使得墓主人的尸体居然完好保存了下来。在乌科克公主的左肩位置有一个面积颇大的纹身,它也穿越了2500年的时光,保留到了今天。

乌科克公主左肩上的纹身

该纹身描绘的是一只造型奇特的大角鹿,它的后肢居然是扭曲朝天的。而且它的嘴也不同于普通的鹿,像鸟的喙呈现弯钩状。鹿角造型同样怪异,普通鹿角看起来像树枝,而这只鹿的角有四个分叉,每个分叉的顶端有两个圆圈和一个弯钩。

这个造型奇特的神秘纹身,立即就让人联想到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国宝级文物。那就是1957年出土于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村的金怪兽。

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村出土的金怪兽

这个金怪兽站在一个底座上,和乌科克公主的纹身一样,其嘴部同样呈现出类似鸟喙的弯钩状,其角同样有四个分叉。仔细看分叉的顶端,雕刻的是鸟头,而且这鸟头上居然有野兽一样的耳朵。由此可知乌科克公主纹身鹿角顶端的弯钩对应的是鸟喙,而另外两个圆圈则表现的是鸟儿的眼睛和耳朵。

金怪兽是战国时代的文物,年代上比乌科克公主墓稍晚一些。乌科克公主墓葬所在的阿尔泰山距离出土金怪兽的陕西神木有将近三千公里的距离,但是它们几乎一模一样的造型所反映的是同样的文化传承。

上文提到乌科克公主是斯基泰贵族,而陕西神木金怪兽则出自战国匈奴墓。这说明斯基泰人和匈奴人在文化上有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

2. 匈奴与斯基泰的渊源

斯基泰人是古代印欧系民族,至少在距今三千多年前就生活在从俄罗斯南部到蒙古高原的欧亚大陆草原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将其称为“塞人”或者“塞种”。他们是最早的游牧民族,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可知大约在五千年前他们就开始驯马,而至少在四千年前首先发明了双轮马车。

最早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不仅善于游牧,而且还是手艺高超的工匠,极其善于制作以金器为代表的各种金属制品。

斯基泰人制作的精美金器

匈奴人则于距今两千多年前(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才登上历史舞台,比斯基泰人晚很多。他们以今蒙古高原为根据地,建立了庞大的游牧帝国,和秦汉帝国相对峙。

乌科克公主将鹿的形象作为纹身刻画在身体上必定有其深刻的内涵。对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进行探究后发现,在他们的心目中鹿是一种圣神的动物,他们认为向上生长的鹿角可以通天,因此鹿是天地之间的使者。北方草原的留存大量各个不同时代的鹿石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而北方民族的鹿崇拜是从最早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开始的。

北方草原的鹿石

另外,在斯基泰人的图腾里还有被称为格里芬的狮鹫兽。鹰是飞禽之王,而狮子是走兽之王,将两者的特点相结合起来就成为了狮鹫兽,它的外形是狮头、狮身和鹰嘴、鹰翅。格里芬具有杀戮性的特点,而作为草原民族的斯基泰人一贯崇尚力量,所以将其作为图腾予以崇拜。根据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记载,格里芬是在大草原守卫黄金的神兽。

斯基泰人用黄金制作的格里芬饰品(约公元前5世纪)

再来看乌科克公主的纹身和神木金怪兽,很明显它的嘴也是鹰嘴,头顶上的鹿角也不单纯是鸟,而是拥有兽耳的鸟,而格里芬的头部就是鹰嘴兽耳。很明显斯基泰人是把鹿和格里芬的形象做了结合,从而创造出了这个怪兽。而这种汇聚众神兽特征的手法所体现的正是草原萨满教文化。

从乌科克公主的纹身与神木金怪兽的密切联系可知匈奴人在文化上继承了斯基泰人开创的传统。

除了图腾,匈奴和斯基泰人在其他风俗习惯方面也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这样说,斯基泰人喜欢把敌人的头颅割下来,挂在马缰上晃荡。汉朝诗人蔡琰的《悲愤诗》则有如下描写:“(匈奴)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还说,斯基泰人有令人震惊的习俗,他们会把敌人首领的头颅割下来,用其头盖骨做成一个大酒杯,还要包嵌金银,以此为荣。另外,希罗多德还提到“斯基泰人用各种畜类作为献祭的牺牲,但主要是马”,在杀牲时先用一个大环套在牺牲的脖子上,再于环子里插入一根木棍,用来扭紧环子,绞杀牺牲。

《汉书·匈奴传》则据记载:“汉元帝初,汉廷派遣使者韩昌、张猛出使匈奴,二人与呼韩邪单于会盟于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约定“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由此可知,匈奴不仅用仇敌月氏王的头骨制作酒器,而且也用马献祭,这些习俗和斯基泰人完全一样。希罗多德的时代早于匈奴建立政权两百多年,其所记载的斯基泰人习俗有着更久远的历史。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斯基泰人是北方游牧文化的开创者,而匈奴是继承者。

3. DNA的证据

目前的遗传学研究也能为我们提供斯基泰人和匈奴人具有传承关系的相关证据。

斯基泰人是白种印欧人的分支,根据大量基因检测的结果可知,印欧人的主体父系基因为R类型,而斯基泰人则是以R的下游类型R1a1-M17为绝对主导。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克拉斯诺雅茨克发现了距今3500到2400年的古代斯基泰人墓葬,学者共提取了26个DNA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有25个为R1a1-M17类型,比例高达96%。

斯基泰人父系基因以R1a1-M17类型为主

2018年发布的《137个来自欧亚大草原的远古人类基因组》和2020年发布的《欧亚大陆东部草原6000年动态遗传史》两篇学术论文公布了古代匈奴人的基因检测结果。这两篇论文一共给出了蒙古高原匈奴时代36个男性的DNA,是目前为止最全的匈奴人基因研究结果。

文章指出匈奴人父系基因既有属于黄种人的O2、C2、Q和N类型,也有属于白种印欧人的R1a1-M17和R1b类型,数量分别为6个和3个,所占比例达到了四分之一。其中与斯基泰人有直接关系的R1a1-M17类型出自外蒙古北部匈奴王庭的贵族墓葬,包括外蒙阿尔汉盖省厄恩多乌兰县的戈尔莫德2号墓。

戈尔莫德2号墓结构异常巨大,东侧有长48米、高3.5米的石墙,西侧有长48米、高2.2米的石墙,北侧有长46米、高4米的石墙。它代表了欧亚草原地带已知最大的墓葬结构、最大的随葬墓以及迄今为止报告的最深的坟墓(23米),因此该墓的墓主人被认为是一代匈奴单于。

巨大的戈尔莫德2号墓,学者推断极有可能是匈奴单于之墓

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匈奴是一个多民族所组成的游牧帝国。全基因组数据清楚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族群,一个是东亚黄种游牧民族,另一个是以斯基泰人为代表的印欧白种游牧民族,匈奴是这两个集团的混合群体。

根据斯基泰的代表基因R1a1-M17类型出自匈奴贵族墓葬的事实,可知斯基泰人为匈奴政权中统治阶层的一员,因此匈奴人对斯基泰人的文化继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综上所述,斯基泰人在南俄草原、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大约兴盛了一千多年。斯基泰人及其建立的横贯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文化圈可能是欧亚大陆最早的游牧帝国,在当时草原与周边区域的民族都受到他们的强烈影响。后来兴起的匈奴人则是斯基泰人文化和血统上的继承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盖骨制酒器
这个民族和中原王朝作对千年,他竟然是个东西方混血民族
俄科学家揭示2500年前纹身公主化妆秘密
重建一个斯基泰战士和他的头盔。 (公元前7
勇猛的匈奴人究竟是白人还是黄人?他们为什么消失?
大月氏,如蝴蝶翅膀扇动的一股草原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