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 形臂 X 射线机辐射防护大全 C 形臂

来源:大恒医疗

C 形臂 X 射线机辐射防护大全

1 、 相关法规

国家对辐射防护有一些法规。

1.1、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http://d.dxy.cn/detail/2333752)

1.2、GBZ 130-2013 《医用 X 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1.3、关于调整卫生防疫津贴标准的通知

GBZ 130-2013 医用 X 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了辐射防护相关法规,大家可以重点看看 GBZ 130-2013 《医用 X 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这个法规规定了医院的责任,手术室防护要求,医生的辐射防护培训,体检,建档,辐射监控等。

2. 辐射损伤

现在公众说到辐射就非常害怕。无论是手机,家电,X 光机还是核电站,都误认为是一样的辐射。

辐射其实分为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的损伤相对电离辐射来说是很轻的,比如手机的辐射,现代家电的辐射都可归为电磁辐射。现在还没有证据说这些辐射一定会导致损伤。但是电离辐射就不同,是一定会导致人体伤害的。下图是各种辐射的来源。

在手术室使用的 C 形臂发出的 X 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电离辐射。

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X 射线进入人体后有三个效应:

1.穿过人体

2. 被人体吸收

3. 散射(X 射线激发出新的射线)

手术室中病人受到的射线来自 X 光机直接发射的射线 。而医生、护士等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来自病 人身体散射的射线。

射线进入人体后具有 6 种效应:

(1)X 射线的穿透作用

(2)X 射线的荧光作用

 (3)X 射线的电离作用 

(4)X 射线的热作用 

(5)X 射线的化学效应

(6)X 射线的生物效应

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是:“由于射线具有穿透性,因此射线可以进入人体,并与体内细胞发生电离作用。

电离产生的离子能侵蚀复杂的有机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酶,它们都是构成活细胞组织的主要成份,一旦它们遭到破坏,就会导致人体内的正常化学过程受到干扰,严重的可以使细胞死亡”。细胞受到损伤、抑制、死亡或通过遗传变异影响下一代,这种现象称为 X 射线的生物效应。这是人体受电离辐射损伤的原因,这个特性也可充分应用在肿瘤放射治疗中。

从上面描述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人体细胞分裂越活跃的组织或器官就越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小孩,成年人的各种腺体如性腺,甲状腺等,骨髓。另外,眼睛受到 X 射线的化学作用会导致晶状体受损。因此可见,人体各部位的特性不同,对 X 射线的敏感度也不同。

4 、对手术室外公众的保护 (参见 1 楼的 GBZ130—201)

根据国家的法规,对 X 光机等能发射射线的装置进行管控。

为了保护手术室外的公众(其他医护人员和其他人),手术室应该具有射线屏蔽功能。使用 C 形臂的手术室应该要具有 1mm 铅当量的屏蔽。可以在墙上贴铅,也可以用钡水泥涂层,也可以用一定厚度的水泥、砖等防护。完工后需要有关部门(记得是卫生防疫站)验收合格,方可启用。这是医院的责任,去年武汉那个事件,医院如果没有证据说下面的手术室是经过检测的,那么是理亏的。

GBZ130-2013 规定:

在距机房屏蔽体外表面0.3 m 处,机房的辐射屏蔽防护,应满足下列要求(其检测方法及检测条件按7.2和附录B中B.6的要求):

a) 具有透视功能的X 射线机在透视条件下检测时,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μSv/h;测量时,X 射线机连续出束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

b)机房门外应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放射防护注意事项、醒目的工作状态指示灯,灯箱处应设警示语句;机房门应有闭门装置,且工作状态指示灯和与机房相通的门能有效联动。

现在大品牌的机器都有一个门机连锁接口,开门时就能禁止曝光,但在大家都跑出去的情况下好像也不怎么适用

5 、放射从业人员的法律保护要点

放射性的防护培训职责现在归环保部。

根据卫生部第 55 号令《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http://www.gov.cn/gzdt/2007-06/21/content_655923.htm

“放射工作人员是指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因此,在使用C 形臂的手术室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算是放射工作人员。大家自己去阅读上面链接中的文件,下面用我总结一些各项法规的重点。

应该说严格按照国家的各项法规从事放射工作应该是安全的。但是,现在很少有单位能完全按照法规执行。虽然说现在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一旦有医生有辐射伤害问题,把医院告上法庭,医院没有执行法规,被处罚是小事,巨额赔偿估计也会发生。特别是一些民营医院要小心!如果医院提供不出某医生经过有 培训,有个人剂量监测,而医生提供了证据说他在有 C  形臂的手术室受过照射,那么就有麻烦了!

楼主所在的医疗设备企业现在也是对这方面的管理越来越严厉,归根结底也是害怕被员工维权。

法规的重点思想是:

a.医院要提供合格的机器、场所(带防护的手术室)和防护装置

b.医院要让放射从业人员培训,拿到上岗证《放射工作人员证》

c.医院要让放射从业人员接受个人剂量检测(工作时佩戴剂量表)

d.医院要建立和终身保存个人剂量检测档案

医院如果做不到上述的就直接违法了。

放射从业人员如果做好个人防护和剂量监测,应该就不用害怕。个人剂量监测的相关规定是:至少每个季度要检测剂量笔,也就是每 90 天就要看看你这个季度受到了多少照射。规定的职业照射连续 5 年年平均有效剂量为 20mSv,任何一年的有效剂量不大于 50mSv。普通人的年有效剂量不大于 1mSv如果季度检测超过了平均值,就应暂时脱离射线照射的岗位。职业体检中比较容易查出来白细胞减少,如果出现了白细胞含量低于放射从业人员的限制后应该复查,如果复查还低,就应该暂时脱离射线岗位 。

国外文献,特别是 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各种和医学 X 射线相关的培训材料。内容非常好,讲解了许多 C 形臂应用中的射线防护实践基础,让我也重新学习了不少知识。我会在后面的帖子中把这些内容包括进来。这些培训幻灯片材料有 100M,都是英文的,

我发现其中有个别页的内容有问题,等我实地对 C 臂进行测试后再贴上来。IAEA 的培训材料地址:

https://rpop.iaea.org/RPOP/RPoP/Content/AdditionalResources/Training/1_TrainingMaterial/Radiology.htm

6 、手术室射线分布

医生和技师要做好有效的射线防护,必须要了解手术室中 C 形臂发出的射线和散射线的分布。

6.1 C  形臂机器本身的射线防护

C 形臂的射线相关屏蔽措施见图

C 形臂的设计生产必须符合各项法规,如 GB9706.1; GB9706.3; GB9706.11; GB9706.12;等等,如果要进入美国还需要符合 21CFR,在射线安全方面主要有:

·  漏射线:球管外壁+限束器必须对射线有屏蔽作用,除了射线窗口外泄露的射线不得大于规定值

·  初级防护 屏蔽:增强器外壁必须对射线有屏蔽作用,经过增强器外壁穿透的射线和进入增强器的射线比值不得大于一个数值。

这些规定约束了厂家,C 形臂厂家出厂前的机器都会对漏射线和初级防护屏蔽进行测试。

6.2 C  形臂发出的射线

一般来说,当射线束中不摆放任何病人和物品时,可以认为球管发出的射线都打到增强器内部并被

吸收了。旁边的工作人员吸收的射线很少。但是一旦把病人放上去曝光,这时在手术室的射线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C 形臂发出的射线进入病人身体后,只有 1%左右的射线穿过病人到达增强器表面。见图

6.3  散射线分布

射线进入人体后,1%穿过人体进入增强器,其余 80%-90%的射线被病人吸收,10%-20%的射线

被人体散射。见下图。

手术室的医生、护士和技师受到的射线伤害绝大部分来自散射线,和病人相比,医生们受到的辐射伤害比较少,但是由于病人做手术只有有限的一次或几次,但医生们却是天天接受辐射,因此必须做好保护。前面贴的一些附件论文已经证明了手术室的剂量是超标的,必须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下图中还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散射线大部分都是朝向射线来的方向,也就是球管的方向。利用好这点可以成倍的避免射线伤害。

6.4  二次散射线

由于射线是光子,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在手术室安放一个铅屏风,出射线时大家躲到屏风后面,

是不是就安全了呢?答案是未必!!!

下图可以看出,0.5mm 当量的铅屏风可以有效的衰减掉病人身体散射的绝大部分散射线 99%以上,但是我们在实验室使用 3mm 铅当量的屏风,在屏风后面还能测到射线,这是怎么回事的?

我们分析认为,其他地方的散射线打到手术室内的其他设备材料后会激发出新的散射线,这些散射线比较少,但确实存在。因此提醒大家,单面防护不完全,个人的防护最好是全方位的。

6.5 X  射线束的平方反比定律

发射射线的焦点很小,发出的射线是呈放射状。射线的强度(单位面积上的 X 光子数量)会随着离焦点越远而变小,其强度遵循和焦点的距离呈平方反比关系,如下图所示,原理可以自己推算一下,主要原则是焦点发出的所有光子都穿过了 A1,A2 和 A3,射线在三个位置覆盖的面积不同,因此射线的强度随着面积的增大而减小。而面积的大小和边长是平方关系,边长和距离(与焦点)又是正比关系。

可以用手电筒做个比喻。用手电筒照 1 米远的地方,可以看到光斑很亮,但你照射 5 米远的地方,明显没有那么亮了。这就是 5 米远的地方单位面积的光线少了很多的缘故。

6.6  散射线的分布

病人身体激发出来的散射线分布主要是偏向球管方向,随着距离病人身体射线束穿过部分越远,射

线强度就越小。见下图

在 C 形臂的手册中都会给出病人附近一个区域的散射线立面分布图(又叫站位图)。我在图中用红色做了注释(手册中会给出 6 个点的剂量分布,为了注释方便,给出了 2 个点的)。大家应该能看懂吧,如果看不懂,从图中可以看出,球管在床下,在床边挂了铅帘后,散射线能被大幅度降低。

后文会详细介绍。

7 、减少自身射线

这一节主要介绍手术室的人员通过自身防护来减少自身受到的辐射。

个体防护遵循防护最优化原则,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也就是尽您最大的努力来减少自身受到的辐射。

医生朋友必须绝对避免把手放到 C 形臂的射线束中,也就是不能把手放到成像视野中,如果实在是需要握持手术器械,也可以使用镊子或其他器械。

个人防护都是的三个基本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

然后时刻都要佩戴 个人剂量监测

7.1  时间防护

由于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因此减少受到辐照的时间也能降低辐射伤害。

·  无关人员在曝光时尽量躲到手术室外安全的地方,手术室中只保留曝光时需要操作 C 形臂/观察

病人的人员

·  减少连续透视,在第一次曝光稳定后,随后的曝光采用点片脉冲透视即可,如果需要连续透

视,也可以采用 4pps 或 8pps 放线,尽量避免连续放线。单脉冲放线(50ms 脉冲)和连续放线相比可以把射线剂量到 降低到 5% ,4PPS 放线可以 降低到 20% ,8PPS 放线可以 降低到 40%

·  手术中减少曝光次数,能不曝光就不曝光。手术中利用机器的自动存储功能把每次曝光冻结的图像都存起来,尽量利用已经存储的图像。

7.2  距离防护

6.5 节讲到了射线衰减的平方反比定律,因此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距离来防护。站得距离病人越远越好。和离病人距离 0.5 米的位置相比,距离病人 1 米时辐射剂量只有四分之一,距离病人 1.5 米时辐射剂量只有九分之一。由于手术室大小有限,如果一定要呆在手术室,那么躲到距离病人最远的地方。如果球管和增强器是水平放置,那么应该站到增强器那一边,越远越好。

7.3  屏蔽

个人防护中最有效的是采用各种屏蔽设施和用具来吸收射线,减少进入人体的射线。

包括了手术室内的各种屏风和个人穿戴的防护设备。

要注意的是,手术室的每个人都应该要穿戴个人防护设备

铅屏风

手术室中可以布置可移动式铅屏风,移动式屏风铅当量可以做得比较大,用于吸收散射线,可以采用 1mm 铅当量或更高铅当量的。铅屏风有单个的,双联和三联的,三联铅屏风可以比较好的屏蔽侧面来的散射线。铅屏风上还可以开观察窗口,观察窗材料采用的铅玻璃铅当量一般是 0.25 或 0.5mm 铅。

一旦放线时大家躲到屏风后面,可以大量的降低自身受到的辐射。

铅帘

前面章节的站位图中有条剂量曲线是在床边挂了铅帘的,在手术室使用铅帘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球管在床下,在床边挂上铅帘,散射线可以大量的就近吸收,铅帘采用的是铅橡胶,尽量采用 0.5mm 或以上铅当量的。

铅帘图片见下图,有的铅帘还可以配一片硬的铅帘,可以向上延伸遮挡住从病人水平方向发出的散射线,非常有用,见第二个图片。

悬挂式铅帘或铅窗

悬挂式铅帘分落地式和天花板吊顶式,可以是铅帘,也可以是铅玻璃的透明防护。如果能配上下面的悬挂式铅帘或铅窗,那么手术室的射线防护就完美了。

铅眼镜

铅眼镜见下图,要注意购买时需要尽量选带 侧面防护的铅眼镜,否则从侧面来的射线档不住

铅衣

铅衣是很长常见的手术室个人防护装备,铅衣的铅当量有 0.25mm、0.35mm 和 0.5mm 的。对于 100kV 透视,0.25mm 铅当量的铅衣可以降低 90%的辐射剂量,0.5mm 当量的铅衣可以降低 97%的

散射线伤害。

铅衣的最大问题是重,其次是不透气。一个手术下来,大夫都是被铅衣压得腰酸背痛,浑身大汗。所有许多大夫不愿意穿铅衣。IAEA 推荐的是两截形式的铅衣,见下图,包括铅裙和铅马甲。可以采用

0.25mm 铅当量的,铅裙的下摆可以重合,铅衣的前襟也可以重叠,在前面提供 0.5mm 铅当量的防护,

后背还有 0.25mm 铅当量。铅裙的重量完全落在髋上,这样分体式防护的 70%重量在髋上,只有 30%的重量落在肩膀上。可以有效缓解脊柱的压力。而两截式也可以更好的透气。

还有一种铅裙是一小片,就象厨房用的半截围裙一样,很轻,可以用来保护关键部位,见下图

铅 围脖和铅帽用来保护甲状腺

铅衣的保存

铅衣使用后 只能挂起来,千万不能平放和折叠,铅衣里面的铅橡胶折叠后很容易变形,导致出现局部铅当量变薄!

更加不能拿出去用洗衣机清洗。右下角的 2 个图片就是铅衣折叠后导致损坏,会出现射线泄露。

7.4  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就是监测在工作中受到的辐射剂量。常见的是佩戴剂量笔。剂量笔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胶片式,热荧光式、光激发荧光式和电子直读式、直读式的比较昂贵。大部分医院用的都是前三种,这些剂量笔佩戴一段时间后需要送到专门的部门去测量累积的剂量。送检周期根据工作性质,最大不超过 3个月。医院要建立每个放射从业人员的档案,记录从业以来的所有剂量。测试机构会折算出等效的全身剂量、眼部剂量等参数。

剂量笔应该佩戴在左前方衣领上。如果穿了铅衣,应该佩戴在铅衣后面。记录的是人体受到的辐射。

如果手术时医生的手经常会暴露在球管发出的直射射线中,需要在手部佩戴专门的指戴式剂量笔。

国际原子能机构推荐的每月剂量限制为:

全身:0.5mSv/月,眼:5mSv/月,手和四肢:15mSv/月

一旦检测到当月或季度剂量超标,就需要调查是否是正常照射剂量超标还是误操作了,比如是不是把剂量笔戴到铅衣外了,或剂量笔放在机器上了。

8.  减少 C  形臂发出的射线

终于写到这一章节了,这是作为产品研发工程师最拿手的了。我们在 C 形臂开发中做了很多有用的功能,有的是用来提高图像质量,有的能有效降低剂量。但一直以来,很多医生和技师或护士使用 C 形臂时基本上只操作:开机--》放线看图--》关机。考虑到这种情况,许多图像处理功能都实现了自动化,但是一些降低辐射剂量的操作还是需要手工操作的!希望大家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仔细阅读下面的各小节内容并在工作中实际运用!有时候操作得当可以成 10  倍的降低剂量!

下面分小节撰写,包括内容有 病人摆位、减少射线强度(剂量)、减少射线时间的方法、其他方法( 限束器使用、使用可拆卸滤线栅和可拆卸滤过)

看来很多地方医生都没有培训过,更别说剂量监测了。建议大家说服主任,至少给每人配一套铅衣。

或至少搞块铅屏风。或买点钡水泥给手术室涂上一定厚度,这样躲到门外也安全点。

IAEA 也建议放线时能到手术室外的人员都尽量出去。怕射线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不怕射线的才是傻大胆。可以躲后面.

铅衣确实重,特别是长大褂式的,上 10 公斤重挂在肩上。

发现前面章节介绍铅衣时没有提到这种长大褂铅衣,其实现在手术室配的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铅衣。

穿这种铅衣有个技巧,需要把配的腰带扎紧,让下摆的重量通过腰带传递到髋上,缓解脊柱压力。刚才拍了两张,一张是没有扎腰带的,一张扎了腰带,感觉扎了腰带后腰上轻松了非常多,估计有 2/3 的重量通过腰带传递到髋上了。图中这种铅衣是 0.25mm 铅当量的,前襟很宽,可以重合起来实现前面0.5mm 铅当量防护,后背 0.25mm 铅当量防护。

铅眼镜是能防射线的。我曾经也怀疑过,试过把铅眼镜和普通眼镜放增强器上透视,铅眼镜的成像一团漆黑,吸收射线效果很明显的。下面是刚拍的三个眼镜对比,左下是铅眼镜(带侧防护的),中间是普通近视眼镜,右上是塑料机械防护眼镜。注意这是直接放在射线下的,第一张成像是 49kV 的图像,第二

张成像是 70kV 1.6mA,在 70kv 下,金属框眼镜的边框都看不到了,而铅眼镜的玻璃对射线的吸收还很明

显。因此对于散射线来说,0.5mm 铅当量的眼镜能吸收 99%的射线。

8.1 C  形臂和病人摆位

本节介绍怎么通过调整病人和 C 形臂的相互位置来降低剂量和散射线。

8.1.1  正位时球管放床下前面章节说到手术室里的散射线大部分都会朝向球管方向,因此把球管置于床下,配合床旁的铅帘,可以将绝大部分散射线吸收,大大的减少了辐射到手术室其他地方的散射线。如果使用球管在上,增强器在下的摆位,那么绝大部分散射线会射线空中和四面,很难屏蔽,导致手术室人员受辐射照射大大增加。

8.1.2 侧位时球管朝向没有人的那一边,大家站到增强器这一边。原理同上

8.1.3  病人尽量贴近增强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焦点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使图像更清晰。病人靠近增强器必然远离球管,使达到病人的射线强度降低,同时也减小了散射辐射。

8.1.4  透视的部位对准增强器中心

这是通用原则。适合所有的机器。如果不对准中心,很可能导致成像偏黑甚至出现废片,出现废片也就意味着浪费了一次出线。

对于一些高档 C 臂,比如具有 Autotrak 功能的 C 臂,即使没有对准在增强器中心,由于机器具有类似大家用的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也能清晰成像。

绝大部分进口 C 臂都没有这个功能,下面详细说说这是为是么原理。

C 形臂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自动曝光,也就是开机后摆好病人,开始放线,机器会自动根据图像的亮度调节 kV 和 mA 达到一个稳定的值,此时图像会比较好。自动曝光有点类似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中。

大部分的 C 臂的图像亮度提取都是在图像的中心区域(直径中心 40%~70%)见下面正位图中的红色圆

圈,如果病人是摆在正中,成像会比较好,但是一旦摆偏了,就有可能导致 kV 和 mA 调节失常,从而出现过暗的图像。

特别是拍脊柱图像时,正位时比较容易把脊柱对准增强器中心,但是侧位时要注意,不能简单的把北部棘突对准增强器中心,而应该是预想一下椎体位置,把椎体部位对到增强器中心,保证人体覆盖了至少在 50%~70%左右的中心位置。否则有可能出现废片,类似相机对焦对偏了。

下面的图片分布是某机器的脊柱正位,侧位正常片,侧位偏离中心后偏暗图像以及和侧位严重偏离

中心后导致的废片。使用的是体模,和真实人体 X 光片有一定的差别。

8.2  减少射线强度(剂量)的技巧

在 C 形臂应用中对 X 射线成像有一个原则:刚好够用。也就是图像质量不用追求完美,而应该是根据手术需求,刚好够用能满足手术需求即可。这是因为对于同一台 C 形臂来说,高质量的图像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射线剂量,也就是说会有更多的散射线。怎么获得刚好够用的图像呢?

如果机器有 Low Dose 模式,可以直接使用,现代的百万像素的 C 形臂图像质量比 5 年前的 40 万像

素 C 臂高了很多,即使使用 Low Dose 模式也比 40 万像素机器图像质量好。

无论是否有 Low dose 模式,下面的方法都适用!

8.2.1  第一张图像的放线时间要足够长

这是因为 C 形臂的自动曝光有一个稳定过程,由于球管灯丝的响应很慢,要完成 kV 和 mA 的稳定需要 1~3 秒,大家平时可能注意到过:有的机器第一脚曝光时,图像会明暗闪几下才稳定;有的机器 1-3秒才出图像,这是把 kV 和 mA 调节过程中的图像隐藏了,等到图像稳定后才显示出来第一幅图像。因此,为了使机器图像稳定,手术的第一脚曝光应该大于 2s,此时的 kV 和 mA 才比较合适,获得的图像才会比较好。如果在 kV mA 还没有稳定时就停止曝光,得到的图像很可能会偏暗,或偏亮。

8.2.2  手动把 mA  降低

这个方法据说在积水潭医院用得比较多,当前面说的 kV 和 mA 稳定后,得到的图像质量很好,此时可以保持 kV 不变,手动把 mA 降低,下面的图片就是腰椎正常图像和降低了 mA 的图像。kV、mA 和距离病人一米远处的散射线剂量都标在图中了。注意,测试时用的机器有自动亮度对比度调节。降低了 mA后,图像会变暗,如果您使用的机器没有自动亮度对比度调节功能,可以手动调节一下,使图像看起来比较舒服。的 但是如果您的 C  形臂的 kV 和 和 mA  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调节 kV 时 时 mA  会随着动,那么您低 只能稍微降低 kV  以降低射线剂量。如果 kV  降低超过 5kV ,有可能会导致图像过暗!

测试时用的是体模。

当剂量降低 10 倍后,还能分辨出椎体边缘,类似的 PLDD 椎间盘减压穿刺应该都还能完成。

8.3  缩短曝光时间的技巧

在手术过程中,大家都想用最短的时间曝光,从而降低散射线的量。许多大夫放线时经常快速点一下脚开关,有时候太快了,放线时间过短,会出现废片,反而多放一次射线。有的机器踩下脚开关后,工作站和 C 臂会有一次通讯过程,因此会导致延时几十到几百毫秒才开始曝光,很难控制住曝光时间

下面几个方法可以保证最短的曝光时间。

8.2 说到了第一次曝光时间要足够长,这点是必须的。完成第一次曝光,得到了清晰的图像后:

1.  切换到手动 kV mA  模式。

由于自动曝光模式下,每一次曝光都可能会有 kV mA 的微调,会出现图像亮度波动,因此切换到手

动后就可以保证 kV mA 不会进入调节环节,每次曝光的图像都会是相同亮度。

2. 手动 kV mA  模式下再切换到脉冲模式的 1pps (每秒 1  次脉冲)

一般 1PPS 模式的每次曝光脉冲宽度为 50mS 左右。50mS 时间一到,自动停止曝光。由于有

950mS 的等待时间,因此大夫有足够时间在下次脉冲来临前抬起脚开关。

下图是 1PPs 曝光的图像,由于只有一幅图像,不能实现多帧图像做平均降噪,因此噪点偏多。这样

一次曝光,在离病人 1 米远处散射线剂量约 6nGy。如果是连续透视,一般都会在 3 倍于这个剂量。

如果需要在进针时实时观察,需要连续透视,这时可以考虑使用 8PPS(降低 60%的剂量)而不影响手术。

8.4  其他减少散射线的方法

1. 使用限束器(Collimator)现在的 C 形臂几乎都装了限束器。一般的限束器包括虹膜限束器和双叶限束器,虹膜限束器的叶片用的是铅或钨合金等对射线有很强的吸收左右的材料,双叶限束器是类似材料或铜,使用铜作为双叶限束器可以叫做半透限束器。

医生朋友可以根据病人投照部位的大小调整限束器,比如做腕关节可以关小虹膜限束器,这样关小后,进入人体的射线面积就小了,因而散射线也会小。

现在有的 C 形臂具有 Preview 功能,也就是不用曝光,就可以在图像上看到限束器的位置指示,因此可以方便调节。但有的 C 形臂没有预览功能。这时技师可以根据经验去按限束器调节按钮,根据按键的时间估计开口大小。

2.使用可拆卸滤线栅和可拆卸滤过。

现在欧洲有的国家强制要求用在儿科的 C 形臂需要配可拆卸滤线栅和可拆卸滤过。当对儿童或很瘦的病人做手术时,可以考虑把滤线栅卸下来,并增加过滤,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射线剂量保守估计可以降低 3 倍以上。而图像质量下降不会太多。

9 、怎么因地制宜采取防护措施

其实原本并不想写这一章,怕误导大家不按正规方法去做,并且前面已经把知道的方法都写了。

在我国许许多多的医院射线防护都不健全,当防护都不健全时怎么办呢,手术还得做啊。

以下假设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时的办法。其实买上几百上千的铅衣都很多,医院不买也可以科室或个人买,都能承担得起。下面的这是没 有 办法的办法,偶一为之,不得作为日程射线防护的措施。

9.1 手术室

手术室内没有任何防护屏风,也没有铅衣。那么只能跑远来防护,如果手术室没有铅或钡水泥的正规防护,那么医生朋友们需要搞清楚您所在的手术室墙壁是何种材料。现在的框架结构房屋内墙一般都用

空心砖,空心砖很薄,对射线衰减很少。你最好躲到承重墙或承重立柱后面。如果是实心砖墙,12 墙也不够,24 墙会好些。然后越远越好。

9.2 必须站在室内时

按前面说的,躲在增强器一方,越远越好。最好能躲在其他物体后面,比如 C 形臂的工作站或其他较大的设备后面。

9.3 少曝光,按前面说的各种方法减少射线剂量,减少曝光时间。

别的没有了。再次强调:使用 C  形臂的手术室必须具有等效 1mm  铅当量,手术室内的人员必须经过射线防护培训并有上岗证,必须佩戴射线剂量监测,必须穿戴射线防护装置( 否则一定会剂量超标,造成伤害),必须定期体检,医院必须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终身保存。否则就是违反劳动保护法。

问答:

1:距离机器 2 米远,射线基本接近 0,每年做 c 臂机手术 5k 次以上,才会损害身体。当时我是半信半疑,不知结论如何。

答:距离机器 2 米远的地方射线绝对不是零。用剂量表肯定可以检出。前面贴的文献中一致认为,c臂手术室如果不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那么年吸收剂量肯定超过国家安全标准。穿 0.5mm 铅当量的铅衣只能降低 99%,还不能说降到 0 。5000 次的说法比较不靠谱,比如四肢手术,一次手术可能曝光两三次就可以了,腰椎穿刺可能要几十次上百次。国际原子能机构文献说的是只有满足下面条件才是安全的:穿戴个人防护,个人剂量监测,定期体检。

2 :问一下 中国移动那个信号塔 算电磁辐射吗?正好家中顶上有个

手机基站属于电磁辐射,不是电离辐射。现在没有证据说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明显伤害。电磁辐射能量密度也基本上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基站功率 25w 左右,手机功率 2w,可以算算基站到您家的能量密度和手机辐射到人体的能量差异。

3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C-arm 上面配的快门踏板线的长度是不是就是 C-arm 的相对安全距离呢?如果不是,为什么不能再长一些呢,我想这个无关成本的问题吧,因为每次无法保护自己的时候就只有尽可能的远,可是再远也远不过那根线的长度哇。

答:不同厂家的线长度不一样。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厂家会在意多几米长的电缆增加的成本。更可能的原因是没有考虑我国医生的需求。国外医生几乎都是室内操作的。即使一些国产 c 臂也没有考虑到国情。

我们公司设计的机器脚开关电缆以前是 5 米,后来为了适应中国市场,2013 推出的新产品都标配 9 米。前一段时间日本医生叫起来了,说电缆太长了,室内操作,一大团电缆缠在脚开关上太累赘,于是我们又增加了一个 5 米电缆的脚开关选件。一般医疗设备一旦完成了注册,要做一些更改特别麻烦,需要到药监局更改,重新测试。

 4:病人照射时医生躲到屏风后面,照射后操作也会受到人体散射伤害,请问散射的时间有多长?

散射是慢慢衰减还是几秒内消失?

答:对于 C 形臂,可以很肯定的说,一旦球管停止曝光,所有的散射线都立即消失。至于是微秒级还是纳秒级不知道,但肯定是不到毫秒级的。可以认为 C 形臂和拍片机发出的射线和手电筒的光一样,

一旦停止发光,那么所有的光线都立即消失。

您问这个问题是不是来自放疗设备的经验?放疗设备的能量非常高,达到 MeV 级别以上,会产生剩余辐射(剩余辐射是高能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感生放射性材料放出的辐射(贝塔和伽马射线)

(http://wenku.baidu.com/view/49496ae919e8b8f67c1cb9d7.html),因此,放疗室有规定,停止曝光后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屏蔽室。而 C 形臂和拍片机的射线能量最高到 150keV,差了一个数量级,不能激发出感生放射性材料。

5:本人在基层医院放射科负责照相 没防护措施 和病人一块照 据球管 1.5 米左右 照腰椎 骨盆四肢等 请你估算一下 照多少张超过规定的有效剂量 机子普通的 手洗的那种 有遮光器 。

答:这个很难回答。单次拍片的剂量肯定比 C 形臂透视的要少,但天天操作啊。另外,瞬间大剂量和长时间小剂量的伤害也不同。GBZ177-2006 便携式 X 射线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上没有给出相应数据,我也没有实际经验,该标准上说的是操作位置的散射辐射剂量不应该超过 100uGy/小时。

我查了一下 IAEA 和一些移动拍片机的手册,都明确说了移动拍片必须配备防护措施。比如铅衣。

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措施来降低自己的剂量。

铅衣,或简单的围裙,围脖,也没有几个钱。或把曝光线拉长点,还有注意站位,远离球管,站到机器后面。

6:介入科的医生(男性),做介入对以后生小孩的影响大吗?如何避免?。

答:介入室的医生受到的辐射照射会比骨科手术室的大很多,如果 做好防护,个人剂量监测,如果符合国家的每年不超过 20mSv 等效剂量,应该没有问题。介入室的防护原理,措施和骨科一样,本文的所有措施都适用。IAEA 专门针对心脏介入有防护方面的培训材料:

https://rpop.iaea.org/RPOP/RPoP/Content/AdditionalResources/Training/1_TrainingMaterial/Cardiology.htm

如果医院的室内防护不是特别好,可以尽量在曝光时躲到室外。可以考虑在手术室内放置活动铅屏风,在天花板上悬吊活动的防护装置等。这些装置特别是天花板悬吊屏风在介入室用来放在病人和医生之间特别有用。也没几个钱,介入室完全买得起。

如果担心,可以考虑提前“封山育林”,暂时调到其他科室,避免受辐射

7:我们医院大家比较谨慎,因两位老主任都得肿瘤仙去了,一位肺癌,一位手放射鳞癌,后发生胃癌,伤心啊。现在我们以跑为主,而且都跑很远,至少 5-10 米。有没有必要躲那么远,不穿铅衣大概的安全距离是多少?

答:正好手头有 XXX 3.5kW 骨科 C 臂的散射线参数。简单计算及总结见下图。

由于手术过程中的放线条件,病人摆位等各不相同,很难说多远是安全的,因为不同病人厚度不同,射线参数不同。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有条件站到 11 米的地方就不要站在 10 米位置。能躲到屏风后

面或室外就不要站在病人边上。

8:100KHZ 超大功率高频组合式发生器:频率越高,意味着射线利用率越高,同样的人体,频率越高,需要的射线量越小,却反而更清楚。这样产生的热量就极小,对设备的损耗极大降低,对人的保护更加有效。是这样的吗?谢谢您的指点。

答:使用高频高压发生器的 x 光机和中频机工频机相比可以这样说,原理是高频机高压整流滤波电路中滤波电容可以用比较小的值即可将 kv 纹波降低到 3%左右。而工频机纹波非常大,因此发出的软射线也多。对于大于 20kHz 的发生器,很难说 100khz 的纹波比 20khz 更小,只能说有可能。但具体是否真的更小,完全看其内部 电路设计。只能通过 kv 纹波测量来判断。事实上,即使 100khz 发生器把纹波降低到 1%以下,也才比 20khz 的低 2%。另外,业界有的公司玩偷换概念,把发生器频率换为纹波频率,而纹波频率是工作频率的 2 倍。比如说一个发生器纹波频率是 80khz,其实工作频率只有 40khz。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术室C形臂X射线机的辐射防护--'大全' 2019版
早读 | 拿什么拯救你: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下的骨科医生!
早读 | 骨科医生必看:C臂机防护指南!
手术室里的无形伤害,很多人却忽视了
出射线时躲到铅屏风或铅墙后就安全了?手术室防辐射大招来了
射线防护,你真的懂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