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雅称荟萃:称谓也可以这么美!

《礼记·少仪》有:“言语之美,穆穆皇皇。”中华用语不光讲究谦恭,也讲究婉雅,今天就先来看一看称谓之雅。

中国

巍巍昆仑,滔滔黄河

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晋·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神州:相传,中国远古部落首领黄帝统治的土地被称为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孟子·梁惠王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中夏:《后汉书·班彪列传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吕向 注:“中夏,中国。”

函夏:《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家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家乡: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桑梓:唐·柳宗元《闻黄鹂》:“乡离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梓里:金·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

故园:唐·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园人。”

故乡: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乡国:宋·苏轼《游金山寺》:“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乡邦:南北朝·鲍照《还都》:“君王还京国,游子思乡邦。”

乡关:唐·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井:明·崔桐《醉李补阙雨中寄题》:“白发返乡井,微官有子孙。”

乡曲: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月份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 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 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 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时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子时:夜半、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丑时:鸡鸣、荒鸡。

寅时:平旦、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

卯时:日出、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晓。

辰时:食时、早食、宴食、蚤食。

巳时:隅中、日禺、禺中、日禺。

午时:日中、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当午。

未时:日昳、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

申时:晡时、馎时、日馎、日稷、夕食。

酉时:日入、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

戌时:黄昏、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堕、日曛、曛黄。

亥时:人定、定昏、夤夜。

朋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故交:旧友。唐·杜荀鹤的《山中作与故交宿话》:“山中深夜坐,海内故交稀。”

款交:友谊深厚的朋友。《杜京产传》:“会稽孔巅清刚有峻节,一见而为款交。”

神交:心意相投的朋友。西晋·虞溥《江表传》:“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闻也。”

石交:友谊坚如磐石般的朋友。《史记·苏秦列传》:“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

世交:世代有交谊的朋友。《晋书·何劭传》:“太保与毅有累世之交。”

硕交:友谊非常坚固的朋友。《文选·阮瑀〈为曹公与孙权书〉》:“而忍绝王命,明弃硕交。”

至交:交情最深厚的朋友。唐·孟郊《劝学》:“至涅不缁,至交不疑。”

杵臼交:不嫌贫贱的朋友。《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东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聊斋志异·成仙》:“文登周生,与成生少共笔砚,遂定为杵臼交。”

布衣之交:平等相处的普通老百姓的交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青云之交:与仕宦(即权势者)交的朋友。《书言故事》记载:江淹一次喝酒后感慨地说:“袁明叔与我,有青云交,非直衔杯酒而已。”

半面之交:只见到一面的人。《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应奉的记忆力非常好,有个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看他,几十年后,在路上见到那个车匠,应奉还认得他并同他打招呼。也作“半面之旧”。

一面之交:相逢一面,交情很浅的朋友。《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注引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倾盖之交:萍水相逢却相交甚欢的朋友。《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浃洽。”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之交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兄弟般的朋友。《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金石之交:友谊学厚如金石般坚固的朋友。《汉书·韩信传》:“今足下虽自以为汉王为金石之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肺腑之交: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君子之交:不计功名利禄,以声气相求,道德相期的朋友。《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北周史·黎景传》:“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与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之交。”

贫贱之交:贫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形之交: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新唐书·孟郊传》:“小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之交。”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再世之交:与父子两代都结为朋友。《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了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

总角之交:也作总角之好,指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竹马之交:幼年时的朋友。《世说新语·方正》:“帝曰:‘聊故复忆竹马之交好不?’”

八拜之交: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后来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知音之交(伯牙和钟子期)、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舍命之交(角哀和伯桃)、胶漆之交(陈重和雷义)、鸡黍之交(元伯和巨卿)、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欢伯: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汉·焦延寿《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金波: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动如波。元·张养浩《普天乐·大明湖泛舟》:“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喈喈。”

秬鬯(jùchàng):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赏赐有功的诸侯。《诗经·大雅·江汉》:“厘尔圭瓒(zàn),秬鬯一卣(yǒu)。”

白堕:一个善酿者的名字。宋·苏辙《次韵子瞻病中大雪》:“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冻醪: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唐·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壶觞:盛酒的器皿。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壶中物:唐·张祜《题上饶亭》:“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

杯中物:唐·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

忘忧物:东晋·陶潜在《饮酒·其四》:“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自倾。”

醇酎:味厚的美酒。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阴注阳受》:“复置醇酎数斗於侧,其人以巨杯引满而饮。”

酌:邹智《吊刘忠定公文》:“折寒梅以为羞兮,洒飞泉以为酌。”

酤:《诗经·商颂·烈祖》:“既载清酤,赍(jī)我思成。”

醑(xǔ):本意为滤酒去滓。唐·李白《送别》:“借别倾壶醑,临分赠鞭。”

醍醐:唐·白居易在《将归一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归。”

黄封:皇帝所赐的酒,也叫宫酒。苏轼在《与欧育等六人饮酒》 :“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

清酌:祭祀用的酒。《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唐·徐夤(yín)《劝酒》:“休向尊前诉羽觥,百壶清酌与君倾。”

昔酒:久酿的酒。《周礼·天宫酒正》:“辨三酒之物, 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缥酒:绿色微白的酒。三国·魏曹植《七启》:“乃有春清缥酒, 康狄所营。”

青州从事:美酒的隐语。平原督邮:坏酒的隐语。《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宋代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的诗句。

曲生、曲秀才:唐·郑棨(qǐ)《开天传信记》:“唐代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称曲秀才,吭声谈论,一座皆惊。良久暂起,如风旋转。法善以为是妖魅,俟曲生复至,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后来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别称。明·清雪居士有“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清代北轩主人写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馆难忘曲秀才。”

曲道士:宋·陆游《初夏幽居》:“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曲居士:宋·黄庭坚《杂诗》:“万事尽还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

曲蘖(niè):本意指酒母。《尚书·说命》:“著作酒醴,尔惟曲蘖。”唐·杜甫《归来》:“凭谁给曲蘖,细酌老江干。”

春:《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唐·杜甫《拨闷》:“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茅柴:对劣质酒的贬称或对市沽薄酒的特称。宋·吴聿《观林诗话》:“东坡‘几思压茅柴,禁纲日夜急’,盖世号市沽为茅柴,以其易著易过。”

香蚁:酒味芳香,浮糟如蚁。唐·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

浮蚁:东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绿蚁:酒面上的绿色泡沫。唐·白居易在《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碧蚁:宋·吴文英《催雪》:“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

天禄:《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

椒浆: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屈原《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扫愁帚、钓诗钩:宋·苏轼在《洞庭春色》:“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狂药:酒能乱性,饮后辄能使人狂放下羁。唐·李群玉《索曲送酒》:“廉外春风正落梅,须求狂药解愁回。”

酒兵:酒能解愁,就像兵能克敌一样。唐·李延寿撰《南史·陈庆之传》附《陈暄与兄子秀书》:“故江谘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

般若汤:和尚称呼酒的隐语。宋·苏轼在《东坡志林·道释》中有,“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

清圣、浊贤:《太平御览》引《魏略》:“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三国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渡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后人就称白酒或浊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宋·陆游《溯溪》:“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七弦:三国魏·嵇康《酒会》:“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七丝:宋·赵抃《游青城山》:“陟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

凡桐:佳琴多为桐木所斫。宋·苏辙《大人久废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曲十得三四率》:“久厌凡桐不复弹,偶然寻绎尚能存。”

玉振:古琴弹时金声玉振。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黄鹄、秋啸。”

玉琴:琴以玉饰。唐·常建《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玉徽:琴徽每以玉制。《梁书文学传·庾肩吾》:“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丝桐:相传远古伏羲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孤桐:峄山南坡所产桐木,制琴质好,声音清亮,故称。《尚书.禹贡》:“峄阳孤桐。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鸣丝:古琴拨丝弦而后得声。唐·李白《邯郸南亭观伎》:“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鸣琴:古琴拨弦而鸣。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峄阳:峄山南坡,称“峄阳”,所产之桐是造琴的上等木料,故精美之琴代称之“峄阳”。晋·葛洪《抱朴子.擢才》:“峄阳云和,不为不御而息唱,以竞显于淫洼。”

弦桐:古琴桐木为制,练丝为弦,故称。南朝宋谢庄《月赋》:“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

桐君:桐为斫琴佳材,拟称为“桐君”。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

珠柱:北周·庾信《小园赋》:“琴号珠柱,书我玉杯。”

流徽:古琴以十三徽为志,故琴音为“流徽”,代指琴。南朝梁·张率《相逢行》:“堂上抚流徽,雷罇朝夕施。”

清英:古琴桐制,音色清悦。《文献通考·乐十》:“相如之绿绮,蔡邕之焦尾,以至玉林、响泉、韵磬、清英、怡神之类,名号之别也。”

绿绮:西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焦尾(桐):汉蔡邕以烧焦桐木制琴,故称。《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落霞:唐·陆龟蒙《幽居赋》:“著名聚雪,仍招死草之讯;琴号落霞,尚被枯桐之说。”

舜琴:琴古制五弦,传为舜发明。《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虞弦:相传虞舜制五弦琴。明·高明《琵琶记》:“强对南熏奏虞弦。”

槁梧:以干枯桐木制琴。《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瑶轸:琴轸玉制,泛指琴。唐·李白《北山独酌寄韦六》:“坐月观宝书,拂霜异瑶轸。”

瑶琴:南朝宋·鲍照《泥古》:“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纲罗。”

鹤轸:相传师旷鼓琴,玄鹤来舞。唐·王勃《与员四等宴序》:“古今惜芳辰者,停鹤轸于风衢;怀幽契者,伫鸾觞于月径。”

爨(cuàn)下余:唐·韩愈《题木居士》:“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亦称“爨下残”、“爨下薪”。

三尺桐:也称“三尺琴”。传说神农桐木制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故称。宋·苏轼《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峄阳友:明·黄一正《事物绀珠》:“李建勋称琴为峄阳友。”

清英居士:对古琴拟人戏称。元·罗先登《文房图赞序》:“焦桐字良材,号清英居士。”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命笔、涉笔:提笔撰文、写诗、作画。

起笔:文章的开头。

亲笔:自己写成的文字。

嘱笔:受人之托写的文字。

执笔:集体讨论,由一人或数人动手写。

辍笔:写作时中断或停止。

文笔:文章的韵味和风格。

练笔:练习性的写作。

试笔:尝试性的写作。

仿笔:模仿别人的字画。

神笔、妙笔:特别精彩的文字。

生花之笔:杰出的写作才能。

伏笔:文章中某些读了后才能进一步明白其含义的文字。

警笔:富有启迪和哲理的警句。

闲笔:与题意关系不紧的文字。

名笔:著名人士写的文章。

大手笔:名作家、书画家的作品。

工笔:特别细致的文字、绘画。

掾笔:重要文章或笔力雄健。

仙笔:文章清逸超群为常人所意想不到。

歪笔:无聊、庸俗或耍小聪明的文字。

曲笔: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

信笔:不假思索、随意写成的文字。

逸笔:轻松自如的文字。

随笔、漫笔:对阅读、工作、生活某方面有所感想而写的文章。

赘笔:使文章臃肿的文字。

败笔:字句或笔画写得不好。

秃笔:比喻不高明的写作能力。

大笔:称颂他人的文章。

绝笔:一个人最后的文字或作品。

谨笔:对上级、长辈写信或文章谦称。

草笔:对同辈、小辈写信或文章谦称。

刀笔:旧时的公文、诉讼状。

御笔:皇帝写的文章。

余笔:正文结束后的补充性文字。

润笔:古代的稿费。

投笔:文人不再从事写作。

收笔:文章的结尾。

汉语可以朴实无华,也可以美轮美奂。身处俗世,能够偶尔品味一下这些渐渐被遗忘的雅韵,蛮好。

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更多原创文章

与作者及时互动


微信官方订阅号:直接搜索“还原社”或长按复制(hysociety

如无特殊标注,“还原社”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还原社(hysociet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琴似梅,曲间落雪
白居易与古琴
马未都闲言:琴
琴学丨弹奏古琴,你一定要学会的必备技能——调弦
一张古琴的前世今生_青岛古琴教与学
古琴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