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特点及启示(2017—2021)

原载《教育测量与评价》(双月刊)2022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邹佳叡/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

汪杰锋/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摘  要】为探究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特点,以2017—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形式、语料情境和能力考查层次3个维度来考察。结果表明:在文本形式方面,对图片、图示及图表这3类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较为均衡;在语料情境方面,对个人生活情境和社会公共情境的考查比重明显高于语文学科情境;在能力考查层次方面,对检索与提取能力的考查相对较少,注重对概括与分析能力、评价与表达能力的考查。今后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命制可更新文本形式,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文本;关注语文学科情境,体现高考语文命题的学科性;均衡分配能力考查层次,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高考语文;文本形式;语料情境;能力层次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执行的,专门针对全球15岁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等素养进行评估的项目,每3年举行一次。在阅读领域,PISA 2000首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ous texts)这一全新概念。2009年,我国上海中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试,阅读成绩虽然名列全球第一,但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受此影响,我国语文学界开始有意识地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在第三、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分别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1]等表述,从课程标准层面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做出了具体要求。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次也较多,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推动了高考语文命题的变革,其中最鲜明的变化便是高考语文命题方式的多元化,如阅读材料来源的广泛性以及阅读文本形态的多元化等。[2]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选择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现状与特点。

一、研究设计

1

概念界定

PISA 2009按照阅读文本的外在形式,将文本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4种不同类型。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列表(list)构成的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文本,包括清单、表格、图表等;混合文本是由若干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构成的单篇文本;多重文本是由几篇相对独立的文本构成的,这些文本可以是连续性的也可以是非连续性的,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或不明显,甚至可以互相矛盾。[3]
由此可见,在PISA测评的视域下,形式是区分各种文本类型的重要标准,形式上的特殊性是各类文本的第一性,且不同的形式对应着不同的阅读素养。[4]这反映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就意味着不同的文本形式可能指向不同的能力考查层次。例如,根据PISA的定义,非连续性文本可以考查学生检索信息或根据图表进行表达的能力,混合文本可以考查学生的图文互释能力。因此,从外在形式的角度来界定文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阅读测评的实际要求。但由于受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影响,国内研究者往往会扩大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将多重文本与混合文本也纳入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认为“非连续”不仅指形式上的非连续,亦指意义上的非连续。[5]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却混淆了文本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导致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命题指向的模糊。因此,从命题指向的清晰性、精准性角度看,一般不建议扩大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的外延。[6]
综上所述,承袭PISA测评的理念,本研究认为文本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文本的内容,并产生不同的文本功能和阅读指向。因此,笔者从外在形式上来严格区分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以及多重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特指那些以独立或者组合形式出现的纯图片、图画、表格等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则指那些以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材料,专门考查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试题类型。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为研究对象。依据PISA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笔者将各年份、各省份高考语文试卷中存在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在2017—202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共出现了16次,且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作文题占少量。
表1 2017—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统计信息
3

试题分析框架的凝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命题思路和框架”中提出:语文考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选择和组合角度多样、视野开阔的考试材料,并且呈现出鲜明的命题指向。[7]因此,本研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文本形式、语料情境、能力考查层次3个维度来建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分析框架。
在文本形式维度,研究者一般采用列举法来概括非连续性文本的常见样式。例如:邱辰[8]将非连续性文本分为图类、表单类、文字说明类、媒体类、多材料组合类、部分公文等;王建红[9]根据呈现方式的不同,将非连续文本分为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文本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字文本的信息组合体。这种分类方式虽然列举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常见形式,但却扩大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外延,将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也归为非连续性文本。本研究结合PISA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从文本的外在形式来划分,将非连续性文本分为图表、图示和图片3个大类。
情境是近年来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所谓语料情境就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所处的实践情境。[10]PISA 2018依据阅读目的将情境分为4类,分别是个人的、公共的、教育的和职业的[1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7];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根据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的不同,将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12]。本研究借鉴以上分类标准,根据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不同,将语料情境分为学生的个人生活情境、社会公共情境、语文学科情境3种。
能力考查层次也可以理解为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命题指向,即希望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考查学生何种能力。PISA阅读素养测评框架的能力考查分为3类: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3]但这3种能力是PISA针对所有文本形式做出的要求,具有宏观性和概括性,并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国内研究者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建构起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体系。例如:管贤强[13]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要求归纳为5类,即筛选整合、理解阐释、反思评价、推断探究、实践应用;赵宁宁等人[14]结合已有的阅读心理模型,并依据国内外课程标准、测评框架,构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三大能力指标,分别是定位整理能力、推理整合能力和评价运用能力。结合PISA阅读素养框架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本研究将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能力考查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归纳为3类:检索与提取能力、概括与分析能力、评价与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文本形式、语料情境和能力考查层次3个维度构建了2017—2021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分析框架,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2017—2021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
试题分析框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文本形式维度

依据本研究对文本形式的界定,笔者对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各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题目数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结合具体试题内容,进一步分析其命题特点。
图1 2017—2021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各文本形式题目占比图
(1)侧重图片类文本,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媒介发生了巨大转变,图片成为与文字并峙的人类交流与表征的重要工具与途径之一,21世纪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读图时代”。[16]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读图能力成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图片类试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图片类文本有漫画、宣传画、照片等多种形式,它们往往具有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特点,因此,图片类文本试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及鉴赏能力。
根据图1 可知,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图片类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在所有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0%,这充分显示了图片类试题在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研究发现,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图片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漫画为主。所谓漫画就是指以一种简单而夸张的方式来描绘某一客观事物,从而以幽默、讽刺的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具有形象生动、简洁传神的特点。因此,漫画类的非连续性文本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其他文本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图2 所示为202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6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拟标题,并分别简要评价图中的创意。学生要作答这一题目,首先要结合社会背景读出漫画的时代内涵,理解其创意所在,其次要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图片的标题和创意,这对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图文转换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图2 2020年浙江卷第6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2)重视图表类文本,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图表类文本具有形式简洁、信息含量大的特点。命题者一般会用数据表格的形式反映某一话题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内的客观情况,要求考生分析、比较、概括数据表格反映的主要信息,或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建议等,对考生的语用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必须学会阅读不同表格,能够从表格中迅速提取关键信息,并在必要时进行图文转换。
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图表类文本的题目数量在高考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图片类文本,达到了33%。进一步分析发现,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有两种。一是数学统计表,如2019年天津卷第21题,通过柱形统计表展示初中生“喜欢的榜样类型”(如图3所示),要求考生根据统计结果就榜样教育向学校提出建议。二是信息表格,它将各类信息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如2020年江苏卷第4题,要求考生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简表”(如图4所示)所呈现的内容,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及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表格类型,例如2017年天津卷第20题第一次出现了词云图(如图5所示),虽然题干中对词云图的概念以及阅读方法做出了解释,但也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图3 2019年天津卷第21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图4 2020年江苏卷第4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图5 2017年天津卷第20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3)兼顾图示类文本,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与图片类和图表类文本相比,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对图示类非连续性文本关注较少,其题目数量仅占据非连续性文本题目数的27%。尽管如此,图示类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也不容忽视。与其他文本相比,图示类文本可以将原本看不到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实现思维的可视化。[17]因此,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呈现图示类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考语文命题对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关注,也契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理念。
图示类非连续性文本一般包括流程图、示意图、框架图等,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主要以各类流程图的形式出现,即将某一事件的流程或者文本的内容结构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第21题,展示了某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所规划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要求考生将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考生在作答时必须读懂各个流程的内容以及箭头所指示的顺序,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估、反馈”之后,箭头又回到了起点,说明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流程。这一流程图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进行可视化,再让考生对其进行文字介绍,体现了对考生逻辑思维的关注。
图6 2018年全国卷Ⅰ第21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2

语料情境维度

本研究将非连续性文本的语料情境分为个人生活情境、社会公共情境和语文学科情境。依据这一界定,笔者对2017—2021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语料情境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图7 所示。根据具体试题内容,进一步分析其命题特征。
图7 2017—2021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各语料情境分类统计
(1)贴近学生生活,聚焦社会发展,试题的时效性和实践性较强
由图7可知,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个人生活情境类和社会公共情境类试题所占比例较为接近,共同占据了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情境的81%,这凸显了高考语文试题鲜明的生活导向和实践导向,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个人生活情境方面,试题所选取的情境可以大致分为两种。[18]一是考生获得的个人体验,既包括情感层面的,也包括学习过程、方法及策略层面的。如2018年江苏卷第5题的非连续性文本为漫画“兔子拔萝卜”(如图8所示),要求考生理解其中寓意,并通过题目选项传达给考生“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的道理。二是个体角度建构意义层面的,主要指表达和交流等“倾吐”过程中的意义建构、个人创造。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表达和交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实践能力。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22题以“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为特定情境(如图9所示),要求考生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构思作文。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通过这一非连续性文本感受到浓厚的师生情谊,激发起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在师生交往、感恩教师等角度产生一定的思考。
图8 2018年江苏卷第5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图9 2019年全国卷Ⅲ第22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在社会公共情境层面,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大多选择能反映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素材,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语文课程的社会价值。例如2020年江苏卷第4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技术特性、联结主体、代表性应用等信息,为学生全面、立体地展现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如图4所示)。
(2)语文学科情境相对不足,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具象化呈现
所谓具象化是指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往往需要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观测的具象,而这一具象往往通过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图像、情境来呈现。由图7可知,语文学科情境类试题数量仅占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19%,这说明语文学科知识的具象化呈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实际上,与物理、化学等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学科不同,语文知识具有很强的无序化特征,它以个体言语经验的语篇为基本单位,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都是语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19]另外,除了语音、词汇、语法等显性知识,语文学科还包含大量内隐的情感性、道德性以及价值性知识,即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需要采用一些感悟式、体验式的方法。这种无序化的知识体系及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很强的模糊性与抽象性,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将语文知识适当地进行具象化呈现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而非连续性文本因其形式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将语文知识具象化的绝佳载体。如2017年江苏卷第5题,要求学生选出与漫画情境最吻合的诗句(如图10所示),这就将比较抽象的情感和深邃的诗歌主题采用具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但遗憾的是,这种承载语文学科情境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并不多见。
图10 2017年江苏卷第5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3

能力考查层次维度

由上可知,本研究将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能力考查层次分为3类:检索与提取能力、概括与分析能力、评价与表达能力。依据这一界定,对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图11 所示。
(1)对检索与提取能力的考查相对较少
比较图1、图7、图11可知,在文本形式、语料情境和能力考查层次3个分析维度中,能力考查层次维度各部分题目之间的占比差异是最大的。其中,检索和提取能力占比最少,仅为10%。检索和提取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快速、准确地检索并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该类题目较为简单,往往是罗列出来一些信息,让考生根据记忆或者材料中的显性信息进行作答。如2020年天津卷第3题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图12所示),题干为“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是( )”。这种题目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仅相当于SOLO分类法中的单一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或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的记忆和理解水平,因此在高考试题中涉及较少。
图11 2017—2021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各能力考查层次占比
图12 2020年天津卷第3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2)注重对概括与分析能力、评价与表达能力的考查
概括与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深入探究文本,通过分析和推理,将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总结出其主要观点或思想的能力。评价与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就文本反映的信息做出恰当的评价,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使用恰当的文体和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这两种认知和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当于SOLO分类法中的关联结构水平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以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的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水平。对考生的概括与分析能力、评价与表达能力进行考查,既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如图11所示,在2017—2021年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这两类试题数量占了所有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绝大多数,可以看出高考语文试卷中对考生认知和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视。例如,2019年浙江卷第6题的第(2)题,要求考生根据“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如图13所示),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考生必须在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并进行恰当表达。又如2020年浙江卷第6题,命题者提供了宣传抗疫的图片(如图2所示),然后设置了两个问题:(1)为图片拟标题;(2)分别简要评价图中的创意。这两个题目的设置分别指向考查学生的概括与分析能力、评价与表达能力,实现了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
图13 2019年浙江卷第6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三、命题建议与启示

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在文本形式、语料情境和能力考查层次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为未来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命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更新文本形式,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文本

目前,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主要有图表类、图示类和图片类3种。在这3种形式中,最常见的又为数学图表、流程图以及漫画等,这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可以得到印证。这些文本形式虽然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较为常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信息媒介逐渐被手机、网络等数字媒介取代,人们获取、呈现和表达信息的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媒介以其特有的前沿性、高效性、交互性等特点[20],催生出了大量全新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这些全新的文本形式也为高考语文命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因此,高考语文命题时,在图表类文本中,可以引入当下较为流行的可视化图谱,包括词云图、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等;在图示类文本中,除了以箭头和各种特定符号组成的流程图,还可以引入各式各样的思维地图、思维导图、电子导航地图、地铁票价图等;在图片类文本中,除了常规的漫画、图片,还可以引入各种徽标、屏幕截图、广告等。这些新式文本与考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关,不仅能够开阔考生的视野,丰富其想象空间,还能够很好地促进考生的创造性思考与表达。
2


关注语文学科情境,体现高考语文命题的学科性

通过对2017—2021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可知,在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语文学科情境类相对于社会公共情境类和个人生活情境类来说,试题占比相对较少。这固然与非连续性文本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21],但应该注意的是,语文是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呈现的学科载体,为了测评学生的语文知识及其审美、文化等素养的掌握和发展情况,在试题命制时应当给予语文学科情境更多的关注。
另外,从知识的存在形态出发,语文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对语文学科情境的营造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显性的语文知识主要包括各种字、词、辞章、语法、文章、文学等,在语文学科中,这类知识繁多且无序,采用特定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可以使得无序、细碎的语文知识变得有系统、有条理。例如,可以通过各类统计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将语文基础知识、故事篇章情节等加以整合和串联,从而形成完整的语文显性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整合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第二,隐性的语文知识主要包括思想、情感、审美、文化、语感等一些学生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述的知识,这种知识带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性质,学生往往只能通过体验、涵泳等途径习得,带有很强的经验性。而借助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将比较抽象的思想情感具象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意蕴。因此,在高考语文命题中,可以结合一些生动具体的图片对学生的隐性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查,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

均衡分配能力考查层次,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探索与开发。例如,夏正江[22]从宏观角度将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分为本体性阅读能力和相关性阅读能力两类,其中,本体性阅读能力分为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和探索性阅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三能力之间呈一种相互关联的立体化的金字塔结构。由此观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层级,但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命制不能单一地指向某一种能力,而是应当对各种能力予以兼顾,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可以在同一个或多个非连续性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多个能力指向不同的题目,从而实现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2020年浙江卷第6题中设置的两个问题就较好地实现了这一要求,体现了试题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是今后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命制的方向。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种传统而又新颖的文本形式,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次较多。但是,由于人们对其的研究时间尚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一些基础性认识问题尚在讨论之中,对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命制特点及规律的探索也还需要研究者们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货丨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命题趋势分析
如何应对高考语文阅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怎么备考
高考语文:2017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新闻?
2020年语文高考的命题方向及考查重点高中语文教和学
高考大家谈(12) | 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