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叶草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独叶草
独叶草,多年生小草本,高3-10cm。基生叶,叉指状分裂,叶脉开放二歧式。花单生,萼片花瓣状,花瓣缺。瘦果狭倒披针形。中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分布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生于海拔2750-3900m处的林下,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进化和该科的系统发育有科学意义,国家一级保护稀有种。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基本资料形态特征花部特征生长繁殖生长及其与环境分布范围种群生长发育种群分布濒危及保护濒危原因保护价值保护措施
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项植物价值科研价值药用价值
展开
基本资料形态特征花部特征生长繁殖生长及其与环境分布范围种群生长发育种群分布濒危及保护濒危原因保护价值保护措施
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项植物价值科研价值药用价值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独叶草
  独叶草
【科别】:Ranunculaceae 毛茛科
【濒危类别】:稀有
【保护级别】:1级
【花期】:4-6
【果期】:8
【现状】:因该种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森林的破坏采挖,植株数量逐渐减少,自然分布日益缩减
【土壤PH值】:偏酸性
【土壤类型】:腐殖质土
【地形特征】:亚高山至高山
【生态特征】:生于荫蔽,潮湿的林下
【群落特征】: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独叶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10厘米,无毛。根状茎细长,分枝,生多数不定根;芽鳞3,膜质,卵形,长4-7毫米。叶常1片基生,心状圆形,宽3.5-7厘米,5全裂,中、侧裂片断浅裂,下面的裂片不等2深裂,顶部边缘有小牙齿,下面粉绿色;脉序开放二叉分歧;叶柄长5-11厘米,单花,直径约毫米,花葶高7-12.5厘米;花被片(4-)5-6(-7),淡绿色,卵形,长5-7.5毫米,顶端渐尖,基部狭且具线状紫班;退化雄蕊(-3)5-8;心皮3-7(-9),长约1.4毫米,种子白色,扁椭圆形,长3-3.5毫米。在繁花似锦、枝繁叶茂的植物世界中,独叶草是最孤独的。论花,它只有一朵,数叶,仅有一片,真是“独花独叶一根草”。
独叶草的地上部分高约10厘米,通常只生一片具有5个裂片的近圆形的叶子,开一朵淡绿色的花;而小草的地下是细长分枝的根状茎,茎上长着许多鳞片和不定根,叶和花的长柄就着生在根状茎的节上。
编辑本段花部特征
独叶草花单生,直径9±1.2mm,两性,辐射对称,无特殊气味。其花部结构由外而内依次为
  独叶草
花被片,不育雄蕊,可育雄蕊和雌蕊群。其花被片淡绿色,长4±0.9mm,宽2±0.6mm;不育雄蕊的头部膨大,其腹面具凹槽,凹槽的表皮细胞可分泌蜜液;可育雄蕊的花药开裂前为鲜艳的紫红色,开裂后露出白色花粉。花期一般为四月底至五月中旬,历时15-20天。经鉴定,独叶草的主要访花昆虫为桃蚜荻草谷网蚜以及一种膜翅目茧蜂科昆虫。
根据蜜汁在整个花期中的分泌情况,可分为4个时期:分泌前期,为花开放后的第1-2日,花药均未开裂,不育雄蕊表面干燥;旺盛期,为花开放后的第3-8日,花药陆续开裂,蜜汁分泌旺盛,不育雄蕊腹面可见透明液滴;湿润期,为花开放后的第9-15日,多数花药开裂后,蜜汁分泌量明显减少,不育雄蕊仅表面湿润;干涸期,为花开放后的15日以后,花期即将结束时,散粉完毕,蜜汁停止分泌,不育雄蕊表面干燥。当蜜汁充足时,昆虫访花频率最高可达每小时2.7次(包括所有访花昆虫),蜜汁分泌的各个时期,昆虫访花频。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独叶草以无性繁殖为主,属环境依赖型植物,适应的环境范围狭小,仅生存于中高山地区的针叶林或阔叶林中,要求凉湿气候和腐殖质深厚的土壤,迁地保护较困难。在目前条件下,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保护独叶草生存的环境,特别要注重对牛皮桦、巴山冷杉和太白红杉群落的保护,为独叶草种群生存与扩展创造条件。在未解决在低海拔地区独叶草的人工成功繁殖问题之前,不宜提倡引种栽培或以其他方式进行迁地保护。
独叶草静态生命表显示不同种群的死亡率和存活率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并且与环境变化相适应.幼龄时dx、qx和Kx,为负数;在种群年龄达到3-5龄级以后死亡率增加;8-10年生以后死亡率平稳等是独
  独叶草
叶草种群生命表反映的基本特性.环境因素对独叶草种群动态有一定的影响,随海拔升高独叶草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高峰期拖后,个体寿命延长.海拔高于2700m的巴山冷杉林和太白红杉林下比牛皮桦林下更适合独叶草种群生存.如果以种群密度最大年龄为起始点,不同独叶草种群存活曲线均属于DeeveyC型。独叶草-生态特征
应用CI-301PS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营养叶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独叶草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3:30和16:30左右,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叶片的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的变化也呈双峰型。自然条件下,独叶草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气孔导度(Gs)之间都具有多项式回归关系,只能适应较窄的光照环境。
编辑本段生长及其与环境
独叶草是毛茛科的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是中国云南、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特有的小草。它生长在海拔2750-3975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生长环境寒冷、潮湿,十分隐蔽,土壤偏酸性
独叶草(6张)
。这是毛茛科植物的生长环境特点。分布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多数产地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处于0℃以下,夏季最高气温只达20℃左右。土壤为腐殖质土,通气性较好,偏酸性,厚度为10-30厘米。叶独草生于林下,光照微弱,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大。一般多在糙皮桦。
濒危植物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种群保护的策略,通过样地调查、室内测定和统计分析,对太白山地区独叶草种群的营养构件(根、茎、叶)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其所处群落的生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独叶草各营养构件的生长发育规律均可用方程y=A B1x B2x2 B3x3表示(y为构件数量特征,A、B为常数,x为个体年龄).生长于不同群落内的独叶草种群各营养构件生长发育水平
  独叶草
具有显著差异(P<0.05):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林下(海拔2700~2900m)的独叶草种群,其营养构件在数量和形态发育指标上最优;生长于太白红杉林下(海拔2900-3100m)的种群次之;生长于牛皮桦林下(海拔2500-2700m)的种群较差。
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影响独叶草种群构件结构的9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发现人为干扰、光照、气温、湿度,土壤pH值、土壤水分是影响独叶草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因素;土壤腐殖质厚度、有机质含量和群落盖度也有一定影响。独叶草种群以无性繁殖为主,生存环境特殊,应以就地保护为主,对其赖以生存的牛皮桦、巴山冷杉和太白红杉群落应重点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不提倡引种栽培或以其他方式进行迁地保护。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独叶草零星分布在陕西太白县、眉县、洋县,甘肃迭部、舟曲、文县、四川马尔康、茂汶、金川、南坪、泸定、松潘、峨眉山及云南德钦等地。生于海拔2200-3975米地带的亚高山至高山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
由于该种生长于亚高山至高山原始林下和荫蔽、潮湿、腐殖质层深厚的环境中,种子大多不能成熟,主要依靠根状茎繁殖,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人为破坏森林植被和采挖,使其植株数量逐渐减少,自然分布日益缩小。
编辑本段种群生长发育
独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由多年生根状茎和着生于根状茎节部的不定根、叶和芽构成一个个体。一般情况下,根状茎每年延伸一节,节间长AL>C30,在节间形成芽和不定根,并生长
  独叶草
出一个叶片。节间侧芽萌发后形成分枝,分枝角度BCSL=CS,构型为合轴分枝所形成的散布状游击型。根状茎与母体断开后,可形成无性系分株。无性系分株个体的最大年龄可达15年。随年龄增长,无性系分株的根系数量、分枝数量、叶片数量等逐年增加,到13龄左右时开始下降;而根状茎直径变化不大,长度累积增长,在13龄以后增加速度减慢。
种群各构件生长发育包含不同生境条件的基本信息,其生长发育规律体现着各种群的基本特点。经过对独叶草各构件的生长发育参数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拟合方程,可以看出,独叶草种群各构件参数与年龄的关系。这说明不同的独叶草种群各构件尽管功能各异,但生长发育过程协调,生长发育节律基本一致。13龄以前各构件参数不断增加,说明其种群生活力旺盛、扩展能力较强;此后生长缓慢,可能与个体衰老、种群及构件的扩展能力减弱有关。
独叶草种群总体上呈稳定型。不同森林群落中独叶草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相似,1-2龄级个体数量少,3-5龄级个体数量最多,此后,随年龄增加,个体数量减少。由于独叶草种群以无性繁殖,种群各龄级株数既可从小龄级进入,也可从无性系母株上脱离产生,独叶草种群以无性繁殖特点补偿了幼龄株数的不足,对维持种群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正是独叶草种群与有性生殖植物的植物主要区别。
编辑本段种群分布
  独叶草
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是我国特有的稀有濒危植物,本研究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负二项参数、扩散型系数、丛生指标、Cassie指标、聚块性指标、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x^2拟合检验,对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独叶草种群总体呈聚集分布,t检验差异显著;k=1.372;集群强度较高;离散分布拟合结果符合负二项分布模型。
(2)不同群落独叶草种群的聚集强度不同,牛皮桦群落的独叶草种群聚集强度最大,依次为箭竹林、金背杜鹃灌丛、太白红杉林、巴山冷杉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格局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保持建议。
编辑本段濒危及保护
濒危原因
  独叶草
独叶草种群构件生长发育受到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影响独叶草种群构件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人为干扰以及光照、气温、空气湿度、土壤ph值、土壤水分、群落盖度、腐殖质厚度等自然因素。海拔2700-2900的巴山冷杉林内人为干扰较少,是独叶草种群生长发育较适宜的生境。海拔2500-2700区间的牛皮桦林下的土壤腐殖质层薄,人为干扰较多,独叶草个体寿命短,构件发育不够充分,已经表现出退化现象。海拔2900-3100的太白红杉林的人为干扰虽然较少,但高海拔地区的严酷气候条件可能成为限制因素,独叶草构件生长发育介于前两个种群之间。 保护价值
营养叶的脉序、根状茎和花被片待的形态解剖特征都有别于毛茛科的其他属,这种原始被子植物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进化和毛茛科的系统发育有一事实上的科学意义。全草供药用。 保护措施
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列为保护对象,并在分布集中地划出保护小区。
编辑本段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项
独叶草的生长环境特殊,种子也难以采到,过去尚未开展人工栽培试验,今后应以保护天然资源,促进自然更新为主。同时,可以在近似的环境中移栽其根状茎,并开展结实生物学和种子繁殖的研究,进行引种驯化。
编辑本段植物价值
科研价值
  独叶草
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进化和该科的系统发育有科学意义,独叶草不仅花叶孤单,而且结构独特而原始。它的叶脉是典型开放的二分叉脉序,这在毛茛科2000多种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种原始的脉序。独叶草的花由被片、退化雄蕊、雌蕊和心皮构成,但花被片也是开放二叉分的,雌蕊的心皮在发育早期是开放的。这些构造都表明独叶草有着许多原始特征。因此,独叶草自1914年在云南的高山上被发现后,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他们认为,对独叶草的研究,可以为整个被子植物的进化提供新的资料。 药用价值
  独叶草
独叶草
【异名】:化血丹。
【来源】:为菊科植物大独叶草的根、叶。
【植物形态】:独叶草
【采集】:秋冬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辛麻微苦,热,有小毒。
【功用主治】:散瘀,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风湿筋骨痛。
【用法与用量】
内服:研末,3-5分。
外用:研末调敷。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独叶草(6张)
开放分类:自然植物珍稀植物被子植物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国稀有濒危植物双子叶植物纲各类植物名称木兰亚纲毛茛目珍稀濒危植物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芒萁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副作用与禁忌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内科病用药 >> 理气健胃用药篇
砂仁怎么种植?砂仁怎么管理?砂仁病虫害怎么防治?
中草药大全 52—52 肺结核用药
中药材芒萁
北京 野菜相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