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蝾螈科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蓝尾蝾螈
蝾螈科(Salamandridae):有尾目的1科,通常全变态,偶有童体型,均有肺(个别属退化或残迹状),睾丸分叶,肛腺三对,体内受精。前颌骨2或1,鼻突一般左右分离(疣螈属例外),均较长与额骨相连接,无间颌骨。约有24属80种(其中化石15种,已灭绝8属10种)。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分布
下属分类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毒性
展开
分布
下属分类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毒性
展开
编辑本段分布
广布于北非、欧洲亚洲东部及北美东部和南部。以北半球温带为
蝾螈(21张)
主,仅少数种类渗入亚洲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古北界的属种最多。在中亚、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越南中国日本都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现有6属18种及亚种:疣螈属6种及亚种,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山区;蝾螈属4种及亚种,广布于华东、华中和云贵高原瘰螈属4种,肥螈属2种及亚种,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及贵州东部;棘螈属和滇螈属各有1种,前者分布于浙江镇海,后者分布于云南昆明
编辑本段下属分类
棘螈属
主要特征为方骨后外侧有1向前弯曲的钩状突。全长7~8厘米,背和体侧均呈黑色,有蜡光,腹部朱红色,有不规则的黑斑,头部大,四肢细长,尾侧扁,常年在溪流边栖息。仅2种。琉球棘螈Echinotriton andersoni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我国台湾曾有分布,但已灭绝。镇海棘螈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是1932年由张孟闻先生首次发现于我国浙江省宁波地区镇海县城湾村,当时定名为镇海疣螈,唯一的模式标本因日军侵华而遗失。此后模式产地的生境产地的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近50年在该地再未发现该种标本。《中国动物志》编写组专门针对这一物种组织了多次调查,在1978年间,蔡春抹先生于镇海县(现属宁波市北仑区)瑞岩寺附近再次发现镇海棘螈。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1]瘰螈属
(瘰读音luǒ)体长100~155毫米。头部扁平,犁骨齿列“Ω”形。躯干圆柱状,四肢细弱而长。尾侧扁。皮肤粗糙。头侧有腺质棱脊,背正中有脊棱,背面瘰粒分散均匀,沿体两侧的略大而明显。腹面橘红色斑显著。已知5种(亚种),除1种分布于越南北部外,均分布于我国。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也作中国瘰螈香港亚种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hongkongensis)分布于香港;尾斑瘰螈Paramesotriton caudopunclatus分布于贵州东部和湖南西南部;广西瘰螈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分布于广西宁明。栖息于植被茂密、环境潮湿的山区急流的回水荡内及其附近。常隐匿在溪内石下或溪旁杂草丛中以及被腐叶遮盖的潮湿土穴、石缝内。以鞘翅目的成虫、鳞翅目的幼虫等多种昆虫为食。中国瘰螈体色棕黑,背脊浅棕红色,腹面色深有橘红色斑,尾腹面橘红,雄螈尾侧无斑。尾斑瘰螈背面有3条土黄色纵纹,腹面色浅有深斑;雄螈尾侧有几个镶黑边的紫红斑;指、趾侧缘膜宽扁;4月产卵于溪流内,贴附在石缝间,有卵63~72粒。卵呈椭圆形。广西瘰螈体背面及两侧全为黑褐色;背嵴强烈隆起;尾扁薄而高;前肢短,前伸指端达眼眶后缘;生活于平缓流溪内,偶发出“哇、哇”叫声,曾发现胃内有蛾类、捕食蚯蚓等。[1]疣螈属
头部骨质棱显著。额鳞弧极粗壮,上颌骨与鳞骨和方骨相触,翼骨前端或以韧带或直接与上颌骨连接。背正中有明显脊棱。皮肤极粗糙,满布瘰粒和疣粒,体侧有纵行排列的瘰粒12~16枚,或连续隆起的瘰疣。尾侧扁而较长。多生活在海拔200~3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以陆栖为主,多隐匿在石隙或土洞内。成体捕食蚯蚓、蜈蚣和多种昆虫。幼体以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大凉疣螈在交配时,雄螈以前肢挽住伏在背面的雌螈的前肢,缓缓爬行。体内受精。4~6月为产卵季节,此时成体出现的数量甚多,尔后不易见到。细痣疣螈把卵产在塘边腐叶间,多成堆状,52~92粒。大凉疣螈把卵于水草上,单粒分散在水中,250粒左右。刚孵出的幼体有平衡枝,体长约20毫米时即消失。幼体的尾鳍和外鳃均发达。有6种(亚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可分为2个种组。细痣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asperrimus group包括海南疣螈Tylototriton hainanensis,仅见于我国海南岛琼中和陵水;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分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asperrimus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越南北部,文县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wenxianensis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地区,有时也独立成种,即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贵州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group包括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多见于云南西部,在印度、尼泊尔、缅甸北部、泰国也有分布;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仅见于贵州西部;大凉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仅见于四川大凉山区。均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1]肥螈属
仅2种:黑斑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和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产于我国华中、华东南各省。皮肤光滑,体躯肥胖。头部平扁,有上唇褶,犁骨齿列“八”字形。躯干和尾基部浑圆,尾後段侧扁。四肢粗短。指、趾侧有缘膜或相连成半蹼,多栖息在较为平坦的大小山溪内,白天多隐匿在水荡或缓流处。静伏于石下,个别的在水底石间缓慢爬行或游泳,夜间多出外活动。以蚯蚓、象鼻虫、虾、小蟹、螺类等为食。5~6月是主要的繁殖期。卵产于缓流处石下,卵单生或相连,一般为30~50粒,贴于石块底面。晚期胚胎有外鳃、平衡枝和前肢芽。多作为食用。去其内脏后晒干研末,以酒或开水吞服,可治疗痢疾,故常遭捕杀,数量减少。[1]蝾螈属
犁骨齿呈“∧”形,唇褶较显,前颌骨1枚,鼻突中间无骨缝;上颌骨和翼骨均短,二者相距远。基舌软骨有1对指状突,2对角鳃骨均骨化或仅有1对骨化,上鳃骨仅1对。幼体有平衡枝,外鳃3对,羽状;尾背鳍褶始自体前部,鳍褶低而平直。体全长61~155毫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趾无蹼;尾极侧扁。现有6种及亚种,均分布于亚洲东部。日本有剑尾蝾螈Cynops ensicauda和红腹蝾螈Cynops pyrrhogaster两种。中国有4种及亚种,以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分布最广,常见于华东和华中地区;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Cynops cyanurus cyanurus见于贵州水城,楚雄亚种Cynops cyanurus chenggongensis见于云南中部;呈贡蝾螈Cynops chenggongensis仅见于云南呈贡。生活在丘陵沼泽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进入冬眠。3~9月多在山边水草丰盛的水坑或稻田内活动。底栖,爬行缓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觅食蚯蚓、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等。在寻求配偶时,雄螈经常围绕雌螈游动、时而触及雌螈肛部,时而在头前,弯曲头部注视雌螈、同时将尾部向前弯曲急速抖动,如此反复多次,有的可持续数小时。当雄螈排出乳白色精包(或精子团),沉入水底粘附在附着物上时,雌螈紧随雄螈前进,恰好使泄殖腔孔触及精包的尖端,徐徐将精包的精子纳入泄殖腔内。精包膜遗留在附着物上。纳精后的雌螈非常活跃,尾高举与体成40°~60°,约1小时后才逐渐恢复常态。雌螈纳精1次或数次,可多次产出受精卵,直至产卵季节终了为止。在产卵时雌螈游至水面,用后肢将水草或叶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将卵产于其间。每次产卵多为1粒,产后游至水底,稍停片刻再游到水面继续产卵;一般每天产3~4粒,多者27粒,平均年产220余粒,最多可达668粒。一般经15~25天孵出。即将孵出的胚胎有3对羽状外鳃和1对细长的平衡枝。蝾螈是较好的实验动物和观赏动物,也能捕食水稻田中的水生昆虫。[1]滇螈属
仅1种,即滇螈Hypselotriron wolterstorffi。雄螈全长92毫米~110毫米,雌螈127毫米~148毫米。头后部高起,两侧无脊棱,吻端较窄、唇褶显著、犁骨齿列呈“∧”形。皮肤光滑无痣粒,躯干略侧扁,背脊明显隆起,四肢细弱而较长,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几相遇;内、外掌突小而显,指4,趾5。均较细扁而无缘。膜尾与头体儿等长,尾肌发达而宽厚,鳍褶薄而窄。体背面棕黑色,背脊至尾后端有橘红或橘黄色,有的体侧有之;眼后下方有1枚橘红色圆斑腹面色斑变异大,肛周围至尾缘橘红色。成体具鳃孔或鳃迹,生活于海拔1900米的滇池四周长有水草的浅水处,以水栖为主。产卵在水草上,渔民捕鱼时常可捕到滇螈。分布于云南昆明和宜良。[1]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全长一般不超过230毫米,头躯略扁平,皮肤光滑或有瘰疣,脊棱弱或显,有些种类在繁殖季节期间雄性的背脊棱皮膜显著隆起,如欧螈;肋沟不明显,陆栖种的尾略呈圆柱状或略侧扁;四肢较发达,指4,趾5或4(四趾螈属)。犁骨齿两长列,呈“∧”形或“□”形;有前额骨,无泪骨;多数种有额鳞弧。成体耳柱骨与鳃盖骨合并或仅有短的柱状突,隅骨和前关节骨愈合。基舌软骨有1对或2对辐射状的指状突,角舌骨粗大,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鳃弧2对,角鳃骨2对,第一对骨化,第2对骨化或软骨质;上鳃骨1对或2对骈列分界不清晰。椎体多为后凹型;个别为双凹型:肋骨上有钩突。有“ㄚ”形前耻软骨。体内受精,雌螈将雄螈排出的精包(或精子团)纳入或植入泄殖腔壁。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有的主要生活于水内,觅食和产卵均在水中进行。如肥螈属,瘰螈属;有的在冬眠期间上陆地蛰伏,夏秋季多数时间在水内觅食和繁殖,产卵期2~5个月,卵产于水中,也可全年在水中生活,如蝾螈属、滇螈属、欧螈属、肋突螈属;有的主要在陆地上栖息和觅食,仅繁殖期进入水域,但繁殖期短,产卵在水中或在岸边潮湿的地面上(如疣螈属和棘螈属)。胎生或卵胎生(如欧洲的真螈属产出未完成变态的幼体或已完成变态的幼螈)。本科动物的性行为多种多样,一般雄螈以吻部、颏部或肢体触摸,或窥视、或扇动尾部,或雄螈在背上刺激雌螈配对,并纳入精包或精子团;有的用尾部缠绕雌螈的下腹部和后肢基部,直接将精包植入雌螈的泄殖腔内,如山螈。卵单生、分散或数粒为一群。在静水中产卵的,卵小而数量多(200~668粒),一般附着于水生植物茎叶上。胎生或卵胎生的,仅在潮湿的陆地上或水中产2~70个幼体(幼螈)。产卵期的长短因属种而异。如蝾螈属分次产卵,可持续2
  西藏山溪鲵
~5个月;疣螈属、棘螈属、瘰螈属等多在5月左右一次性产卵,繁殖期约1个月。幼体一般在夏末或秋季完成变态,但也有越冬的情况。静水类型一般在幼体早期有平衡枝,外鳃鳃丝发达,背鳍褶前达头后;流溪型(如瘰螈)幼体无平衡枝,外鳃鳃丝弱小,无背鳍褶,尾鳍褶较弱。美国东部的东美螈有3个发育时期,即水栖的幼体期、陆栖的未达性成熟期、水栖的成体期。乌拉尔螈和山螈生活于高寒山溪和高山湖泊内,在冰层下水中或被雪覆盖的陆地上冬眠。
东美螈属、欧螈属、肋突螈属和滇螈属等有童体型个体;有的种在某种条件下(如冬眠前未完成变态)也可产生童体型,如蓝尾蝾螈西藏山溪鲵、短足肥螈(无斑亚种)、蓝尾蝾螈、尾斑瘰螈
编辑本段毒性
绝大多数属种的皮肤分泌物具毒素,不同属的动物放在一起常常发生中毒致死现象。中国的瘰螈和肥
  短足肥螈
螈皮肤分泌物具硫磺或硫酸气味,亦有毒性,美国西部的渍螈属的卵、胚胎和成体均有剧毒,即使同种聚集在一起,相互亦有毒害。一般认为蝾螈科是有尾类中进化的类群。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蝾螈(21张)
词条图片(3张)
参考资料
1.  蝾螈科  .蓝色动物学 [引用日期2012-11-23] .
开放分类:
生物 动物 有尾目 蝾螈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水怪居然会被油炸食用?这种天气冷都能开食动物,明明是个好宠物!
2019-2021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中生物汇编: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贵州疣螈
两爬小说丨《爬宠骑士——Mantis》第二十三章:地藏御魂
墨西哥钝口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