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须腕动物门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须腕动物门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是动物界的1门,该门动物是一类海生、非常长的蠕虫形的后生动物,最长可达36cm;是唯一没有口和消化管的非寄生三胚层无脊椎动物。
目录
形态特征
繁殖
习性
研究发现
分类系统
最新发现
展开
形态特征
繁殖
习性
研究发现
分类系统
最新发现
展开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细长的触手
是须腕动物门的主要鉴别特征。须腕动物与其他动物类群的触手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具有微小的羽枝,这些羽枝系由单一的表皮细胞延长而成,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
须腕动物栖居在几丁质-硬蛋白构成的栖管内。管垂直插于海底淤泥或其他沉淀物里,部分管露出泥外。栖管外表细如玉米须或较粗;大多数属的栖管具褐色或黄色的色带。动物身体细而长,其多数种类的宽度(直径)不到1毫米,但体长却为体宽的100倍以上。须腕动物的真体腔和许多成虫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与半索动物有亲缘关系。
须腕动物的身体前后共分为四部分:
①触手区,系动物体的前部(前体),具细长的触手,触手由圆形或三角形的位于触手区背面的头叶基部腹面伸出,从单一的螺旋形触手到多达200根以上排列成螺旋形圆柱体的触手。
②系带区(中体),又称腺体区,位于触手区和生殖区(后体)之间,较短,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几丁质-硬蛋白构成栖管,在腹面有几丁质系带,当虫体以栖管前端伸出时,系带可依附在管壁上以支持虫体的活动。
③生殖区,又称躯干部,极长,位于系带区之后,具许多外乳突和其他几丁质附着构造。
④尾体,系动物体后末端的分节区。尾体系由5~23个体节构成,内部具隔膜,外部具刚毛,与环节动物的体节相似。尾体及其刚毛的功能可能是使动物锚定在栖管内,并有助于动物在海底淤泥中凿穴活动。尾体结构脆弱,当动物被外力拉于海底淤泥时,易与动物体断开而留在海底。
须腕动物的肌肉发达
大多数肌肉为平滑肌,但心脏和血管的肌肉具横纹,类似于软体动物的喷门肌。动物体前端的触手区、较短的系带区和很长的生殖区以及末端的尾体四部分内都有腔隙。触手区有一袋形体腔囊,向前通向头叶和触手体腔,并有一对体胶管开口于两侧。系带区体腔囊长,无体胶管,但有许多管状腺体。体后部的生殖区有一对很长的体腔囊,其体腔管很发达,而且变为生殖管,其对外开口部为生殖孔。尾体内的体腔囊由隔膜分节。前后体之间都由隔膜隔开。所有体区的体胶囊均未发现腹膜性质的内膜,因此须腕动物的体腔囊并非是真正的体腔。
据A.B.伊万诺夫等人的研究,触手是须腕动物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器官。当动物由栖管管口伸出触手时,它便用触手捕获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碎屑。触手的排列方式和触手的表面构造,对须腕动物捕获、消化和吸收食物颗粒起着重要作用。须腕动物的触手都排列成圆柱体;这种圆柱体或由若干平直的触手作环形排列而成,或由单一(西伯加虫属)或许多(旋腕虫属)触手作螺旋形排列而成。无论作环形排列或螺旋形排列,触手表面的羽枝都面向圆柱体的内面。触手表面的纤毛激动水流从动物体前区流向后区。所收集的食物颗粒可能直接由触手表皮进行体外消化和吸收。吸收以反浓度梯度的方式实现,也可借有限的胞饮和吞噬补充。尽管触手表皮具类似其他动物吸收细胞那样的细绒毛表面,但至今尚未获得任何体外消化的直接证据(未发现消化酶)。
触手可能是须腕动物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须腕动物具闭管式循环系统。动物体的背腹中央有背血管和腹血管。腹血管在触手区扩大成心脏,从心脏分出血管入触手,每一触手有向心、离心两血管,分别为血液流入及流出管。血液在腹血管内由体后端流向前端,在背血管内侧由体前端流向后端。血液由心脏压入触手血管,然后由触手流入背血管。须腕动物的血液为红色,血液内有无核小体、圆形或椭圆形淋巴球。须腕动物在动物体触手区第一对体腔管兼有排泄功能,两管在消化部有很多毛细管与体腔相通,并有弯曲的排泄管,紧贴背血管。排泄物由触手区两侧的体胶管孔排出体外。须腕动物在动物体触手区背面头叶内有一主神经节,在主神经节的两侧,各有一条主神经索伸向体后,在表皮基底层内有上皮内神经。
编辑本段繁殖
须腕动物系雌雄异体;生殖孔的位置是其唯一的性别特征。生殖腺成双,圆柱形,位于生殖区的侧面。雄生殖孔开口于生殖区靠近系带区腹面的生殖突上,雌生殖孔开口于生殖区的中部。雄生殖管的末端部分把精子收集在精荚内;精荚具长尾。须腕动物的精子运输过程至今尚未观察到,但已知西伯加虫属的精荚是以触手运送至栖管管口的。受精过程尚未观察到,但在雌虫栖管内发现了发育的幼虫。卵子在雌虫栖管内孵育。卵子两侧对称;卵圆形或椭圆形,富含卵黄。卵裂方式是由辐射型或螺旋型发展而来的两侧对称型。无囊胚腔,以外包法形成原肠腔。从栖管收集到的后期胚胎具许多卵黄和两个纤毛环带。幼虫活动能力小,在附着以前一直呆在母虫栖管内。至于幼虫离开母虫栖管后,究竟借水流漂浮或是立即下沉到海底,尚不清楚。
编辑本段习性
绝大多数须腕动物都栖息于海底淤泥中,生活在直立的栖管内。它们通常密集成群;有时数量多达每平方米200条。极少数种在烂木或其他碎屑间构筑栖管。栖管很长,一般长达10~85厘米,有的甚至超过2米。在栖管管壁上,常有腔肠动物、海绵和苔藓虫等附着。
须腕动物几乎全为深水生物,其栖息深度均在100米以下,个别种能分布于深达9735米的海沟底,在高纬度地区常栖息于较浅的水域,而在低纬度地区则生活于深海海沟内。大多数须腕动物都分布于大陆坡以及大的岛屿周围,这和它们的营养方式密切有关。须腕动物可以从栖息地周围的淤泥中吸收溶解的有机质,因此须腕动物分布最多的海区,经常有大量的有机质;而这些有机质与海流的流向、流速和底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平洋西北部水域和印尼马来海域有着极为丰富的须腕动物。太平洋东部、印度洋、大西洋西部以及南极水域也有须腕动物的分布。中国东海也发现了须腕动物。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以及我国陕西省南部、湖北和湖南省西部震旦纪的地层中曾有这类可疑化石的报道。
编辑本段研究发现
在未发现尾体以前,动物学家普遍认为须腕动物是后口动物,动物体分为3区(前体、中体和后体),它们的一般体制似乎类似于羽鳃类的半索动物。然而,须腕动物尾体分节,具刚毛,其刚毛又与环节动物多毛类的相似,中胚层具分节现象。因此在1964年尾体发现以后,许多动物学家认为,这3个特征表明须腕动物在系统发育中处于原口动物的地位,更接近于环节动物。可是,另一些动物学家认为,在动物系统演化中,须腕动物是介于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的中间类群,或者说须腕动物是沿着一条独立的演化道路进化的动物类群。
编辑本段分类系统
根据触手区体胶囊的形状、两体腔管的相对位置和精荚的形状差异,须腕动物分为两个目;又根据栖管前端的软硬、触手的多少及其排列方式(或类型)、系带区和生殖区之间有无明显的界限、生殖区前后是否粗细均匀、体壁乳突的类型、栖管的色泽和色带类型以及表面环纹存在与否、表皮噬菌斑(plaques)存在与否及其形状等鉴别特征,须腕动物共分为6科18属。现已发现了80多种。须腕动物的分类系统如下: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
须腕动物纲(Pogonophora)
无角板目(Athecanephria)
寡腕虫科(Oligobrachiidae)
寡腕虫属(Oligobrachia)
蚕须虫属(Nerelinum)
布腕虫属(Birsteinia)
粗腕虫属(Crassibrachia)
单腕虫属(Unibrachia)
西伯加虫科(Siboglinidae)
西伯加虫属(Siboglinum)
拟西伯加虫属(Sibiglinoides)
角板目(Thecanephria)
多腕虫科(Polybrachia)
多腕虫属(Polybrachiidae)
嘎拉帖虫属(Galathealinum)
绿须虫属(Choanophorus)
七腕虫属(Heptabrachia)
环腕虫属(Cyclobrachia)
津氏虫属(Zenkevitchiana)
硬须虫科(Sclerolinidae)
硬须虫属(Sclerolinum)
瓣形缨腕虫科(Lamellisabellidae)
瓣形缨腕虫属(Lamellisabella)
管腕虫属 (Siphobrachia)
旋腕虫科(Spirobrachiidae)
旋腕虫属(Spirobrachia)
编辑本段最新发现
M.韦布(1969)根据其发现的新属Lamellibrachia曾提出把须腕动物分为系带纲(Frenulata)和无系带纲(Afrenulata),前者包括所有在1969年以前发现的须腕动物,后者含有一目Vestimentifera和Lamellibrachia一属。1980年M.L.琼斯在科隆(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深海底热泉口发现一巨大蠕虫,命名为Raftia pachyptila,隶于Vestimentifera,使此目增加至两属3种。但某些学者(1988)认为Vestimentifera应隶于环节动物或应独立成一个新的门类——前庭动物门(Vestimentifera),至今未取得一致意见。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刺胞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线虫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原生动物门 星虫动物门 直泳虫门 多孔动物门 扁盘动物门 古杯动物门
栉水母动物门 螠虫动物门 舌形动物门 微颚动物门 纽形动物门 颚胃动物门 腹毛动物门
轮虫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鳃曳动物门 动吻动物门 棘头虫动物门 铠甲动物门 内肛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环口动物门 软舌螺动物门 叶足动物门 缓步动物门 有爪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
外肛动物门 帚虫动物门 古虫动物门 须腕动物门 异涡动物门 毛颚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
扩展阅读:
1http://digitalne.nju.edu.cn/
2http://bio.biox.cn/Biology/200701/20070106222948_25140.shtml
开放分类:
自然 动物 古生物 动物名称 动物学 动物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蓝色动物学——门
「动物界全系列」动物界综述(二):多样性
【动物界全系列】原口动物概述
动物学——原腔动物
毛颚动物
海参知识讲堂之五 | 海参的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