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节日与诗词鉴赏
传统节日与诗词鉴赏
  一、快速抢答:根据诗句判断节日。(10句)

  1、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苏轼《水调歌头》)

  3、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寒食/清明】(杨万里《寒食上冢》)

  4、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端午】(李静山《节令门·端阳》)

  5、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七夕】(杜牧《秋夕》)

  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王安石《元日》)

  8、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9、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七夕】(秦观《鹊桥仙》)

  10、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李朴《中秋》)

  二、节日常识(每个节日附课外诗歌)

  1、春节(除夕)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除夕:农历大年三十)

  【习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古至今,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诗歌赏析】

  元日[宋]王安石[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思考:这首诗歌表现了怎样的“理趣”?

  答:除旧布新,新生事物取代没落事物。

  2、元宵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后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诗歌赏析】(05春考)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元]盍西村[2]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

  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1分)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3分)

  答:1、元宵

  2、“涌”,在全句中是写灯船,仿佛江面上涌现出一座蓬莱仙岛;生动地表达了发现灯船的人们那种惊讶赞赏、疑幻疑真的感受;以幻写真,以虚托实。

  3、清明(寒食)

  【时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15日。每年4月4-6日(太阳位于黄经15°)

  寒食:清明前一日(或曰两日)

  【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此外,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等,增添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08上海)

  壬辰寒食王安石[3]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1分)

  2.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3.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4、端午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此外,还有挂菖蒲、佩香囊、避五毒、饮雄黄等习俗。

  【诗歌鉴赏】(09安徽)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4]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5、七夕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诗歌鉴赏】(10湖北)

  鹊桥仙·七夕[5]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思考: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6、中秋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祭月: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文人赏月: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诗人的伤感。另有玩花灯、舞火龙等。

  【诗歌鉴赏】

  春江花月夜[6]张若虚(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思考:诗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何区别?

  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意思是人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但他们所看到的江月却都是一样的。这句用于指感情的专一。对爱情的忠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是在慨叹人生的无奈,人世的变迁。有时过境迁之意味。 7、重阳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诗歌鉴赏】

  醉花阴[7]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思考:试比较“人比黄花瘦”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众两个“瘦”字在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瘦”字是李词重视炼字的结果,用得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醉花阴》中“瘦”是真实的形容,将人与菊花同向比喻,从而得出人更瘦,这是就词人内心主观情愫而言的;《如梦令》中“瘦”则是纯粹的内心感观效果,是反向衬托,一肥更显一瘦。

  8、冬至

  【时间】二十四节气之一,12月21-23日

  【习俗】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可见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诗歌鉴赏】(05全国)

  邯郸冬至夜思家[8]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1]《元日》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2]《小桃红?江岸水灯》

  万家灯火使春桥分外热闹,十里江岸璀璨的灯光相互映照,凤形的灯笼飞舞,鸾形的灯笼腾跃,气势非凡绝妙。多么可爱的元宵夜,波涛间奔涌出蓬莱仙岛。灯火的光辉和焰火纷乱飘飞,笙歌喧哗吵闹,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

  这支小令以点、面结合的手法,疑幻疑真的构思,特意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飘”“喧闹”“飞上”等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吟咏元代临川元宵节水上灯船的奇观妙境,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

  [3]《壬辰寒食》冶城: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翻译】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4]《小重山·端午》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5]《鹊桥仙·七夕》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娟娟”三句写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 [6]《春江花月夜》开篇入题,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要特别留意的是诗里没有用升起的“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这字很妙,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

  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视角由近及远,不管千里万里,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接下的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在这里作者虽然写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无不有月的存在:月照花林,那花都好似洁白的雪粒;黄沙在如霜的月光笼罩下,变成了白沙。

  以上是第一层,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壮阔、空灵、朦胧。

  接下来的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看似写景,实则是向阐理的过渡。诗眼全在一个“孤”上,孤独的作者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自然并只能对月发问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江畔,是哪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最初看到了这轮明月?明月又是何时照着第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

  下面,诗人从疑问而转入阐发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类的生存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但江月却一年一年没有变化,她大概是在等什么人吧?等来等去,始终也没有等到,只看见长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送走东去的流水。

  以上是第二层,主要是借月阐理,兼有抒情,突出写了“月之问”。细细品味这一层的哲理,应该包含三层意思:1、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2、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3、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

  [7]《醉花阴》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瓷枕,轻薄的床纱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8]《邯郸冬至夜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写作者在邯郸的客店里过节的情形。“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诗人自己。此诗的佳处,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文华《国学唱歌集》
国学唱歌集(于文华)
诗歌鉴赏常识(七)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
古诗中的节令
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古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