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例分享】出生后发现皮肤黄染 1 个月余 1 例

作者:王丹丹,程亚颖

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

摘自《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年第12期

病史

患儿男性,1 月 12 天,因皮肤、黏膜黄染 1 个月余而入院。

体格检查

营养欠佳,全身皮肤黄染,无光泽,巩膜黄绿色,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澎隆,肝于肋下 3.5 cm 处扪及,质稍韧,边缘钝,脾于肋下约 3.4 cm可触及,质中等,边缘钝,四肢肌张力尚可,吸吮、吞尚协调。

辅助检查

肝功能:TBIL 151.6 μmol/L,DBIL 118.5 μmol/L。

血、尿及大便常规均无异常。

胆动态显像结果示,肝外胆道通畅。

TORCH 抗体检测、肝炎相关病毒均阴性。

腹部彩超示肝脾大。

基因分析

行外显子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示,患儿 NPC1 基因c.2972-2973delAG 和 c.3382-3399del18 2 个片段发生杂合变异,患儿父亲携带 1 个 NPC 1 基因的杂合变异(c.2972-2973delAG 位点),患儿母亲携带 NPC1 基因的杂合变异(c.3382-3399del18)(见图 1~3)。


诊断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NPD)。

诊治过程

入院后予以保肝、消炎利胆治疗,皮肤黏膜黄染无减轻,肝脾进行性肿大。基因检测确诊后,家长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随访患儿出院后出现巩膜发蓝,腹泻、大便蓝色,于 10 个月龄死亡。

讨论

NPD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脂代谢紊乱性疾病,主要特点是神经鞘磷脂及胆固醇在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大量沉积,形成特征性的泡沫细胞(尼曼-匹克细胞),导致内脏肿大、神经细胞死亡及白质髓鞘脱失等。临床特征包括肝脾肿大、肺功能不全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

尼曼-匹克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 5 型(A~E型):

A 型(急性神经性),起病多在生后 3~6 个月,常表现为厌食呕吐、肝脾肿大、肌张力低及智力运动进行性减退等,严重可引起失聪、失明,或伴有贫血、恶病质,多因继发感染于学龄期前死亡。

B 型(慢性非神经型),多于婴幼儿或儿童期起病,病程进展相对缓慢,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及肝功能和血脂异常等,无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智力运动发育正常。A 型和 B 型均是位于第 11 号染色体(11p15)上 SMPD 1 基因突变,使其编码的酸性鞘磷脂酶(ASM)活性低下或缺乏,导致鞘磷脂不能有效降解,堆积在肝脾、淋巴结、肾上腺皮质及骨髓中,形成富含脂质的尼曼-匹克细胞。

C 型(慢性神经病型)自围产期至成人期均可发病,表现在内脏、神经、精神 3 大系统。内脏症状常见于 4 岁以下患儿,多表现为胆汁淤积性黄疸、进行性肝脾肿大。神经症状常见于 4 岁以上的患儿,多表现为智能减退,构音、吞咽障碍,痫样发作,进行性共济失调及易跌跤等。精神症状多见于青少年及成人期,表现为偏执妄想、幻觉、认知障碍及攻击行为等。

D 型(Nova-Scotia 型)具有与 C 型等位的缺陷基因,临床表现与 C 型相似,但病程进展缓慢,多数患儿发病于 2~4 岁。C 型或 D 型是同时伴有第 18号染色体(18q11)上 NPC1 和(或)第 14 号染色体 NPC2 基因突变,引起胆固醇转运障碍,使游离胆固醇在组织细胞内大量沉积。

E 型(成人非神经病型)极为少见,起病隐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智力正常,无神经系统受损表现。

NPD 发病率低,易造成漏诊、误诊,其诊断需全面的了解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临床疑似 NPD 的要点包括:①持续性黄疸、肝脾肿大;②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③其他系统相关表现,如:病因不明的失聪、失明,皮肤樱桃红斑,骨、关节疼痛或畸形等。确诊需要骨髓检查,肝脾、淋巴结活检及基因检测,有条件可行神经鞘磷脂酶活性的测定。该患儿新生儿期发病,以胆汁淤积、进行性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肝胆动态显像、TORCH 抗体检测、肝炎病毒均无异常,为避免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等有创操作,行基因检测。根据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确诊为尼曼-匹克病(C 型)。

NPD 尚无特异、疗效确切的方法,主要采用对症支持治疗。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对该病的探索研究,有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在临床上应用。在欧盟、巴西等地区,美格鲁特(Miglustat)已作为治疗 NPD-C 型的首选药物,其可稳定并改善NPD-C 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延长预期寿命,且如能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之前开始使用,预后更好。美国有报道提出用酶替代治疗 NPD-B 型患者,其动物模型为用重组人 ASM 替代治疗 ASM 基因敲除的小鼠,结果显示肝脾肺神经鞘磷脂含量降低,但神经系统症状无改善,适合用于非神经型尼曼-匹克病的治疗。

尼曼-匹克病作为一类发病罕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小婴儿症状不典型时,诊断尤其困难,要求临床医生应全面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尽量完善相关检查,避免漏诊、误诊。本例患儿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相关疾病行早期筛查,检测出致病基因 NPCI,明确诊断。二代测序技术可对疾病相关致病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突变基因的检出率高,对于临床遗传异质性高的疾病,有利于早期筛查及诊断,尽早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闻所未闻的尼曼匹克氏病,关注罕见病系列之尼曼匹克氏病
可治性罕见病—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NPD)
尼曼-匹克病,NPD;AR遗传代谢,眼底,肝脾大,泡沫细胞
尼曼匹克病C型18例血7
尼曼匹克症 Niemann-Pick disease
慢性智能减退、共济失调并脾肿大病例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