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心理学史

参考视频:ilibi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994627/

目录

  • 一、导论
    • 1:学科性质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等一些概念
    • 4:研究意义
    • 5: 习题
  • 二、心理观念的起源
    • 1:起源条件:思维互渗律的解体
    • 2:起源时间
    • 3:起源的途径(推断)
    • 4:习题
  • 三、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 1- 毕达哥拉斯学派: 强调“数”,为理念论的产生提供了初步的思维抽象
      • 1)生平
      • 2) 哲学观
    • 2- 埃利亚派:提出“不动不变”观点,理念是不动不变的。
      • 1) 赛诺芬尼
      • 2) 巴门尼德
      • 3) 芝诺:捍卫存在不动的观点。提出三个否认运动的论证。
    • 3-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流变说”,发展出理念论对现象世界的解释
      • 1、生平:
      • 2、 本源观
      • 3、 灵魂观:灵魂是一种纯净的火
      • 4、流变说:一切皆流
      • 5、逻各斯
      • 6、爱智慧
    • 4-德模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用于解释理念的无限多样性
      • 1、生平
      • 2、宇宙观:原子与虚空
      • 3、灵魂观:
      • 4、影像论
      • 5、 感性与理性
      • 6、评价:
    • 5- 苏格拉底:提供了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解释。
      • 1、 生平
      • 2、 “辩证法”:通过谈话追求普遍真理
      • 3、个别与一般
      • 4、神学目的论
      • 5、美德即知识
      • 6、评价:
    • 6-柏拉图理念心理学:知情意三分
      • 1、生平:
      • 2、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 3、 心理学思想
      • 4、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心理学的发展
  • 四、康德的心理学思想
    • 思想前提
      • 近代自然科学提出的问题
      • 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 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 培根(1561-1626):经验论:经验归纳法
          • 笛卡儿(1596-1650):唯理论:演绎法
          • 霍布斯(1588-1679):经验论:彻底的唯物论-经验心理学之父
          • 斯宾诺莎(1632-1677):唯理论:身心平衡论
          • 洛克(1632-1704):经验论: 白板说
          • 莱布尼茨(1646-1716):唯理论:有纹路的大理石(天赋+后天学习)
          • 贝克莱(1685-1753):经验论: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 休谟(1711-1776):经验论:彻底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 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立的实质
        • 评价
    • 康德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有色眼镜看世界
      • 生平
      • 认识论的新问题
      • 三种认识能力学说
  • 五、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 1-产生的前提
      • 1.1-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宗教、科学、经济革命
      • 1.2-十九世纪初的心理生理学
        • 缪勒
        • 赫尔姆霍茨
        • 布罗卡
        • 海林
      • 1.3-十九世纪中的心理物理学
        • 韦伯
        • 费希纳
    • 2-科学心理学的奠基
      • 2.1-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 历史背景
        • 生平
        • 体系
        • 内容
          • 个体心理学
          • 民族心理学方法(心理产品分析法)
        • 心理学研究任务
        • 评价
      • 2.2-铁钦纳
        • 生平
        • 构造主义
      • 2.3-布伦塔诺
        • 生平
        • 意动心理学
    • 3-关于西方心理学开创问题的争论
      • 费希纳是试验心理学的主要建立者
      • 西方心理学诞生的两条路线
  • 六、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
    • 6.1-历史背景
      • 社会背景
      • 哲学基础
      • 科学背景
        • 达尔文的心理学思想
        • 斯宾塞的心理学思想
        • 高尔顿的心理学思想
    • 6.2-代表人物
      • 美国机能主义的先驱—詹姆斯
      • 杜威
      • 安吉尔
      • 霍尔
      • 卡特尔
      • 罗伯特·伍德沃斯(1869-1962)
      • 闵斯特伯格
      • 比奈
      • 亨利·戈达德(1866-1957)
      • 推孟
      • 斯科特
      • 贾德
      • 魏特默
    • 6.3- 美国心理学特点总评
      •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 对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 思考题
  • 七、行为主义心理学
    • 7.1-背景及发展历程简介
      • 行为革命
      • 三个理论前提
      • 行为主义的发展
      • 行为主义的现状
    • 7.2-先 驱
      • 桑代克(1874-1949)
      • 巴甫洛夫(1849-1936)
      • 耶基斯(1876-1956)
    • 7.3-创始人华生
      • 生平:1878-1958
      • 行为主义的基本取向
      • 对个体行为的解释
      • 心理学研究方法
      • 对天性与教养问题的看法
      • 对复杂行为的解释
    • 7.4-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
      • 麦独孤
      • 拉仕利
    • 7.5-新行为主义
      • 1-托尔曼
      • 2-格兹里
      • 3-赫尔
      • 4-斯金纳
      • 5-班杜拉
      • 6-罗特
    • 7.6-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 贡献
      • 局限
  • 八、完形心理学##
    • 1-完形心理学产生的理论前提
      • 1.1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
      • 1.2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 马赫的知觉心理学
      • 胡塞尔的现象学
    • 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 韦特海默
      • 考夫卡
      • 苛勒
      • 勒温
      • 吉布森
      • 费斯汀格
    • 对完形心理学的评价
      • 贡献
      • 局限
  • 九、精神分析心理学
    • 1-历史背景
      • 1-社会背景
      • 2-思想背景
        • 精神分析形成的远因
        • 精神分析形成的近因
      • 3-科学背景
    • 2-精神分析概要
    • 3-古典精神分析
      • 3.1-弗洛伊德
        • 生平
        • 本能决定论
        • 人格结构
        • 人格发展
        • 心理治疗
      • 3.2-阿德勒
        • 生平:1870-1937
        • 自由意志
        • 自卑与超越
        • 生活格调
        • 创造性自我
      • 3.3-荣格
        • 生平:1875-1961
        • 自我功能
        • 两种潜意识
        • 人格内动力
        • 人格发展
      • 3.4-安娜
        • 生平:1895-1982
        • 儿童精神分析
        • 防御机制的诠释
    • 4-新精神分析
      • 4.1-霍妮
        • 生平:1885-1952
        • 基本焦虑
        • 神经质性格
        • 理想化自我
      • 4.2-沙利文
        • 生平:1892-1949
        • 人际关系论
        • 自我动力与自我体系
        • 人格发展系于认知经验
        • 参与观察式的心理治疗
      • 4.3-弗洛姆
        • 生平:1900-1980
        • 五种需求
        • 五种性格
        • 心理治疗取向
      • 4.4-艾里克森
        • 生平:1902-1994
        • 人格发展的基本理念
        • 发展危机与统合危机
        • 心理社会期发展论
    • 5-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评价
      • 贡献
      • 局限
  • 十、人本主义心理学
    • 1-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影响
      • 存在主义思潮的渗透
      • 第三势力的出现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同主张
    • 2-主要代表人物
      • 2.1-马斯洛
        • 生平
        • 人性观
        • 需求层次论
        • 自我实现
      • 2.2-罗杰斯
        • 生平
        • 自我论
        • 当事人中心治疗
      • 2.3-梅
        • 生平:1909-1994
        • 自由意志的人性本质观
        • 自由与焦虑
      • 2.4-弗兰克
        • 生平:1905-1997
        • 生活的目的
        • 领悟生命
        • 精神需求与价值感
      • 2.5-凯利
        • 生平:1905-1967
        • 认知决定于人格
        • 个人构念论
    • 3-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 贡献
      • 缺陷
  • 十一、认知心理学
    • 1-概念
    • 2.背景
    • 3.代表人物
      • 3.1-皮亚杰
        • 生平
        • 发生认识论
        • 认知结构
        • 临床研究法
        • 认知发展阶段论
      • 3.2-维果茨基
        • 生平
        • 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
        • 语言的认知发展功能
        • 从实际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
      • 3.3-布鲁纳
        • 生平
        • 表象思维发展论
        • 教学理论
        • 发现学习
      • 3.4-西蒙
        • 生平:1916-
        • 对假相关与因果问题的解释
        • 电脑模拟与人工智能
      • 3.5-米勒
        • 生平:1920-
        • 神秘七加减二
        • 计划与行为
      • 3.6-奈瑟
        • 生平:1928-
        •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 对认知研究脱离现实的批判
      • 3.7-乔姆斯基
        • 生平:1928-
        • 认知革命
        • 人类语言行为天赋观
      • 3.8-柯尔博格
        • 生平:1927-1987
        • 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
      • 3.9-弗拉维尔
        • 生平:1928-
        • 元认知理论
      • 3.10-斯滕伯格
        • 生平:1949-
        • 智力三维论
        • 爱情三元论
    • 4-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 强调知识对认知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 强调认知结构和历程的整体性
      • 强调产生式系统
      • 强调表征的标志性
      • 强调揭示认知历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 5-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 贡献
      • 局限
  • 十二、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 1.超个人心理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 社会背景
      • 思想文化背景
        • 西方思想先驱
        • 东方文化的影响
      • 科学背景
        • 新物理学的出现
        • 东方智慧的科学确证
    • 2.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 1.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
      • 2.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误解
      • 3.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 3.1-人性观
          • 人是什么
          • 人性观
        • 3.2意识谱
          • 威尔伯的意识谱说
          • 阿萨吉奥里的意识谱说
        • 3.3-意识的转换状态
        • 3.4-意识训练
        • 3.5-超个人心理治疗
    • 3-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评价
      • 贡献
      • 缺陷
    • 4-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的抉择
  • 十三、西方心理学概观
    • 1.心理观的起源
      • 心理观起源的条件
      • 心理观起源的时间
      • 心理观起源的途径
    • 2.哲学心理观
      • 2.1.古代理念论心理观
        • 2.1.1-理念论心理学思想的来源
          • 1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为理念论的产生提供了初步的思维抽象;
          • 2挨利亚派:提出“不动不变”观点,说明理念论里的理念是不动不变的;
          • 3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流变说”,发展出理念论对现象世界的解释;
          • 4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用于解释理念的无限多样性;
          • 5苏格拉底:提供了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解释。
        • 2.1.2.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 1-灵魂结构理论
          • 2-理想国
          • 3-回忆说
      • 2.2-近代认识论心理观
        • 1-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 培根(1561-1626):经验论
          • 笛卡儿(1596-1650):唯理论
          • 霍布斯(1588-1679):经验论
          • 斯宾诺莎(1632-1677) :唯理论
          • 洛克(1632-1704) :经验论
          • 莱布尼茨(1646-1716) :唯理论
          • 贝克莱(1685-1753) :经验论
          • 休谟(1711-1776) :唯理论
        • 2-康德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 3.科学心理观
      • 1-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 2-构造主义: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
      • 3-意动主义:研究有一定目标指向性的意识活动;
      • 4-机能主义: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机能;
      • 5-行为主义:研究行为,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 6-完形主义:研究意识和行为的整体;
      • 7-精神分析:研究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
      • 8- 人本主义:研究潜能及其自我实现的过程;
      • 9-认知心理学:把认知活动表征为信息加工系统;
      • 10-超个体:提出包括灵性的人性新概念。
  • 十四、作业

一、导论

1:学科性质

  •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中介性科学
  • 西方心理学史的西方是文化上的概念,不是政治经济或地理概念。

2:研究对象

  • 是研究西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 阶段
    : 原始心理观(二十万年前至公元前六世纪)
    :哲学心理观(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十九世纪中叶)
    :科学心理观(公元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今)
  • 地域
    :古希腊-心理学思想的起源地
    :德国—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地
    :美国-当代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中心
  • 学习着眼于:
    :重要人物
    :重要概念
    :重要历史事件
    从中总结一般性规律

3:研究方法等一些概念

  • 方法论:对具体方法的前提性反思,是一种哲学思辨层次上的原方法

  • 发展:事物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发展

  • 对历史发展的三种观点:
    :伟人决定论:优秀人物的品德和素质决定历史事实的出现
    :时代精神决定论:历史事实的出现是时代精神发展变化的结果
    :社会实践决定论:社会存在决定历史的发展

  • 合法偏见:历史不是绝对、纯粹、客观的,都带有历史研究者的主观倾向性.
    1:科学视角:把心理学当作科学来看待。记述费希纳、华生和斯金纳、巴普洛夫、西蒙
    2:人文视角:在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待。记述马斯洛、弗洛姆、荣格、罗杰斯、弗洛伊德
    科学人文存在对立与关联
    3:东方文化视角:关注人文、关注自然,以周易为代表的整体的认知方式。
    自己理解:东方文化重整体,轻细节,容易好高骛远
    4:西方文化视角:以古希腊原子论为代表的思维方式的精确性,抽象性思维方式。
    运用心理学成果时要根据本土情况加以取舍。不能教条主义。
    5:传统视角:
    6:现代视角: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历史问题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历史上心理学家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必然的规律,具有永久价值。
    7:人别/一般视角:
    揭示某一段思想发展历程时,应该在整个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过程中看待最先进的思想。例如,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有其思想体系和社会背景的支撑,能够代表时代精神。汉代王聪提出的只是就是力量不能代表时代精神。
    8:政治/文化视角: 应该尽量避免按政治史阶段划分心理学史阶段

  • 研究西方心理学史的具体方法:

    • 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黑格尔的逻辑认知学:认知活动是抽象-具体-抽象,从分析-综合-分析的循环往复过程。
    • 把历史、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
      :发现历史背后的一般规律,解决今天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 坚持实证史学
      : 言必有据,据必充分。
    • 采取辩证态度
      :坚持两点论,发现对立观点的内在联系,找出问题的关键。
    • 注重归纳整理和比较分析
      : 归纳整理:
      : 比较分析:

4:研究意义

  • 拓宽理论视野,增长理论见识
    :了解心理学发展的方向、程度、提高心理学的理论见识
  •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
    :对今天心理生活实践的启发
    :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时代,那他永远停留在童年时代
  • 提高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维水平
    :与西方心理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对话,学习其思维经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5: 习题

  • 在多元价值观的阶段,怎样研究西方心理学史?
    • A:
  • 西方心理学史中,西方这个概念该如何理解?
    • A:西方心理学史的西方是文化上的概念,不是政治经济或地理概念。
  • 研究西方心理学史时,怎样做到理论、现实和历史的完整统一?
    • A:

二、心理观念的起源

1:起源条件:思维互渗律的解体

  • 心理观:对心理生活的自觉。
  • 互渗律:原始思维的基本规律。
    :主客不分,不能把自己与环境分开。
    :不能进行思考等精确的心理活动,不具有最简单的心理观念。
    自己理解:互渗律是指主体本身没有主体意识,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2:起源时间

  • 约20万-4万年前的古人类或化石智人阶段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心理观。
    :依据:该阶段的墓葬有了一定的仪式及陪葬品。例尸体头朝向太阳,太阳是光明与能量来源,人类希望死者能过光明温暖的生活。墓穴存在小孔,给灵魂出入使用。墓穴存在门户,生人与死者交流。
    这些都只是推断。
    这些证据表明,人们有了灵魂观念,分离出的一种与身体不同的精神,具有很强的心理特征。

3:起源的途径(推断)

  • 1、睡眠现象的思考:认为睡眠是灵魂暂时离开了肉体。
  • 2、对死亡现象的反思:认为死亡灵魂永远离开了肉体。
  • 3、梦境的反思:认为梦是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到了另一个世界。
  • 4、原始宗教神话:宗教神话是从人类精神状态本身出发,对灵魂进行的推断。
    :西方基督教:精神和肉体都是上帝创造的,精神和肉体是两种存在物。
    :中国古代神话:人的质料是泥土,精神是神赋予的。

4:习题

  • 心理观起源的条件是什么?
  • 心理观起源的时间极其证据是什么?
  • 心理观起源的途径是什么?

三、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1- 毕达哥拉斯学派: 强调“数”,为理念论的产生提供了初步的思维抽象

1)生平

  • 毕达哥拉斯 约公元前580-公元前500年,萨莫斯岛人,游学埃及巴比伦十几年。
  • 约45岁组织了一个团体。宗教团体、政治团体、学术教育团体。
  • 最先研究几何理论,把埃及的几何知识变成理论。

2) 哲学观

  1. 本源观:
    • 一切事物都由数及其关系构成。最根本数字1,1和2产生各种数,再产生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产生四元素(火土气水),然后产生万物。
      毕达哥拉斯的数只包含正整数。
    • 宇宙和谐问题:数造成了宇宙万物的和谐。 发现黄金分割率
    • 宇宙和谐的原因:对立统一构成了和谐。包含素朴的辩证观。
  2. 灵魂观:
    • 灵魂三部分:心灵-理性,表象-感觉,生气-生命
    • 认为心灵和理性是人所特有的,因而分出了认识的不同阶段
    • 灵魂的理性部分不死-灵魂转世说
    • 将研究数学和音乐作为净化灵魂的手段
  3. 哲学观和灵魂观对后世的影响:
    • 对数量关系的探讨是人类思维方式走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 灵魂结构说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结构说以及今天认识的分阶段说具有启示意义
    • 其灵魂观对人们的心理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宗教禁忌。
  4. 亚里士多德:数是存在物的质料因

2- 埃利亚派:提出“不动不变”观点,理念是不动不变的。

  • 埃利亚派指向希腊的多神教,用于解决宗教问题
  • 希腊神话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和统治的。
  • 力图用自然的原因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人类思维方式向抽象化方面推进。

1) 赛诺芬尼

  1. 生平:鼎盛年(一个人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四十多岁)公元前535年。宗教改革家,对传统宗教观念做了重要改变,成为该派思想的先驱。
  2. 反对神人同行观和多神教
    • 反对神人同行观:神人同行观是人类把自己的想象移化为对神灵的崇拜。
    • 反对多神教:神是唯一的,全视、全知、全闻的。
      神是一,宇宙是一,神就是宇宙
  3. 进步意义:把神等同于自然界和宇宙
    • 包含宇宙万物统一的观念,解决了思维抽象中1和多的关系。
    • 继续希腊神话和万物本源的追寻,代表人类思维方式向抽象方向发展
    • 描述了神的状态:神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不动不变、永恒的。
    • 解决宗教问题,预示西方宗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
    • 一神教的进步意义:
      宗教信仰与现实物质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自然神教或一神教取代多神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一步,有助于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使人们的信仰更集中。

2) 巴门尼德

  1. 赛诺芬尼的学生,鼎盛年在公元前504-公元前501
  2. 把学问的道路分为两条
    • 用感官了解事物:只能得到凡人的意见
    • 用理智关注世界:才能看到真理
    • 体察到感觉经验和理智思维的区别,但夸大了这种区别,把感性和理性认识过程分裂开。
    • 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用抽象理智建立的形而上学理论。
  3.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学说:沿着真理的道路,用理智思考就会发现,只有存在,没有非存在
    • 存在者特征:
      • 存在者是一,它充满整个空间,连续不可分。
      • 存在者有限,没有缺陷
      • 存在者是不动的、统一的,连续而有限的。
      • 存在者是不生不灭、永恒的。因而存在不能成为非存在,非存在也不能转化为存在
      • 存在者和思想是同一的。任何思想都有对象,任何对象都是存在者,而非存在者不能思想。所以存在和思想是同一的。
    • 其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与近代认识论的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有很大差别。
  4. 对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的评价:
    • 在思维的抽象过程中是个很大的进步,对认识阶段的划分更明晰了。
    • 涉及到一和多的关系,否认万物和多,只承认存在是一。
    • 但是与作为思维抽象的存在有差别。存在者既有概念特征,又等同于某种存在的具体事物。因而是原始、朴素的。
    • 重要缺陷;把存在于非存在对立起来。

3) 芝诺:捍卫存在不动的观点。提出三个否认运动的论证。

  1. 二分法的论证:
    • 赛跑的论证:两个跑步的人,后者永远追不上前者
    • 飞矢不动的论证:
  2. 对芝诺观点的评价:
    • 现在观点认为:运动是矛盾的统一,芝诺只抓住静的一面,违背了辩证法,割裂了有限与无限,一与多,可分性与不可分性,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发展的必经阶段。
    • 他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概念的逻辑中表达运动。

3-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流变说”,发展出理念论对现象世界的解释

1、生平:

  • 鼎盛年 公元前504-501
  • 早期希腊哲学的最大代表,是辩证法的创始人
  • 厌恶社会现实,远离政治斗争,潜心研究哲学。
  •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其思想产生很大影响。著作《论自然》

2、 本源观

  •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作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1. 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世界进行不同的交换(火-气-水-土),而实体只有火,因为火的变化形态更多更迅速。
    在思维抽象方面略逊一筹,但在表达辩证思维方面效力更好。

3、 灵魂观:灵魂是一种纯净的火

4、流变说:一切皆流

  1. 辩证自然观:万物皆流,无物长驻
    •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 对辩证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柏拉图理念论心理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5、逻各斯

  • 万物生灭变化要遵循一定的分寸:逻各斯。
  • 它是客观的,并且万古长存,是支配一切的主宰,具有必然性和强制性。
  • 事物由相互对立的东西构成:相反相成
    对立双方互相转化:事物的相对性
    现实中的智慧:“驴爱草料,不爱黄金”
    推动对立面转化的原因是斗争:矛盾对立是普遍存在的

6、爱智慧

  • 爱智慧是掌握逻各斯,认识驾驭一切的思想。
  • 爱智慧必须熟悉很多东西,只有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才能抽象出一般规律。其中 包含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

4-德模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用于解释理念的无限多样性

1、生平

  • 公元前460-370。
  • 快乐主义哲学,热爱知识,喜欢游历:“只要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
  • 马克思评价:“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流传下来200多条伦理学格言。

2、宇宙观:原子与虚空

  1. 是古希腊宇宙观的里程碑
  2.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世界由这两种实在构成。
    • 原子:
      • 不可见的物质微粒qwa,内部无空隙,坚固不可分,是绝对的存在。
      • 原子的所有性质都相同,只是形状和大小有差别。
    • 虚空:
      • 原子存在的场所,绝对的空,是一种非存在。
      • 因为没有虚空原子就无法存在和运动,因此这种非存在也是存在。
      • 这是古希腊人最早的空间概念。
    • 原子在虚空中不停地运动。运动无规则,发生碰撞时,可能凝聚成团。以不同方式勾结在一起的原子形成万物。
    • 万物的多样性在于原子形状大小与排列顺序的差别。
    • 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原因是原子的运动。运动是必然的。

3、灵魂观:

  • 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构成灵魂的原子极其精细,因此灵魂是最活跃的。
  • 肉体死亡时,原子分散,灵魂也就消散,所以灵魂不是永存的,由此,否定了灵魂不死和轮回的观念。
  • 神也由原子构成,但更精细。
  • 这样,世界成为物质统一性的世界、自然性的世界。这是古代世界观的重大进步。

4、影像论

  • 事物的表面不断流射出由原子构成的影像。影像作用域人的感官产生了感觉.
  • 有些影像由更精细的原子构成,可以穿过人的身体作用于灵魂,形成思想
  • 朴素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主体形成的,但把人的意识等同于原子运动。进步之处在于讨论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5、 感性与理性

  • 感性是暧昧的认识,只是意见不是真理
  • 理性可以认识到原子和虚空,是真理的认识
  • 感性认识不真实,理性认识是真实的。

6、评价:

  • 提出了与现代自然科学发现的世界大致相同的世界观
  • 理论缺陷是没有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且更强调理性认识
  • 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

5- 苏格拉底:提供了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解释。

1、 生平

  •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雅典。
  • 探讨的主要是伦理问题,西方哲学由此开始关注人。
  • 提倡宗教改革,反对现行的政治制度

2、 “辩证法”:通过谈话追求普遍真理

  • 反语:消解传统的能力
  • 接生术:启发诱导的方式
  • 归纳:第一个自觉地从个别寻求一般的人
  • 结论:真理是确定的,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

3、个别与一般

  • 古希腊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不再寻找自然科学那种万物的始基,而要追求万物的真正原因,即超越具体性,寻求事物内在的共同原因
  • 事物的真正原因不是感官可以把握的具体事物,而是需要运用理性思考的共同本性。

4、神学目的论

  • 他创造出精神性的本原的神。神不是希腊神话中的自然之躯,而是没有形体的精神实体。它不需要献祭,只要求人们灵魂虔诚。
  • 神为了一定目的创造世界,表现其善与智慧的本性。为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神学目的论的证据。
    从此,目的论成为欧洲思想史上神存在并且创造世界的最重要的论据。

5、美德即知识

  1. 理性主义道德观
    • 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道德意识,强调人的理性判断能力。伦理学由此成为一门学问。
    • 至今,理性主义道德观仍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观,如现代西方道德价值辨析论。
  2. 美德即知识:人的本性向善,没有知识不懂善恶才会作恶,因此知识和德性一致。
    • 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本质,人的价值在于关心灵魂,过理性的生活

6、评价:

  1. 贡献:
    • 苏格拉底从思想方法和思维水平方面奠定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
    • 第一次从个别中认识了一般,从现象中认识到本质,又把本质理解为概念思想等精神性的存在
    • 以理性精神提高了人的思维水平,同时也以理性精神介入了现实的道德伦理生活,是西方伦理生活的代表。
  2. 局限:
    • 不懂得客观存在的一般本质同其主观的表现形式(人的概念思想)之间的区别。因而,事物的本质就变成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其哲学逐渐走向以精神为本体的唯心主义哲学
    • 过于强调理性,限制了人的欲望,只注重人的灵魂的纯洁,在实践上轻视了物质生活。

6-柏拉图理念心理学:知情意三分

1、生平:

  • 生卒年:前427-前347年,雅典显贵家庭,师承苏格拉底
  • 学术活动:游学、柏拉图学院
  • 政治活动:两次赴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企图实现政治抱负
  • 著作:现存35篇对话体著作

2、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1. 思想源流
    •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思考有利于对普遍性的认识;
    • 挨利亚派:真实的存在是不动不变的;
    • 赫拉克利特:不真实的现象界遵循“万物流变”原则;
    • 德谟克利特:无限多的原子决定了理念的无限性;
    • 苏格拉底:追求一般概念和共同本质。
  2. 理念的界定
    • 哲学的任务是追求永恒真理,即真实的存在或不变的本质,因而论证理念的真实存在是理念论的基本内容。
    • 理念: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但也有共同本质,理念就是事物背后真实存在的根据。
    • 理念与事物的关系:理念是事物的原本、模型;事物是理念的摹本、影像。
    • 两个世界的划分:
      • 感性事物构成的可见世界不真实,
      • 理性事物构成不可见但可知的世界,是真实的。
      • 把理念当成独立的存在,让其单独构成一个世界。
      • 使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更极端化,走向一般与个别的分离。
      • 一般不再成为一般,一般本身成为一种个别,失去了一般所具有的特性。这是其理念论不可克服的矛盾。
  3. 理念的性质
    • 理念是共相是一般;
    • 理念是本质,是事物的原型模式: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
    • 理念绝对真实,永恒不变。
    • 理念是观念性的存在,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4. 宇宙观: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多样性
    • 事物的等级根源于理念的等级。
    • 理念的等级从低至高依次为:具体事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善(神)的理念。
    • 表现了在不同抽象层次上划分概念的尝试,但混淆了价值观念与逻辑关系、种与属、普遍性与特殊性。
    • 用其理念论构造世界:
      • 世界由质料性的存在和理念构成。
      • 神按照理念安排原始物质,使之分有理念,形成了事物的世界。
      • 神把理性放在灵魂里,把灵魂放在身体里,构成了具有灵魂和理智的人。
      • 二元论的观点:身心关系二元论;精神、物质两种事物产生的基础的二元论。
  5. 小结:
    • 纷纭复杂的现象世界模仿着纷纭复杂的理念世界。
    • 理念世界是根据是永恒的,现象世界是变动不居的。
    • 现象世界分有理念世界,但两个世界的关系是隔绝的,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现象世界中个别事物之间的关系由其关系的理念规定。

3、 心理学思想

  1. 灵魂结构理论
    • 灵魂是行动、感觉和认识的原因。

    • 灵魂结构

      • 感觉欲望
      • 情感
      • 理性(单一的、永恒的,是人所特有的)
    • 灵魂结构特性:

      • 感性世界是低下虚假的
      • 精神世界是高尚真实的。
      • 幸福和善在理念世界中。
    • 对灵魂结构的价值判断:人的三种美德

      • 理性灵魂掌握理念知识-智慧美德
      • 理性灵魂指导情感不动摇-勇敢美德
      • 适当控制灵魂中感觉欲望的部分-节制的美德
    • 框定了当代心理学知、情、意三分,天才地决定了西方心理学的整体架构。

  2. 理想国:政治理想:国家由三种人组成
    • 统治者:金子制成,学习哲学管理国家-智慧美德;
    • 保卫者:银子制成,防御外敌保卫国家-勇敢美德;
    • 供养者(农工商):铜铁制成,生产财富供养国家-节制美德
    • 三等级如果各守其职,国家就和谐-公共美德(正义)
    • 理想国提出一种社会分工理论,也将其理念论心理学思想彻底贯彻在社会生活中,是较早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或管理心理学理论。
  3. 回忆说
    • 认识活动是先天后天结合的结果。
    • 认识主体必须具有认识能力、认识架构。
    • 对西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包括格式塔心理学关于意识经验的整体说,
      通过康德哲学影响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等。

4、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心理学的发展

  1. 生平(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 柏拉图学院时期
    • 游学与为师时期
    • 办学与著述时期
    • 著作:《工具论》、《物理学》、《论天》、《形而上学》、《论灵魂》、《政治学》等
  2. 批判分有说:无限多理念,循环往复,问题得不到解决。他认为理念与事物不能分离。
  3. 实体:
    •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本身。
    • 实体是十类存在中最本质的存在。
    • 实体是个别事物,包括三种:地球上的个别事物、天体、神。
  4. 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 在相对事物的领域中,存在形式、质料、个别事物这三种实体。
    • 重新分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5. 灵魂观:
    • 植物-营养的灵魂;
    • 动物-感觉的灵魂;
    • 人-理性的灵魂。
    • 高级灵魂包含低级灵魂的功能。
    • 灵魂是身体的形式和目的, 身体是灵魂的工具。
    • 灵魂是与肉体相区别的精神性实体。
  6. 蜡块说:感觉和思维等认识都是后天的。是被动的认知方式,导致经验论。

四、康德的心理学思想

思想前提

近代自然科学提出的问题

  1. 伽利略时代框定的近代自然科学方法
    • 质、量:从事物的质和量中观察归纳事实
    • 普遍定律
    • 演绎和预见
    • 设计实验
  2. 近代科学问题
    定律从何而来?

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培根(1561-1626):经验论:经验归纳法
  1. 生平:

    • 弗兰西斯·培根 ,新贵族出身,毕业于剑桥大学。
    • 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国王顾问、大法官等要职。1621年被指控犯有受贿罪而下台。
    • 主要著作:《伟大的复兴》、《论学术的进展》、《新工具》、《培根论说文集》。
  2. 知识就是力量
    一生致力于复兴科学,改造自然。

    • 人是自然的主人,但 “只有认识自然的本性和规律的人才能命令自然”。
    • 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深藏在知识之中。
    • 起源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精神,也是时代精神的表征。
  3. 清除认识障碍-四假相

    • “种族假相”:人类本性中的偏见
    • “洞穴假相”:个人特有的偏见
    • “市场假相”:语词不当造成的偏见
    • “剧场假相”:来自各种哲学教条的偏见
      三类虚幻哲学:诡辩派(亚里士多德)、经验派(炼金术)神学迷信派(柏拉图的理念论)
    • 对四假相说的评价:
      四假相存在于人类认识活动中,因而该学说具有合理性,但把错误认识的根源完全归因于人的天性是不正确的。
  4. 知识的源泉

    • 认识的对象是自然;
    • 感官迟钝、无力、有欺骗性;
    • 知识来自从科学实验中获得的感觉经验;
    • 主张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结合;
    • 认识事物时,首先必须确证感觉的准确性。
  5. 新工具-经验归纳法
    收集——》整理——》分析——》得到结论
    指引人们探求自然界航向的罗盘。
    归纳推理的进程是,从感觉和特殊事物中引出公理,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 广泛收集材料
    • 用合理的方法(三表法)整理事实材料
      • 存在表:正面例子
      • 缺乏表:反面例子
      • 程度表:不同程度的例子
    • 分析比较材料,排除否定的非本质的东西,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排斥法),得到一般概念和原理。但尚需进一步的试验。
  6. 评价

    • 代表西方经验论的开端,具有合理性
    • 但仅凭经验归纳不能获得准确的普遍性原理,还需要思维的内在机制。
笛卡儿(1596-1650):唯理论:演绎法
  1. 生平:勒内·笛卡尔 ,贵族出身.

    • 多方面才华,发明了解析几何学,研究了天文学、地球学、气象学等。
    • 著作:《方法谈》、《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论灵魂的感情》、《宇宙论》等。
  2. 天赋观念论

    • 演绎方法:
      • 从第一原理出发,运用理性逐步推出复杂的知识。
      • 如果起点可靠,又正确使用了理性,那么知识一定是可靠的。
    • 第一原理的两个条件:
      • 清晰明白;
      • 可以从中推论出关于事物的知识。
    • 用怀疑的方法找出第一原理:运用理性对以前的一切知识加以审查。
    • 否定两方面观念:
      • 以前的一切书本知识不可靠,因为其获得知识的方法不可靠;
      • 从感觉得到的观念也不可靠。
    • 天赋观念:
      • 人的心灵中有一些天赋的观念,是人们一致同意的公理,可以作为知识的起点。
      • 知识来源于人与生俱来的理性能力。
    • 科学研究方法:寻找到第一原理,就可以演绎出人所能知的一切事物的理由。理性是可靠的。
    • 与经验哲学方法的根本区别:
      • 经验哲学得出的是教条,目的是加强信仰;
      • 笛卡尔方法从演绎中得出新知识,目的是解释自然。
  3. 我思故我在:肯定怀疑的存在——》肯定我的存在——肯定上帝的存在——》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

    • 用怀疑的方法寻找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
      • 怀疑是一切事物被怀疑的前提,因此不能再被怀疑。
      • 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怀疑确实存在,所以思想活动确实存在,作为思想载体的“我”也就确实存在
      • “'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受这条真理,当作我所研究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 通过我思故我在产生“上帝”这一天赋观念:
      • 既然“我”会怀疑,就证明“我”是有限和不完满的。
      • “我”的不完满意味着有一种完满性的概念。
      • 上帝是产生完满的唯一原因。所以,上帝必然存在。
    • 借助上帝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
      • “凡是我们清楚明白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从完满的上帝而来。
      • 而无限完满、全知全能、至善的上帝是不会欺骗我们的。
      • 现在我的思想中清楚明白地有物质的观念,因此物质世界是存在的。”
        从而给近代自然科学的存在提供了合法身份和研究对象。
    • 从我思故我在中推论出三个实体(独立的存在):心灵、上帝和物质。
      • 物质和心灵是上帝创造的。
      • 从绝对的意义上说,只有上帝一个实体,物质和心灵作为实体只有相对的意义。
  4. 心物二元论:

    • 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的本性完全不同。
      • 心灵实体的根本属性是思想,是能动的、不占空间,没有广延;
      • 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是被动的、占有空间,不能思想。
      • 二者是互不决定、互不派生、独立存在、彼此平行的两个本原。
    • 身心二元论具有内在矛盾。
      • “心灵和肉体组成单一整体,用头脑履行功能。灵魂在大脑的松果腺中。松果腺震动时,灵魂固有的知觉呈现出来。松果腺受到生命精气的作用,同时生命精气从松果腺把运动传到一切器官。”
      • 肯定心灵与肉体存在某些联系,但把二者当作两个实体。
霍布斯(1588-1679):经验论:彻底的唯物论-经验心理学之父
  1. 生平:
    • 托马斯·霍布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担任培根秘书。
    • 哲学著作:《论公民》、《论物体》、《论人》。
    • 哲学思想包含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 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来源。
  2. 宇宙是物体的总和
    • 物体是客观实在物;
    • 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 否认心灵实体的存在。
  3. 思想是物质的属性
    把思想物质化
  4. 机械运动观
    • 自然界运动是物体的位移、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的推动、物体内部粒子的机械运动。
    • 生命现象也是机械运动。
  5. 机械决定论
    •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 结果是外部因素造成的,是消极被动的。
    • 只承认必然性,否认任何偶然性。
    • 自由意志不存在
  6. 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
  7. 反驳理性主义的概念问题,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般和共相,只存在名称和概念。
  8. 不否定理性思维的作用,认为感觉经验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要认识本质还需要推理(计算)。
  9. 其理论贡献在于,坚持了彻底的唯物论,并用机械论的方式加以系统化。
斯宾诺莎(1632-1677):唯理论:身心平衡论
  1. 生平:

    • 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 ,出生于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
    • 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 主要著作:《论神和人的幸福》、《伦理学》、《知性改进论》。
  2. 真观念:

    • 确证所有观念的根本观念
    • 四种知识:
      • 从传闻或符号获得的知识;
      • 从表面经验获得的知识;
      • 推理知识;
      • 直观知识。
  3. 几何学方法

    • “哲学目的是探究获得与自然一致的真观念的方法与途径,以改进理性,促使人认识自然,控制情欲,把自我与自然统一起来,获得自由,达到个人的永恒幸福”。
    • 从真观念出发,采用几何学方法,就能推演出世界的一切知识。
  4. 实体观:

    • 实体四特性
      • 自身是自身的原因;
      • 无限的;
      • 唯一的;
      • 整体的
    • 实体另两个名称:神、自然
    • 实体就是一种真观念
  5. 身心平衡论

    • 实体的属性
      • 思维(精神)属性:由低级到高级的一系列精神性活动;
      • 广延(物质)属性:事物有一定的延展度。
    • 属性和样式的关系(一对一)
      • 样式是对属性的形式化表现。有多少种样式就有多少种属性。
      • 随着事物复杂程度的不同,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表现为高低不同的序列。
      • 精神属性的复杂程度与物质属性的复杂程度相对应。但两种属性是统一体。
      • 不同层次的精神属性都透彻地觉解着不同层次的物质属性。
      • 直观知识来自人类精神属性的这种自觉,最终形成真观念。因此,真观念既是认识论也是本体论的起点。(本体论起点:事物的本原。 认识论的起点:事物如何认识)
    • 身心平衡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洛克(1632-1704):经验论: 白板说
  1. 生平:
    • 约翰·洛克,毕业于牛津大学
    •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奠基人
    • 主要著作:《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 《人类理解论》是西方近代哲学中第一个认识论体系。
  2. 白板说
    • 人出生之时,心灵本身没有任何观念,思维不是心灵的本质。笛卡尔等人提出的天赋观念论没有根据。
    • 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地理上的新发现,呈现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动摇了天赋观念论的基础。
  3. 观念的来源: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
    • 两种经验(对内外的感受)
      • 感觉经验:人心对外物的感受,外界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
      • 反省经验:人心对内的感受,心灵体察自身心理活动而产生,如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理、意愿等观念。
      • 两种经验有两个来源,但二者相互联系。心灵的反省活动是在感觉经验基础上发生的。
    • 两种性质
      • 第一性质:物体的广延、体积、形状、数目等,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与物体不可分离。
      • 第二性质:附着于第一性质,是感官不能觉察的物质微粒的体积、形象、组织、运动、及不同的结合形成的能力。它作用于感官,产生色、声、味等观念。
      • 第二性质与第一性质不同。
        • 它在物质中只有产生它们并与它们相对应的能力,而没有与之相似的原型。
        • 它的出现与人的感觉主体分不开,随主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 把第二性质视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主体的作用。
    • 两种观念
      • 简单观念:
        • 人心最初从感觉和反省得出的观念,是组成其他观念的最基本材料;
        • 不能为人心所创造和毁灭,心灵只能被动地接受;
        • 各种简单观念在内容上不能再分。
      • 复杂观念:在几个简单观念的基础上,通过人心的主动作用(组合、比较、抽象)构成的观念。
        (抽象:具体——》一般)
  4. 评价
    • 对知识来源做了系统性描述。
    • 自此,理性主义心理学必须对天赋观念论和哲学、心理学体系进行改造和深化,应对其提出的挑战。
    • 缺陷在于其白板说。它否定了认识活动中主体内在的认识能力和机制。
莱布尼茨(1646-1716):唯理论:有纹路的大理石(天赋+后天学习)
  1. 生平:

    •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6个月完成博士学位。发明二进制
    • 17世纪德国哲学家、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的代表之一、单子论的创始人、对数表的发明者、与牛顿同时发明微分学的数学家。
    • 主要著作:《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
  2. 有纹路的大理石(天赋+后天学习)
    “外部事物的作用只是把沉睡于心灵中的观念唤醒。”

    • 心灵既不像笛卡尔所说具有天赋自明的观念,也不像洛克所说是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它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 它不是现成的雕像,必须经过艺术家的雕琢才能形成生动的现实形象,同时现实形象也取决于大理石已有的纹路。
    • 通过把天赋观念转化为人的认识能力,改进了理性主义认识论,同时反对了经验主义认识论。
  3. 身心关系(单子论)
    四点要义

    • 世界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单子。
      • 它带有物质特征,但不同于物理上的原子,是精神性实体。
      • 人类的身体与心灵的基本元素也是单子。
    • 单子各自独立,彼此不相沟通,但在运作时不紊乱,而且遵循一定的法则。
      • 支配单子之间的法则是神创造的。
    • 单子具有精神特质,使人产生不同层次或不同状态的意识。
    • 身心平行论:
      • 原则上同意笛卡尔二元论的观念,但不同意其身心交感论的主张,而持身心平行论。
      • 身体单子与心灵单子各自运作,彼此间互不干扰,但两者永远保持和谐。这是由神预先安排创造的,称为预定和谐
贝克莱(1685-1753):经验论: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1. 生平:
    • 乔治·贝克莱
    •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
    • 主观唯心论的代表、
    • 现代心理学的先驱
  2. 存在就是被感知:
    • 从洛克提出的第二性质出发,认为既然事物的性质必须依赖于主观,第二性质的存在与第一性质有内在的密切关联,
    • 那么第一性质的存在也依赖主观感知。从而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都变成以主观感知为条件的存在。
  3. 宇宙之心
    • 人的认识存在一种共同的基础—宇宙大心。
    • 它作为现实的每个人的心灵的基础,支持现实的每个人的心灵的感知活动,使人们得以互相沟通,
    • 也使客观事物在某些个体主观心灵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被感知。
    • 最后将宇宙大心定义为上帝。
休谟(1711-1776):经验论:彻底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洛克和贝克莱的继承者

  1. 生平:

    • 18世纪英国哲学家、
    •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 联想主义的支持者、
    • 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
    • 主要著作:《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
  2. 知识的来源

    • 怀疑论(不可知论):
      • 一切知识都得自感官经验。
      • 经验纯粹是主观的,未必与客观世界相符。
    • 两个层次的经验(知觉)
      • 印象:
        • 活跃的、强烈的、生动的知觉。
        • 其形式包括,经由感觉而看见听见感受到的,以及心中爱好憎恨渴望的等;
        • 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大多是复杂印象,因为面对某一物体而得到知觉时,总是多感官并用。
      • 观念:
        • 由印象转化而成的,是印象的模版;
        • 较印象薄弱,故而由观念构成的知识也未必真实。
      • 印象与观念都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 印象是以对实物的感觉为基础,观念则可能超出感觉范围,因而印象较为真实可靠。
  3. 获得知识的过程
    知识是一种复杂的观念

    • 知识得自观念的联想:
    • 联想形成的三法则
      • 类似律
      • 接近律:时间空间接近的事物容易产生联想
      • 因果律: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容易形成联想
      • 修正
        • 联想法则只有类似律和接近律,因果律形成的联想未必真正有因果联系。所谓因果规律都是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观念的习惯性联想。因而,客观事物中就没有规律可循。
        • 由此陷入彻底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立的实质

  1. 起源:

    •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且感觉经验是可靠的;
    • 唯理论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内在理性、内在的认知能力。
  2. 内容:

    • 经验论认为,知识的内容是人们经验的结合;
    • 唯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思维活动获得客观事物的规律。
  3. 真伪:

    • 经验论认为,凡是经验中没有的东西都是假知识;
    • 唯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内在理性能力把握的知识才是真实的。
  4. 规律:

    • 经验论主张,对规律进行经验性的归纳;
    • 唯理论认为,规律是天赋观念论的推演。(思维的能动作用)

评价

  • 合理性
    • 经验论:没有客观经验,不可能获得知识;
    • 唯理论:没有内在认知能力,不可能把握客观事物。
  • 问题
    • 经验论:没有思维活动,能否整理经验材料;
    • 唯理论:没有经验材料,能否仅凭思维规律产生新知识。

康德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有色眼镜看世界

生平

  • 1724.4.22—1804.2.12.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出身 小手工业者家庭
  • 学术经历:1740、1770、1786
  • 著作:1781《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1788、1790
  • 思想特征
  • 思想历程
    认识、体验、意志:知情意三分

认识论的新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康德提出的问题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指明的两种知识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类型的知识。

  2. 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

    • 休谟揭示的因果关系的综合性也属于所有数学和物理学判断,而后两者具有无可争辩的普遍有效性。
      具有普遍有效性,但是不能产生新知识
    • 只有先天且综合的知识(先天综合命题)才能达到普遍必然的有效性
      那么,先天综合命题如何达到普遍必然的有效性?
  3. 如何解决二律背反问题

    • 当人们用抽象的决定论讨论旧的形而上学对象时,在一系列问题上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个相互排斥而又被视为正确的命题之间的矛盾。
    • 一个概念不可能性的逻辑标志是自相矛盾,所以二律背反一定要消除。
    • 例子:世界在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空间是无限的。从经验上无法判别,从理性上造成独断。
  4. 解决先天综合命题的途径

    • 自然科学的方法
      • 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一手带着原理,一手抓住试验。
      • 在某种先天概念或直观与对象的结合中,突出表现出认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 我们关于事物所能确实知道的东西,是我们根据概念先天地置于事物之中的。
    • 哥白尼式革命
      • 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确立了认识中心说;(之前,个体感官要与客观事物相一致,康德认为,人体有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才能认知客观事物。)
      • 肯定了理性主体在寻求对象知识中的能动性,包含主体为自然立法的思想。
      • 先验哲学:具有规律性的科学知识是在人的先验认识能力中达到的。
      • 先验:
        • 有关对象的知识形式,就性质而言,是普遍必然有效;
        • 就其来源而言,是得自人类的纯粹理性;
        • 就其运用而言,是经验的而非超验的。
          这就在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之间划了鸿沟,将科学认识活动都框定在经验范围之内。
  5. 现象和物自体
    肯定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但强调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现象。经验范围之外的物自体本身不可知

    • 物自体:经验范围之外
    • 现象:
      • 直接存在的是现象界,是经验直观或感性对象的世界。
      • 物自体(外界实在)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表象。
  6. 解决二律背反问题:划界
    经验之外的事物不可知(有限的不可知论)

    • 二律背反促使哲学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以去掉明显矛盾的耻辱。
    • 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现象界处于流变之中,矛盾对立到处可见,本体则不动不变,不能有对立。
    • 要解决二律背反问题,同时不违背理性主义立场,就只能把责任归咎于理性。
    • 方法是给认识能力定出界限,使之不超出经验。一旦超出经验,思维方式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

三种认识能力学说

  • 构成认识的两种成分:
    • 知识的形式(先验要素):理性先天具有
    • 知识的质料(感觉要素):来自经验
  • 知识的两类形式:
    • 感性的、
    • 逻辑的
  • 逻辑的两类先验要素:知性的、理性的
  • 在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中,有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识能力及其先验的知识要素。
    三种认识能力及其先验要素在认识活动中逐一加入并起作用。
  • 认识程序的三阶段与横向的三种求知活动(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相关系。
  1. 感性
    认识活动始于感性
    • 质料要素:感觉是物自体作用于我们时,在表象能力方面引起的结果。
    • 形式要素:
      • 外感形式(空间)
      • 内感形式(时间)
      • 空间和时间是整理感觉表象的必要条件,不是来自经验而是先天的,不是逻辑概念,不能称为范畴,而只能称为直观。
      • 空间和时间对感性中所能提供的现象具有客观意义,因而在经验上是实在的。但它们与物自体毫无关系,又具有先验的观念性。这表明康德哲学的先验唯心论特征。
  2. 知性
    思维无概念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 知性:
      • 感性在求知活动中是必要的,但必须通过概念进行思维,
      • 知觉对象的工作由知性来完成。
      • 知性是一种自发性、一种规律的能力、利用概念统一感性杂多表象的能力、判断的能力。
      • 感性和知性是知识的两个基本源泉,在认识中缺一不可。
      • 先验的概念说
        • 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由判断构成的四类十二种范畴(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范畴、样式范畴)
        • 范畴的先验演绎:先验能力如何起作用,认为联结包含三种因素(观念里的杂多及其直观形式、杂多的综合、杂多的统一性)
      • 知性论证中表现的先验论特色
        • 肯定科学认识的主体不是空的,而是由种种文化因素构成的先验结构。
        • 驳斥了洛克的白板论,也没有停留在莱布尼茨对人脑天赋机能的探索上。
        • 另一方面,只有知识的普遍形式是经验之先的,其质料则来自经验;
        • 而且经验之先的知识形式本身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文化传承获得的。因而也不同于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3. 理性
    • 理性:
      • 追求超验形而上学知识的能力、
      • 在原则之下统一知识规律的能力、
      • 间接推理的能力、
      • 认识无条件的能力。
    • 理性的产物是理念:灵魂、世界、上帝
  • 旧的形而上学关于上述理念的思辨均不能算作科学。
  1. 四种二律背反
    • 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始/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无始;
    •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单一的东西构成/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 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没有自由,一切都按照自然法则发生;
    • 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没有必然的东西,一切都是偶然的。
  2. 产生二律背反的原因不在于论证,而在于前提。
    • 前两种二律背反中,前提性的错误在于把自相矛盾的东西表现为可以在概念里相容的东西;
    • 后两种二律背反中,前提性的错误是把相容的东西表现为矛盾的东西。
  • 归根到底,可以划分出可认识的现象和不可认识的本体界来了结这些二律背反。

五、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1-产生的前提

1.1-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宗教、科学、经济革命

  •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
  • 宗教:1517宗教改革
  • 科学: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哥白尼、
    • 培根、
    • 牛顿、
    • 达尔文、
    • 伽利略、
    • 哈维尔
  • 经济:工业革命

1.2-十九世纪初的心理生理学

缪勒

  1. 生平(1801-1858)

    生理心理学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父

  2. 脊髓反射理论

    • 贝尔-马戎第定律: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 缪勒脊髓反射理论:以实验研究证实贝尔理论,进而发现反射过程有三段神经活动。
  3. 神经特殊能量论

    • 基本要义:由刺激引起的感觉经验,乃是决定于刺激所引起的神经活动,而非决定于刺激本身的特征。换言之,感觉经验主要是脑的作用,而非单纯刺激作用。
    • 神经特殊能量具有三种特征:
      • 每一感官均有其相对应的刺激(某种刺激引起某种感官的感觉经验);
      • 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感官时,将引起不同的感觉经验;
      •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时,可引起同一感觉经验。
  4. 其理论为德国理性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 心是主动的,而心的主动性并非得自学习经验,而是得自先天本性。
    • 其生理学研究,之所以被认为具有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是因为在解释生理作用时经常涉及心的作用。
    • 而且,他的研究对以后的生理心理学影响甚大,后来赫尔姆霍茨和海林的色觉理论,都是受了缪勒的影响。

赫尔姆霍茨

  1. 生平(1821-1894)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被后人誉为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2. 反映时与神经传导速度
    以青蛙和人做实验,用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度进行了研究。

  3. 听觉共鸣论

    • 听觉器官为内耳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毛细胞的排列呈一端窄一端宽的形式。
    • 窄端纤维短,与高音共鸣;
    • 宽端纤维长,与低音共鸣。
    • 由不同共鸣激起不同的神经冲动,传入人脑而生听觉。
  4. 三色说
    以颜色配对实验证明杨的三色理论:视觉神经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成为杨-赫三色论。

  5. 感觉心理和知觉心理

    • 感觉是限于当前的刺激所起的直接作用,没有过去经验成分参加;
    • 知觉是对于事物认识的整个过程。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有知觉,而无单独的感觉。单独的感觉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得到。
      其知觉理论对后来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解释有较大影响。

布罗卡

  1. 生平(1824—1880 )
    19世纪法国外科医生、神经病理学家、人类学家、最早发现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的生理学家。
  2. 语言中枢
    在布罗卡之前,生理学家对大脑两半球分区专司功能已有大致了解;关于语言中枢,弗罗伦斯学说坚持大脑的整体功能。
    布罗卡发现了语言中枢。

海林

  1. 生平(1834-1918)
    德国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是在视觉理论方面具有最大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2. 空间知觉
    与赫尔姆霍茨认为深度知觉是学习的经验主义观点不同,海林提出视觉先天论学说,即人类深度知觉的判断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该论点不仅符合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的传统,也为完形心理学知觉理论奠定了基础。
  3. 色觉理论
    • 色觉相对论:眼球的视网膜上有三组功能各异的锥体细胞。每一组所能感受到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所以各组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
      明暗、黑白、蓝绿
    • 负后象现象形成的原因:成对的锥细胞互补作用中产生的相对历程使然。
    • 用色觉相对历程论对色盲现象提出了理论性的解释。
  4. 温觉理论
    韦伯曾认为皮肤温度的变化(从暖到冷)由皮肤基本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而产生。海林提出,不是上升或下降而是皮肤的相对温度决定一个人感觉是暖还是冷。

1.3-十九世纪中的心理物理学

韦伯

  1. 生平(1795-1878)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先驱、用量化试验研究心理现象的第一人
  2. 两点阈限
    “两点阈”:皮肤能感觉到两点分离的最小距离,代表皮肤感觉的敏锐度。
    身体不同部位两点阈限因感觉神经元分布密度不同而不同。
    身心关系问题试验研究的开始。一般将其视为心理物理学的开端。
  3. 最小可觉差异
    最小可觉差异:能确定两个刺激之间差异的最小差异数。
    韦伯定律:两个刺激之间的可觉最小差异,并不取决于它们各自本身的数量,而取决于它们之间相对量的差别。

费希纳

  1. 生平(1801-1887)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创始者
    《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被誉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科学的里程碑

  2. 对数定律
    用物理方法研究感觉心理,探讨哲学心理学上争议未决的身心关系问题。
    费希纳定律:刺激强度按几何基数增加,感觉量以算术级数增加。
    S = K log R
    S 是感觉量,R 是刺激量,K 是常数

  3. 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探测物理刺激与人的心理反应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极限法
    ◆恒定刺激法
    ◆调整法

2-科学心理学的奠基

2.1-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历史背景

  •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的第一个正式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的构造主义学派是心理学界第一个学派。
  • 实验心理学产生于德国的原因
    • 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涵义广泛
      • 大学体制和大学精神
        • 崇尚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
        • 以教授为中心的大学体制

生平

  • 生卒年:1832-1920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之父、结构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最大功臣。
  • 主要著作
    • 《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 《民族心理学》是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项突出贡献。
  • 对生平的分析:
    • 良好家世使之受到良好教育;
    • 医学背景使他得以担任赫尔姆霍茨的助教;
    • 哲学背景使他具有整体的理论架构能力,将心理学从哲学思辨中分离出来,并与自然科学区分开;
    • 勤奋、严谨使之可以独立形成一个学派。

体系

  • 个体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内容心理学、新心理学、构造心理学、元素心理学)
    以个人意识过程为对象
  • 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以人类共同生活为基础的高级精神过程为对象。
  • 用40年时间延循自然科学传统,用实验内省法,致力于个体心理学的构建;
    也为遵循人文科学的传统,开展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用20年时间采用分析研究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社会风俗、法律和伦理等社会历史产物的方法研究民族心理学。
    心理学界一般强调其第一个方面的贡献。

内容

个体心理学
  1. 心理学对象问题:直接经验之学
    使心理学独立于自然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规定。

    • 经验的主体:感觉、感情、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是心理学的对象;
    • 经验的客体:人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是通过间接推论认知的,是自然科学的对象。
  2. 身心关系理论:心身平行论

    • 心理过程和大脑的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系列,二者有一致的协调,但不存在因果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将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区分开,从而促进了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对心理现象自身规律的研究,为心理学的独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 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
    • 内省法(自我观察法):直接经验存在于经验者的主观中,因而内省法是心理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即通过个体对自己内心活动进行观察、体验和陈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 实验内省法:哲学内省法不科学,只有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的心理学方法才是科学可靠的。
      实验内省法包括:
      • 造成外部情况,使确定性的心理过程在一定的时刻内发生;
      • 使观察者控制一般情况,做到陪伴这个过程的意识状态几乎不变。
    • 局限:
      • 局限于个人意识,难以得到互相参证的结果,引起内省派内部不断的争论;
      • 将该方法限制于简单心理现象的研究中,反对将其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等;
      • 只要求被试分析和描述心理元素的强度和性质,而抛开观察心理的客观刺激和实际意义。
民族心理学方法(心理产品分析法)
  • 通过人类历史文化资料研究社会心理学。
  • 受到赫尔巴特等人的启发,对文化产物如语言、风俗、神话、法律等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分析解释,说明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揭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规律。
  • 活着的个体心理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为了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必须求助于历史。
  1. 语言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语言分为两个层次:
    外部形式和内部认知结构
    影响了当代语言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任务

接受英国洛克以来联想心理学的观点,受约翰·穆勒的心理化学观影响。

  1. 心理学任务: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和规律。
  2. 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 心理有哪些元素
    • 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如何
    • 心理复合体形成的规律
  3. 心理元素的分析
    • 一切心理现象都由心理元素构成,对心理元素的分析是首要任务。
    • 感觉:心理元素的基本单位,呈现经验的客观内容;
    • 感情:显示经验的主观内容,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
    • 根据性质和强度两种特性对感觉和感情进行分析分类。
      感觉和感情是相互联系的。
  4. 三向度感觉论
    • 愉快/不愉快
    • 紧张/松弛
    • 兴奋/沉静
  5. 心理复合体的结构
    • 观念:由感觉组成的心理复合体
    • 记忆表象:非直接起源于外在印象的观念();
    • 知觉:由外在感官、印象形成的观念()
    • 感动:由几种感情组成的复合体
    • 情绪和意志是感情组成的复合体
  6. 心理复合体形成的规律
    • 心理复合体通过联想和统觉形成。

    • 联想:继承英国联想主义思想,用联想说明心理元素的结合。

    • 联想的四种基本形式:

      • 融合、
      • 同化、
      • 复合、
      • 记忆联想
    • 统觉:把印象提高到注意焦点或意识中心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综合的功能。

      • 认为联想的组合是被动、机械和低级的,强调统觉的主动性与统和性。
      • 指出各种心理元素就是通过统觉的创造性综合而形成与原来成分不同,具有新特点的心理复合体。
      • 理性认识活动主要是通过统觉的创造性综合实现的。
  7. 结论:复合体形成的三个基本规律
    • 心理产物原则:心理复合体具有新特性,不是简单组合。
    • 心理关系原则:每一个别心理内容都通过与其他心理内容所处的关系而获得其意义;
    • 心理对比原则:心理内容中一些对立的成分有由于对比而加强的趋势。

评价

  • 贡献
    • 使心理学称为科学的一个新领域,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特别是界定其研究对象;
    • 创立心理学实验室,和实验心理学学科;
    • 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 局限
    • 实验内省法缺少客观性,在心理学界引起很大争议;
    • 其心理学体系整体上受当时科学发展观影响,具有元素主义倾向。

2.2-铁钦纳

生平

  • 生卒年:1867-1927
  • 20世纪英籍美国心理学家、建构主义心理学派的实际建立者。
  • 对20世纪初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的贡献在于,继承冯特思想,在美国大力推行科学心理学。
  • 局限是,无法融入美国心理学界,成为构造主义心理学的终结人物。

构造主义

  • 继承了冯特以研究直接经验为心理研究之目的的理念。
  • 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依赖于主体的经验。
  • 将意识界定为某一时间内立即经验的总合,而心则是一生经验的积累。
  1. 用内省法探讨三个基本问题
    • 将意识经验分析为最基本的元素(感觉、意象、感情);
    • 找出基本元素结合为复杂经验的心理法则,认为复杂经验纯粹是由联想形成的;
    • 找出与心理历程相对应的神经历程,来解释心理历程:身心平行论。

2.3-布伦塔诺

生平

  • 生卒年:1838-1917
  •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最早掀起欧洲反构造主义运动的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的先驱
  • 主要著作:《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

意动心理学

  • 经验(意识经验的普遍性)科学
  • 性质:既是理论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 地位:把握未来的科学。
  1. 是反结构主义的
    • 对象:有一定目标指向性的意识活动;
    • 目的:了解意识活动的整体性,研究意识的历程;
    • 方法:被试经由自我观察陈述其意识经验活动(过程)。
  2. 评价
    • 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 对现象学、精神分析、完形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都有先导性的影响。

3-关于西方心理学开创问题的争论

李铮《关于西方心理学开创时期几个问题的重新评价》

费希纳是试验心理学的主要建立者

  1. 波林:冯特是试验心理学的主要建立者
    • 冯特有“促成心理学为独立学科的观念”
    • 冯特才“配称为心理学家第一人”
  2. 实验心理学建立的标志
    • 不是心理实验方法的简单囊括,而在于首先承认心与物的区别和关系,并且相信这种区别和关系可以应用有效的试验技术加以测定和说明。
    •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是“严密的科学”,已形成了实验心理学的核心,是试验心理学建立的标志。
    • 费希纳是否建立了实验心理学不能以其个人的意愿来衡量。
      费希纳建立的试验心理学主要是客观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当时德国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
    • 费希纳建立的试验心理学为冯特心理学体系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从冯特心理试验室的技术成果来看,当时并未超过费希纳;
      • 而冯特则是沿着费希纳试验心理学的思路,开创了一个新的心理学体系。

西方心理学诞生的两条路线

  1. 以冯特为主,沿着试验心理学的路线建立的心理学体系,即自然科学的路线;
  2. 以布伦塔诺的意动为中心,沿着非试验的路线建立的心理学体系,即理性主义的精神科学路线。
  3. 冯特和布伦塔诺心理学体系比较
    • 心理学对象:
      • 冯特研究经验意识的内容,
      • 布伦塔诺研究意识本身
    • 心理学的目标和任务:
      • 冯特要使心理学达到自然科学的水平
      • 布伦塔诺要使心理学达到精神科学的水平
    • 心理学方法
      • 冯特重在实验
      • 布伦塔诺重在观察
    • 心理学学科内容的组织
      • 冯特以实验的感觉经验或心理元素的构成为中心
      • 布伦塔诺以意识或心理活动的内在过程为中心组织体系
  • 两条路线在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轨迹
    • 冯特心理学流派:以试验路线为指导的思想和方法,长远地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
    • 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 心理学史将冯特心理学视作正统的原因
    • 唯实证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观点在当时占主导地位;
    • 对布伦塔诺的心理学介绍不多,了解不够,认识不足。
  1. 对李铮论文的评价
    • 说理有力、结构精炼
    • 选题重要
    • 论证有可商榷之处
    • 忽略冯特民族心理学
    • 观点值得重视

六、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

6.1-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 19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学属于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的一部分。
  • 在独立战争以后,美国迅速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基础和充足的物质保证。
  •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
    • 介绍德国新心理学,建立心理试验室。
    • 改变传统心理学的模式,开辟适合美国国情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新取向。

哲学基础

  1. 实用主义哲学参考书
    • 詹姆斯《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81年);
    • 宾克莱《理想的冲突》 (商务印书馆,1986年);
    • 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 以及现代西方哲学通史之类的教程。
  2. 实用主义内涵
    • 以现实为基点,强调行动;
    • 以目的为坐标,注重实效;
    • 以发展为动力,讲究进取。
  3. 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的时代背景
    • 政治上,不受传统封建特权的压制;
    • 思想上,没有传统的包袱,移民带来多元文化;
    •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
    • 由于百废待兴,因而张扬创新和注重实效的精神。
    • 工业化、城市化、托拉斯等膨胀带来的问题。

科学背景

达尔文的心理学思想

  1. 生平(1809-1882)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其进化论引起了科学革命,改变了人与神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心理学趋向科学化,导致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兴起,开启以美国为中心的心理学的新时代。
  2. 影响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改变
    • 传统哲学心理学讨论灵魂或心灵时,以人为对象。
    •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高等动物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因而人与动物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有很大相似之处。
    • 新兴机能学派开始研究动物,最后导致动物心理学演变成独立学科。
  3. 影响心理学研究主题和目标
    • 结构主义学派研究心理结构。
    • 机能主义受达尔文适者生存观念的影响,不再把心理内容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转而研究个体适应环境的心理功能,使科学心理学初期的纯基础科学趋向走向了应用科学之路。
  4. 影响心理学研究方法
    • 结构心理学的试验方法只限于试验室内使用,
    • 而机能主义除此之外还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等,使心理学研究方法得以扩展。
  5. 影响心理学研究范围
    • 构造主义学派只分析成年人的意识结构,
    • 机能主义心理学受达尔文个体变异观念的影响,特别重视个别差异和属种差异,因而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继兴起,同时发展了用于区别个别差异的心理测验。

斯宾塞的心理学思想

  1. 生平(1820-1903)
    19世纪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机能主义心理学先驱、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
  2. 从生物进化历程解释心理学
    • 最早提出进化论理论,创发适者生存一词,并以其解释人的行为。
    • 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由整体到分化,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人的一切精神作用都是生理进化使然。
    • 进化可以遗传。
  3. 社会达尔文主义
    • 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对人类社会的进化提出解释。斯宾塞用他的进化论解释人类的社会现象,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在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不断进化的结果。
      主张社会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政府实施不干预社会经济的放任政策,促进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那么理想社会就会出现。
      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4. 斯宾塞的实用主义教育观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与生存直接有关的养生保健知识、
    与生存间接有关的谋生知识、
    与延续人类生命有关的生儿育女方面的知识、
    与群体生活有关的人际关系和公民权利义务方面的知识、
    与生活品质有关的休闲娱乐方面的知识

高尔顿的心理学思想

  1. 生平(1822-1911)
    英国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差异心理学之父”、资质优异研究者的先驱、心理测量学上生理计量法的创始人
  2. 开启了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 用科学方法研究个别差异的第一人。
    • 从遗传的观点调查亲属、家系、孪生子、不同种族的血缘关系,以研究遗传因素与身心特征的关系。
    • 《遗传的天才》、《英国科学家:他们的禀赋和教养》是研究天性与教养问题的最早文献。其结论是,智力的高低决定于遗传。这也是心理学史上问卷调查的开始。
  3. 率先开始了对心理现象的量化研究
    • 创立试验室,从事感觉敏度测量,企图以心理物理的测量来发现智商的高低。
    • 是以数量的方法标示心理特质的差异的开端。
    • 相关和回归等观念均出自其手。
    • 其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6.2-代表人物

美国机能主义的先驱—詹姆斯

  1. 生平 威廉·詹姆斯(1842-1910)
    • 美国第一位本土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 求学:19岁入哈佛大学(化学、生理学、医学),1869获医学博士学位。
    • 讲学:1872(哈佛大学生理学讲师)、1875-1876、1885、1889、1897、1907
    • 学术职务:1894、1904(两次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心理学简编》1892、《对教师讲心理学和对学生讲生活理想》1899、《实用主义》1907、《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义》1909
  2. 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
    • 建立现代科学心理学体系
      《心理学原理》:感觉、知觉、大脑功能、习惯、意识、自我、注意、记忆、思维、情绪
    • 反对元素主义
      主张研究个体意识适应环境的意识机能
    • 意识流理论
      • 意识不是割裂的片断和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
      • 意识的四个主要特点:
        • 意识是私人的
          每一意识状态都是属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是主观的东西。否认人的意识中共有的东西
        • 意识是常变的
          • 每一种意识状态仅出现一次,不能重返。
          • 意识流的两种状态:实体状态、过渡状态
        • 意识是连续不断的
          意识是一个经常变化而永不中断的过程
        • 意识是有选择性的
          人总是对其对象的某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有兴趣,因而就有欢迎和排斥的选择问题。
    1. 本能和习惯说
      本能是一种趋向一定目的的、自动的、不学自会的动作能力或冲动行为。
      • 三种本能:
        • 感觉冲动
        • 知觉冲动
        • 观念冲动
      • 在本能问题上,詹姆斯与前人的两点区别:
        • 强调本能受心理活动的调节,强调本能受经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提出本能受习惯抑制的原则,认为每种本能均可引起两种相反的冲动。
          把本能与个体的生活作用联系起来,而不再是本能孤立地起作用。
        • 扩大本能的范围、把一切心理起因都归结为本能。
          把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以至复杂的心理品质,如同情心、竞争心、好积产、愿保守秘密等都看作是本能的表现。
          是一种本能决定论。
      • 詹姆斯本能决定论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倾向:
        • 讲本能对人生活的重要作用,如麦独孤以为人的一切行动最后都根源于本能;
        • 如华生的行为主义则根本否认有本能,不仅简单的反射根本不是本能,就是其他所谓本能也只是幼年时习得的习惯。
        • 此外,还有正确发展詹姆斯思想的理论,如生物节律学说和早期经验学派。
      • 习惯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本能冲动因重复养成的习惯会发生偏爱,这种偏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存在都有积极作用。指出习惯的正面意义和刻板性。
        但并没有指出不良习惯的负面作用和可塑性。
    2. 情绪说
      • 情绪是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身体变化的感知。
      • 詹姆斯-朗格情绪说:情绪起因于连续发生的三个因素。
        是有关情绪的行为学说,主张知觉有赖于反应,预示20世纪行为主义的产生。
    3. 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多元化
      内省、观察、试验、比较;
      除了常态的成年人,变态者、儿童、动物的行为也值得研究。
      扩大了研究对象,丰富了研究方法。
    4. 评价
      •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先驱
        建立了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机能主义为特色的心理学体系。
      • 以意识流反对元素主义
        开了批判心理学中元素主义的先声,对意识特征做了深刻的动态分析和描述,其中蕴涵了“无意象思维”的见解。
      • 情绪与身体内外状态的密切关系
        促进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大量研究和行为主义的产生。
      • 对本能和习惯、自我、意志、记忆及其研究方法也有创新的见解。
      • 他的直传弟子有许多著名心理学家。
      • 忽略实验
        虽然做心理学演示和建立心理试验室均比冯特还早,但他不喜欢做试验。
      • 研究范围狭窄,并存在哲学思辨和宗教神秘主义倾向。

杜威

  1. 生平 约翰·杜威(1859-1952)
    • 身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三大领域的学者、20世纪影响东西方文化的最大人物
    • 哲学:实用主义
    • 教育:民主教育、儿童中心教育
    • 心理学:美国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
    • 出生:佛蒙特州的伯林顿
    • 求学:1879、1882(霍普金斯)、1884(哲学博士)、1894(芝加哥大学任教)1904年(哥伦比亚)
    • 兼职:1900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著作:《心理学》1866、《怎样思考》1910、《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1913、《人性与行为》1922、《经验与本性》1925、《公众及其问题》1927、《人的问题》1946、《认知与所知》1949
  2. 杜威的心理学理论建树
    • 为美国狭义的机能主义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反对把心理分析为各个元素,也反对把反射弧分析为刺激和反应或把整个动作分析为反射弧,他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射弧也是一个连续整合的活动。
    • 把完整动作的机能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反射弧)。
      必须从感觉、观念和行动在感觉-运动回路中的位置和机能中去解释其特性。
    • 人的活动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对人进行研究。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学生为中心;做中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成长。
  3. 评价
    • 贡献:
      反对元素主义和心物平行论,重视心理的整体观、效用观和动力观。为芝加哥机能主义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 局限:
      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动顺应环境。

安吉尔

  1. 生平 :詹姆士·安吉尔(1869-1949)
    • 出生:佛蒙特州的伯林顿
    •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20世纪初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
    • 求学:1886年进入密执安大学,189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 讲学: 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助教授。1904年正教授。1921年出任耶鲁大学校长。
    • 兼职:1906
    • 著作:《心理学:人类意识的结构与机能的研究》1904、《心理学导论》1918
  2. 心理学思想
    • 更明确具体地提出了机能心理学主张
      • 机能心理学的起源:古代渊源于亚里士多德,近代追溯到斯宾塞和达尔文。
      •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操作
      • 心理学的两项任务:描述和解释
      •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自然科学
      • 心理学的方法:内省和客观观察
    • 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三点区别
      • 元素与操作
        构造心理学回答的是心理学是“什么”的问题;机能心理学还要进而解决心理学“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
      • 纯科学与效用心理学
        机能心理学把心理过程看作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生物需要的过程。
      • 完整心理学和意识心理学
        • 心物关系:心理和物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 心身关系:心身属于同一种类;
        • 有机体与环境的整个关系:包括有机体的一切心身机能,如意识到和未意识到的行为及其生理机制等。
  3. 评价
    • 贡献:真正建立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实际上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 局限:更加明显地暴露了美国机能心理学的生物化倾向。

霍尔

  1. 生平:斯坦利·霍尔 (1844-1924)
    •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哲学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
    • 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
    • 将精神分析引入到新大陆的第一人,
    • 也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弟子。
  2. 发展心理学
    • 就心理学以研究人性为目的观点言,实验心理学所能研究的问题太狭隘。
    • 采取达尔文进化论和当时美国新兴的功能主义所倡“适应”和“应用”的观点,强调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
    • 提倡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目的,并非将发展心理学作为纯基本科学的研究,而是为了配合教育的需要。
    • 霍尔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摆脱实验法,改为采取观察法和调查法搜集资料 。
    • 研究范围包括儿童、青年、老年,奠定了今日发展心理学以生命全程发展为研究取向的基础。
  3. 心理发展重演论
    • 个体心理的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历史。
    • 生前胚胎期像蝌蚪形状,代表人类最初在水中生存的时期;
    • 婴儿期的爬行代表人类进化的猿猴时期;
    • 青年期情绪不稳定代表人类进化的混乱期;
    • 成年后身心成熟代表人类进化的文明期。
    • 青年期之情绪不稳是必然现象,主张应特别重视青年教育。

卡特尔

  1. 生平: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1860-1944)
    • 20 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
    • 机能心理学哥伦比亚学派领导人、
    • 全世界第一位脱离哲学范畴而纯属心理学的教授、
    • 最早将心理学研究结果统计量化的心理学家、
    • 应用心理学先驱
  2. 应用心理学
    • 在机能主义基础上,发展现代应用心理学。
    • 心理学必须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先具备精密性和准确性特征,因而必须先发展心理测验,了解人在不同环境下心理适应的情形,从而分析其个别差异。
    • 心理测验是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成就。
  3. 个别差异测验
    沿用高尔顿的测量方式,以感觉动作为主,测量两点域值、重量判断的最小可觉察差异、噪音出现的反应时、字母的记忆广度等 。

罗伯特·伍德沃斯(1869-1962)

  1. 生平: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机能主义心理学哥伦比亚学派代表之一、动力心理学理论的倡导者
  2. 折衷取向
    • 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意识和行为,因此在方法上可以兼采结构主义的内省法和行为主义纯客观的测验法。
    • 成为新行为主义之中介变量理论的基础,对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的新定义,“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的确立产生了先导性的影响。
  3. 动力心理学
    • 机制与内驱力交互作用产生行为的理论。
    • 机制是行为运作的方式;内驱力是促动行为的内在原因。
    • 补充解释:机制本身也可以变成内驱力。
    • 成为此后奥尔伯特解释动机时所持功能独立理论的基础。

闵斯特伯格

  1. 生平:雨果·闵斯特伯格(1863-1916)
    • 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
    • 功能学派中应用心理学的先驱,
    • 也是美国心理学界中因政治事件引起争议的人物之一。
  2. 司法心理学
    • 血压变化与诚实之间关系的研究。
      提出了“测谎器”概念,成为司法心理学的先驱。
  3. 工业心理学
    • 提出根据工作成绩确定职业性向的概念。
      对人员甄选、职业伦理、工作绩效的心理因素以及广告心理等各方面均有所探讨,是为现代工业心理学的开先河者。
  4. 美学心理学
    1916 年出版的《电影:心理学研究》被公认为是对美国心理学界的创新性贡献。
  5. 社会心理学
    • 预测英美德三国企图合组的世界政府与和平联盟终将失败,预言政府禁酒将会导致比酗酒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揭发民间神秘主义者的伪装。
    • 从美国功能学派创始目的看,闵斯特伯格无疑是功能学派的最大功臣,只可惜政治事件使他的贡献被忽略了。
      与其他心理学家尝试将心理学用于日常生活 。

比奈

  1. 生平 阿尔弗雷德·比奈(1857-1911)
    法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代表、“现代智力测验之父”、现代特殊教育研究的先驱
  2. 智力测量法
    • 高尔顿和卡特尔采用以感觉为基础测量智力的取向不适当,主张必须从测量认知能力下手测量智力。
    • 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意向、注意、理解、思维、审美、情操、意志力、空间判断等心理历程。
    • 从测量感觉到测量认知是智力测量中的一大突破。
  3. 第一个智力测验
    •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 包含两种创新观念:
      • 认知取向测量高级心理历程
      • 创用心理年龄代表智力高低

亨利·戈达德(1866-1957)

  1. 生平:
    •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
    • 由机能主义延伸到应用心理学思想的代表之一、
    • 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先驱、
    • 对智力落后者遗传研究具有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
  2. 首创智力落后学校
    • 将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首次引进美国,用以鉴别智力落后儿童弱智的程度。
    • 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作为评定智力落后的工具。
    • 他将智商 50-70 的成年人列为愚鲁,认为此类愚鲁者可接受训练从事简单的机械操作工作。
  3. 倡智能遗传决定论
    • 在研究智力落后儿童时,受高尔顿《遗传的天才》一书的影响,采用家系追踪的方法研究训练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家族史。
    • 智力的落后完全由先天遗传所决定,后天教育不会发生什么作用。
      对当时美国移民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推孟

  1. 生平:生卒年:1877-1956
    •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机能主义延伸到应用心理学思想的代表之一、
    • 对智力测验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心理学家、
    • 心理学史首先采用纵贯法研究天才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
  2. 斯坦福-比奈量表
    • 修订比奈-西蒙量表为斯坦福-比奈量表。
    • 采用比例智商概念作为评估个体智力水平的标准。
      从此,确立了智力测验的形式。斯坦福-比奈量表成为世界时最权威的智力测验。
  3. 天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
    研究结论:
    • 智力高低与遗传和环境有关;
    • 智力测验的确有预测功能;
    • 天才多病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 天才儿童的智力优势保持到成人期。

斯科特

  1. 生平:生卒年:1869-1955
    •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 功能学派的代表之一、
    • 应用心理学的先驱、
    • 脱离冯特结构学派而在美国另辟天下创造四个第一的传奇人物
  2. 创造心理学界的四个第一
    • 第一本广告心理学专著;
    • 心理学史上第一位拥有“应用心理学家”名誉的人;
    • 平民身份获得政府荣誉的第一人;
    • 创始了第一家现代企业顾问公司。
  3. 奠定现代应用心理学基础
    • 从事心理学的人才培育和实务工作,为广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行销心理学等奠定了基础。

贾德

  1. 生平:生卒年:1873-1946
    •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
    • 美国机能主义学派应用心理学的代表之一、
    •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 是出自冯特结构学派门下而自立门户的心理学家
  2. 应用心理学的先驱
    • 虽然在德国时研究的是实验心理学,但回国后并未继承冯特的衣钵,从事意识分析的研究。
    • 到芝加哥大学后兴趣转向应用心理学研究。此后二十年一直从事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著述,推行中小学教学实务改革。
  3. 教育心理学
    • 首倡教育心理学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心理学科。
    • 采用詹姆斯提倡的心理学是科学,教学是艺术的看法,主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在学校情景中探讨教师教、学生学的心理法则,藉以改进教学,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

魏特默

  1. 生平:生卒年:1867-1956

    •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
    • 学校辅导与特殊教育的先驱、
    • 临床心理学之父、
    • 是出自冯特结构学派门下而自立门户的心理学家
  2. 首倡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美国中小学教育普及后产生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学童个别差异加大,学校教学遇到更多困扰;其二是公立学校增多,急切需要更多合格教师。心理学成为师资训练的主修科目之一。
    魏特默首先为在职中小学教师开设心理学课程,指导他们将心理学原理用于协助了解学生学习困难问题,是为现代中小学学业辅导之始

  3. 开启临床心理学先河

    • 创设第一个心理诊所,目的是协助教师解决学童心理问题。
    • 首次使用临床心理学和临床法等名词。
    • 1907年创办《心理临床》杂志。
    • 1920年再创设魏特默学校,专门培育特殊教育师资。
    • 他一生奉献于临床心理学,使临床心理学后来成为整修心理学领域内最大的学门。

6.3- 美国心理学特点总评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 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
  • 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是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 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研究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和差异心理等领域。

对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 贡献
    • 提出了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新心理观;
    • 开拓了一些新的心理学分支;
    • 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 局限
    • 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 具有外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 具有生物主义倾向。

思考题

  • 论述题: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确立这个标志的客观根据是什么?
  • 基本概念:回忆说、白板说、有花纹的大理石、先验统觉、心理物理法、意识流、柏拉图的蜡块说等

七、行为主义心理学

7.1-背景及发展历程简介

行为革命

  • 目标:使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力主以采取自然科学研究取向为前提。
  • 主题:舍弃对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切内在心理历程的间接猜测,应该研究看得见、可测量的外显行为。
  • 方法:舍弃主观内省法,采用客观量化、经得起验证的实验法。

三个理论前提

  • 实证主义:20世纪初普遍流行的思想观念,认为一切有效知识只限于得自观察经验的事实的理念,强化了华生科学心理学的思想。
  • 客观心理学:19世纪末苏联巴浦洛夫等人开始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给华生提供了刺激-反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动物心理学:达尔文进化论主张人类和动物在进化程度上有连续性的同源关系。行为主义心理学继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动物行为研究最符合客观性和验证性的科学原则,因而以动物代替人当作被试的研究取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行为主义的发展

1、先驱阶段
2、形成发展阶段(激进行为主义阶段)
3、新行为主义阶段

行为主义的现状

  • 新行为主义者调整了研究的取向,以符合研究现实。
  •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和方法有一些突出优点,其实验方法在动物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学习心理学等许多方面仍有存在的价值。

7.2-先 驱

桑代克(1874-1949)

  1. 生平:
    • 美国心理学家、
    •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者、
    • 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
    • “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 机能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桥梁
    • 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
      • 其动物学习理论对行为学派思想有重大影响
      • 不强调生理而心理的学习历程的解释
  2. 学习理论
    • 试误说
      根据动物实验建构系统学习理论的第一人
      • 效果律
      • 练习律
      • 欧洲经验主义的联想主义启迪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主义,而联结主义导致了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说,效果律则导致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 评价
      • 说明在面对一种不确定的情景时,人倾向于在探索中学习。
      • 但是在了解情景,或思维具备某种架构时,人的学习会有所不同。
      • 因而其理论只是发现了部分真理。
  3. 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 力倡教育心理学科学化
    • 《教育心理学》(1913-1914)
    • 科学教育运动
    • 直接将动物学习的原理用于学校教育的尝试在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影响方面并未获得成功。

巴甫洛夫(1849-1936)

  1. 生平
    • 前苏俄的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
    • 条件反射理论建构者、
    • 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2. 条件反射
    • 在某种条件下,不属于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
      • 无条件刺激、
      • 无条件反应、
      • 中性刺激、
      • 条件刺激、
      • 条件反应、
      • 多极条件反应
      •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 直接被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所用

耶基斯(1876-1956)

  1. 生平:
    • 20世纪初美国动物学家、
    • 比较心理学的创始人、
    • 心理测验的先驱、
    • 耶基斯-杜德森定律的发现者、
    • “神经心理学之父”
  2. 比较心理学的先驱
    • 试验表明,猩猩具有记忆力、辨别力、模仿能力。
    • 根据对不同动物的比较研究,肯定地认为动物的行为是学习来的。
  3. 心理测验的先驱
    • 一战期间,负责美军人员甄选和训练工作,发展心理测验,领导编制文字测验量表和非文字测验量表。
    • 团体智力测验之始。
  4. 耶基斯-杜德森定律
    • 反应激发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 激发水平过高或过低时,工作效率都很低,只有反应激发水平适中时,工作效率才最高。

7.3-创始人华生

生平:1878-1958

  • 行为学派创始人
  • 求学:福尔满大学硕士、芝加哥大学博士
  • 讲学:芝加哥大学助教、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 主要著作:《行为主义者对心理学的看法》
  • 1957年心理学贡献奖

行为主义的基本取向

行为学派五大主张:

  • 主题:行为、而非意识
  • 方法:客观而非主观
  • 目的:预测与控制行为
  • 行为影响因素:环境
  • 动物行为与人的行为的关系:节省律

对个体行为的解释

  • 行为指个体的一切活动,
  • 构成行为的基本元素是反射,
  • 比反射复杂的行为元素是反应。
  • 心理学研究的是反应,而非反射。
  • 将心理学简化为刺激-反应的心理学,简称S-R 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

强烈反对内省法,主张在观察测量的原则下采用如下三个方法:

  • 条件作用实验法
  • 测验法
  • 口头报告法

对天性与教养问题的看法

  • 教育万能论:否定先天遗传,主张一切行为变化都受制于环境刺激。

对复杂行为的解释

  • 情绪:恐惧、愤怒、喜爱
  • 人格:人格是习惯的综合,而习惯是反应的综合。
  • 语言与思维:连锁刺激和反应

7.4-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

麦独孤

  1. 生平:1871-1938
    • 20世纪初在英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
    • 社会心理学先驱、
    • 策动心理学创始人、
    • 力倡本能论的心理学家
    • 将麦独孤的思想列在行为学派下的原因:
      • 最早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科学的理念;
      • 其思想影响了新行为主义思想的发展 。
  2. 目的心理学
    •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是目的性行为。
    • 目的性行为的五个特征:
      • 自发性的;行为开始后即使引起行为的刺激消失,行为仍然继续;
      • 如目的性行为受阻,个体将变换其行为方式以达到目的;
      • 目的达到之后,行为才会停止;
      • 目的性行为因重复练习而增强。
      • 因此他认为尝试错误式的行为是目的性行为,不是反射。
  3. 本能说
    • 人类行为源于本能,人与动物本能性行为表现包括三种成分:
      • 知觉成分:个体对某些特定刺激给予特别注意的先天倾向;
      • 行动成分:个体的目的导向行为活动,在达到目的从而获得满足之前,行动不会停止;
      • 情绪成分:伴随行动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拉仕利

  1. 生平:1890-1958
    •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 行为学派的认同者、
    • 生理心理学先驱、
    • 最早尝试从大脑区域化观点探究学习神经生理基础而被誉为“神经心理学之父”
  2. 脑即黑箱
    • 根据大脑功能分区化理论,探究条件反射学习的神经生理机制。
    • 并未发现动物学到的行为与大脑特殊部位有任何密切关系。
  3. 脑的分区功能研究
    大脑功能的两大原理
    • 整体活动原理:个体从事学习时,大脑皮质的各部位是一起参与活动的;
    • 等视原理:个体从事学习时,大脑皮质的各部位是同样重要的;

7.5-新行为主义

1-托尔曼

  1. 生平:1886-1959
    •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 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 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 认知地图理论的建构者
    • 代表行为主义的转变
  2. 目的行为主义
    • 个体的所有行为都有目的,并且在目的之下不断学习改变行为。
    • 观察研究的是整体性行为。
    • 采取逻辑实证主义观点,认为以系统观察的事实为逻辑基础而建构的抽象理论可以视为有效的科学知识。
    • 突破行为主义只研究外显行为,而不研究内在心理历程的传统。
  3. 中介变量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因素
    • 不采取一切反应取决于刺激的看法。
    • 研究心理现象,必须考虑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不能观察到但对行为发生绝对作用的中介变量。
    • 自变量(物理事件)-中介变量(心理事件)-因变量(行为事件)
    • 搭起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的桥梁。

2-格兹里

  1. 生平:1886-1959
    •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 行为主义的代表之一、
    • 一次学习理论的建构者
  2. 一次练习理论
    • 刺激-反应时间接近是构成学习的唯一必要条件。
    • 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只需在时间上相伴出现一次,同样刺激情境再出现时,即可引起同样反应。而且一次联结即可达到充分的联结强度。
    • 一次学习指个体学到的活动,而非行动。学到一个活动只需一次练习,学到一个行动则需多次练习。
  3. 对强化作用的解释
    强化物所发生的强化作用并非强化学到的行为,而只是个体学到行为的当时有助于将学到的行为保留下来。

3-赫尔

  1. 生平:1884-1952
    •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 新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 企图建立统摄性单一理论以解释所有行为的心理学家
  2. 机械论的人性观
    • 决定论者和机械论者,将人性变化看成是一架复杂机器。
    • 心理学是一门客观科学,反对内省法。
    • 将动物学习行为视为刺激-反应的联结。
    • 采用伍德沃兹的S-O-R和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理念解释人与动物行为。
    • 但不承认个体行为中有任何认知作用,把个体行为视为完全被动的。
  3. 假设-演绎学习理论
    • 通过假设-演绎法研究,认为在学习历程中,刺激-反应的接近、重复练习、反应后的强化都重要。
    • 只有个体对刺激反应后获得强化从而减弱了内在驱力,才会学到该种反应。

4-斯金纳

  1. 生平:1904-1990
    •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 新行为主义中极端行为主义的代表、
    • 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建构者、
    • 力图将心理科学在实际生活中推展应用的心理学家
  2. 对身心关系的解释
    否定精神作用的存在,认为人类的活动和机器一样是受自然法则支配的。
    心理学应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对个体行为从事预测和控制。因而,其心理学思想和华生的激进行为主义一样,同属物质决定论。
  3. 学习理论
    将一切行为解释为学得的反应。
    操作性反应是个体在环境中的自发性反应。如在设计的情境下对个体的自发性反应予以强化就可控制其继续表现操作性反应,从而建立想让他学习的行为。
  4.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应用
    将操作性条件作用和后效强化原理推广到很多方面。
    学校教学方面的程序教学;
    心理治疗上的行为矫正术。

5-班杜拉

  1. 生平:1925-
    • 加拿大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
    • 新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 成功地将心理学理论用于改变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
  2. 社会学习理论
    其实验研究大多在社会情境中进行。
    • 替代学习: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所学到的行为主要是经过观察学习的历程;
    • 模仿:个体在观察学习时,直接仿照别人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行为。
      有异于其他新行为主义者,不将强化视为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
  3. 对电影中攻击的示范模仿
    暴力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形成暴力倾向有很深影响。
    其研究的社会意义极大
  4. 社会人格理论
    社会认知论:个人在行为上表现的性格特质主要是在社会情境中由自己的认识经历学到的。
    交互决定论: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个人性格特质。

6-罗特

  1. 生平:1916-
    •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 人格心理学家、
    •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之一、
    • 心理治疗学家、
    • 在人格理论上首倡控制信念理论的心理学家
  2. 与斯金纳思想的两点显著不同之处:
    • 反对斯金纳将人看作被操作的机器,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相当的认知和自主成分;
    • 反对斯金纳将个人当作研究对象,认为人的行为大多是从社会情境中学习到的经验。
  • 其实验只用人为被试,不研究动物行为
  1. 影响个体行为的认知因素
    四项认知因素:
    • 个体在心理上对行为后果可能带来的报酬存有主观期待;
    • 个体对行为后果获得某种报酬的可能性总是预先评估,并在行为进行时随时调整行为,以达到获得预期报酬的目的;
    • 报酬的价值是相对的,不同情境下获得的报酬具有不同价值;
    • 人们的心理需求有很大个别差异,很可能对同样的报酬赋予不同的价值。
  2. 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因素
    • 控制点:个体对自己行为与获致报酬的关系所持有的主观信念。
    • 控制点代表的个人性格是在社会情境和生活经验中学习来的。
    • 两种控制点
      • 内控性人格:相信个人行为后果的责任完全属于自己;
      • 外控性人格:相信个人行为后果的责任完全在于外在原因。

7.6-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 坚持客观研究法,彻底摒弃内省心理学,使心理学从主观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唯物主义科学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 加深了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研究,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特别是试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 行为主义注重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面向实际生活,强调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局限

  • 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把人归结为动物而陷入生物主义。
  • 抹杀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把心理、意识归结为行为,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杀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入了机械主义。
  • 抹杀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差别,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纯自然现象,陷入了还原主义。

八、完形心理学##

1-完形心理学产生的理论前提

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

  • 完形心理学兴起于德国,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和行为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
  • 采取整体论的观点解释知觉,认为知觉虽已感觉为基础,但由感觉形成的知觉却是超感觉的整体经验。
  • 完形心理学思想因为四个因素而未能得以展开。
  • 但对此后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如认知心理学融合了行为主义和完形学派思想的精华。

1.1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

  • 统摄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派思想的精华。
  • 借助经验论的感性材料,和理性主义的内在认识能力,在经验范围内为认识活动找到了普遍、必然、有效的特性。
  • 强调心灵的主动性和组织功能,对完形心理学产生了影响。

1.2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强调意识活动的历程,以及活动的整体性和活动性。

马赫的知觉心理学

  1. 生平:1838-1916
    • 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
    • 哲学心理学家、
    • 知觉心理学的先驱、
    • 完形心理学的奠基者
  2. 实证主义
    感觉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
    一切科学研究均需通过观察进行,而观察所得到的基本材料就是感觉。
    研究感觉时,内省法是适当的。
    用心理现象解释物理现象。一般认为其思想拉近了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3. 知觉心理学研究
    采用感觉经验的整体取向研究空间和时间知觉,提出空间形、时间形理念。他认为,空间形和时间形是完全独立的。形的理念对完形理念产生了先导性的影响。
    在身体旋转知觉方面,提出马赫带。

胡塞尔的现象学

  1. 生平:1859-1938
    • 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
    • 现象学派创始人、
    • 完形心理学的先驱
  2. 首创现象学
    现象学是对历程进行前提性的思考。
    人的意识不是抽象概念,也不是记忆中的旧经验。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面对事件而产生的立即的主观的经验。
    研究心理现象应遵循观察先于分析的原则。现象不是客观事实,不能根据片面经验给予以偏概全的解释。
  3. 将心理学定位为中间科学
    将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
    将心理学定位为中间科学,是研究人类内在经验导向与外在经验导向之间的科学。

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1. 生平:1880-1943
    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完形学派创始人、发现现代电影原理的心理学家
    求学:法律、哲学、数学。
    工作:1904-1910单字联想、1910法兰克福、1916-1929柏林三人、1929-1932法兰克福、1933纽约市社会研究新学院
  2. 似动现象
    运动知觉的刺激和运动知觉的心理现象。
    运动是一种知觉心理现象。此种知觉现象的特征是,知觉是整体经验,而非感觉的组合。因此,他称此种知觉现象为似动现象,意指刺激本身未必运动,知觉到的运动只是心理现象而已。
    1912《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3. 知觉组织完形法则
    知觉不是个别感觉的总和。以感觉为基础形成知觉时,要经过一番心理组织。
    知觉的心理法则:
    接近法则、类似法则、连续法则、闭合法则、形象-背景法则
  4. 创造性思维
    1945出版《创造性思维》
    将完形心理学原理用于人类学习、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历程的研究。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原则是:先从问题整体入手,再从局部着手。
    1+2+3+4+5+6+7+8+9+10=?
    149162536496481

考夫卡

  1. 生平:1886-1941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完形学派创始人之一、最早把完形心理学原理用于解释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学家
    完形心理学思想的代言人和推广者
  2. 知觉完形观
    强调知觉不是感觉的组合,而是整体经验。
    完形心理学并非只研究知觉,而是采用完形理念研究整个心理学。
  3.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
    儿童身体动作发展顺序遵循由整体到特殊的法则,先从全身性粗略活动开始,而后再发展到局部性精细动作。
    儿童认知活动遵循由概括到精细的法则,先从对事物的概括认识开始,而后再学到内容的细节。
    先天后天交互作用。

苛勒

  1. 生平:1887-1967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2. 顿悟学习
    学习不必靠重复练习,只要个体理解情境中各刺激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会马上解决。
  3. 变换论
    又称关系转换理论(小鸡啄米实验)
    认为小鸡不是对特殊刺激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下相对关系的反应。
    为完形心理学的确立提供科学证明。

勒温

  1. 生平:1890-1947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的先驱、首先将完形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以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2. 场论
    B=F(PE)
    B: Behavior行为、P: Person个人、
    E: environment环境、F: Function函数
    表示个人行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个人的一切行为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三类心理事件:内在的、外在的、回忆的
    用几何学上拓扑学概念解释个人生活空间内各部分的关系。
  3. 群体动力学
    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完形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有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
    对咨询和辅导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群体领袖风格类型与群体作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对教育心理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吉布森

  1. 生平:1904-1979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从行为主义转向完形心理学思想的实验心理学家、对知觉心理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2. 直接知觉论
    人类对某些刺激所获得的知觉经验是由于刺激本身的特征直接引起的,不需经过心理运作给予组织而后再行判断。即知觉是先天遗传而非后天学习的。
    摆脱了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所秉持的感觉与知觉分离的看法;采取完形心理学所持的知觉是整体经验的理念。
  3. 视知觉生态论
    人类为了适应两足着地生态环境的需要,其视知觉系统进化出对三维度空间的适应能力,这不需要学习。

费斯汀格

  1. 生平:1919-1989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继勒温之后将完形心理学原理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解释态度改变的认知失调论的建构者
  2. 社会比较论
    在缺乏客观标准以评定自身时,个人倾向于将自己与和自己不同的人相比较,从而评定自己的价值。参照的人物则视社会情境而定。
  3. 认知失调论
    当个人面对某种新的问题情境需要表示自己的态度时,在心理上可能会出现新认知与既有认知之间彼此冲突不和谐的状况。此种心理状态称之为认知失调。
    解释内在动机的一种主要理论,是解释态度改变的一种最重要理论。

对完形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 整体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在知觉研究领域中有丰硕成果
  • 开创了认知学习理论的先河
  • 推动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局限

  • 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境地
  • 仍未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
  • 理论不够严谨

九、精神分析心理学

1-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 是弗洛伊德企图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病态现象所需要的产物。
  • 是弗洛伊德企图解决犹太人家长制和维多利亚式性道德压抑而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

2-思想背景

精神分析形成的远因

  • 恩培多克勒:把“爱”与“恨”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视为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动力。
  • 柏拉图:
    • 关于性的学说;
    • 关于心理结构学说;
    • 关于童年经验的重要性的问题。
  • 亚里士多德:
    • 把释梦看成了解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途径;
    • 把梦的理论基于象征论上;
    • 承认并论述梦的歪曲现象。

精神分析形成的近因

  •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思想
  • 莱布尼茨微觉学说
  • 赫尔巴特意识阈概念
  • 费希纳无意识思想
  • 叔本华生存意志
  • 尼采权力意志思想
  • 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

3-科学背景

19世纪中叶,许多科学部门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细胞学说三大发现为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提供重要前提。
◆麦斯麦术
◆布雷德术

2-精神分析概要

  • 本能冲动的人性观
  • 治疗法: 减除现实生活中对本能的压抑,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 1895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标志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 划时代的思想冲击:对人类尊严的一次沉重打击(16世纪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
  • 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 1900年《梦的解析》
      1902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
      1909克拉克大学,1910年精神分析学会正式成立
    • 1911~1914分裂
    • 20世纪30年代新精神分析

3-古典精神分析

3.1-弗洛伊德

生平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弗赖堡的一个犹太家庭
4岁移居维也纳
1881年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
1882~1886维也纳医院医师
1886~1938私人开业
1923年患口腔癌
1933年1938年移居伦敦
1939年9月23日病逝

本能决定论

  • 人的行为决定于个体不自觉知的潜意识,以及积淀于潜意识之中的童年经验。
  • 潜意识的两种来源
    • 欲力:本能性冲动(生、死);
    • 压抑:意识中不能由行为表现于外的东西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境界中。

人格结构

  • 本我:人格结构的底层,由潜意识支配的部分。由本我所支配的行为多表现在性的满足或攻击破坏。遵从享乐原则。
  • 自我:人格结构的中层,以现实环境为取向的较为理性的部分。遵从现实原则。
  • 超我:人格结构的上层,对本我的冲动具有约束作用。遵从道德规范。
    三者互动良好则人格正常。反之,人格异常。

人格发展

口唇期:0-2
肛门期:2-3
生殖器期:3-7
潜伏期:7-青春期
两性期:青春期
学界称之为泛性论。

心理治疗

  • 自由联想:毫无拘束地道出内心中的一切
  • 释梦:显性梦境、潜性梦境
    心理治疗是根据显性梦境分析潜性梦境的含义,从而找出潜意识中的问题。
  • 移情: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情感反应,了解感情方面的问题。

3.2-阿德勒

生平:1870-1937

20世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

自由意志

反对弗洛伊德所持的潜意识支配人性的精神决定论。
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盲目的欲力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在自主意识决定之下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自卑与超越

自卑感:面对困难情景时,由无力感和无助感所交织成的一种无法达成目标而对自己感到不如人的失望心态。
形成自卑感的因素:童年经验、身体缺陷、能力不足、竞争失败等。
超越: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在心理上力求展现自己,表现得更完美,从而克服自卑感。

生活格调

个人追求卓越的方式和后果不同,逐渐形成每个人各具特色的生活格调。
人的生活格调约在四、五岁时形成,几乎一生不变。
以后处理生活经验,对未来世界事物的知觉学习认知,以及设定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行为方式都与生活格调有关。

创造性自我

个人在自由意志下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
个体虽然受遗传和环境的限制,但遗传和环境并不能决定个体一生的命运,因为人有创造自己的内在潜力。在面对困难需要做出抉择时,个人会运用创造自己的潜力。
如何将遗传和环境等素材综合创造出自己的生活格调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

3.3-荣格

生平:1875-1961

20世纪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0年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
苏黎世大学
1905巴塞尔大学讲师
1906年
1909,1911,1932,1942

自我功能

自我具有独立性、连续性、统合性三种特性。
自我是个体自幼在生活经验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自我之内虽也有意识和潜意识之分,但两者并非彼此冲突,而是互相调和。

两种潜意识

  1. 个体潜意识
    个人生活中从意识境界被压抑下去的所有记忆、冲动、欲望,以及模糊的知觉等。
    个人潜意识存在于潜意识的浅层,随时有浮出意识层面的可能。
  2. 集体潜意识
    亦称种族潜意识,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人类心理结构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是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积物,是人类的祖先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
    原始意象
    原型(阴性基质、阳性基质、人格面具、暗影)

人格内动力

认为人格结构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动力构成,如:意识/潜意识;升华/压抑;理性/非理性;内向/外向,从而产生紧张不安定和不平衡的情形。
人格内的相对力量来自欲力,促使两种力量互动,使人格结构失去平衡。因此,一般人的性格总是多少有些偏向。
重视内向、外向的性格倾向。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连续化、统合化、个别化的成长历程。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将两极相对的内在动力逐渐趋于调和,并偏向较成熟的一方。潜意识成分、压抑的情形、非理性的成分、外向的成分渐灭,意识成分、升华的情形、理性的成分、内向的成分渐增。

3.4-安娜

生平:1895-1982

20世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者、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之一

儿童精神分析

《儿童精神分析技术导论》
创用游戏观察和家庭访问观察方法
《儿童精神分析治疗》

防御机制的诠释

个体习性的一种带有潜意识的反应方式,其目的在防止自我因挫折冲突而引起焦虑的压力。
防御机制的种类:
转移、升华、压抑、退行、投射、反向形成、合理化作用、补偿、理智化、认同

4-新精神分析

4.1-霍妮

生平:1885-1952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修正弗洛伊德思想而成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社会心理学的先驱

基本焦虑

个体自出生后因受环境中缺乏安全和温暖的影响所形成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大多数父母无法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设置有利其成长的理想环境。
可见,基本焦虑起因于个体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神经质性格

对己没有信心、对别人多采怀疑态度、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
起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抑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的非理性的神经质需求。
三类性格:
依从性格、攻击性格、离群性格

理想化自我

将自我视为个人在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象,代表他对自己的看法。
现实自我: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
真实自我:个人成长发展可能达到的地步,代表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在潜力。
理想化自我: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代表个人企图以否认的方式化解其内心的冲突与焦虑。

4.2-沙利文

生平:1892-1949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之一、人际关系论的创始人
以人际关系理念解释人格发展并从事心理治疗。

人际关系论

主张在社会情境中,从人际关系层面观察人的行为,解释人性。
人格:在社会情境中与人相处时,经常表现的行为方式。

自我动力与自我体系

自我动力: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影响自己与人互动行为的动机。
自我体系:个人为了维护安全,避免焦虑,逐渐从与人交往中,学到适应的心理机制。

人格发展系于认知经验

个体成长的三类认知经验:
原始经验
零碎经验
社会经验

参与观察式的心理治疗

让患者在以晤谈方式构成的情景中与人自由交谈。根据患者在人际关系中显现的人格特质,设法予以矫治。

4.3-弗洛姆

生平:1900-1980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从社会哲学观点探讨人性的理论心理学家

五种需求

相属需求:个体具有爱人与被爱的需求;
超越需求:个人希望在作为上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在精神上能表现出创造性的人格特质;
落实需求:个人希望与别人、社会及与大自然亲密结合,从而获得安身立命的需求;
统合需求:个人力求自己人格统整,希望活出意义来的心理倾向;
定向需求:个人具有努力寻求生活方向从而获得心安的心理倾向。

五种性格

依赖性格:依赖别人,不能独立判断;
掠夺性格:以不当手段剥削别人利益,以求自我满足;
寄生性格:不肯付出,只求在报酬中维持心理安全;
市场性格:只求利益,不讲情义;
生产性格:力求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治疗取向

以其人性理论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类型,给与不同的治疗,使患者领悟到其需求的适当性,进而协助其改变自己的性格。

4.4-艾里克森

生平:1902-1994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之一、发展心理学家

人格发展的基本理念

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三点区别:
◆以个体在环境中的自我成长为发展动力,是社会性看法;
◆以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改变作为人格发展的分期,称为心理社会期发展论;
◆坚持一生持续发展的看法。

发展危机与统合危机

发展危机: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而在社会适应上产生困难。对个体成长具有转机性作用。
统合危机:个体在自我成长中,因无法在环境中确定自己的方向,而有迷失感和焦虑感的心理压力。

心理社会期发展论

根据个体身心成长特征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改变,将人的一生划分成八个阶段。早期发展重于后期发展。
每一阶段的自我发展均将面临不同的发展危机。前一阶段发展顺利与否将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

  • 信任/不信任(0-1.5岁)
  • 自主独立/羞怯怀疑(3-5岁)
  • 主动/愧疚(6-12岁)
  • 勤奋/自卑(12-18岁)
  • 自我统合/角色混乱(18-25岁)
  • 亲密/孤独(18-25岁)
  • 精力充沛/颓废迟滞(25-65岁)
  • 完美无缺/悲观沮丧(65岁以上)

5-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评价

贡献

  1. 开辟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
    传统心理学除行为主义外,均是意识心理学,属于理性主义心理学的范畴。
    弗洛伊德打破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为潜意识心理学体系的建立开创了新纪元。
    潜意识理论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 弗洛伊德创建个体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 荣格创建集体潜意识学说;
    • 弗洛姆把精神分析潜意识概念移置于人类社会结构之中,创造社会潜意识的理论。
  2. 开创人格动力学与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
    • 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重知轻情、重行轻欲,而精神分析则是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的研究。
    • 弗洛伊德建立动力心理学,认为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人格发展变化的推动力。是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支柱之一。
    •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的合理性在于:
      • 承认人性与兽性的同一性;
      • 承认人格的多维性;
      • 承认人格的动力性;
      • 承认人格的发展性。
    • 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系统的探讨和科学的解释还是近百年的事。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往往只重视精神病人的外在因素而忽视其内在原因。弗洛伊德则重视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把变态心理学从静态的描述转变为精神动力的研究,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3. 促进自我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 安娜·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学的奠基者,
    • 哈特曼是自我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创建者,
    • 埃里克森则是当代自我心理学的最大理论权威。
    • 荣格创建“性格类型学”;
    • 弗洛姆在性格学上突出人的性格类型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其社会性的内涵。
    • 新精神分析着重于探索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冲突,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4. 奠定现代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
    •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创伤”是引起疾患的主要原因,突破纯粹靠药物、手术与物理方法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开辟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当代医学模式的新途径。
    • 新精神分析在医学,特别是精神病学方面,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

局限

  1. 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 极端漠视和贬低显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极力夸大潜意识的意义;
    • 贬低人的理智的价值,极力鼓吹泛性论。
  2. 具有心理主义的倾向
    • 弗洛伊德漠视心理活动的客观内容和社会根源,因而从机械主义、生物主义、心理主义而陷入唯心主义。
    • 三个公设:把人的东西自然化;把心理的东西生物学化;把社会的东西心理学化。
    • 新精神分析的局限:
      • “社会因素”大多限于微观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和文化状况;
      • “文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心理主义的表现;
      • “人际关系”主要是童年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以及出生次序的影响;
      • “自我”主要是潜意识自我的作用,自我适应方式的作用,自我对社会过程的支配作用。
  3. 具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 弗洛伊德对许多现象做了主观片面的分析,给他的学说蒙上一层神秘荒诞的面纱。
    • 荣格以神秘的语言描述并肯定原型的神秘性。

十、人本主义心理学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二战后,由于韩战和越战的影响,美国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加剧,导致严重的精神裂变现象。
  • 从注重科技,到回归人文精神,医治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

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影响

人本主义:不是以工作绩效为目标,而是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以人为本。
人道主义:把对人的尊重普适于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整个世界中。

存在主义思潮的渗透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认为人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发现自己,如何肯定自己,以及如何实现自己。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萨特等。

第三势力的出现

从反行为主义的生物学化,反精神分析的神秘化、本能化的研究出发,强调对正常人的研究。
心理学界出现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三种势力的鼎足之势。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同主张

  • 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种势力。
  • 主张:
    • 研究人性的整体,所有的人;
    • 重视情感、意志等各种经验;
    • 核心是人性的自我实现;
    • 方法是自然观察和个案研究;
    • 心理治疗在于领悟生命的意义,重建自我。

2-主要代表人物

2.1-马斯洛

生平

1908年4月1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
纽约市立学院、康乃尔、威斯康星
1934年博士
哥伦比亚大学
1937年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布兰代斯大学教授
1954年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
1961年期刊1962年学会6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0年6月8日病逝于马萨诸塞州瓦尔珊

人性观

◆身心关系:身心一元论,需求连续发展。
◆天性与教养:天赋善根是一生发展的内在潜力。
◆知识来源(先天理性、后天经验、直觉):直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坚持自由意志,反决定论。

需求层次论

1954年《动机与人格》1970年新版

  1. 需求层次:
    • 生理、
    • 安全、
    • 归属和爱、
    • 自尊、
    • 求知、
    • 美、
    • 自我实现
  2. 解释:
    • 需求各层次有高低先后之别;
    • 前四层为生理的需求或匮乏性需求,后三层为成长的需求。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就是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共性:

  • 知觉宽广,无偏无私,判断正确;
  •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 关心世界,好深思,尚道德;
  • 独立,有自己的风格和价值观;
  • 善与人相处,勇于助人,乐善好施;
  • 有较多的高峰体验。
    • 高峰体验:自我实现者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和幸福感的经验。多在人生领悟、爱情、苦尽甘来或宗教悟道等情况下产生,是人生难得的经验。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此体验。

2.2-罗杰斯

生平

1902年1月8日生于伊州、12岁乡间
1919年威斯康星农科
1920年神学和历史
1921年北京
1924年纽约联合神学院哥伦比亚大学
1928年硕士、1931年临床心理学博士
罗切司特、1940年俄亥俄
1942年《咨询与心理治疗》
1945年芝加哥、1951来访者中心、1957威斯康星
1946-1947主席、1956年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7年2月4日病逝于加州

自我论

◆自我为人格的核心。
◆现象场:个人在意识中所体验到此时、此地的环境,即主观的心理世界。
◆自我:我是谁?包括相貌、能力、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成败经验等各方面的看法与评价。
◆当事人中心论:了解人格必须以当事人为中心。

当事人中心治疗

◆非指导式治疗:强调人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因而主张放弃以往心理医师指导患者的心理治疗传统。
◆基本要义:把治疗变成自我成长的教育机会。
◆咨询员必备的态度:真挚、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

2.3-梅

生平:1909-1994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
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存在心理治疗的代表之一

自由意志的人性本质观

人生而具有长成优秀人物的先天潜能,都会努力将其潜能表露出来。
人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是,靠自己的选择才能成其为人。
但人有选择失当的时候。存在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旨在协助当事人了解自己,重新选择。

自由与焦虑

自由选择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先决条件:在现实中,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做自由选择,个人的潜力才会获得充分发展。
在现实中,个人自由选择的后果往往反而使人感到焦虑,原因是:
◆选择将带来不确定的后果;
◆个人将承担其选择的后果。
健康焦虑和神经质的焦虑。

2.4-弗兰克

生平:1905-1997

奥地利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出自精神分析学派而跨入存在主义后又贡献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物、被誉为“意义治疗学之父”

生活的目的

1955年《医生与心》
人类生活的目的在于三层次需求的满足:
◆生理需求:获得生存,延续种族;
◆心理需求:安全、保障、团体接纳,使人感到快乐;
◆精神需求:精神寄托、宗教信仰、人生理想的追求,使人感到幸福,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领悟生命

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帮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
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属于现实生活的目的,精神需求则属于超现实的生活目的。
超现实的精神需求能摆脱环境的限制,而完全操之在己,做到人本主义所强调的自由意志。
精神痛苦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在生活目的上不能摆脱现实需求无法满足的压力。

精神需求与价值感

人生意义不在于现实生活需求的满足,而在于超现实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寄于精神生活需求获得的三种价值感:
◆创造性价值:在求新求变、精益求精中体验到;
◆经验性价值:在对美的欣赏与爱的授受中体验到;
◆态度性价值:在悲欢离合无常变化中所形成的人生态度中体验到。

2.5-凯利

生平:1905-1967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理论中个人构念理论的创始者、未经临床心理学训练而在心理治疗上自成一家的人

认知决定于人格

个人的行为表现乃至整个人格的形成,都决定于他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后所建立的观念。
使患者本人对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的看法有改变时,就会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
到心理诊所来诉说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所诉说的都和教师自己的观点有关。
无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人,其行为都决定于他们对环境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而非决定于他的动机或需求。

个人构念论

个人构念: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人构念自然因人而异,因此个人构念就代表他的人格特征。
设定角色治疗:心理医生为情绪困扰者设定一个易于他目前自觉的角色,然后协助他去扮演。目的是希望情绪困扰者在角色扮演时改变他过去不健康的观点。

3-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1. 第一次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的首位。
    有力地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并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新领域。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2. 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需要层级理论,突出了人特有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3. 提出客观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的统合构想。
    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僵化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范式和经验范式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4. 促进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提出的“自动人”理论是管理科学中至今最核心的观念。
    教育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心理治疗方面,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影响巨大。

缺陷

  1. 具有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烙印。
    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把人的社会性也用自然属性加以解释。尤其是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基本上建立在人与生俱来的天赋需要的基础之上。
  2. 忽略社会发展对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
    忽视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忽视了人自我实现的社会性的方面。
    马斯洛的理论没有重视社会需求和社会环境、社会实践的影响。
    自我实现理论不能合理解释许多人类的高级心理现象和人生境界。
  3. 缺乏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
    迄今为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实际研究中,没有找到更规范、可靠的方法,将实验科学的范式和经验科学的范式整合起来。
    这使其研究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

十一、认知心理学

1-概念

  • 共识(认知主义):心理学必先研究和了解人如何认识其周围世界,才能真正了解人的行为,而认知一词则指人的内在高级心理过程。
  • 广义认知心理学:凡采用认知主义观点解释心理现象者,均称之为认知心理学。
  • 狭义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历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认知历程就是人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历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心象、思维和语言等。
  •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的专著《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该学科体系的诞生。

2.背景

◆理性主义的复兴
◆完形心理学的知觉整体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图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
◆计算机科学
◆语言心理学

3.代表人物

3.1-皮亚杰

生平

1896生于瑞士北部的纳沙特尔。
11岁发表科学论文,22岁博士。
从纯生物学转向知识的来源问题。60多年的儿童认知研究。
1918年:苏黎世;1920年:结识西蒙
1955~1980年兼日内瓦国际发生知识论中心主任。
1936年哈佛大学荣誉博士。
1969年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0年9月16日病逝于日内瓦。
创立日内瓦学派

发生认识论

探讨知识的起源问题。
力图超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提出个体发展中经由其自身需要与环境特征交互作用历程,逐渐得到知识的发展。
把康德的思想实证化。

认知结构

图式:个体对事物由知觉而形成的概念。
适应:图式发挥认知功能所要经由的历程,包括两个彼此互补的心理历程:
◆同化:遇到熟悉的事物时,个体即可直接运用既有的图式,将其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
◆调节:遇到新事物时,个体根据环境要求调试其图式,藉以吸收新知识。

临床研究法

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因而创立了临床法。
实验者与儿童被试以作业和面谈的方式,让儿童自由操作并自由解说他的作法和想法。
临床:指医师和病人面对面讨论问题的形式。

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觉运动(0~2):靠感觉与动作获得认知;
前运算阶段(2~7):开始运用语言从事思维,但仍然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具体思维阶段(7~11):初具逻辑推理形式,但只限于具体事物;
形式思维阶段(11~成年):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3.2-维果茨基

生平

1896年11月5日生于前苏联白俄罗斯东部戈梅利市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18岁学医后转学法律。
1917返回戈梅利市教书\文学\心理学讲义。
1924年第二届精神神经学会议
1925年艺术心理学;后转向社会文化学。
1934年6月11日病逝于莫斯科

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

◆将人类的心灵功能分为:
基本心理功能:感觉、知觉、辨别、记忆
高级心理功能:语言、思维、逻辑推理、工具制作及使用
◆认知发展就是基本心理功能向高级心理功能的转变。
◆不同时代的儿童有不同的认知。同时代不同文化形态下成长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又有所不同。

语言的认知发展功能

语言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功能。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是调和其思想与行动,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递经验
◆促进认知发展
◆自己对自己沟通

从实际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

《心智与社会》
最近发展区:指从儿童实际发展水准到他可能认知发展水准之间的差距,代表儿童认知发展的潜力。
实际发展区:由儿童独自思维操作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成就来决定,代表儿童认知发展的实力。

3.3-布鲁纳

生平

1951年10月1日生于纽约市
16岁入杜克大学学法律,后转学心理学。1938年入哈佛大学。
1939年研究纳粹的宣传技术。
1941年入伍,心理战研究。
1945年哈佛任教,1947年主观影响知觉。1960年哈佛认知研究中心。
1963年杰出贡献,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表象思维发展论

表象思维:指将外在刺激转换为内在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认知历程。
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表象、形象表象、符号表象。
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颇为相似。

教学理论

动机原则:教学的首要条件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构原则:配合儿童异于成人的思维历程去组织知识;
顺序原则:配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发展程度施教;
回馈原则:必须让学生知道他学习的结果和他表现的对错。

发现学习

教学生主动学到如何学习知识,比教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更为重要。训练学生从独立思考中发现科学原理。
消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校知识教学的不良影响:将学习解释为刺激-反应的联结历程,只重视学得的外显行为,不重视内在的认知思维及创造的心理活动。

3.4-西蒙

生平:1916-

20世纪美国具有多方面学术权威和学术声望的学者、197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以信息加工论为基础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以电脑模拟人脑而始创人工智能的科学家

对假相关与因果问题的解释

假相关:两变项之间的相关是表面的,不代表二者具有因生果,或互为因果的关系。
假相关的两种情形:
◆两变项本来无关,因第三变项的存在而呈现假相关;
◆两变项之间不是直接的相关,而是两变项之间存在的第三个中介变项使然。

电脑模拟与人工智能

对以后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不宜将电脑人工智能的机械运作等同于人类认知思维的心理过程。
人类的认知过程有动机、情绪、情感等因素,也有年龄长幼和智力高低的个别差异。而靠电脑达不到这方面的目的。

3.5-米勒

生平:1920-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以信息加工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的先驱、因研究短期记忆提出“神秘七加减二”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

神秘七加减二

米勒在讯息记忆上的研究成就,为新兴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的证据。
◆在不得重复练习的情形下,在短时记忆内,一般人平均只能记下 7 个项目。
◆短时记忆的量虽不能增加,但此 7 个事项的性质则可经由心理运作使之扩大。
自米勒的研究之后,短时记忆才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成为特别受到重视的主题。

计划与行为

米勒用“TOTE”四个字母表示人在处理信息时,其行为的结构是按计划进行的。这四个字母的整个意义是测试-操作- 测试-停止。
将人接受信息后的处理历程解释为:刺激(信息)→感官记忆→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中心理运作→复习→长时记忆中分类组织后永久储存。
经过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米勒关于人类吸收知识的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

3.6-奈瑟

生平:1928-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以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因开创性的著作而被誉为“认知心理学之父”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为认知心理学命名。
定义:认知心理学是对感官接受刺激输入后,如何经由转换、简约化及精致化等心理运作,从而获得知识、储存知识及运用知识等内在历程的科学研究。

对认知研究脱离现实的批判

《认知与现实》对认知心理学研究越来越窄化的趋势提出了批评。
如果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不能面对现实,承担研究人类有效获取知识问题的责任,将来难免有重蹈行为主义覆辙之虞。

3.7-乔姆斯基

生平:1928-

20世纪美国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60年代反对行为主义思想而点燃认知革命战火的先锋

认知革命

◆人类语言学习与其它行为学习相同,都是经由操作条件作用历程,学到刺激-反应的联结;
◆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决定于个体反应后的后效强化;
◆学到的多个刺激-反应串联起来,就形成复杂的语言。

人类语言行为天赋观

采取理性主义的知识来自天赋观念的传统。
语言的两个层面:
◆语言能力: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在生活环境中学到的实际语言表达。
将语法结构与认知结构紧密结合的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3.8-柯尔博格

生平:1927-1987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建构者、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

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研究目的不是了解儿童对行为对策的道德判断,而是采用道理两难问题的情境,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过程。

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

◆前习俗道德期:只考虑自己需求的满足,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习俗;
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道德期:遵从世俗或社会规范,从事道德推理判断;
乖孩子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道德期:本着良心及个人价值观,从事是非道德判断。
社会法制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9-弗拉维尔

生平:1928-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首倡元认知理论的心理学家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个体在凭短时记忆处理信息时,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以及监控自己认知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
◆元认知知识
陈述性知识:储存于常识记忆中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能实际操作并解决问题的知识。
◆元认知经验:从以往从事类似学习活动中得到的成败经验。
◆认知策略: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经验交互配合运用,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育心理学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学到认知策略以自行求取新知识。

3.10-斯滕伯格

首先在心理学中加以应用 相加因素法实验

生平:1949-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智力三维论的建构者、首倡爱情三元论的心理学家

智力三维论

三类智力交互作用形成整体性动态能力。
◆组合智力:认知能力,包括,元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吸收新知识能力;
◆经验智力: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形成自动化习惯的能力;
◆肆应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实用能力,包括,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改进环境适应自己要求的能力、突破限制改换环境的能力。

爱情三元论

爱情由三种元素组成:
◆情欲元素:体貌及性格上彼此吸引的魅力;
◆动机元素:彼此接近的心理需求;
◆认知元素:彼此相知相谅,并各自理解其责任的能力。

4-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强调知识对认知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环境而排除内部因素的立场相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强调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只有在环境信息与个体所具有的图式有关或适合进入这种图式的意义上,环境信息才有意义。

强调认知结构和历程的整体性

与传统心理学的元素主义相反,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对人的认知结构、历程和功能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
一方面要解释各种认知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要揭示认知历程中各种情境的影响。
因此,强调情境对于人们的知觉、记忆、语言理解等活动的重要影响。

强调产生式系统

70年代,纽厄尔和西蒙将电脑科学的术语“产生式系统”引入认知心理学,用以说明人在解决问题时的程序。
产生式系统突出了认知活动的整体性、内在性和概括性,因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弥补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局限于外部事件、单一刺激和具体反应之不足。

强调表征的标志性

表征是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代表了外部世界存贮在头脑中的信息,是人的认知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步骤,也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信息加工模型依其表征形式分为三种类型:
命题表征:人类认知中一种不带有任何感觉特点的抽象的意义表征;
类比表征:一种与被表征的东西有某些类似的信息表征方式;
程序表征:一种与命题表征、类比表征相对立的表征,即不可明确表述的表征。

强调揭示认知历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现代认知心理学倡导的信息加工观点,是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活动,也就是立足于心理机制层面来研究信息加工过程。
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输入、表征、编码、贮存、检索和输出的,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和核心,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

5-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1. 开创新的研究范式
    • 扭转了行为主义的外周论,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内部心理机制的理论范式。
    • 扭转了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精神分析非理性主义的范式,突出了人的心理的主体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了一个主动实现信息加工的理论范式。
  2. 开拓新的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首创将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除用实验、观察等方法外,主要用电脑进行模拟、类比和验证,使对各种心理过程的研究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心理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趋向、途径和方法。
  3. 促进相关科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研究活体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的支柱。
    人工智能的产生以电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前提和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已被逐步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医疗、生产、管理等各个实践领域之中。

局限

  1. 有陷入还原论的危险
    把人完全视为电脑式的信息加工器的问题在于:
    1)忽视了人的本质,抹煞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及其主观能动作用。
    2)忽视了人脑质的特殊性和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联系,放弃了对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
  2. 易陷于理性主义框架
    认知心理学涉及的大多是认知层面,对人的情感、动机和个性等重要心理现象的研究极其薄弱。
    表现在未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揭示出人的情绪、需要、动机、兴趣和个性等心理的内部机制,而且也不能通过电脑模拟来揭示人的情感、动机、性格、价值取向等心理活动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影响作用。

十二、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1.超个人心理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社会背景

1、对文化自恋的反动
2、对科学理性的不满
3、对存在主义的校正
4、对迷药文化的忧虑

思想文化背景

西方思想先驱

詹姆斯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不能以生物学的概念和感官的满足加以解释;
荣格是第一个谈论到超个体潜意识的人,把集体潜意识也看作一种超个人的潜意识;
弗兰克是超越自我思想的倡导者;
马斯洛在后期著作中多次提出超越性动机的概念。

东方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哲学心理学有悠久的历史,有解决人的精神问题的知识体系。
中国哲学心理学:对人的精神生活有更深的体悟、解释和修养的方式。儒、释、道三家思想具有特殊地位。
瑜伽术:通过沉思达到人性与自然的融合。

科学背景

新物理学的出现

20世纪初,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先导,掀起了物理学革命。提出了另一套世界观构想和具有争论性的哲学问题。把东方的古老智慧和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最新探索融为一体。

东方智慧的科学确证

心理学研究应该突破东西方之间的分隔闭锁状态。
西方科学使用迷药及生物反馈等技术证明,人的意识状态对人的躯体过程确实有控制作用。
用西方的心理学概念和实证方法,研究东方心理学所提出的意识观和意识训练中的各种深邃的问题。

2.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1.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

1、定义:关注的是对人性的最高潜能的研究,关注对一体的、神圣的和超越的意识状态的认识、理解和实现。
2、研究对象:不研究人的现实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以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3、研究中心:超越性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以宇宙为中心,是超越人和人性的心理学。
4、研究范围:探索人的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包括,超越的自我意识状态、高级动机、人生价值、生活意义、人类幸福、宗教经验、宇宙觉知、内在协同、人类协同、生死体认、意识领悟、精神通道、禅宗的理论与实践等。

2.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误解

  • 超个人心理学和超心理学是同一回事
    超心理学:研究人的超意识状态。
    ◆超个人心理学和超心理学的四点区别:
    1)学科性质:新兴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学派/科学心理学主流之外的另一种研究领域 ;
    2)研究对象:超常的心理健康和人类幸福/不能用自然科学原理加以解释的超心灵现象;
    3)研究内容:探讨寻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超感知觉、心灵制动;
    4)产生条件:现代科学和古代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存在许多怀疑和争论的研究领域。
  • 超个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超个人心理学是彻底改变了心理学面貌的思潮和研究范式,并形成一个学派,对心理学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而不是按照研究对象分成不同学科部门的心理学分支。
  •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门哲学,不够科学
    哲学是借助理论思辩的方法,通过原理逻辑等逻辑形式反映世界普遍规律的知识体系;心理学是通过具体方式研究人性。
    ◆研究对象:研究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
    ◆研究方法:不是采取推理、演绎的方法,主要是采取临床个案研究、个别访谈、人物传记分析、试验、观察、调查、问卷、测量、统计等实证方法。
  •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脱离不了关系
    心理学,包括超个人心理学在探讨宗教现象时,主要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内涵。
    并非所有的超个人经验都是宗教经验。宗教经验只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既非宗教,也不等于宗教心理学。
  • 可能会使人忽略了较低的层次
    超个人心理学是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重新整合了各方面的人性,其中包括灵性,而并没有忽略传统心理学涉及的低层次的人的本性。

3.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3.1-人性观

反对把人动物化、机械化的还原论,强调人的主观性、整体性,坚信人有高层次的意识状态和幸福感。这种观点能够包容以前各派的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人是什么
  • 与人本主义的三个共同点:
    • 人不是一般动物或机器,而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感情的人;
    • 人不是弱智低能的生物,而是具有人性、潜能、尊严、价值和创造性的主体;
    • 人不是由感知、思维、情绪等心理元素堆积起来的东西,而是情致融为一体,以人格为存在形式的整个的人。
  • 人本主义与超个人主义的三个不同点:
    • 以现实性为出发点,以研究人性为中心/以超个人性和灵性为出发点,以研究超人性为中心;
    • 以个体为出发点,以个人为中心/以人类为出发点,以宇宙为中心;
    • 以自我为出发点,以小我为中心/以超越自我为出发点,以大我为中心。
人性观

马斯洛认为人性包括生理、情绪、理性、灵性四个层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达到了前三个层面,而超个人心理学则有四个层面。
超越性的价值本身具有自然本性的意义,应该将其纳入科学领域之内。

3.2意识谱

  • 意识论是超个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和基础。
  • 包括:
    • 心灵是怎样活动的、
    • 人的意识主要有哪些维度、
    • 意识是个人的还是宇宙的、
    • 用什么样的方法扩展人的意识、
    • 各种意识状态是如何分类和转换的、
    • 怎样最佳地进行意识训练。
  • 人本主义与超个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意识问题上的区别:
    • 常态的觉醒意识/非常态的超越意识
    • 意识内容/意识本身及意识转变状态
    • 现实表层分化的意识状态/超现实的深层整合的意识状态
威尔伯的意识谱说
* 人格是意识的多层次表现,换言之,意识谱是对人的本体的多维度的研究。将意识分为四个层次: * 心灵层:与宇宙认同的意识; * 存在层:与其存在于时空的心身肌体认同; * 自我层:仅对其自我意象的认同; * 影像层:仅对自我意识的某些部分认同。
  • 1
  • 2
  • 3
  • 4
  • 5
  • 1
  • 2
  • 3
  • 4
  • 5
阿萨吉奥里的意识谱说

3.3-意识的转换状态

一个人明显感觉到其心理功能模式发生的一种质变。
做梦状态、睡眠状态、入睡状态、朦胧状态、警觉过敏状态、昏睡状态、狂欢状态、癔症状态、分裂状态、倒退状态、沉思状态、茫然状态、假想状态、白日梦状态、内部扫描状态、木僵状态、昏迷状态、储存记忆状态、扩大意识状态、正常觉醒意识状态

3.4-意识训练

人生的意义在于摆脱日常虚幻的分化意识状态,进入高级意识状态。
意识训练方法:超觉静坐

3.5-超个人心理治疗

以超个人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治疗。
在承认各种心理疗法的相对价值的基础上,力图突破人格分裂和主客体分裂的意识水平,扩展到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促进人的成长,实现丰满人性。
三个阐明超个人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概念:环境、内容、过程

3-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1、用心理学方法沟通了东西方智慧;
2、开拓高层研究领域,注重了人性的高层次方面;
3、扩展了心理学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心理治疗、管理等领域。

缺陷

1、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2、具有神秘主义迹象。

4-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的抉择

1、时代精神
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
2、全球视野
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还要关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
3、本土文化
关切以本土文化为背景形成的现实人的心理生活。

十三、西方心理学概观

1.心理观的起源

心理观起源的条件

心理观是对心理生活的自觉反思。
原始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互渗律”,即主客未分,不能把自己与环境分开,因而不能进行思考等精确的心理活动,不具有最简单的心理观念。
产生心理观的第一条件是思维“互渗律”解体。

心理观起源的时间

大约在20万-4万年前的古人类或化石智人阶段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心理观。
根据是,该阶段的古人类墓葬表明,人们有了灵魂观念。

心理观起源的途径

产生于对睡眠、死亡、梦境等生命现象的反思,或者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落后以及智力发展水平不高,而从宗教神话中设定了灵魂观念的起源。

2.哲学心理观

2.1.古代理念论心理观

2.1.1-理念论心理学思想的来源

1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为理念论的产生提供了初步的思维抽象;
2挨利亚派:提出“不动不变”观点,说明理念论里的理念是不动不变的;
3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流变说”,发展出理念论对现象世界的解释;
4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用于解释理念的无限多样性;
5苏格拉底:提供了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解释。

2.1.2.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1-灵魂结构理论

对灵魂结构的价值判断:人的三种美德
理性灵魂掌握理念知识-智慧美德
理性灵魂指导情感不动摇-勇敢美德
适当控制灵魂中感觉欲望的部分-节制的美德

2-理想国

政治理想:国家由三种人组成
◆统治者:学习哲学管理国家-智慧美德;
◆保卫者:防御外敌保卫国家-勇敢美德;
◆供养者:生产财富供养国家-节制美德
三等级如果各守其职,国家就和谐-公共美德(正义)

3-回忆说

认识主体必须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认识架构。
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近代理性主义哲学,转变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

2.2-近代认识论心理观

1-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培根(1561-1626):经验论
笛卡儿(1596-1650):唯理论
霍布斯(1588-1679):经验论
斯宾诺莎(1632-1677) :唯理论
洛克(1632-1704) :经验论
莱布尼茨(1646-1716) :唯理论
贝克莱(1685-1753) :经验论
休谟(1711-1776) :唯理论

2-康德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问题:在经验论和唯理论指明的两种知识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类型的知识。
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一手带着原理,一手抓住试验。
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确立了认识中心说。

3.科学心理观

1-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前提: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宗教、科学、经济革命;十九世纪初的心理生理学;十九世纪中的心理物理学。
标志: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的第一个正式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主义: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

3-意动主义:研究有一定目标指向性的意识活动;

4-机能主义: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机能;

5-行为主义:研究行为,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6-完形主义:研究意识和行为的整体;

7-精神分析:研究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

8- 人本主义:研究潜能及其自我实现的过程;

9-认知心理学:把认知活动表征为信息加工系统;

10-超个体:提出包括灵性的人性新概念。

十四、作业

  1. 简述17至19世纪英法两国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 心理学思想属于哲学心理学范畴
    • 心理学思想主要来源于笛卡尔和洛克的哲学理论
    • 心理学思想以经验主义为主要理论特征,并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两种表现形式
    • 心理学思想以机械决定论为理论模式
  2. 评价华生的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及其根本缺陷
    参考前文行为主义的贡献及局限
  3.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 马斯洛自我实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各种心理学简介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如意的blog
当代心理学的7种主要观点
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发展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及其面临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