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 琴心剑胆何足道 | 天涯
作者: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7-08-29 08:42
莫名其妙被删了贴,山人不服,卷土重来!

真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真相。请授我祖先青铜之剑,去寻找昨日辉煌,开辟未来之门!

我因为一次鬼使神差的骑车事故伤了颈椎,造成脊髓伤害,使颈部以下动作不灵,在漫长的恢复期中,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电脑前勉强敲敲键盘动动鼠标,脑子倒还好用,于是尝试写网络小说。想写的是玄幻题材,偏重仙侠。可自己毕竟是理工男,文笔粗陋也还罢了,想象力还不足,只好去搜罗素材。素材圣典自然是《山海经》,里面记载有大量上古异兽嘛!结果小说写不长,山海经倒是看得颇有所得。神奇的上古世界在脑子里越来越变得清晰,我逐渐相信山海经是真实的上古地理历史记录,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小说常写不下去,大概是因为我的脑子不喜欢杜撰虚构,倒是喜欢引经据典、追根溯源的探秘。在网上读了种种关于《山海经》的帖子,里面对《山海经》的解读在我看来都不怎么靠谱,虽然令人脑洞大开,毕竟有些牵强附会,有一些几近于胡说八道。究其原因是《山海经》流传下来只有文字而无原图,所叙又离奇古怪匪夷所思,后人便有了漫无边际的想象与推测,离谱点也不足为奇。一番思索后,我有了大胆想法,那就是再绘《山海经》述图——山海图。我的目的也很明确,既为所写的小说找着些依据,亦能以我方式解读《山海经》,还原上古奇书的真相,发掘它的价值,焕发它的光华,也算是我一无用人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也许《山海经》考古、《山海经》探矿、《山海经》医药动植物学、《山海经》旅游会因此而兴起呢?哲人说过,人要有梦想。再绘山海图,得有整体思维,我谓之大局观,要所有推断符合经中描述,而不是拿只言片语做文章。许多《山海经》解读者都走入了误区,只关注经中局部文字,断章取义的自圆其说,其论点难于推而广之解释其余。看着《山海经》,我有一个印象,它的文字精炼,叙述严谨,山川地理的方位与物产说明的非常写实详尽,断不会是异想天开的胡编乱造。我又有些疑惑,有如此详尽的文字说明,完全可依照其复原山海图,更确切的说是再绘山海图,因为原图早已佚失谈不上复原。为何我之前无人行得此事?我再想,大概世人视《山海经》为荒诞不经之书,还是不要深究的好。山海经哪里荒诞不经、经不起推敲了?再绘山海图很难吗?我看不见得。下面请诸君跟随我去一步步解读《山海经》,再绘山海图。只因我身体行动力低,只能粗略的完成解读和绘图,但我会提出分析方法和要点,你若依照它们去践行的话,一定会得出自己想要的收获。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为之震惊,从而陷入迷思——华夏先人究竟是如何完成勘测大地的壮举?匪夷所思的手段是来自哪里?神奇事物的真相又是什么?难道真有段人神共存的历史?神去了哪里?我们又来自哪里,将去向何方?

首先要了解下《山海经》是什么书,以下是我摘录网上亦是我认为靠谱的资料,包含重要信息供后面解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顾颉刚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

《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

古代中国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马昌仪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刘宗迪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
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资料看毕。补充一点,我认为《山经》虽非述图,却乃是解图,它提供了明确的地理和资源信息,有了它山海图才具备了了不起的藏宝图价值,而《海经》述图纯是说人文历史。那么解读开始。先看《山海经》之目录。

作者: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7-08-29 08:48
山经:

南山经 西山经 北山经 东山经 中山经

海经:

海外南经 海外西经 海外北经 海外东经
海内南经 海内西经 海内北经 海内东经
大荒东经 大荒南经 大荒西经 大荒北经 海内经

许多人认为解读了南山经便可顺理成章的解读整部《山海经》,因为南山经既为经首,一定是山川定位的基础。此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南山经是山海经中最不易解读的,亦不甚重要,实在不必钻它的牛角尖。一则南方地貌显得琐碎难于一目了然,二则先民活动中心并非南方。如资料所说,《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并无特殊意义。《山海经》涉及地域辽阔,内容广博,当是众人的智慧结晶。大荒经的顺序是东、南、西、北,该因大荒经、海内经(非海内四经)的写经人可能是出自东夷,尊崇东方神系——此神系仅见于大荒经和海内经。

我前面说过要有大局观。不管怎么说,不知从何下手时,先拿南山经开个头吧。咱们看起首这段文字: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略去此山详细说明,以后会有细说,下同)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又东三百里柢山。……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又东三百曰基山。……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南山经接下来又说了两个山系并做了总结,:
……(略)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略)
……(略)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略)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凡十山” ,“凡十七山”,“凡一十四山”,加起来是四十一山,最后总结是“大小凡四十山”,可见“凡十山”该是“凡九山”,我说的不错。该是《山海经》流传中自作聪明者做了改动,此类错误随着解读展开还会有所发现。鹊山、南次二山、南次三山是南山经所列全部山系。
绘出南山经山系大致分布走向图如下(初绘):



看着是三条横向排列的山系,南次二山靠西一头有个折,华夏地域版图里有这样的山列吗?别急,线索还太少,我说过,要有大局观,细节先不管,咱们先将其他山经山系分布走向图亦大致绘出来。

西山经山系大致分布走向图如下(初绘):




西次三经勺子形山系可见两处断点,一处在乐游之山后,一处在泑山后,都是“水行”之地,沿途还有一段流沙,丰富的山系特征足以令人激动。更让人激动的是山系的内容,此山系真可谓神之家园,显而易见的便有“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 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曰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 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 “曰符惕之山……神江疑居之”“ 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曰騩山……神耆童居之” “曰天山……有神焉……实为帝江也”“ 曰泑山,神蓐收居之”,还有的就不一一列举了。里面有个熟悉的名字“天山”,它是一座山,并非今天的天山山脉。再看别的山经,除了中山经里提到有神熏池、神武罗、神泰逢,神天愚、神骄虫、神■围、神计蒙、神涉■、神耕父,再不见有任何具名的神,而中山经之所以有具名的神,当是因为其中有座山“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帝当是指众神的帝,我谓之天帝。帝之平圃、帝之下都、帝之密都,那是什么所在!顺便说一下,平圃是空中花园的意思。帝之下都昆仑之丘更是了不得的所在,《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都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昆仑之丘和昆仑之虚说的是一回事。《西山经》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嚯嚯,想想吧,昆仑之丘曾经如此辉煌,它会在现实世界的哪个地方,如今还能不能找到遗迹?一时间热血上涌,头好热……想远了,咱们冷静下,捺住激动,别急,昆仑之丘哪有那么容易找到。要有大局观,方能事半功倍。扯回思绪,再看西山经首经。“西山经华山之首……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名字“华山”,不同于看似孑然出现的“天山”,它有更具体的描述,提到了太华之山、小华之山。我们知道,今天的旅游胜地华山又名太华山,旁边便是少华山,那么太华山、少华山是不是经中所说的太华之山、小华之山呢?如果是,那么咱们就能确定山海经中“里”的长度,随之一切都可迎刃而解。我正是由此入手,一步步推理印证,山海图亦一点点露出样貌,其山川地貌与今之地图无不契合,令笔者也叹为观止。这里暂且不提,回头再详细说。着眼大局,咱们还得先绘出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众山系的分布走向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经南山经之第一山系的四大名山,排第一是著名的青丘山。
先秦百科全书《山海经》,南山经第一山系为何少了一座山
从《山海经》研究管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战国》之得失
昆仑神山,万山之祖
每天一点国学|中华龙脉之祖——《山海经》中的昆仑虚
暴力破解《山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