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QQ浏览器

书名:《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总撰稿:卜宪群

文明起源

人类究竟是怎样起源的?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现代人皆来源于二十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妇女,非洲是人类的唯一起源地。事实上,根据我国考古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国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正是在现如今这块神奇土地上独立发展而来的一脉!

根据古人类学家的研究理论,人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根据目前国内的考古发现,我国已经发现了各个不同进化阶段的古人类化石。

在江苏溧阳上黄地区发现了距今四千五百万年前的灵长类化石,被命名为中华曙猴。

在云南禄丰发现了距今八百万年前后的拉玛古猿头盖骨化石。

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两颗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直立人牙齿,该化石人类被命名为元谋人。

在陕西蓝田县发现了距今一百一十五万年左右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即蓝田人。

在山西襄汾县发现了三颗人类牙齿化石,距今大约二十多万年,被命名为丁村人,是早期智人的代表。

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距今三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头骨化石,山顶洞人是晚期智人的代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农业经济开始出现,农业是文明的温床。考古学证明,中国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农业,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农业的地区之一。华北地区是以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的旱地农业体系,华中地区是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水地农业体系。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句诗描绘的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只不过由于没有具体的文献史料记载,更多的是以古史传说的形式流传至今。“三皇五帝”其中一个版本中,“三皇”指的是伏羲、女娲和神农;而根据司马迁《史记》所载,“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大抵都是从黄帝算起的。

五帝时代,是一个氏族部落林立的时代,还没有统一国家的存在。传说黄帝是一位出色的军事首领,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成为了各部落中的领袖,并建立了第一个政权。到了尧舜禹时期,王位更替实行“禅让”制度,此时的王位还属于是邦国联盟盟主的性质,而非一朝更替。

禹之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禹到启,实现了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由此开端。

夏代(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根据考古研究,夏代的起讫年代约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详细记载了夏朝的世系,夏代从夏禹开始到桀灭亡,共有十四世十七王。

启死后,继位的是太康,传说太康“盘于游田,不恤民事”,最终被东夷善射的有穷氏酋长后羿取而代之,太康则被驱逐。然而为时不久,后羿也荒于田猎,被其大臣寒浞所杀。

太康失国之后,其侄孙少康逃奔到有虞氏,收集夏部族遗民,广布仁德,获得了人民的支持。随后少康起兵攻灭寒浞,恢复了夏政,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以后传六世到孔甲,据说他“好方鬼神,事淫乱”,故“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夏王朝开始走向衰败。此后,只有在帝发时代有过短暂的辉煌,却也是昙花一现,传到其子桀时,民怨沸腾,商汤趁此机会笼络东方诸国,起兵攻夏,夏桀被放逐于南巢而死,夏朝灭亡。

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商代上自太乙汤下至帝辛商纣王,共计十七世三十一王,时间大致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历时约六百年。

商汤能灭夏,得益于大臣伊尹的辅佐。伊尹本是奴隶出身,因陪嫁成为主管君王烹调膳食的小官而在汤身边,因有相才而被汤所赏识。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武功卓越,四方征伐,大大拓展了商的统治领域。

汤崩以后传到太甲,太甲不贤,“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把他囚于桐宫,自己摄于政事。三年后,太甲改邪归正,伊尹迎回太甲复位。商初的君主还保存着氏族首领的特征,君不称职则放之,如果改过则复之。故,伊尹、太甲被后世尊为圣贤。

商传到盘庚时期,原都城毫水患不断,商朝内部贵族之间对于王位的纷争不断,盘庚通过迁都于殷,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地位和统治力量。从此商王朝有了充足发展,迎来了“武丁盛世”。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在位五十九年,商朝迎来了极盛时期。武丁年轻时,被下放到民间劳作,所以深知民间疾苦;继位之后提拔版筑匠人傅说为相,对内整顿吏治,改进税收,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征伐四方,武功赫赫。《诗经·商颂·玄鸟》篇记载,武丁时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武丁以后的商王,大多贪图安逸享受,政治日趋黑暗,尤其是商纣王时期。商纣王大修宫室台榭,在宫殿中声色犬马,与宠妃妲己“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终日饮酒作乐;并宠溺奸臣,作“炮烙之刑”,镇压广大人民。

而此时商的属国周已经兴起,周武王在商出兵东夷之际,联合其他诸侯反叛,武王克商,商朝走向灭亡。

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商王集政权、军权、神权于一身。商朝前段,王位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段则父子相继为大势。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惜商代典册都未流传下来,而商代甲骨文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用于占卜的文字,占卜时,灼烤甲骨背面的钻凿处,在甲骨正面会显示出不同形状兆纹,商人对此进行观察解读,以定吉凶。甲骨文分为卜骨和卜甲,卜骨多为牛的肩胛骨,卜甲为龟的背甲和腹甲。商人无日不卜,无事不卜,信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周代(西周、东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

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去世,周王朝历时七百九十年,传三十七王,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朝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之害,将都城迁到洛邑,此后的一段时间,在历史上称为东周。公元前771年以前定都镐京的周王朝,在历史上成为西周。

周文王是西周的奠基人,相传活了九十七岁,在位五十年。他为灭商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积聚。他与姜太公吕尚的相遇也许只是一个传说,却是周人广揽人才的一个缩影。

周文王去世后传位于周武王,周武王将都城迁到了镐,继续东进。牧野之战,周武王率军与商王纣的军队展开决战,纣王战败,商朝灭亡。

然而,牧野之战周武王率领的周师只有兵车三百乘,精锐勇士三千人和佩戴盔甲的士兵四万五千人。而商王纣组织了七十万大军应战。周人一直称自己为“小邦周”,而称商为“大邑商”。“小邦周”何以能够打败了“大邑商”?

孔子总结了商人和周人的天命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理性地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依、敬德保民的天命观,从而凿破鸿蒙,破除了神权至上的社会氛围,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克商后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逝,太子诵即位,他就是西周王朝的第二位君王周成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局。

周武王克商以后,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力量真正摧毁商人的根基,在离开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人。同时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于其周围,监视和防备商人的活动,号称三监。

武王去世后,武庚联合三监作乱,周公率军亲征,三年才平定了叛乱。然而,周王朝的统治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最终,周公、成王确定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大分封制度,来实现王朝的统治。主要分封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姓姻亲为诸侯国,周公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

主要的诸侯国有:

卫国(初封朝歌,今河南淇县),是周公之弟康叔封的封国,商都朝歌的所在。伐灭武庚后,康叔受封与此,目的是加强对原殷商后人的统治。

鲁国(今山东曲阜),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

齐国(今山东淄博),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齐国的受封也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并且和鲁国互为支持。

燕国(初封今北京琉璃河),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长子克的封国。燕国的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

晋国(初封今山西翼城县),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晋国的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诸戎,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

西周分封以后,血缘和地域相结合起来,它标志着血缘政治向地域政治的迈进。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王朝推行宗法制。同一宗族内部,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唯一的、绝对的大宗,各地诸侯为小宗。以此确立了宗法上下和君臣上下并存的等级关系。

如此,周人建立的不再是小邦周,而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国。

周公摄政期间,参照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定了周朝新的礼仪规范。王朝贵族分为公卿、大夫、士三级,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诸侯之臣又有卿、大夫、士的划分,分别遵守不同的礼仪规定,不得逾越。周礼被后人细分为吉、凶、宾、嘉、军五礼。

周公制礼作乐,使整个周王朝成为一个非常有序的礼仪文明之邦,华夏文明也从此进入礼乐文明时代。

周公摄政第五年,周人营建了东都洛邑,命名为成周。周成王七年,周公在成周洛邑举行隆重的仪式,还政成王,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周公摄政的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鼎盛,疆域广大,然而周穆王好大喜功,四处征讨、巡游。周穆王贸然率大军出征戎狄部落之后,戎狄部落反而更加强大,反过来不断侵扰周朝,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穆王死后,依次继位的中期四王仅能守成,周王室开始出现危机。

到了周厉王继位后,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为王室敛财。“专利”就是王室专山林川泽之利,把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所有。这项政策引起了国人的怨言,周厉王就派卫巫监视,处死说闲话抱怨的百姓。公元前841年,周人发生暴动,驱逐周厉王,周厉王出逃到彘地。于是,王朝大臣周公、召公二人联合执政,史称“共和行政”,直到周厉王去世,周宣王即位。

周宣王前期,周王朝一度有中兴之势。周宣王励精图治,亲征戎狄,暂时缓解了王朝危机,但是周王朝已经积重难返。周宣王后期,在对外战事中一再失利,再也无力阻止王室的颓败之势。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即位,周幽王亲小人远贤人,荒废朝政,宠爱美人褒姒,为了让褒姒笑,竟然随意点燃标志着外敌入侵的烽火台,骗各路诸侯前来勤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幽王欲杀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为太子,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部落大举进攻西周,诸侯没有前来救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在诸侯的护送下登上王位,并迁都洛邑,成为东周王室的第一代君王。自此以后,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开始到来。

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没有能力继续控制诸侯,诸侯国各自为营,混战不断。这短时期,先后有五个诸侯国相继称霸,被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有两个版本,一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齐国齐襄公在位时,滥杀无辜,朝纲失常,最终齐襄公被杀。齐襄公有两个弟弟:避难于鲁的公司纠和避难于莒的公子小白,都希望登上君位。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鲁国公想让公子纠即位,就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并派出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带兵截杀公子小白。小白身中一箭,管仲和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胜券在握,没想到小白死里逃生,抢前一步赶回齐国,成功即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放下一箭之仇的私人恩怨,拜管仲为相。在管仲的有力辅助下,齐国开启全面改革,国力迅速增强。

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进攻燕国,燕国面临灭国危机,齐桓公率军救燕。公元前661年,北方戎狄再度出兵进犯,邢国、卫国告急,齐桓公再次出兵解救危难。公元前656年,面对楚国对中原各国的不断攻伐,齐桓公亲率鲁、宋、陈、卫等诸侯联军出征,最终楚国低头认错,双方订立召陵之盟。公元前651年,齐国与鲁、宋、卫、郑、许、曹等诸国在葵丘举行会盟,周襄王也派人参加,葵丘之盟表明周王室已经公开承认齐桓公为实际上的天下共主。

晋文公重耳和齐桓公有相似的经历,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返回晋国,成为晋国国君。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内讧,王叔带联合狄人伐周,周襄王避居郑 国,晋文公亲率大军护送周襄王回到王城,杀掉王叔带,这一“尊王”行为,使晋文公名闻天下。公元前633年,楚国进攻宋国,晋文公亲率大军援宋,城濮之战大破楚军。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召集八国诸侯参加践士之盟,周襄王亲自到会,主持了春秋政治一百多年的晋国霸业就此展开。

楚庄王年轻时楚国内忧外患,为了观察朝野动态和麻痹别国,庄王三年不理政务,等时机到来,楚庄王“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开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九年后,楚国在邲之战中打败晋国,晋国失去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589年楚国与鲁、秦、宋、陈、卫、郑、齐、曹等中原诸侯在蜀会盟,这次会盟确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

孔子曾经这样评说春秋时代:“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联合起来,灭掉当时国内最有实力的卿族知氏,瓜分了知氏的土地,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中原诸侯国晋国,就这样消失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逼迫周威烈王将他们列为诸侯,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诸侯国,即赵、魏、韩、齐、楚、燕、秦,被称为“战国七雄”的七国并立的局面形成。

随着魏国和楚国的相继衰落,形成了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的局面,因而秦齐两国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和合纵。这种情况又被称为纵横(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秦齐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楚国北败三晋,西却秦,南开长沙,苍梧,天下诸侯畏楚之强。

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约齐愍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 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愍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燕国联合秦、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大败齐军。燕昭王自继位以来,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劝说齐愍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周赧王五十年(前265),秦昭王纳范雎之策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虽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然而上党郡却转而依附赵国,秦王大为震怒,秦赵开战,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交战,赵军数败。廉颇加固壁垒,坚壁不出,双方僵持达三年之久。长期的消耗战下两国国力皆损失过大,秦国欲早日决战,赵王对廉颇消极避战也相当不满,秦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使赵国以年轻气盛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秦军攻赵军营垒后佯败后退,赵括率主力追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白起将赵军降卒全部活埋,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多万。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导国:十五(先秦)
春秋战国三家分晋的时候,其他各国是什么反应?
战国七雄分别是什么级别的诸侯国,哪个国家又是爵位最低的呢?
有着800年统治历史的周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央视大型百集《中国通史》纪录片文字稿 第十二集 春秋争霸
纪录片中国通史文字版:12春秋争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