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后教育的大分化:不穷不思变

中国从1978年恢复高考直到90后出生、上小学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还是比较困难的,那时的小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以及那些工人的孩子,努力读书的不少,大家都有一股相互较量,就看谁的成绩好的劲头。

我也问过不少这些条件下长大的人,大家几乎一致的回答是:当时不努力读书不行,农村的孩子如果读书不行,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真的就得回家呆着,很可能就是开始种地了;而工人的孩子如果读书不行,考不上高中,就得读技术学校了,然后毕业后进入父母的工厂去当工人。

穷则思变,这些孩子就不得不努力读书。

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科技发展也很快,但是凡事都是这样:既有阴面又有阳面。经济发展好了之后,再也不会有人吃不饱饭了,再也不会有人没有衣服穿了,再有不会有人用不上电用不上自来水了。现在农村的孩子,哪怕是留守儿童,都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智能手机,都有平板电脑,每个孩子都去过一线或者二线城市,每个孩子都坐过汽车、地铁、火车。

每个孩子都衣食无忧,就不会有:穷怕了,必须努力读书的压力。

结果呢,就会发现:留守的孩子,由老年人照看,已经很少孩子有拼命读书的劲头了;家里中产的孩子,也不会有不读书就得一辈子受穷的念头了。

于是乎,那些狠抓家庭教育:父母每天亲自教育孩子,父母每天亲自督促孩子,孩子在这种环境下,这种督促下,大多也会努力读书,只是不是由于穷的压力而努力读书,而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环境而努力读书。

这就出现了大分化。

今天的寒门,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寒门”了,他们都是有自来水,有电,家里有空洞,有冰箱,有洗衣机,有大彩电,有手机,有平板,甚至还有小汽车的,当然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穷则努力读书,但是其实并不穷,所以如果缺乏家庭教育,是很难自律得努力读书的。

去年还是今年一个家庭很困难的女生考上了北大,她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感谢贫穷。她才是真正的寒门,是真的家庭很困难,所以她会穷则努力读书。

今后的分化会是什么呢?

(1)      家庭还是真正的很贫穷的孩子,他会在这种环境下,只要不被社会人带坏,就会自发得努力读书,因为穷则思变,他不努力读书,不考上重点大学,他就会一辈子大概率的贫穷,他想想都会觉得可怕,就会努力读书。但是,当今社会,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很少很少了。大多数哪怕是农村留守儿童,都会衣食无忧,也不用去干活,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会再努力读书了。——努力读书,考很好的成绩,每天复习,是很辛苦的。而人性都是好逸恶劳的。

(2)      家庭已经不再贫穷,而是中产阶段的,孩子自然不会有穷则努力读书的压力,但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很重视教育,就会狠抓家庭教育,孩子就会在另一种压力下——父母的督促压力——下认真读书。当然,并不是中产家庭都会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的是一部分。但是就是这一部分数量就不少了。今后重点大学的大部人大一新生,都是来自这些家庭。

所以,孩子还会自发得努力读书的人数,已经比20年前少了很多很多了;结果就是:

——重视家庭教育,父母督促学习的孩子,今后会进入重点大学(不论国内国外的重点大学)

——父母撒手不管,让孩子自发读书的,因为已经不穷,很少的孩子才会自发努力读书,大部分的这些孩子们,将很难再进入重点大学了(不论国内国外的重点大学)。

感谢关注公众号: 米知山

关注个人成长,分享对成长的认知、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门学子上重点大学少输在公平上
“穷养”“富养”只与钱有关系吗?
寒门富二代”被惯坏的穷家子弟?
我们不贵,但也是孩子,农村的烙印,刻在我们寒门学子的血液里
家庭教育的目的决不只是让孩子考上重点大学
在985院校里的学生,大多都是“出身富贵”?可能这就是现实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