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藏】大肠、小肠精美解剖及消化道造影经典图像一文汇总

整理自来源:医影解剖、熊猫放射、解剖学习助手

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此区内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脏器。

一、空肠及回肠

(一)位置与形态结构

空肠回肠占据结肠下区的大部分,两者间无明显分界,近侧的2/5为空肠,盘曲于结肠下区的左上部;远侧的3/5为回肠,位于结肠下区的右下部。人体直立时,回肠袢可垂入盆腔。空、回肠均属腹膜内位器官,借肠系膜附着于腹后璧,总称系膜小肠。

X线检查时,通常将小肠袢按部位分为六组。

第一组:为十二指肠,位于腹上区;

第二组:为空肠上段肠袢,居左腹外侧区;

第三组:为空肠下段,在左髂区;

第四组:为回肠上段,盘于脐区;

第五组:为回肠中段,占据右腹外侧区;

第六组:为回肠下段.处于右髂区腹下区和盆腔。

小肠的X线分区(图中数字代表小肠的分组)

空肠管径一股约4cm,肠壁较厚,由于动脉供应丰富,颜色较红,黏膜环状皱襞多又高,黏膜内散在孤立淋巴滤泡,系膜内血管弓的级数和脂肪均较少;回肠管径一般约3.5cm,肠壁较空肠略薄,血管较少而颜色稍白,黏膜环状皱襞少又低,黏膜内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还有集合淋巴滤泡,系膜内血管弓级数较多,脂肪较丰富。

(二)肠系膜

将空、回肠悬附于腹后壁,其在腹后壁附着处称肠系膜根。肠系膜根从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肠系膜的肠缘连于空、回肠的系膜缘,与空、回肠全长相等。由于肠系膜根短而肠缘长,因此肠系膜整体呈扇状,并随肠袢形成许多皱褶。肠系膜由两层腹膜组成,其间有分布到肠袢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它们在小肠的系膜缘处进出肠壁。系膜缘处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系膜三角,此处的肠壁无浆膜,小肠切除吻合术时应妥善缝合,以免形成肠瘘。

腹后壁腹膜配布

肠系膜

肠系膜根将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升、降结肠之间的区域分为左、右肠系膜窦。左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略呈向下开口的斜方形,窦内感染时易蔓延入盆腔;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之间,呈三角形,周围近乎封闭,窦内感染积脓时不易扩散。

腹膜腔的交通

(三)血管、淋巴引流及神经

1.动脉  空、回肠的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在第1腰椎水平起于腹主动脉前壁,向前下由胰颈下缘左侧穿出,跨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入肠系膜走向右下。此动脉向右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向左发出约12-18条空、回肠动脉。空、回肠动脉在肠系膜内呈放射状走向肠壁,途中分支吻合,形成动脉弓。小肠近侧段一般为1-2级动脉弓;远侧段弓数增多,可达3-4级,回肠最末段又成单弓。末级血管弓发出直动脉分布于肠壁,直动脉间缺少吻合。肠切除吻合术时肠系膜应作扇形切除,对系膜缘侧的肠壁应稍多切除一些,以保证吻合后对系膜缘侧有充分血供,避免术后缺血坏死或愈合不良形成肠瘘。

空、回肠的动脉

2.静脉  空、回肠静脉与动脉伴行,引流小肠的血液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在肠系膜上动脉右侧上行,越过右输尿管、下腔静脉等结构,在胰颈后方与脾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

3.淋巴引流  小肠淋巴管伴血管行走,注入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可达百余个,沿肠血管分布,其输出管注入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肠系膜上淋巴结。后者的输出管注入腹腔干周围的腹腔淋巴结,最后汇合成肠干注入乳糜池,部分输出管直接经肠干入乳糜池。

4.神经  空、回肠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它们来自腹腔丛和肠系膜上丛,沿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分布到肠壁。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于脊髓第9-11胸节,经交感干和内脏大、小神经,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内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分布到肠壁,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其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至肠壁内神经节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肌层和肠腺,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

空、回肠的内脏感觉纤维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分别传入脊髓第9-12胸节和延髓。痛觉冲动主要经交感神经传入脊髓,故小肠病变时牵涉性痛出现于脐的周围(第9-11胸神经分布区)。

说明:图中红色线条代表交感神经

蓝色线条代表副交感神经

二、盲肠和阑尾

(一)盲肠

盲肠为大肠的起始部,居右髂窝,直立时可垂入盆腔。小儿盲肠位置较高。盲肠粗而短,长6-7cm。盲肠左侧接回肠末端,后内侧壁有阑尾附着(三者合称为回盲部),向上续于升结肠,右侧为右结肠旁沟,后面为髂腰肌,前面邻腹前壁,并常被大网膜覆盖。盲肠通常为腹膜内位,没有系膜。偶尔连同升结肠有系膜,活动度较大,称为移动性盲肠。盲肠壁的三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是手术时寻找阑尾根部的标志。回肠末端连通盲肠,开口处黏膜有上、下两个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为回盲瓣。由于回肠管径小于盲肠,二者衔接处又接近直角,因此回盲部肠套叠较多见。

(二)阑尾

阑尾是一蚓状盲管,一般长5-7cm,直径0.5-0.6cm。阑尾腔开口于盲肠内面回盲瓣下方2-3cm处。其一般位于右髂窝内,位置多变。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其体表投影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McBurney点;也可用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Lanz点作为投影点,阑尾炎时投影点常有明显压痛。

阑尾属腹膜内位器官,有三角形的阑尾系膜悬附于肠系膜下端,因此阑尾位置可变,炎症时产生的症状和体征也不相同。

据统计,国人阑尾常见的位置顺序如下:

①回肠前位:约占28%,在回肠未部前方,尖向左上,炎症时右下腹压痛明显。②盆位:约占26%,跨腰大肌前面入盆腔,尖端可触及闭孔内肌或盆腔脏器炎症时可刺激腰大肌(伸髋时疼痛)或闭孔内肌(屈髋内旋时疼痛),也可出现膀胱或直肠等刺激症状。③盲肠后位:约占24%,在盲肠后方,骼肌前面,尖端向上,一般仍有系膜,少数在壁腹膜外与髂肌相贴。盲肠后位阑尾炎时腹壁体征不明显,但常刺激髂肌,影响伸髋,甚至形成腹膜后隙脓肿。④回肠后位:约占8%,在回肠末段后方,尖向左上,炎症时腹壁体征出现较晚,容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⑤盲肠下位:约占6%,在盲肠后下,尖指向右下方。此外,少数尚有高位阑尾(在右肝下方)、盲肠壁浆膜下阑尾以及左下腹位阑尾等。

阑尾的常见位置

阑尾管腔较小,成年后内腔变窄,可部分或完全闭塞。阑尾腔被粪石梗阻可引起炎症;阑尾壁富含淋巴组织,肌层薄,因此,发炎时易穿孔。小儿的阑尾壁肌层较成人薄,且不完整,炎症早期即可穿孔。

阑尾动脉起于回结肠动脉或其分支盲肠前、后动脉,多数为1支,少数为2支,在回肠末段后方入阑尾系膜内,沿其游离缘走行,分支分布于阑尾。

阑尾的动脉

阑尾静脉与动脉伴行,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入肝门静脉。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随静脉血流入肝,引起肝脓肿。

阑尾的静脉

三、结肠

(一)分部、位置及毗邻

结肠按其行程和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四部分。

1.升结肠  是盲肠的延续,沿腹腔右外侧区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移.行为横结肠,所形成的弯曲称结肠右曲,又称肝曲

升结肠长12-20cm,较盲肠狭窄,一般为腹膜间位,其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因此,有时升结肠病变可累及腹膜后隙。少数人升结肠为腹膜内位,有系膜,活动度较大。升结肠的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袢,外侧与腹壁间形成右结肠旁沟。此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和盆腔,故膈下脓肿可经此沟流入右髂窝和盆腔,阑尾化脓时可向上蔓延至肝下。

结肠右曲后邻右肾,内侧稍上方与十二指肠相邻,前上方有肝右叶与胆囊。

2.横结肠  自结肠右曲开始,向左呈下垂的弓形,横过腹腔中部,至脾前端折转下行续于降结肠,折转处称结肠左曲又称脾曲。横结肠长约40-50cm,几乎完全被腹膜包裹,形成横结肠系膜,横结肠系膜根附着于十二指肠降部胰与左肾的前面。横结肠左、右两端的系膜较短,位置较固定,中间部因系膜长故其活动度较大。横结肠上方与肝、胃相邻,下方与空、回肠相邻。因此,横结肠常随肠、胃的充盈变化而升降。胃充盈或直立时,横结肠中部大多降至脐下,甚至垂入盆腔。

结肠左曲较右曲高,相当于第10-11肋水平,其侧方借膈结肠韧带附于膈下,后方贴靠胰尾与左肾,前方通过胃结肠韧带附着于胃大弯并为肋弓所掩盖。因此,结肠左曲肿瘤不易被扪及。

3.降结肠  始于结肠左曲,沿腹腔左外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处续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30cm,内侧为左肠系膜窦及空肠袢,外侧为左结肠旁沟。由于左膈结肠韧带发育良好,故左结肠旁沟内的积液只能向下流人盆腔。

4.乙状结肠  自左髂嵴起自降结肠至第3骶椎续于直肠,呈乙状弯曲,横过左侧髂腰肌、髂外血管,睾丸(卵巢)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乙状结肠有较长的系膜,活动性较大,可入盆腔,也可移至右下腹遮盖回盲部,增加阑尾切除术的难度。系膜过长时可发生乙状结肠扭转。

腹膜腔的交通

(二)血管

1.动脉  结肠的血供起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还有肠系膜下动脉发出的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结肠的动脉

(1)回结肠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右侧的最下一分支,在肠系膜根内向右下方走行,近回盲部分为盲肠前动脉.盲肠后动脉.阑尾动脉.回肠支与升结肠支,分别供应盲肠、阑尾、回肠末段与升结肠的下1/3。

(2)右结肠动脉:在回结肠动脉上方发自肠系膜上动脉,行于壁腹膜后方,跨过右睾丸(卵巢)动、静脉和右输尿管后,在近升结肠内侧缘发出升,降两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及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升、降支再分支供应升结肠的上2/3和结肠右曲。

(3)中结肠动脉:在胰颈下缘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进入横结肠系膜,在系膜偏右侧向右下行,近结肠右曲分为左、右两支,供应横结肠,并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

(4)左结肠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最上分支,起于肠系膜下动脉距根部2-3cm处,在壁腹膜深面行向左,分为升、降两支,营养结肠左曲及降结肠,并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

升、降结肠的动脉均从内侧起向肠管.故升、降结肠手术应从肠管外侧切开腹膜,游离肠管,以免损伤血管。

(5)乙状结肠动脉: 起于肠系膜下动脉,有1-3支,大多为2支(53%)。在乙状结肠系膜内呈扇形分布,供应乙状结肠,其分支之间及与左结肠动脉的降支间相互有吻合。

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均相互吻合,在近结肠边缘形成动脉弓,称为边缘动脉。边缘动脉发出许多直动脉,后者又分长支和短支,短支多起自长支,在系膜带处穿入肠壁;长支在浆膜下环绕肠管至另外两条结肠带附近分支入肠脂垂后,穿入肠壁。结肠动脉的长、短支在穿入肠壁前很少吻合,因此,结肠手术分离和切除肠脂垂时,不可牵拉,以免切断长支,影响肠壁供血。

结肠边缘动脉的分支分布

中结肠动脉左支与左结肠动脉升支之间的边缘动脉往往吻合较差,甚至中断。所以,如中结肠动脉左支受损,可能引起横结肠左侧部缺血坏死。另外,乙状结肠动脉最下方的分支与直肠上动脉分支间也往往缺少吻合,如血管受损,可能引起乙状结肠下部供血障碍,肠壁缺血坏死。但近年有人证明上述部位仍存在恒定吻合,可保证侧支循环血流通畅。

2.静脉  结肠的静脉基本与动脉伴行。结肠左曲以上的静脉血分别经回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和中结肠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左曲以下的静脉则经左结肠静脉、乙状结肠静脉汇入肠系膜下静脉。结肠的静脉最后均汇入肝门静脉。

(三)淋巴引流

结肠的淋巴管穿出肠壁后沿血管行走,行程中有四组淋巴结:

①结肠壁上淋巴结:位于肠壁浆膜深面,数量少;

②结肠旁淋巴结:沿边缘动脉排列;

③中间淋巴结:沿各结肠动脉排列(包括右结肠淋巴结、中结肠淋巴结、左结肠淋巴结);

④肠系膜上、下淋巴结:分别位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根部。

右半结肠的淋巴大部分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左半结肠的淋巴大部分汇入肠系膜下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直接或经腹腔干根部的腹腔淋巴结汇入肠干。

结肠的淋巴引流

参考资料:《局部解剖学》第8版,刘树伟、李瑞锡主编
彩图来源: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等

来源:熊猫放射节选自

《格氏解剖学:临床实践的解剖学基础》

丁自海,刘树伟 主译

以下各图点击后均可放大查看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钡剂双重造影表现

十二指肠的动脉血供


空肠和回肠的横截面

肠系膜上动脉与其分支

肠系膜上动脉与其分支(DSA、CTA)

肠系膜上静脉及其分支(CTV)

空肠和回肠的环状襞

小肠绒毛的架构

结肠的外观及其毗邻

结肠钡灌肠

结肠壁的层次

肠系膜上、下动脉的主要分支

结肠周围动脉

肠系膜上、下静脉的主要属支

肠系膜上、下静脉的主要属支

大肠的淋巴管与淋巴结

钡灌肠显示回盲部

常见的阑尾位置

升结肠后方毗邻

升结肠CT

盲肠、阑尾与升结肠的动脉

右结肠动脉的解剖学变异

中结肠动脉起始处的变异

结肠脾曲的毗邻

降结肠后方毗邻

乙状结肠后方毗邻

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

肠系膜下动脉与降结肠

直肠冠状T2WI、主要结构示意图

男性直肠矢状T2WI、主要结构示意图

女性直肠矢状T2WI、主要结构示意图

女性直肠上部轴位T2WI、主要结构示意图

男性直肠中部轴位T2WI、主要结构示意图

男性直肠下部轴位T2WI

示意图(与MR图像中对应的结构应该是前列腺)

显微镜下直肠中部横断切面

直肠的动脉分布

直肠与肛管上段的淋巴结

肛管的冠/矢状位断面



下咽部钡剂造影(正、斜位)
1.  会厌谷;2. 梨状窝;3. 喉室;4. 气管;5. 食管胸上段;A. 环状软骨水平食管直径(9-13mm);白箭所指为下咽、食管连接处,为食管第一生理狭窄。

食管钡剂造影 (左前斜位)

1. 梨状窝;2. 主动脉弓压迹;3. 食管第二生理狭窄(左主支气管压迹);4. 左心房压迹;5.  食管第三生理狭窄(膈食管裂孔处)


胃钡剂造影(立位充盈相)

1. 食管下段;2. 贲门;3. 胃底;4. 胃体;5. 胃窦;6. 胃大弯;7. 胃小弯;8. 胃窦幽门前区;9. 幽门;10. 十二指肠壶腹;11. 十二指肠降段;12. 空肠;13. 角切迹;14. 蠕动波;A. 食管胃角(平均85~90度);B. 胃底部与隔面的距离(平均为5mm,不超过15mm)。


胃的黏膜相与双对比相

A. 黏膜相,黑色线条为隆起的皱襞,白色线条为皱襞间的沟;B. 双对比相,胃黏膜皱襞不见,而显示胃微皱襞的影像。


胃的分型

A. 钩型胃;B. 瀑布型胃:;C. 牛角型胃;D. 无力型胃。



十二指肠 (仰卧位)

1. 胃窦;2. 十二指肠壶腹;3. 十二指肠降部;4. 十二指肠水平部;5. 十二指肠开部升;6. 空肠。


空肠及回肠(仰卧位)

1. 十二指肠壶腹;2. 胃窦;3. 十二指肠降部;4. 十二指肠水平部;5. 空肠;6. 回肠;A. 空肠直径正常约3cm。


小肠Cole分组

1. 第一组,十二指肠;2. 第二组,上部空肠,范围自十二指肠空肠曲向左至胃大弯的下方或后方的左上腹部小肠;3. 第三组,下部空肠,位于左侧髂窝的小肠,在第二组的下面,二者无明显界线;4. 第四组, 上部回肠,由3-4个垂直的肠曲所组成,位于腹部中央,稍偏脐部右下方;5.第五组,中部回肠,位于右腹部,见于升结肠右方,其方向与第四组相似,多为垂直的肠曲;6. 第六组,下部回肠,位于盆腔,常在正中线右方,其方向不定。


结肠与直肠双对比相 (仰卧位)

1. 肛管;2. 直肠;3.乙状结肠;4. 降结肠;5. 结肠脾曲;6. 横结肠;7. 结肠肝曲;8. 升结肠;9. 盲肠;10. 末端回肠;A. 盲肠最大宽度,5- 7cm。


直肠与乙状结肠局部双对比相

A. 正位;B. 直肠侧位。1. 直肠;2. 乙状结肠;3. 降结肠;4. 盲肠;5. 末段回肠;A. 直肠后间隙(平均7mm,范围2- 16mm)。


升、降、横结肠各段局部双对比相

1. 降结肠;2. 结肠脾曲:;3. 横结肠;4. 结肠肝曲;5. 升结肠。


回盲部局部双对比相
3. 横结肠; 5. 升结肠; 6. 盲肠;7. 回肠末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把手教你学习腹部解剖(六)
大肠是什么?
【内脏与疼痛】结肠和直肠的自主神经
结肠(局部解剖学人卫8版)
结肠
盲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